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關

天津海關

天津海關歷史悠久,始建於1861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與英、法兩國簽訂《北京條約》,規定了“三口通商”。天津被闢為“三口通商”的口岸之一。第二年,清政府在天津設立津海關。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天津海關
  • 外文名稱:Tianjin Customs
  • 總部地點:天津市和平區營口道2號 
  • 成立時間:1861
  • 經營範圍:進出口
  • 公司性質:政府部門
  • 公司口號:忠誠公正,興關強國
  • 員工數:2000(2014)
  • 始建於:1861年
歷史沿革,基本職能,組織機構,內設機構,隸屬單位,派駐機構,主管社會團體,歷史沿革,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天津海關創辦了中國近代郵政制度,發行了中國第一套郵票——“海關大龍郵票”。1888年,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為津海關賜書匾“津海新關”,此匾作為國家級珍貴文物收藏在天津海關關史陳列室。
新中國誕生後,1950年2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津海關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海關”。從此,天津海關獲得了新生。
天津是我國北方和環渤海區域重要經濟中心、“三北”地區主要出海口、歐亞大陸橋頭堡和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在這樣一個重要口岸,天津海關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逐步成為海、陸、空、郵監管門類齊全的正局級直屬海關,下設19個部門、6個隸屬海關、5個直屬單位,並設有5個海關總署派駐單位,截至2005年年底,共有幹部職工1466人;監管面積1.1萬多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00多公里。
天津海關天津海關

基本職能

天津海關主要從事以下幾項業務:
一、監管進出境運輸工具、貨物、物品
二、執行國家對外貿易政策和各種進出口管理規定
作為國家進出境監督管理部門,天津海關執行著國家十幾個部委100多項貿易政策,涉及進出口貨物許可制度、配額管理、智慧財產權邊境保護等。
三、徵收關稅及其他稅、費
四、監管加工貿易和保稅貨物
五、編制海關統計
天津海關充分發揮海關進出口統計監測預警作用,及時向海關總署、天津市政府和有關部門提供口岸外貿進出口情況分析,為中央和地方黨政領導決策提供參考依據。此外,還為企業和外商投資提供高質量的統計信息諮詢服務。
六、打擊走私

組織機構

內設機構

法規處
關稅處
監管通關處
審單處
加工貿易監管處
綜合統計處
技術處
風險管理處
企業管理處
教育處
離退休幹部辦公室
政工辦(天津海關機關黨委)
關務保障處
督察內審處

隸屬單位

天津新港海關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關
天津保稅區海關
天津機場海關
天津東疆保稅港區海關
薊縣海關
武清海關

派駐機構

天津海關現場業務處
天津海關駐郵局辦事處
全國海關進出口商品歸類中心天津分中心
海關總署天津商品價格信息處
中國電子口岸數據中心天津分中心
海關總署檔案館
海關總署天津教育培訓基地
天津海關機關服務中心
天津海關學會

