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社

太陽社

太陽社現代文學團體。1927年秋成立於上海。發起人為蔣光慈、錢杏邨(阿英)、孟超、楊□人等;主要成員有林伯修(杜國庠)、夏衍、洪靈菲、戴平萬、劉一夢、顧仲起、樓適夷、殷夫、馮憲章任鈞、祝秀俠、迅雷、聖悅(李平心)、王藝鐘、童長榮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陽社
  • 立於:1927年
  • 地點:上海
  • 發起人:蔣光慈、錢杏邨
簡介,主要言論,主要代表,

簡介

太陽社的主要成員大都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從實際鬥爭中轉移到上海從事文化活動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們有相似的鬥爭經歷和共同的思想基礎,在文學主張與創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傾向: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眾的生活與鬥爭。
太陽社先後編輯與出版了《太陽月刊》、 《時代文藝》 、 《新流月報》 、《拓荒者》、《海風周報》等刊物,以及“太陽小叢書”(“太陽社叢書”)等,在反對國民黨政府的文化“圍剿,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太陽月刊》(1928年1月創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響最大,與創造社的《文化批判》一起,成為提倡革命文學的主要刊物。另外,《拓荒者》,也以其刊載的大量革命文學作品和不少倡導無產階級文學的論文、譯文,及關於文藝大眾化討論的文章而在社會上有較大的影響。但由於受到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左傾思潮的影響,太陽社在理論和創作上曾帶有過激的偏向。 1929年9月,太陽社部分成員蔣光慈、樓適夷馮憲章任鈞等先後到達日本東京,曾經成立太陽社東京支部(支社)。支部還吸收少數中國留學生參加會議與活動。同年年底因支部主要成員歸國而停止活動。
與太陽社和創造社都有密切關係,是由太陽社主要成員洪靈菲、林伯修、戴平萬等組成,在參加太陽社的同時,於1928年5月間開始活動;主要是出版了《我們月刊》(1928年5月創刊於上海,同年8月出版第3期後停刊),發表創造社和太陽社成員的理論主張與文學作品。該社在《我們月刊》停刊後即停止活動。
太陽社於1929年底自動宣告解散,1930年春全部成員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30年代的左翼文壇上,太陽社是一個產生過廣泛影響的文學社團
太陽社--《太陽月刊》太陽社--《太陽月刊》

主要言論

《歡迎〈太陽〉》受批駁 1928年4月1日,在《太陽月刊》第1卷第4期發表華希里(蔣光慈)的文章《論新舊作家與革命文學》。文中批駁了茅盾(署名方璧)所著《歡迎〈太陽〉》中關於革命文學的看法。認為"從革命潮流湧出的新作家不但是文藝的創造者,還應該是時代的創造者,應該追隨時代或者走在時代的前面","中國文壇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舊作家不容易甚至不可能折挽方向,改變立場,像衰頹的樹木"不會重生出鮮艷的花朵和豐富的果實"。

