媒介即按摩:麥克盧漢媒介效應一覽

媒介即按摩:麥克盧漢媒介效應一覽

“媒介即按摩”是戲言。麥克盧漢用詩性的、藝術的語言去描繪媒介對人的強大影響,用誇張的語言刺激讀者,使人們注意他那超前的思想。

這種反常的文風適合他反常的研究方法:探索而不做結論,並置而不做分析,鋪陳而不做歸納,發現而不做判斷,定性而不做定量,形而上而不做實證;偏重馬賽克圖像,不搞量化描摹。

“媒介即按摩”是真言。媒介改變人,其影響使人麻木,是閾下的、無意識的、不知不覺的。他說:“一切媒介對我們的影響都是完全徹底的。媒介影響的穿透力極強,無所不在,在個人、政治、經濟、審美、心理、道德、倫理和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影響,我們的一切方面無不被觸及、被影響、被改變。媒介即按摩。不了解作為環境的媒介,對任何社會文化變革的了解都是不可能的。”

“媒介即按摩”是警鐘。任何媒介既是人的延伸,也是人的“自我截除”。自我截除不容許自我認識;媒介報復人,使人麻木無知。

基本介紹

  • 書名:媒介即按摩:麥克盧漢媒介效應一覽
  • 作者:[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美]昆廷·菲奧里、[美]傑羅姆·阿吉爾
  • 原版名稱: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An Inventory of Effects
  • 譯者:何道寬
  • ISBN:978-7-111-54824-9
  • 頁數:224頁
  • 定價:40.00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9
  • 開本:16開
目錄,譯者序,作者簡介,