主管社會團體

歷史沿革

津關史話
天津,設關歷史悠久。在天津建城設衛25年後的明朝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明朝廷在河西務設立了“鈔關”。由於當時河西務一帶水運發達,進貢的南方大米、絲綢及民間貿易等,匯經此地進京,稱之為“漕運”。設立鈔關,旨在檢查船貨和徵收稅捐。到了清朝時期,這一機構隸屬朝廷戶部管轄,改稱“工關”,清朝中期改稱“戶關”、晚期稱“常關”。常關一直延續到民國初期,後逐步成為被外國人管理的“洋關”。
天津海關舊址天津海關舊址
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攻克了天津大沽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天津闢為對外通商口岸,並於1861年3月23日(清鹹豐十一年二月十二日)在天津東浮橋附近設立“津海關”;1869年,津海關由東浮橋遷至英、法租界交界處的紫竹林海關樓辦公,也就是現在海關總署駐天津特派辦和中國海關學會天津分會聯合辦公地點(天津市和平區營口道2號)。這座建築歷經3次大規模擴建,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時此樓局部被損,天津海關曾先後進行了搶救性加固,其原貌猶存,現已列入天津文物建築予以保護。
貫穿19到20世紀,津海關在全國各口岸具有它特別的地位,當時天津口岸的進出口貨運量僅次於上海,津海關的稅收額約占當時全國海關稅收總額的12%至15%。管理轄區綿延千里,自天津大沽口直至張家口,曾設有北平、秦皇島、塘沽3個分關;津海關除管理進出口貨船、旅客物品、徵收關稅、貿易統計、緝查走私外,還管理港口、燈塔、引水、航道,同時還包攬與兼辦了港口檢疫、氣象、通訊、商標註冊、試辦郵政等,充分體現著西方列強不斷擴大職權和控制中國主權的歷史事實。在保留下來的津海關《十年報告》中詳細記載著天津的社會、軍事、災害、民情、事件、商業、治學、科舉、藝術和工農業等,可以說,由洋人把持津海關的歷史正是天津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縮影。津海關《十年報告》已成為當今史學界研究中國近代史和天津史的珍貴史料。
位於舊天津維多利亞路上的津海關檢查廳(今天津市解放北路173號),是當時津海關在市區設立的辦公場所。這座古老的建築仍保存完好,現為天津市醫藥採購站的辦公場所。這座建築的後院是津海關俱樂部(今天津市台兒莊路18號)。1930年3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3個軍閥集團組成“北方政府”共討蔣介石,形成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中原大戰”。為了籌集軍餉於同年6月16日武力強占了津海關。津海關早做了準備,強占當日稅務司勃爾(英國人)告全體職員:“任何人不得進入海關‘大公事房’(即辦公現場),每日到海關俱樂部簽到,薪俸照發,違者開革”,從而形成了津海關的全面大罷工;同時,南京政府和總稅務司署採取了強硬措施:凡抵津船貨一律在江海關(今上海海關)完稅後方可駛往天津。
大公報》記錄了事件的整個過程,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真實的一筆。“北方政府”原本想截留關稅每年可有幾百萬兩白銀用於軍事,但由於南京政府和海關的強硬措施,使其每月截稅不足百兩,區區小錢無補戰爭,閻錫山戰敗。同年10月2日,張學良將軍派其胞弟張學銘接管了天津政權,這一震驚中外的軍事事件共106天才得以平息。
中國境內的毒品走私和販私歷史悠久。1840年以後,鴉片一度成為合法貿易肆掠中華大地。據津海關《貿易報告》記載:1861年5月至年底,抵津船隻共215艘,共夾帶鴉片1482箱,價值達94萬關平兩;“當時天津城內的煙館很多,菸具擺滿街頭”。但到了民國時期,隨著“關稅自主運動”的興起,舊中國海關將查緝販運毒品作為重要職責,特別是華北地區長城沿線設立了眾多關卡,可是,當時的政府和社會一片混亂,舊海關的查緝效果甚微。
海務和港務是近代中國海關業務中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港口事物、燈塔標誌,均系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辦法,許多燈塔標誌延續至今,仍發揮著助航安全的作用。由於海務設施的開支是由海關船抄支付,因此1868年總稅務司署設立“船抄部”,1912年改稱“海政局”,1925年後稱之為“海務部”。天津開埠之前沒有正式的導航設施,在渤海灣、陸地上只有守望塔、人工高台和石樁,這些落後的設施僅限白天導航,夜晚無用。海關建造燈塔標誌無疑加快了來往船隻的安全進出;同時,貿易的增長也增加了海關的稅收。1951年12月22日,天津總關和塘沽、秦皇島兩個分關分別將海務、港務管理業務移交給當地港務機構。
