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理華

婁理華

婁理華( Walter Macon Lowrie,1819 -1847),美北長老會第一位派往中國的傳教士。婁理華是新澤西州參議員之子,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1842年抵達澳門,1845年轉往寧波,翻譯聖經。1847年8月在寧波與上海之間的杭州灣被海盜殺害,年僅28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婁理華
  • 外文名: Lou Lihua
  • 出生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巴特勒市
  • 出生日期:1819.2.18 
  • 逝世日期:1847.8.19
  • 職業:傳教士
  • 畢業院校:普林斯頓大學
  • 信仰:新教長老宗
人物生平,在華經歷,傳教,殉道,紀念,個人作品,鴻德堂,

人物生平

婁理華是沃爾特·羅利(walter Lowrie)和阿米莉亞·羅利(Amelia Lowrie)夫婦的第三個兒子。
1819年2月18日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的巴特勒縣,母親是他的啟蒙老師。婁理華早年在學校接受的是最常見的標準英國式教育。10歲那年,父親被選為參議員,於是他們全家搬到了華盛頓。這一年,婁理華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了程度較高的算術,還有地理、古代歷史以及當代歷史。十一二歲時,他在正規的語文國小上了兩個學期的課。
1832年11月,婁理華進入賓夕法尼亞州佳農斯堡的傑弗遜學院預備部學習,其時在甘迺迪教授(Rev. Professor Kennedy)的家中寄住。
1833年10月,他成為大學一年級學生。1834年8月回到父母家後,他和家人一起到尼亞加拉瀑布遊玩,後隨他們返回華盛頓。11月,他繼續返回學校學習。此後不久,他生平第一次為宗教的關懷所吸引,並自此不渝,且決心獻身於傳教事業。
1837年大學畢業後,婁理華在紐約父親的家中度過了該年冬天。1838年5月,他進入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神學院學習。在三年常規學習的最後一年,他決定選擇西非作為他的傳教之地。
1840年,婁理華成為美國長老會的一名傳教士,並被派往西非,但後來考慮到中國差會的緊急情況,執行委員會建議他改去中國,儘管婁理華很不願意,但最後還是答應了。
1841年4月 5日,婁理華獲準傳播福音;11月9日,他被按立為福音傳教士。
1942年1月19日,婁理華乘上“女獵人號”(Huntress)起程赴華,5月27日在澳門登入。 6月1日,他和麥克布萊先生、文惠廉主教以及卡明醫生一起到香港去了一次。婁理華接到協助將長老會差會從新加坡遷往中國沿海某地的指示後,於6月18日乘坐“海洋女神號”(sea Queen)離開澳門。經過一段漫長的航行之後,8月23日船被迫在馬尼拉進港。 9月18日,他乘坐“協和號”(Harmony)再赴新加坡,但25日船觸到了暗礁,婁理華同船上其他一些人乘上敞艙船,5天后到達盧邦島。在島上待了兩天后,他在10月2日乘坐當地的一艘縱帆船離開,第二天抵達馬尼拉。此時他放棄了前往新加坡的計畫,10日乘坐“黛安娜號”(Diana)返回,17日抵達香港,旋即赴澳門。
1843年8月28日,婁理華出席了在香港舉行的有關 《聖經》翻譯事宣的新教傳教士大會。31日,他離開香港,調察所有新近開放的港口。由於遭遇暴風兩天氣,船隻於9月 5日在廈門進港。 10月3日,他和雅裨理先生動身前往位於較內陸的漳州,6日從那裡返回鼓浪嶼。 9日,婁理華同羅孝全一起乘坐三桅帆船返回香港,14日抵埠,幾天后到達澳門。
1845年1月21日,婁理華離開澳門到香港。 2月17日乘坐“羅布·羅伊號”(rob Roy)北上。3月11日,船在上海附近的吳淞港下錯。29日,他離開上海,4月1日抵達舟山。11日離開舟山前往寧波,抵埠後便在此安頓了下來,之後婁理華花了大量時間和一班同事在周邊各地遊歷,尤其是剛開始那段時間。作為《新約》翻譯委員會的寧波代表,婁理華於1847年6月初來到上海。工作進行期間,他因一些事亟需回寧波。8月16日,他離開上海,從內陸返回寧波,但因遭遇逆風滯留在乍浦;19日他開始橫渡杭州灣。然而,就在這一天,他乘坐的船隻遭到了海盜的襲擊。婁理華先生被拋出船外,屍體至今沒有被找到,寧波的長老會墓地中有一塊為他豎立的紀念碑。