目錄

譯者序
媒介即按摩:麥克盧漢媒介效應一覽
作者簡介
正文及配圖 // 1
附錄 // 157
譯者簡介 // 210
譯者後記 // 212

譯者序

這篇小序分幾節介紹了譯者研究本書的心得、體會以及對本書的評價。
一、奇人怪傑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11—1980)一生拿了五個學位,擁有博大精深的學問基礎。
從20世紀40年代起,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的學術轉向。他從文學批評轉向社會批評,從文學轉向傳播學,從單一學科研究轉向跨學科研究,獨創了別具一格的媒介理論,成為媒介環境學的一代宗師。20世紀60年代後期,尤其是在1966年和1967年,他的聲譽達到頂峰。
1964年,《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橫空出世,麥克盧漢名震全球,既譽滿天下,又慘遭詬病。
褒之者宣告他是“繼牛頓、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後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電子時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
貶之者給他取了許多諢名,“通俗文化的江湖術士”“電視機上的教師爺”“攻擊理性的暴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師”“波普思想的高級祭司,在歷史決定論的祭壇前為半拉子藝術家做黑彌撒的教士”。攻擊他“出盡風頭,自我陶醉,趕時髦,追風潮,迎合新潮。可是他錯了”。宣判他的文字“刻意反邏輯、循環論證、同義反覆、絕對、濫用格言、荒謬絕倫”。
二、三部巨著
1951年問世的《機器新娘:工業人的民俗》率先研究大眾文化,批判廣告,批判美國文化,痛快淋漓。
1962年出版的《谷登堡星漢璀璨:印刷文明的誕生》研究印刷術,重寫文明史,是整個西方歷史的重新表述,章節短小精悍,頗似當今部落格。
1964年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研究媒介對社會與人的深刻影響,提出了7條媒介定律,闡釋了26種代表性的媒介,成為不朽的傳世經典。
麥克盧漢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媒介理論家之一,是資訊時代和數字時代的先師和聖賢。他是媒介理論的播種者和解放者,他的思想深刻影響著21世紀的媒介研究。
三、三次熱潮
20世紀60年代,第一次麥克盧漢熱興起。北美的宣傳機器幾乎全部開動起來為麥克盧漢效勞,幾十種大大小小的報刊發表數以百計的文章頌揚他,他被封為“先知”“聖賢”、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等。法國人還創造了一個詞,“麥克盧漢式的”。
1969年3月號的《花花公子》破例刊載了幾萬字的《麥克盧漢訪談錄》。
整個20世紀60年代,請麥克盧漢演講的著名企業和機構排隊恭候,他成了電視“明星”。
20世紀90年代,第二次麥克盧漢熱興起。全球化、信息化、網路化、數位化的加速使人赫然頓悟:原來麥克盧漢是對的!
1993年,《連線》在創刊號的刊頭上封他為“先師聖賢”。
2010年前後,第三波麥克盧漢熱興起。2011年,麥克盧漢百年誕辰的紀念活動把麥克盧漢研究推向高潮。
麥克盧漢是21世紀的朋友、未來世界的朋友,他的技術樂觀主義感染人、激勵人,他的媒介理論給層出不窮的新媒體研究提供了靈感。
麥克盧漢為媒介理論、傳播學和跨學科研究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只要網際網路不滅,人們就會懷念他;只要媒介演化還在繼續,人們對他的研究就不會停止。
四、題解
本書的書名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怪異:何謂按摩?為何按摩?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眾多、繁雜又精簡。精簡版有“老三論”: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訊息;冷媒介和熱媒介。
經典版為四定律:延伸論(媒介的功能被提升放大)、過時論(媒介的功能變得過時)、再現論(舊媒介再現)、逆轉論(一種媒介逆轉為另一種媒介)。
其餘的版本有:他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里提出的“七原理”;保羅·萊文森(Paul Levinson)為他梳理的“十四論”;特倫斯·戈登(Terrence Gordon)為他歸納的“新十論”;羅伯特·洛根(Robert Logan)為他新解的“三十八論”。
麥克盧漢玩弄“媒介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里的關鍵字“message”,將其變成massage(按摩)、mass age(大眾時代)、mess age(混亂世代)。於是就弄出了“媒介即按摩”“媒介即大眾時代”和“媒介即混亂世代”這樣的文字遊戲。
戲仿他的文字遊戲,我們還可以將“message”拆解為“me sage”(吾即聖賢),由此而引申出“媒介即我為聖賢的時代”。部落格、播客、微博等自媒體把人變成“聖賢”,其功能是多么強大啊!
五、戲言、真言與警鐘
“媒介即按摩”是戲言。麥克盧漢用詩性的、藝術的語言描繪媒介對人的強大影響,用誇張的語言刺激讀者,使人注意他那超前的思想。
這種反常的文風適合他反常的研究方法:探索而不做結論,並置而不做分析,鋪陳而不做歸納,發現而不做判斷,定性而不做定量,形而上而不做實證;偏重馬賽克圖像,不搞量化描摹。
