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大明宣德爐

仿大明宣德爐

沿用兩千多年前古老而神秘的工藝——失蠟法,經過一道道複雜的工序,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南通民間工藝家張志偉宣德爐為藍本仿製的銅香爐,成為時下收藏界的“新寵”—— 銅爐生煙,沉香裊裊。千百年來,香爐一直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將香爐置於案頭,讀書時點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而撫琴彈瑟時煙香與琴音相伴,又有了“繞樑三日沁人心”的雅致。

介紹,作者介紹,與銅香爐結緣,為他人作嫁衣,

介紹

民間工藝家張志偉“復活”明代宣德爐
沿我市民間工藝家張志偉,以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宣德爐原件為藍本,沿用兩千多年前古老而神秘的工藝——失蠟法,經過一道道複雜的工序,以及蠟汁、銅汁的雙重澆灌,製作而成的一隻只精美絕倫的銅香爐,深得藏家的青睞。
今年5月,由其製作的仿明宣德爐——雙龍三足熏爐和明式銅桌雙雙獲江蘇省工藝美術界最高獎——“藝博杯”大獎賽金獎。專家贊曰:“傳承技藝,做工精緻。”

作者介紹

與銅香爐結緣

在南通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秘書長苗金衛眼中,張志偉堪稱業內“奇人”。
今年50歲的張志偉,少時跟隨名師學畫,其後做過工人、當過兵,後承包經營一家廣告公司,還成功投資養殖了數萬隻“狼山雞”,如今已然是南通城裡名聲頗響的“雞司令”。
一個極偶然的機會,張志偉與銅香爐結下殊緣。
多年前,張志偉皈依佛門,成為一名俗家弟子。
“一隻香爐一尊神”。結下佛緣後,張志偉逐漸對香爐、鼎等敬佛禮佛的器物產生了興趣。恰好,一位同門師兄出自銅匠世家,兩人一見如故。師兄將一身的制銅手藝教給了他。
“很多人問我,怎么會做起銅爐來,其實一開始只是覺得好玩,漸漸接觸下來,才覺得其趣無窮。平時做生意容易浮躁,但當你面對這些形狀古樸、皮色亮麗的銅香爐,你會真的體會到何謂‘心靜’。”
被師兄領進門之後,張志偉對手工銅器的迷戀,一發不可收拾。如今,經他親手製作的銅香爐已逾千件。其中,最讓張志偉引以為豪的,則是他的宣德爐仿製品。
明代宣德銅爐是中國銅香爐之翹楚。明代宣德皇帝因好香爐,命工匠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精心鑄煉,鑄造出3000座香爐,色澤晶瑩溫潤,成為傳世之寶。
張志偉和他製作的部分仿明宣德爐.張志偉和他製作的部分仿明宣德爐.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家裡藏過幾個宣德爐,視為珍寶。他在《宣德爐哥注》中將宣德爐比之於絕色女子的膚色,“宣爐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膚柔膩可掐。”
手捧一本來自台灣藏家的台北“故宮博物院”宣德爐畫冊,2004年,張志偉和師兄一起摸索著製作仿明代宣德爐。仿明宣德爐局部飛龍造型栩栩如生。
追尋失蠟技藝古玩界,宣德爐的仿製有一粗一精兩種工藝。其一是由黃雜銅翻砂模鑄造而成,較為粗劣簡陋,手感較輕,洞眼砂眼較多;其二則是傳統的失蠟法澆鑄技術。所鑄器物既無范痕又無墊片的痕跡。
失蠟法是一種古老的銅器鑄造工藝。據史載:中國已知最早的失蠟鑄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銅盞部件和銅禁,以及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尊、盤透空附飾。
遍翻典籍,張志偉深知,要想做出造型逼真的宣德爐,唯有採用失蠟法,但即使是其師兄,對失蠟法也只是略知一二,並沒有親手實踐過。
“在民間,失蠟法一直延續不斷地套用,但有很多細節必須靠自己摸索,大家都秘而不宣,能否掌握就看各自的悟性。”
張志偉介紹,失蠟法的流程,就是先用蠟製成模,再外敷焙燒材料,做成整體鑄型,然後,通過加熱將蠟化去,形成空腔鑄范,再澆入銅等液態金屬,冷卻後將多餘的部分鋸掉,經打磨處理,得到成型鑄件。
“整套工藝包括製圖、雕蠟模、裝澆口、上料、煮蠟、烘烤模、澆鑄打磨和做舊等10多道工序,全手工製作,做一隻香爐要耗時一個月左右,其間不能有一絲一毫的疏漏,否則一切推倒重來。”
張志偉舉例,就拿上料來說,蠟模成型以後,要用石英粉和玻璃水做料漿,塗在蠟模上,再用石英砂撒在料漿上經乾後進行化學硬化,如此反覆7次。這手上的功夫特別講究,澆多了料漿不得乾,澆得太少又會破模。
最難的還是火候和溫度的掌握。不同的季節、同一季節不同的氣候,烘烤的溫度都不相同,而一切全憑經驗判斷。
“第一次做銅香爐,頭4爐都不成功,到了第5爐,工人們心理壓力太大,都不敢開爐,我自己上,等冷卻後敲開一看,銅爐上大多有氣孔,還是不行。”
宣德爐一爐的成本近3萬元,一眨眼,10多萬元就不見了。在堅持不懈的探索下,歷時近一年,再“砸”進近百萬元後,張志偉的銅香爐終於做成了。