在華經歷

傳教

1842年1月19日,婁理華從紐約乘坐“女獵人號”(Huntress)船啟程前往中國。出發之前,差會特別為他舉行了一個歡送會,父親還在會中致詞,訓勉即將出征的兒子。
《婁理華教士在華傳教實錄》《婁理華教士在華傳教實錄》
經過四個多月的海上航行,婁理華於1842年5月27日抵達中國。時值中英鴉片戰爭正酣之際,婁理華只好先在澳門登入,再伺機而行。在澳門期間,婁理華一方面努力學習中文,一方面埋頭閱讀有關中國的書籍,藉此更多了解中國的情況。學習中文對婁理華實在是一大挑戰。在他看來,中文是“全世界最難學會的語文”之一,為此他曾灰心、失望過。
從他1843年2月24日寫給繼母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內心的掙扎:“我曾站在成千上萬說不同語言的人群中,卻不能說出一句他們能夠聽的懂的話。……然而,上帝的愛藉著聖靈臨到我,基督的恩典也夠我用。我會回去嗎?我會後悔來到這裡嗎?絕不!雖然我時常感到孤單,也不時充滿愁苦,但是‘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打倒了,卻不至死亡’。……當我們走完了世界的旅程,我們的勞苦將會被記念。啊!這是何等真確的事情!”為了不違背那從天上來的召命,靠著上帝的恩典,他堅持了下來。
鴉片戰爭結束後,“南京條約”簽訂,中國對外開放五個通商口岸,期待已久的西教士們得以進入這五口城市宣教。
婁理華擅以文字宣教,早在澳門等待時期,他即已開始寫作。
在1844年間,他多次在裨治文所創的《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上發表文章,記敘西教士在中國的宣教經歷。其後,這些文章被編輯成書,在美國出版,名為《秦國之地》(The Land of Sinim)。
1843年8月,西方各基督教差會的代表在香港舉行宣教士譯經大會,商討出版一部“不僅為各差會共同認可,亦為中國人所接受的聖經譯本”,該譯本被稱為“委辦譯本”或“代表譯本”,由五個宣教區的宣教士分頭進行翻譯。
婁理華是美國長老會宣教士中,唯一參加這項合作計畫的寧波宣教區代表,也是所有代表中最年輕的一位。他積極參與譯經會議和工作,多次撰文發表自己的譯經原則和觀點。婁理華對中國的宣教前景也充滿期待,巴不得千萬中國人離棄偶像崇拜,歸向真神信仰。
他曾如此表白自己的心跡:“中國的本身,可以自成一個‘世界’。每當我穿越它那美麗的平原和那擁擠的街道時,我都會不期然的發出這樣的感嘆:‘何等的一個對基督教一無所知的國家!’……即使我說這裡的寺廟不比賓夕法尼亞的農舍少,這也不見得是誇張之語。我曾在寧波的街頭看見數以千計的人,聚集在一起敬拜一個被譽為‘一切神明’(All the gods)的偶像。除非這些拜假神的人有機會接受福音,否則他們的結局只會是永遠的沉淪”。
1845年4月11日,婁理華被分派到寧波工作,與他同行的還有另外四位宣教士。
1845年8月,一部帶有中文字模的印刷機從澳門運抵寧波,從此,婁理華開始其在寧波的文字宣教工作。在他能夠以流暢的寧波方言向人傳福音之前,藉助文字宣教尤顯重要。婁理華在這一時期編印的福音性刊物計有:經過簡化的威敏斯特信條;《路加福音》、《使徒行傳》和《羅馬書》的注釋等。