“媒介即按摩”是真言。媒介改變人,其影響使人麻木,是閾下的、無意識的、不知不覺的。他說:“一切媒介對我們的影響都是完全徹底的。媒介影響的穿透力極強,無所不在,在個人、政治、經濟、審美、心理、道德、倫理和社會各方面都產生影響,我們的一切方面無不被觸及、被影響、被改變。媒介即按摩。不了解作為環境的媒介,對任何社會文化變革的了解都是不可能的。”
“媒介即按摩”是警鐘。任何媒介既是人的延伸,也是人的“自我截除”。自我截除不容許自我認識;媒介報復人,使人麻木無知。
六、奇書
這是一本奇異的書。奇在哪裡呢?
(1)三人合作,一主二從。作者麥克盧漢是超級明星,合作者昆廷·菲奧里(Quentin Fiore)和傑羅姆·阿吉爾(Jerome Agel)亦小有名氣。菲奧里是傑出的平面設計師,阿吉爾是著名的書籍出版人和作家。他們是麥克盧漢的超級冬粉。他們主動承擔重任,精選麥克盧漢語錄,配圖並編輯本書,不讓麥克盧漢動一根手指頭,只請麥克盧漢署名。本書的成書過程令人稱奇。
(2)“三無”。沒有目錄、文獻和索引。
(3)“另類”。不分章節,缺乏學術書的基本規範。不過,隱性嵌入的章節有:你個人、你的家人、你的鄰里、你的教育、你的工作、你的政府、“他人”等。
(4)圖文並舉。既有學術性,又像動漫書和“小人書”。嚴肅的學者可能會不屑一顧,但本書普及了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使難以理解的麥克盧漢容易理解。
(5)奇蹟。本書問世於1967年,正是麥克盧漢如日中天時。兩位小有名氣的冬粉甘心為麥克盧漢做嫁衣,包辦代替了配圖和編輯的全過程。迄今為止,這本“另類”的書暢銷全球,已售出100餘萬冊。
七、讀圖
2005年1月,我應邀為《中國圖書商報》10周年特刊撰寫了一萬餘字的特邀稿《從紙媒閱讀到超文本閱讀—我們為什麼離不開紙媒書和深度閱讀》。
這篇文章談及圖片閱讀和文字閱讀的關係,容我大段摘抄於此。
“娛樂閱讀”“讀圖時代”不值得歡呼,更不能夠謳歌為時代進步,沒有深度的閱讀會使人心智枯竭、心靈生鏽。正面的引導當然要使人學會分辨不同目的、功能和層次的閱讀:瀏覽、專題、研究、拓展、創造,步步前進,在充實的生活中逐漸向網路閱讀和紙媒閱讀的深度進軍。
圖片更直觀、更形象、更通俗,讀起來也更省時,但文字是高度凝練抽象的,它需要左腦和全腦的積極調動。文字處理複雜的信息;圖片處理淺表的信息,主要是調動右腦,只需要做簡單的粗加工。我們不能用圖片遮蔽文字,用遊戲取代閱讀,用娛樂替代思考。
圖文閱讀和動漫閱讀能普及百科知識和經典,其作用難以替代。然而,它們只能給文本閱讀起輔助的作用,無限拔高圖文和動漫是騙人的伎倆和賺錢的花招。我們不能夠在培養網路人和動漫人的同時又造就一代文字閱讀的文盲。
10年過去了,我的觀點和文字需要做一點修正。那篇文章對圖片閱讀和動漫閱讀的批判過於嚴厲了。
有人說,現在是“讀圖時代”,似有道理。10年來,圖文書在圖書市場上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在這個快餐文化發達的時代,圖文書更吸引人,使閱讀更加生動,功不可沒。
八、什麼時代
這是最好的時代。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資訊信手拈來,現在做學問真的“幸福死了”。
在上述特稿里,我寫了這樣一段話:“每當新生進校,我就告訴他們,現在做學問真是太幸福了。90%以上的文獻檢索、資料加工都有人代勞,海量的信息就在你的指尖上。只輕輕敲敲鍵盤,你需要的資源就源源不斷向你湧來。我告訴學生,即使節衣縮食、借貸典當,也要配好電腦,也要每天用電腦。網路閱讀多幸福啊!”
在此後幾年的訪談錄和幾本書的後記里,我反覆重申“幸福死了”的觀點。
這個觀點得到學人的呼應。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的陳定家先生就寫過一篇部落格《從季羨林“想自殺”到何道寬“幸福死了”》。
容我摘抄其中兩句話:“新一代讀書人有福了……季老‘極以為苦’的怨言,讓我想起了翻譯家何道寬先生的感嘆:‘今天做學問的人真是幸福死了!’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網際網路時代。”
然而,今天這個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淺閱讀導致思想蒼白虛弱,“低頭族”擠掉了閱讀時間,遊戲迷幾乎放棄閱讀,難以自拔了。
如何防備淺閱讀、不閱讀的傷害呢?我們要牢記,手機和網際網路是雙刃劍,任何技術都是雙刃劍,能害人。人要學會駕馭手機和網際網路、駕馭技術,我們不能做技術的奴隸,不能向技術投降。人要學會“役物而不役於物”。駕馭技術就“幸福死了”,受技術奴役就會“慘死”。
“媒介即按摩”既誇張又真實。不認識媒介對人的“按摩”,就可能受媒介危害。媒介能使人昏昏然,那是千真萬確的。飛躍發展的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對人與社會的發展都是雙刃劍,利弊同在;興利除弊,勢在必行、必需。
何道寬
於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
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2016年6月20日

作者簡介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11-1980)是加拿大文學批評家、傳播學家、傳播學媒介環境學派一代宗師,被譽為20世紀的“思想家”“先知”“聖人”。以“地球村”“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訊息”等論斷名震全球。
“麥克盧漢學”已然成為世界範圍的顯學。隨著2011年世界各地麥克盧漢百年誕辰紀念活動的展開,第三次麥克盧漢熱已經形成。他的思想跨越國界,跨越學術邊界,已經並將繼續產生深遠的影響。
麥克盧漢的代表作有《機器新娘:工業人的民俗》《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谷登堡星漢璀璨:印刷文明的誕生》《媒介定律:新科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