北平分關主要管理當時北平地區的郵遞業務和長城沿線的各分卡緝私工作。共和國成立後,根據195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暫行海關法》有關設關原則,北京關成為獨立海關機構;現為海關總署直屬領導的正局級北京海關
1898年,清政府將秦皇島闢為“自開口岸”(不在條約之列),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前往籌建,1901年12月開關,為津海關分關;1963年後獨立,脫離天津海關;現為石家莊海關所屬海關機構。
塘沽分關地處海河入海口,一直是津海關管理業務的集中地點。共和國建國後,天津港得到很大發展,塘沽分關所處的塘沽3號碼頭因多方面原因業務逐漸衰弱;文革期間,1971年2月22日至1973年8月5日,天津海關從市區遷至此處辦公(塘沽海關路14號)。遺憾的是這座古老的辦公樓已被拆除。
1934年,為適應當時對日本占領的東北地區邊境的管理需要,在北平先後設立津海關古北口、義院口、冷口、喜峰口、界領口、黃崖關6處分卡。1935年,組成津海關巡緝隊負責長城沿線的緝私工作,其中的義院口、界領口和冷口於1939年先後移交給秦皇島海關管理。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各國利用不平等條約,紛紛在各口岸自設郵局----稱為“客郵”;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英《天津條約》第四款規定:“大英欽差大臣並各隨員等皆可任便往來收發信件,行裝囊箱,不得有人擅行啟拆,由沿海無論何處皆可送文,專差同大清驛站差使一律保全照料。”從而,各國信件改由清政府總理衙門代辦。1866年開始,按照總理衙門的要求,各國信件交由海關總稅務司署兼辦,海關開始設立郵務處。清光緒四年(1878年),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動意設立“送信官局”,並得到洋務大臣李鴻章的支持,開始在天津、北京、煙臺、牛莊(今營口)、上海5處設立海關書信館;1878年3月9日,赫德指派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德國人),以天津為中心,開始實施海關試辦中國近代統一郵政的計畫,這是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端。於是,第一個郵政公告、第一部郵政章程、第一套郵票、第一個正式郵政機構、第一張郵政資費表、第一條旱班郵路相繼在天津問世。從此,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書信往來“官辦官用”的歷史,開創了“官辦民用”新型郵政的先河。
位於舊天津維多利亞路上的“津海關拔駟達局”(郵局譯音)系中國近代郵政的第一個總局,是19世紀管理全國海關郵務的中心。這一19世紀的代表建築於1888年7月15日正式啟用,至今基本保護完好,現位於天津市解放北路111號(天津市總工會對面)。海關試辦郵政成功的第18年,也就是1896年3月20日(清光緒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光緒皇帝準奏了張之洞的“開辦大清郵政奏摺”,清政府開始收回海關郵政,設立“大清郵政官局”,並任命赫德出任中國第一任總郵政司,仍由海關兼辦郵政,直到1911年,海關連同人員、房產等一併移交大清郵政。這就是中國“郵政日”的由來(每年的3月20日)。
為了簡化郵務管理手續和張目管理,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於1878年6月15日致函江海關(今上海海關)造冊處(舊中國海關印書局),請求設計和製作郵票。同年7月24日首批5分銀共500全張12500枚郵票由上海運抵天津;7月22日和9月4日,首批3分銀500全張12500枚和1分銀500全張12500枚郵票先後也由上海發至天津,由津海關分發各口海關書信館使用。從此,中國第一套以體現清王朝皇權“五爪龍”圖案的《海關大龍郵票》問世。據查考史料,在津海關1878年5月1日發布的《五一郵政公告》中規定:每封重量4錢以內的信件,天津、北京之間使用3分銀郵票;天津、北京至牛莊、煙臺、上海之間用5分銀郵票;印刷品、新聞紙等不分地區,統一用1分銀郵票。這套珍貴郵票現收藏在天津海關關史陳列室。
中國海關“海務標誌”和“郵政標誌”,是洋人管理舊中國海關近90年(1858年至1949年)的歷史物證,其蘊涵著中國走向近代的艱難歷程。我們站在歷史的客觀角度不能否認洋人管理的舊海關在建造燈塔標誌和創辦近代郵政上,為推進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西方列強在19至20世紀中對中國的強權控制與侵略。