殉道

1847年8月19日,婁理華參加過譯經會議之後,從上海乘船返回寧波途中,不幸遭遇海盜劫持。在美國長老會派駐寧波的宣教士盧美仕(A. W. Loomis)寫給婁理華父親的信中,記述了出事的經過:“乘客們看見了海盜船,都感到非常恐懼,婁理華則力勸他們保持鎮定。當海盜船一步一步逼近時,婁理華向他們出示了一面美國國旗,但海盜船仍向他們開火,還強行登上他們的船隻。除婁理華之外,每一位水手和體格較為強壯的乘客,都被海盜們毆打,以防止他們做出反抗。海盜們隨後逐一搜劫乘客們的財物。當他們準備撬開婁理華的行李箱時,他主動把鑰匙取出來交給他們說:‘不必撬了,鑰匙在這裡’。他們打開了婁理華的行李箱,卻不敢拿走任何物品。然而,他們不停的毆打他的老僕人以洩憤。婁理華雖曾多次央求他們停手,但他們全不理會。過了一段時間,海盜們開始商議要怎樣處理婁理華,因為他們擔心婁理華會在事後向官府報案。最後,他們決定把婁理華活生生的拋下海中。當海盜們把婁理華抬起準備拋下大海之際,他奮力將自己手中拿著的最珍愛的一部希伯來文希臘文英文對照的聖經擲到船上,以免書隨人亡。在水中掙扎的婁理華,雖曾多次試圖游近船隻,但強盜們用船篙擊打他,使他無法靠近。不久以後,筋疲力盡的婁理華便沉入海中”。這位熱愛中國的年輕宣教士,來華宣教僅僅五年零兩個月,就這樣葬身於洶湧的波濤中,死後連屍體都不知下落,當時他年僅28歲。
1847年9月13日,美國駐華公使正式致函中國兩廣總督,要求儘速緝捕兇徒歸案,並且嚴加懲處。兩廣總督回信表示將會全力緝兇。111月15日,美國駐華公使接獲通知,表示其中一名海盜經已落網,並已供出其他海盜的名字和他們藏匿之處。次年9月22日,公使再次接獲通知,犯案的九名海盜已先後落網,其中三人已被處死,其餘六人則被放逐到邊陲之地,終身服苦役。

紀念

婁理華慘死於兇狠海盜手中的訊息,使各差會的宣教士都深感到震驚和惋惜,婁理華的父親更是悲痛欲絕。婁理華生前的同工兼摯友盧壹牧師(Rev. John Lloyd),寫信安慰他,信中有這樣一段話感人肺腑:“親愛的婁老先生,我沒有打算為理華撰寫頌詞,但我實在感覺到,不論是你,是我,或是上帝的教會,都已承受了極大的損失。這損失所帶給您的感受,當然是最深切的。雖然我不能完全體會一個為人父親的喪子之痛,但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這不幸的訊息在您心中造成的衝擊是何等的大!我要對您表達深摯的同情,我的心也在為您淌血。我感覺到自己不懂說安慰的話,因為您所受的打擊實在沉重,無論我說什麽,都難以彌補您心中的痛苦。我唯一能夠做的,只是與您一起哭泣。雖然我不能在這悲傷的時刻給您帶來安慰,但是有一位,他不僅對您深表同情,他也能安慰您,他就是理華所愛的耶穌。他知道您心靈深處的痛苦,他也知道理華所遭遇的一切……。天父的兒女何等有福!”
為了紀念自己的愛子,婁偉德把婁理華在中國的講章編輯成書, 於1851年在美國出版。
該講道集的最後一篇講章,是婁理華用寧波方言寫成的,足見他對寧波方言的熟練,以及他對宣教事業的獻身精神。
美國長老會早期寧波墓園中,修有婁理華的墳墓,實為衣冠冢。墓前豎立一塊墓碑,記念這位中國基督教近代史上第一位在中國殉道的基督教(新教)宣教士。
上面鐫刻碑文云:“耶穌聖教教師大美國士人婁禮華先生,生於嘉慶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卒於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初九日。溯自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十八日始來中國之澳門;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至寧波宣揚聖教。詎知修短所限,僅享年二十九歲,泛海被盜汨沒。凡屬仝人,莫不懷戚。爰為之立石,以識景慕之忱焉。耶穌一千八百四十七年”。
婁理華殉道七年後,1854年,他的弟弟,27歲的婁理瑞(Reuben Lowrie)亦踏著哥哥的足跡,帶著新婚的妻子,也帶著對中國人的愛,踏上中國的土地,繼承哥哥未竟的事業,到上海傳揚基督福音。因過度勞累,積勞成疾,於1860年病逝於上海,葬在美國長老會上海墓園中。

