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蠟法

失蠟法

失蠟法也稱“熔模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熔液,便鑄成器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

中國失蠟鑄造技術原理起源於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見於商代中晚期,這種技術在無范線失蠟法出現之後逐漸消亡。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尊盤,是中國所知最早的失蠟鑄件,時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失蠟法
  • 外文名: cire purdue
  • 又名:脫蠟法
  • 類型:金屬鑄造的一種方法
  • 現成為:熔模精密鑄造
  • 相關書籍:《宣德鼎彝譜》
簡介,歷史沿革,操作過程,產品套用,

簡介

失蠟法也稱“熔模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熔液,便鑄成器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
中國失蠟鑄造技術原理起源於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見於商代中晚期,這種技術在無范線失蠟法出現之後逐漸消亡。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尊、盤,是中國所知最早的失蠟鑄件,時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紀。

歷史沿革

脫蠟法在中國的歷史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最早採用脫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是楚共王熊審盂,此外,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期雲紋銅禁和隨州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青銅盤尊也是失蠟法製作的典型器物。
失蠟法失蠟法
經漢唐到明清,失蠟法被一代代匠人傳承和發揚,歷久不衰,直到如今,仍是常用的青銅鑄造技法。

操作過程

用地坑造型,模料由蠟和牛油配製,造型材料用石灰三合土和炭末泥,所用蠟料和銅料的比為一比十。金屬液通過槽道澆注。對於批量大的器件,為提高工效,先把蠟片在樣板上壓印出花紋,再拼接成模。《宣德鼎彝譜》載明代鑄宣德爐用黃蠟作模坯。有些鼎、爐需要量大,當已套用此法。大量史實表明,失蠟法在中國持續不斷地套用,至近代廣泛流傳於北京、山西、內蒙古、江蘇、廣東、雲南、青海、西藏等省區,佛山、蘇州等地現仍用上述傳統技法製作藝術鑄件。
失蠟法失蠟法

產品套用

用蠟製成鑄模 ,外敷造型材料,成為整體鑄型。加熱鑄模將蠟化去,形成空腔鑄范,澆入液態金屬,冷卻後得到成型鑄件。古代多用於鑄造具有複雜形狀的鑄件。中國已知最早的失蠟鑄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銅盞部件和銅鏡。戰國以後,失蠟法的套用範圍逐漸擴大,除鼎、彝外,還用於鑄造印璽、樂鐘、佛像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貯貝器、飾件等。現代,失蠟法仍用於鑄造金屬鑄件,稱熔模鑄造
失蠟法失蠟法
失蠟法失蠟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