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景山(中國工程院院士)

姜景山(中國工程院院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姜景山, 男,朝鮮族,1936年02月生,畢業於前蘇聯列寧格勒烏里亞諾夫電工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景山
  • 國籍中國
  • 民族:朝鮮族
  • 出生日期:1936年02月
  • 職業:中國工程院院士
  • 畢業院校:前蘇聯列寧格勒烏里亞諾夫電工學院
  • 代表作品:微波遙感 ; 空間技術
基本信息,人物詳情,工作簡歷,專業領域,研究成就,獲獎情況,人物評價,媒體評價,

基本信息

姓名: 姜景山
性別: 男
姜景山
出生年月: 1936年02月
民族: 朝鮮族
畢業院校:前蘇聯列寧格勒烏里亞諾夫電工學院
學科: 無線電
技術職稱: 中國工程院院士
工作單位: 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
國籍: 中國
姜景山(1936~),吉林省龍井市人,中國微波遙感及航天信息工程 科學專家,我國遙感技術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微波遙感技術的主要 開創者。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世紀六十年代留蘇歸國後, 先後從事探空火箭探測儀、遙測、定位及相關技術系統研究,推動 遙感技術在災害防控中的套用研究,起草了我國微波遙感規劃。 1981年至1983年赴美從事微波遙感研究。1984年後一直從事微波遙 感及航天信息工程研究,推動了中國微波遙感的發展。21世紀以來, 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套用工程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研製的“神舟四 號”主載荷多模態微波遙感器的發射,實現了我國航天微波遙感零 的突破,進而推動了一系列中國微波遙感業務衛星的起動和發射。 他是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的主要推動者之一,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用微 波探測技術從月球軌道上對月面進行探測的方法並在工程上實現, 領導科學小組創建了“微波月亮”,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始創新成果。 他曾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套用系統副總指揮、神舟四號主載荷主 任設計師,繞月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現為中科院空間中心學術委 員會主任,所總工、863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顧問、國際歐亞科學 院院士、國際COSPAR中國委員會成員。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一 等、二等獎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一等、二等獎十多項, 發表專著、各種論文及科技報告一百餘篇。

人物詳情

工作簡歷

1992.05-,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所長
1962.05-1981.07,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工作組長;室主任
1981.08-1983.10,美國堪薩斯大學,客座副教授
1983.11-1992.04,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室主任
1992.05-,中國科學院遙感聯合中心,主任
學術或專業團體任職:
1993.02-,中國宇航學會,理事
1992.04-,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
1993.10-,荷蘭空間研究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委員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專業領域

微波遙感 ; 空間技術

研究成就

196205-198401,探空火箭、衛星測控系統研究,主持
197408-198310,微波遙感理論與技術研究,主持
198501-199012,高空機載遙感系統研究,主持
198604-,災害的遙感監測系統研究,主持

獲獎情況

1987-1992,防汛遙感實用系統,國家科委,科學技術進步獎, 一等
1986-1990,高空機載遙感實用系統,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獎, 特等
1973-1981,試驗通信衛星及微波測控系統,,科學技術成果獎
1978.09,微波攝象,國防科情報所,
成果(站內)
1、ZHG-1機載海洋雷達高度計

人物評價

姜景山 (1932.2.8—)微波遙感及航天套用工程科學專家。出生於吉林省龍井市。1962年獲前蘇聯列寧格勒烏里亞諾夫電工學院,1981年至1983年在美國從事微波遙感研究,現為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際CO-SPAR中國委員會委員,任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863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顧問。是我國航天遙感技術的倡導者之一,微波遙感技術的主要開創者,在建立和發展我國微波遙感技術及理論體系中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國“七五”、“八五”國家科技攻關中,合作主持了遙感工程專項,建立了遙感技術基礎設施,推動了其套用。自1986年起,系統的研究了我國遙感監測自然災害技術系統,提出並建立的自然災害實時監測的遙感信息“機—星—地”實時傳輸系統成為我國突發性災害監測的重要手段,曾列為“八五”科技攻關十大世界領先成果之一。他的這些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二等獎,部委特等、一等獎。
在我國率先進行航天微波遙感技術發展工作。1991年出任我國載人航天套用系統技術論證組副組長,載人航天套用系統副總指揮兼“神舟四號”主載荷—多模態微波遙感系統主任設計師,在該系統中首次採用多模態機制,首次實現筆形波束散射計海洋風場測量新機理。該系統2002年12月發射成功,在軌期間系統工作正常,獲取了大量有效數據 ,實現了我國航天微波遙感零的突破,大大推動了我國微波遙感衛星的發展。獲“國家載人航天突出貢獻”獎章和首屆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獎。培養了多名科技骨幹,發表論文一百餘篇,出版了專著。