個人作品

中文
1.《禮拜日要論》(Important Discourse on the Sabbath Day),8頁;寧波;1847年。開篇敘述創世六日, 接著介紹禮拜日的歷史和慣制;最後兩頁是中英對照1847年的禮拜日日曆,1848年重版時為該年的禮拜日日曆;標題後面有關於“上帝”的註解。
2. 《聖差言行傳注釋》(Commentary 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64頁;寧波;1847年,該書插有一幅描繪使徒行程的摺疊地圖。
3.《耶穌教略論》(Discourse on Christianity),4頁;寧波;1848年
4.《路加福音注釋》(commentary on Luke),78頁;寧波;1849年。
英文
5.Specimen of the Chinese Type Belonging to the Chinese Missilon of the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 s. a.(《美國長老會中國差會的漢字活字樣本》),8開本;41 頁;澳門;1844年,1852年在寧波出版了該書增訂本,38頁。
6.The Land of sinim(《秦國》),即對《以賽亞書》第四十九章第12節[注釋: 《聖經》這一節原文為: 看哪, 這些從遠方來, 這些從北方, 從西方來, 這些從秦國來。(Behold,these shall come from far:and,lo,these from the north and from the west;and these from the land of Sinim.)]的說明,並簡要介紹了中國的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18開本;147頁;費城;1846年。最初發表在《中國叢報》第13卷上。
7.sermons preached in china(《在華布道文》),8開本1 vIII+454頁1 紐約;1851年。該書根據婁理華的手稿刊印,由其父整理編輯,末篇為婁理華最後作的一篇中文布道,是用羅馬字母拼寫的寧波方言 ,並由克陛存牧師譯成英文,同原文並排排列。

鴻德堂

上海唯一具有中國宮殿式外形的教堂——鴻德堂
鴻德堂最初的地址在北京路清源里上海美華書館旁,本名思婁堂,為紀念美國北長老會第一個來華的傳教士婁理華。上世紀初,美華書館遷到北四川路橫浜橋擴建。1925年,思婁堂也北遷到虹口的竇樂安路(多倫路)重建,並改名為鴻德堂。1928年10月,新堂落成。1937年,“8·13”事變爆發,鴻德堂遷出虹口,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原址復堂。新中國成立後,修德國小改為多倫路國小,教堂於1958年成為上海宗教聯合會的辦事處。1958年,鴻德堂被定為虹口區4個基督教聯合禮拜場所之一。“文革”期間,鴻德堂停止宗教活動。1990年,鴻德堂進行修理整新。1992年8月30日,教堂正式復堂。鴻德堂現每星期日上午舉行禮拜一次,此外每周有禱告會、唱詩班活動等。每逢主日禮拜,鐘聲悠揚,讓多倫路有了不一樣的文化氣息。
鴻德堂鴻德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