海關管理的業務中有對天津海河進行疏浚的職權。因此,在徵收地方性稅捐的同時,海關參與了不少天津的市政建設,其中最大的建設項目就是出資參與建造天津的“萬國橋”。這座百年鐵橋曾是天津的標誌性建築,現稱“解放橋”,位於天津火車站廣場,至今還沒有“退休”,其夜景絢麗璀璨,是天津的旅遊景點之一。
津海關第4任稅務司德璀琳住在“津海關別墅”(今天津幹部俱樂部隔壁的一招北院)。他喜好賽馬,並與在津的洋商合資在小白樓一帶建造了賽馬場,從津海關別墅到賽馬場約有10華里的土路,塵土飛揚、顛簸難耐。於是,德璀琳從海關關余中撥款,建造了天津第一條碎石馬路----德璀琳路,今為天津著名的“五大道”之一的外國租界風景區,現稱“馬場道”。此街兩邊保留著19至20世紀眾多的外國優秀建築,規模最大的當屬天津外國語大學,不少國產影片都在此選擇外景,也是天津的旅遊景點之一。
海關職員的任用通常為3種方式:經由稅務專門學校訓練期滿,考試及格準予畢業派用;公開考試錄用和特種錄用。所有人員在任用以後,都要經過6個月或1年甚至3年的試用期,經主管人員查明,品行、成績均屬優良,經關醫驗明身體合格方予正式任用。若試用期滿時主管認為其品行成績不滿意者,應呈請總稅務司將試用期酌予延長,或逕行免職。但一經任用,其升遷、遷調、解職,都要按章辦理;非犯有重大過失或不法行為者不能任意撤職或免職。“漫長的試用期”是海關人事制度突出的特點,以防“冗濫充數與良莠不齊”。
19世紀的舊中國海關人事管理制度,移植了西方文官制度的模式,是以外籍稅務司制度為核心。特別是1689年11月,赫德頒行的《中國海關管理總章程》,是近代中國海關建立系統人事管理制度的最基礎的綱領性檔案,也是中國海關最早具有相對完備的人事管理制度。由於它的管理具有當時的先進理念,很快摒除了清朝官場上的陋習和腐敗現象,從而強化了海關職能;促進了關員廉隅自守盡職;明顯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海關外部形象。然而,近代中國海關關員隊伍是由來自世界23個國籍的人員組成,高職位(如稅務司、副稅務司、幫辦、巡工司、監察長、驗估員等)幾乎長期全部由洋人充任,而全部人事大權均由總稅務司一人壟斷,形成了等級森嚴、互相設防、洋員高位、華洋歧視的人事格局,突出顯現了舊海關人事制度的半殖民地特徵。
民國十五年,第4任總稅務司梅樂和(英國人),根據華南、華北走私猖獗的情況,大量購置緝私艦艇,特別是華南各口海關配置的緝私艦,相當於或超過當時中國海軍艦艇的水平。
舊海關的《免稅標誌》,是各口海關按照財政部頒布的“免稅條列”辦理,凡貼有此標誌的貨物和報關單據,在各口岸通行不需複查。關稅本身是一個國家對於準許進出關境的貨物和物品徵收的稅項。然而,舊海關的關稅與這條原則不盡一致,它是對於由輪船載運進出港口的貨物徵稅,而不論進出“關境”與否。根據不平等條約,載運洋貨進港征進口稅;載運“土貨”(即國內貨物)在起運港征出口稅,在到達港則征相當於進口稅半額的“復進口稅”,後改為只征一次轉口稅;對已納進口稅而轉銷內地的貨物和從內地採購轉運至口岸出口的貨物,另征“子口稅”。
稅務司中國近代海關各口岸海關的最高職位關員(現稱之為關長),負責本口所有關務。各口海關統一分設內班、外班、海班和船抄。內班專辦海關內部事務及徵收關稅;外班管理進出境海關業務;海班負責緝查走私;船抄負責海務管理。後增設工部專司關產;郵政部門專管海關郵政。全國各口海關的行政、業務、人事、機構均由總稅務司一人操縱,各口海關稅務司只不過是總稅務司在口岸的代理人而已。津海關自1861年開關至新中國成立時的88年裡,共有66任稅務司,都是外國人。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因日占8年間進出口貿易混亂,海關業務受到重大創傷,最後一任總稅務司李度(美國人,舊中國海關共有5任總稅務司,除李度外,其他4任均為英國人)銳意整頓,先將內地各關卡400餘處裁減,酌留三分之一;緝私改編成關警一百隊,分派全國各關區;恢復統一的海關行政;分派高級關員奔赴各口接管日占海關,包括台南、台北兩關;對全國設關進行大調整,西安、蘭州、沙市、九江、蕪湖等關裁撤,集優勢強化沿海各關緝私工作。

現任領導

天津海關關長、黨組書記:趙革
天津海關副關長兼政治部主任、黨組成員:鐘海澄
天津海關副關長、黨組成員:王利兵
天津海關副關長、黨組成員:侯金坡
天津海關副關長、黨組成員:王宏志
天津海關副關長、黨組成員:劉學透
天津海關副關長、黨組成員:張春中
天津海關黨組成員、緝私局局長兼督察長、局黨組書記:孫旭東
天津海關黨組紀檢組組長、黨組成員:白莉
天津海關副關長、黨組成員:譚緒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