主要代表

蔣光慈(1901~1931)
原名蔣如恆,又名蔣光赤,字號俠僧。生於安徽霍邱(現金寨)。1917年夏入安徽省立五中。五四運動後,主編校刊《自由花》 ,積極領導蕪湖地區學生運動,為蕪湖學生聯合會副會長。
蔣光慈蔣光慈
1920年,經陳獨秀介紹,至上海參加社會青年團。1921年5月至莫斯科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次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4年秋歸國後至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任教,與沈澤民等組織春雷文學社。1925年1月,出版第一部詩集《新夢》 。2月,參加創造社。4月,至北京參加中共北方區執委會工作。11月仍返上海大學任教。1926年,中篇小說《少年飄泊者》問世,在讀者中引起很大反響。1927年11月,反映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的中篇小說《短褲黨》出版,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最初成果之一。1928年,與孟超、錢杏邨等人成立革命文學團體太陽社,主編《太陽月刊》、《時代文藝》、《海風周報》等文學刊物。
在《太陽月刊》創刊號上發表的論文《現代中國文學與社會生活》 、《關於革命文學》 ,曾引起創造社、太陽社與魯迅之間的一場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4月,出版長篇小說《麗莎的哀怨》 ,因書中流露出同情白俄貴族婦女,渲染不健康的情緒,曾受到左翼文藝界的尖銳批評。1929年11月因病赴日療養期間,主持成立太陽社東京支部,在堅持文學創作的同時,寫了不少文學論文。
回國後與魯迅、柔石馮雪峰等人組成中國左翼聯盟籌備小組。1930年3月,“左聯”成立時被選為候補常務委員。11月,長篇小說《咆哮了的土地》完稿,作品反映了1927年大革命前後農村中尖銳的階級鬥爭,是作者最成熟的一部作品。不久,因對當時黨內立三路線的“左”傾冒險主義不滿,自動要求退黨。1931年4月,肺病加劇。8月31日病逝於上海同仁醫院。
錢杏□(阿英)
安徽蕪湖人。原名德富,又名錢杏邨。少年時在家鄉讀書。青年時參加過五四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與蔣光慈等人組織“太陽社”,倡導“革命文學”,編輯《太陽月刊》、《海風周報》。1930年加入“左聯”,曾任常委,又任中國左翼同盟常委。抗戰期間,留在上海,為出版《魯迅全集》提供了重要資料,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了方誌敏烈士的遺稿,並設法出版。孤島時期,與郭沫若、夏衍創辦《救亡時報》 ,主編《文獻》雜誌。1941年全家轉移至蘇北解放區解放戰爭期間,先後任華中文協常委,華東局文委書記、大連市文委書記。解放後任天津市文化局長,天津文聯主席,兼任《民間文學》主編。“文革”受追害。1977年患癌症逝世。
最初以勇猛的評論家姿態出現於文壇。20年代起先後對五四時代的魯迅,郭沫若,郁達夫,茅盾,葉聖陶及後來的張資平、徐志摩等作家寫過評論。對於現代小品文的研究也很具特色。此外,還對高爾基、普希金、席勤、肖伯納、大仲馬等外國作家進行了評介。這個時期的著述有《現代中國文學作家》 、 《力的批評》 、《文藝與社會傾向》 、《文藝批評集》等。
他的創作以話劇成就最大,《碧血花》寫明末秦湊準名妓葛嫩娘,在南京淪陷時,勇赴國難,壯烈犧牲。解放戰爭時寫的話劇《李闖王》頗有影響。其他較著名的劇本還有《海國英雄》 、 《洪宣嬌》等。
對文化史料的發掘整理和對晚清文學的探索研究用力甚勤,涉獵典籍之廣,蒐集材料之細,在國內堪稱獨步。 《晚清文學叢鈔》等皇皇巨帙的問世,填補了文學研究資料的空白。一生著述,包括小說、戲劇、散文、詩歌、雜文、文評、古籍校點等共有160餘種。香港、台灣翻印他的書很多。 《晚清小說史》等有日譯本、德譯本。《李闖王》有捷克本譯。
著作數目
現代中國文學作家(1-3卷,評論)1928-1930,泰東;增訂後改名《批評六大文學作家》,1932,亞東
歡樂的舞蹈(小說戲劇集)1928,現代
麥種集(散文集)1928,上海落葉書店
流離(日記)1928,亞東
暴風雨的前夜(長詩)1928,現代
革命的故事(短篇小說集)1928,上海春野書店
一條鞭痕(中篇小說)1928,泰東
義冢(短篇小說集)1928,亞東
白煙(短篇小說集)1828,現代荒土(詩集)1929,泰東
阿英阿英
現代文藝研究(評論,有名《力的文藝》1929,泰東
作品論(評論)1929,上海淀書店
瑪露莎(短篇小說集)1930,現代
文藝批評集(評論)1930,神州
文藝與社會傾向(評論)1930,泰東
怎樣研究新興文學1930,上海南強書局
孟超
太陽社--《大公報》
(1902—1976),原名憲啟,又名公韜,字勵吾,筆名有東郭迪吉、林青、林默、迦陵等。山東諸城城關鎮人。中共黨員。1926年畢業於上海大學中文系。1927年在武漢全國總工會工作,1928年在上海與蔣光慈、阿英等人組織太陽社,創辦春野書店及《太陽月刊》,參加左聯,與馮乃超、夏衍等人創辦藝術劇社,抗戰時期任桂林、昆明文協理事,桂林師範學院、重慶西南學院教授。1947年赴香港,任《大公報》 、 《新民報》文藝副刊編輯,1949年後歷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委會委員,總署圖書館副館長,出版總署圖書期刊部秘書,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室主任。192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自幼好學,興趣廣泛。1914年畢業於其父、叔創辦的敬業國民學校,旋即考入縣立高等國小。1917年考入濟南省立一中,同年底,因參與學潮被學校開除。1919年,“五四”運動波及諸城,他參加徐寶梯(陶鈍)等組織的“反日會”。1924年秋,考入上海大學中文系,投身革命活動。1925年“五卅慘案”後,返原籍發動組織“五卅慘案後援會”,是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值國共合作,他任國民黨上海大學區分部執行委員、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幹事。1927年,出版首部詩集《候》。“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上海大學被查封,輟學。不久赴武漢參加中國第四次勞動大會,後到中國總工會宣傳部工作。1928年初,他與蔣光慈等在上海組織太陽社,出版《太陽月刊》,同時創辦春野書店,倡導革命文學。1929年秋,參與籌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冬,與夏衍等創建上海藝術劇社。
太陽社--《大公報》太陽社--《大公報》
1930年4月起,相繼任中共上海市閘北區行動委員會宣傳委員、上海市總工聯宣傳部長。1932年3月,組織滬西紗廠工人罷工,被捕。次年7月保釋出獄,自此與黨組織失掉聯繫。遂輾轉北平、山東等地,以教書、撰稿謀生。1935年夏,在青島與王統照老舍臧克家等創辦《避暑錄話》文藝副刊,並為之撰文。
“七七”事變後,他投身抗日。翌年起先後任國民黨第五戰區第十一集團軍宣傳隊長、三十一軍政治部幹事、廣西綏靖公署國防藝術社總幹事等職。1939年夏,赴桂林文協分會工作,並致力於雜文、歷史小說創作。1940年8月與夏衍等創辦雜文刊物《野草》。1941年輯雜文為《長夜集》出版。1944年秋,日軍進犯桂北,他被迫轉赴貴陽、昆明。1946年夏到重慶,任《萌芽》月刊編委,先後兼教於中正中學、西南大學。同期,還參加編輯《西南日報》副刊“高原”、《大公報》旬刊“漫畫漫話”、《新民報》“藝術周刊”等。1947年6月,他參與學生抗暴鬥爭遭反動當局通緝,隻身去香港,為《大公報》 《文匯報》撰稿。1948年7月參加茅盾主編的《小說月刊》任編輯,同年11月,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初由香港取道朝鮮赴東北、華北解放區
新中國成立後,他相繼任國家出版總署圖書館副館長、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室副主任等職。1957年調任戲劇出版社副總編輯。1961年調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兼戲劇編輯室主任。此間,創作歷史劇《李慧娘》 。1964年7月起遭誣陷,1976年5月去世。1979年3月,中共人民文學出版社委員會為孟超平反昭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