媒體評價

他參加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製造。一九七零年,著手開發研究有關微波攝像的關鍵問題,成為中國第一個研究這項尖端科學的科學家。他同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微波遙感技術的創始人R·K穆爾教授合作,共同提出“遙感地物微波介電性現場測量方法”的新原理。該原理的發現,在世界微波遙感技術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國家「八六三計畫」十周年總結時,姜景山的科研成果被列為國際領先的十大技術成果之一,受到表彰。作為朝鮮族的第一位科學家,神舟四號主載荷的主任設計師就是姜景山。
母親給了一筆精神財富
姜景山五歲時,父親突然因病去世,母親李金丹要撫養五個兒女,生活的艱辛是外人難以想像的。在這個偉大的女性心目中,卻只有一個「餓死也要讓孩子們上學讀書」的理念。她白天去給日本人篩碎石子,晚上回家推磨磨豆子做豆腐,清早起來擔著豆腐沿街叫買……姜景山院士回憶逝去的童年時,不無感慨地說:「我有一個優秀的母親,她具有朝鮮族女性那種勤勞、剛正、純樸的氣質,她給了我一筆精神財富,以昂揚的鬥志,戰勝一切困難,對未來擁有一個美好的信念和追求!
一九五二年七月,姜景山國中畢業了。他以最優秀的成績畢業後,和其他兩個學生一起,被推薦到吉林高中去念書。因為多種複雜原因,又輾轉幾千里來到北京就讀。
中國從一九五零年開始派遣學生前往蘇聯留學。姜景山參加了選拔留蘇學生的全國統一考試。最後,他以優秀的成績考取北京俄語學院留蘇訓練班學習一年俄語。一九五六年八月,姜景山留學蘇聯列寧格勒的鳥利亞諾夫電工學院。
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件事對他的刺激特別大。從此,他立志搞中國的人造地球衛星。他想,兒歌中的夢幻、傳說中的嫦娥奔月將來一定能變為現實……當年,四機部的副部長王四光到蘇聯挑選學生,姜景山的學習成績優異,因此,在一九六二年留學回國時,順利分到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不久,並被分配到參與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五八一組,開始了從事航天科研的生涯。
他們的科研組負責研究火箭定位問題,這是把火箭發射到規定位置的一項關鍵技術,也是把衛星送入規定軌道上的關鍵技術,雷達定位是比較精確,又是通常使用比較多的辦法。在衛星發射時會有很強的振動、衝擊,上天儀器設備必須經得住這一力學環境要求,衛星在軌道上運行時其環境溫度從零下幾十度到零上幾千度變化。因此,所研製的儀器要經過一系列環境模擬實驗關。
姜景山是工程組長,除了設計實驗外,他還要考慮和分析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經過反覆論證、反覆實驗,克服重重阻力,最後終於完成了任務,為我國第一顆衛星的發射做出了貢獻。
在"文革"中,姜景山因為到蘇聯留過學,而且是朝鮮族人,作為蘇聯特務和朝鮮特務進行審查。當時,有人貼出題為《姜景山你走什麼路》的大字報,叫他想不到,現在又弄出來兩個特務的罪名,著實叫他痛苦萬分。他不僅被剝奪了人身自由,還被特偵組監督勞動了半年。但是沒有姜景山,這個課題組研究只能中斷,沒辦法,又只好把他放出來。他在研究室搞科研,門外總有兩個人負責監視他。在這種情況下,他經過三個月的攻關,完成了任務。後來,實在查不出姜景山有什麼政治問題,就不了了之恢復了原來的工作,直接參加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製造。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姜景山在大量閱讀國內外科技書籍,覺得微波攝像技術前景廣闊。從此,他著手開發研究有關微波攝像的關鍵問題,成為中國第一個研究這項尖端科學的科學家。
受鼓舞自學微波攝像
不管在什麼地方的物體,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被拍成照片。他對微波攝像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寫出了一系列論文,還出版了題為《微波攝像》著作。為了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他還給科學家錢學森寄去了一本,還提出了中國也應深入進行微波攝影技術研究的建議。錢學森教授不僅讀完他寫的書,提出了修改意見,而且還寫信鼓勵姜景山。至今,姜景山院士還保存著這封信:我讀完了你的大作《微波攝像》後,更加深信這是一項具有非常重大意義的工作……你要利用這次機會,對《微波攝像》一書進行增補,使之成為一本專業著作……一旦你完成了參考書,你也就會成為微波攝像專家的。你不是外國人培養的專家,是一個自學成才的專家……
姜景山從錢老的信中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收集了更多的參考資料,寫出了更為完整的專業著作《微波攝像》。一九八一年,姜景山作為訪問學者,來到美國的堪薩斯大學,同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微波遙感技術的創始人R·K莫爾教授一起進行科研工作。在那 ,他和莫爾教授合作,共同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遙感地物微波介電性現場測量方法"的新原理。該原理的發現,在世界微波遙感技術史上書寫了光輝。
自然災害每年給我國帶來的損失達一千億元以上。所以對突發性的洪水災害一定要做到及時預報,及時了解和掌握各種情況。當時世界上還沒有解決的尖端研究課題。姜景山卻敢於正面接受挑戰!
他從一九八五年開始,到湖南省進行了兩年的艱苦科研攻關,提出了關於套用微波遙感來預測突發性重大自然災害的方法和技術方案,在實際運用中獲得了成功。他又和有關科研單位,開發出套用微波技術的第二代「全天候準實時系統」。不過,這種成果運用,需要四小時的時間,要做到及時掌握情況還很難,應該再進一步革新才行!不久,他和科研人員集體攻關,又研製出第三代的「真正的全天候準實時系統。」該儀器不受任何氣候影響,在拍攝的同時,當即傳遞。安裝在飛機上的微波遙感儀器把地面上的一切清晰地拍攝下來,傳送到三萬六千公里高空上的人造地球衛星上,再由人造地球衛星即刻傳送到地面指揮部。全部過程在幾分鐘內就能完成。
一九九零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中國科學院授予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的遙感技術專家姜景山「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榮譽稱號。
從九十年代初,姜景山先後擔任了載人宇宙飛船套用系統項目論證組副組長、副總指揮、國家八六三航天領域空間科學及套用專家組組長,在發展宇宙航空技術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神舟四號即將發射升空。不久,中國載人宇宙飛船將到太空中進行科學試驗。他兒時的夢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幾代人的科研攻關,即將變為現實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