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遜氏症

基本概述,歷史來源,症狀,肝臟方面,神經系統方面,其他症狀,診斷,臨床表現,臨床診斷,治療,

基本概述

威爾遜氏症(英語:Wilson's Disease),也稱為: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少見的進行性遺傳疾病,大多為隱性遺傳,患者會從父母身上各遺傳到一條帶有缺陷基因染色體,也有些患者是自己的基因突變,導致無法正常代謝體內的銅元素,進而堆積在肝臟和其他器官,產生毒性。以肝臟和大腦基底節受病影響最為嚴重,但若能及早治療,使用排銅藥物,即可減少損害,可惜這種病常被忽略而延誤診斷、治療。由於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遺傳疾病,目前並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此症。其發生率為三萬分之一,多在青春期過後18至21歲間的青少年中起病,其中男性病患者略多於女性,最常患此症的種族為拉丁美洲人。

歷史來源

威爾森氏症是以一名英國醫生山姆·亞歷山大·金尼爾·威爾森醫生(1878-1937)命名的,威爾生醫生於1912年第一個將此症完整的描述出來。1948年J.N. Cuming醫生髮現了這些威爾森氏症與銅的累積之間的關係。1956年Dr. John Walshe成功發現了第一個有效治療威氏症的方法,他使用螯合物療法將銅自患者體內排出。威氏症與缺陷基因的遺傳之間的關係則是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由許多研究團隊所發現的。

症狀

其常見症狀可以分為肝臟與中樞神經系統兩方面,可能只會有一種症狀但也有患者兩樣症狀同時出現。

肝臟方面

肝臟方面,會有近似肝炎肝硬化的表現,發病年齡從2、3歲到40、50歲都有,是一種遍布患者年齡層的疾病。肝酵素的指數上升、黃白蛋白降低、腹水、凝血機能異常、血中的含量增高或是由於肝異常所引起的腦病變等狀況出現,或是以較緩慢的情況漸進。由於肝豆狀核變性的肝臟症狀與肝病患者的症狀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所以肝病患者最好也接受肝豆狀核變性的檢驗。少數患者甚至會以猛爆性肝炎來表現,死亡率相當高。

神經系統方面

神經系統症狀則有顫抖、不自主運動、步伐不穩、口齒不清、流口水、吞咽困難等,也有人出現類似帕金森氏症的行動遲緩,肢體僵硬。肝豆狀核變性患者全身的肌肉僵硬,導致臉面表情顯得十分呆板;舌頭肌肉不靈敏,自由轉動受到障礙,使得說話發音含糊不清;口喉肌肉的僵硬化,導致患者正常的吞咽動作困難,口涎則常常會沒有意識地流出口角;如果患者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全身肌肉則會僵硬,患者的動作顯得笨拙緩慢,病後期則會導致患者無法行動,臥床不起,最終影響食物攝取,導致死亡。小腦銅沉積嚴重會導致不自主動作在患者中表現。譬如四肢出現有節律的震顫,無法控制手指做出指划動作,不自主且持久的強笑或強哭。後期會出現四肢肌肉僵硬,強烈痙攣並有劇痛伴隨,甚至導致四肢骨折。這個病症可能也會影響患者的智慧型與情緒,使之衰退。也有患者出現妄想與幻覺的情況。最常見的症狀有三分之一都是以早期精神病的型態顯現,而這些精神病的症狀有著非常大的多樣化呈現,可能的病徵為輕微的情緒不穩定到嚴重的憂鬱、躁症等精神病的症狀。

其他症狀

在患者的角膜周邊與鞏膜的交界處,可觀察到所謂的凱-費環(Keyser-Fleischer ring) 棕綠色至金黃色的色素環,這即是沉積著的銅元素,是早期症狀的主要診斷方式,不過不少其他的肝臟疾病也可發現此環。通常嚴重時肉眼即可見此環, 輕微時則需要藉助裂隙燈來檢查。在腎臟方面,可見到腎小管異常症狀,腎結石出現。內分泌方面的異常,包括低血糖、副甲狀腺機能低下症、骨質疏鬆和停經都有可能。血液學方面會有貧血的現象產生,這是因為在血液中過多的銅會使得紅血球細胞膜氧化而受損,形成成溶血性貧血。在心血管方面可能會有心律不整以及心臟肌肉萎縮等症狀。