為他人作嫁衣

首批做成的20隻銅香爐,被蘇州一名資深古玩商拿到了上海城隍廟,甫一亮相,即一銷而空。這次成功,讓張志偉看到了宣德爐仿製品市場的前景。
自1990年代以來,宣德爐成為繼宜興紫砂壺後的藝術品市場新寵,台灣、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的收藏者競相高價收購,其珍品價格現在已達數十、數百萬元人民幣。
真正的明宣德爐,稀若晨星,價值不菲。許多收藏家退而求其次,宣德爐的高仿品成為他們追捧的對象。
獅首耳簋式爐連座、沖耳鼎式爐、獸首銜環雙耳缽式爐、螭龍耳獸面浮雕紋三足蓋爐……這幾年,經過反覆實驗,張志偉的手藝活越來越精到,所做的香爐器形也越來越複雜,特別是一些飾有浮雕造型的香爐,已經頗得宣德爐的技術神韻。
在行家們看來,張志偉的銅香爐,其價值不在於為宣德爐仿製的“贗品”,而在於其工藝是恢復的“真藝”。這些純手工品本身就是珍貴的藝術品。如今,在古玩市場,只要是“南通銅香爐”,基本上是出一批,銷一批。
但張志偉卻既喜且憂:由於資金等原因所限,他只能默默地為他人作嫁衣,無力創出自己的品牌。
在銅香爐手工製作產業鏈中,擁有一身絕活的張志偉其實處於最下端。做的是最累、最髒的活,所獲利潤卻最少。一隻銅香爐,古玩商拿價數千,但轉手出貨卻過萬。即便如此,張志偉有時還不得不忍受上游經銷商的壓貨壓價。
更讓張志偉發愁的還有手藝人的匱乏。老的銅匠手藝人幾無可尋,年輕人怕苦又不願學。別的不說,單就炎炎酷暑,站在1100℃的烘爐旁,就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住的。
當初,全憑著一時喜歡,張志偉千辛萬苦取得了“真經”;如今,緣於一份獨特的情愫,張志偉更放不下手中的銅香爐。他計畫著,要把自己的作坊做成一個銅香爐藝術工作室。眼下,他正積極將銅香爐的製作技藝申報為市級非遺項目。
“請您尋出家傳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張愛玲在《沉香屑第一爐香》中寫道。
每一個銅香爐,都有一個故事。張志偉和他的銅香爐,今後又會演繹怎樣的精彩呢,我們期待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