診斷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包括肝臟, 神經, 精神, 以及血液方面的表現。通常早期發病者是以肝臟的症狀為主,例如倦怠、腹痛、肝腫大和黃膽,抽血檢查可發GOT,GPT輕微上升或者正常;如果沒早期發現診斷,隨著時間經過,會演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少數患者甚至會以猛爆性肝炎來表現,死亡率相當高。神經或精神方面的症狀表現,通常以運動神經異常, 如構音困難、吞咽困難、僵直、流口水、肢體肌肉無力、步伐不穩或肌張力失調, 以及頭痛的症狀來表現。精神方面從最輕微的情緒不穩、行為改變,躁鬱症,人格改變,自殺行為,甚至精神分裂皆可能發生,而這些症狀也可從學校功課或工作上的表現受影響看出來。一旦急性精神症狀出現,死亡率相當高。

臨床診斷

在理學檢查時,可以見到角膜周邊有所謂的Kayser-Fleischer rings 棕綠色環,但其他的肝臟疾病也可發現此環; 通常嚴重時肉眼即可見, 輕微時需要藉助裂隙燈來檢查。其他器官,如腎臟方面,可見到近端或遠端的腎小管異常症狀,腎結石出現。內分泌方面的異常,包括低血糖、副甲狀腺機能低下症、骨質疏鬆和停經。血液學方面會有貧血的現象產生,是因為在血液中過多的銅會使得紅血球細胞膜氧化而受損,形成成溶血性貧血。
威爾森氏病的檢查,包括藍胞漿素下降,血清銅下降,及24小時尿中銅量超過100mg。但由於並不是每個病患都會有這些表現, 而這些表現也可以出現在別的疾病, 因此最具參考的診斷方式,是血清藍胞漿素下降(<20mg/dl)合併Kayser-Fleischer rings棕綠色環, 或是合併乾燥的肝組織中的含銅量超過250μg/g。一旦診斷出威爾森氏病,則病患的所有兄弟姊妹應該接受檢查,以早期發現未發病的威爾森氏病。

治療

此病需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人工促使銅從患者身體中排泄出來。如果時久沒有排泄出去,銅則會在患者體中沉蓄,對周圍器官產生化學反應,使器官的器質性改變。這時再進行銅排泄人工協助治療手段也僅能使器官不繼續病變,但以前銅沉積所導致的質變損傷已無法救補,患者會留下終生的症狀,僅能靠持續的治療與服藥維持正常動作。用來促使患者體內銅排泄的藥物主要有青黴胺二巰基丙醇二巰基丁二酸鈉等化學藥物。其中最為確實的治療手段則是長期口服青黴胺片,成人每日攝用量應當保持在0.6至1.5克範圍內,兒童每日服用量保持在0.3至0.8克內。除此之外,還需要注意患者的飲食,儘量避免含銅量高的食物(硬殼果、貝類、蕈類、豆類食品及動物的血或肝部)。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肝豆狀核變性是由於位於第十三對染色體上一個稱為 ATP7B 的基因產生突變所引起的。這個基因的產物被認為是一種與傳送銅有關的蛋白質,在肝臟中含量很多,它的缺乏導致從膽汁排出的銅減少,進而堆積在肝臟內導致肝細胞銅中毒而死亡。自肝臟大量釋出的銅則藉由血液循環至身體其他的器官,大量的銅便堆積在各個器官內。目前治療的藥物其作用就是在加速銅從體內排除,但若能避免食用含銅食物,例如豆類、有殼海鮮、朱古力、核果、糙米等外加維他命B6補充劑,也可幫助減緩病情。目前的療法就是使用螯合物療法(英語:Chelation Therapy)將銅自患者體內排出。攝取鋅可以幫助減少小腸對銅的吸收。雖然已經有治療方法,但是只有0.4%的患者對治療產生有效反應。
肝臟移植可以說是最有效的根治方法,因為絕大部分的基因缺陷所導致的蛋白質缺乏都是在肝臟內發生,所以移植肝臟通常可以治癒威氏症。威氏症患者需要接受長期的治療,若不接受任何治療的話死亡率可以高達99.9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