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之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的戰役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前哨戰。是役,中方(清軍及義和團)以占絕對優勢兵力對聯軍西摩爾分遣隊進行圍攻,予其一定損傷。但因朝廷態度搖擺不定及指揮不力,導致中方內耗,最終慘敗,令聯軍得以長驅直入京師(今北京)。

基本介紹

  • 名稱:天津之戰
  • 地點:天津
  • 時間:近代中國
  • 參戰方:清軍、義和團,八國聯軍
  • 結果:八國聯軍獲勝,京師門戶洞開
  • 參戰方兵力:八國聯軍:1.7萬人清軍:2.4萬人義和團:6萬人
  • 主要指揮官:宋慶、馬玉昆、西摩爾
天津之戰是近代中國國防被輕易攻破的重要戰役之一。1900年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侵略軍800人乘火車從天津進攻北京。車到廊坊,因鐵路被義和團拆毀,侵略者被義和團包圍,他們不得不派兵回救。清兵董福祥部與義和團並肩作戰。在廊坊火車站斃傷侵略軍50餘人,追擊至楊村,又斃敵40多人。
在渤海灣停泊的英軍、俄軍、德軍、日軍艦隻,都等待著派兵上岸增援的命令。從海上侵略天津和北京,必經大沽口。這是天津的門戶。為了保衛大沽,清政府早就在這裡修建了炮台。大沽口地處白河口,大沽炮台分為南炮台、新炮台和北炮台、西北炮台,分別置於白河口兩岸。4座炮台共有大炮170門。由天津鎮總兵羅光榮統領2000人駐守。另有水雷營和葉祖圭率領的北洋海軍巡洋艦1艘,魚雷艇4艘。西摩爾率領的侵略軍開始向北京進攻後,侵略者組成的聯軍與北京政府的聯絡中斷。清軍準備在河口布雷,封鎖大沽口和白河口。侵略者得到這個訊息後,各國的聯軍立即召開了軍事會議。為了他們共同的利益,決定聯合起來,進攻大沽口,奪得炮台,控制登入的門戶。
6月16日,聯軍突然出動10艘軍艦闖入河口,在清軍布雷之前進入港口與主河道,切斷了炮台守軍與水雷營之間的聯繫。同時,派出900人在炮台側後方無人防守之地登入,對炮台守軍形成兩面夾擊之勢。中國守軍將領羅光榮立即派人向直隸總督裕祿和北洋將領葉祖圭求援,同時,命令各炮台將士嚴陣以待,隨時準備抗擊侵略者的進攻。
17日零時50分,戰鬥打響。侵略者從艦上炮擊大沽炮台。守軍立即發炮還擊。在守軍與侵略者的艦隻戰鬥的時候,已經登入的侵略軍則從後面包抄上來。在艦炮的打擊下,南炮台和彈藥庫起火,守炮台的士兵傷亡嚴重。在危機時刻,北洋將領葉祖圭視而不見,羅光榮多次求援,葉都未發一兵、未打一炮。好象侵略者侵略的不是他的國家。身為直隸總督的裕祿和葉祖圭一樣,面對羅光榮派來求救的人員,他竟然無動於衷。在救兵不至的情況下,羅光榮只好命部下拚命抵抗。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羅光榮率部堅持戰鬥6小時,擊斃敵人58人,打傷197人,擊傷敵軍艦4艘。守衛炮台的官兵死亡700多人。到17日6時左右,大沽炮台失守。天津和北京直接暴露於侵略者的炮口之下。
侵略者控制大沽口炮台也就控制了港口,其船隻可以自由出入於港口,人員也可隨意上陸增援了。敵人的這一勝利,鼓舞了侵入天津的聯軍。他們紛紛從原來駐守的租界內,向周圍地區進攻。
6月19日,在大沽炮台已經丟失2日之後,清政府還一無所知,竟然一面命令守軍堅守炮台;另一方面照會各國公使,抗議"強索大沽炮台"的無理行徑。侵略者不僅不買慈禧太后的賬,還嘲笑清政府的無能。他們繼續以武力向清政府施加壓力。在大沽炮台失守後,侵略軍先後搶占了租界北側的老龍頭火車站、天津武備學堂等。
侵略者的大肆入侵,激起了天津守軍、義和團和天津人民的極大憤怒。他們開始圍攻侵略者集中的紫竹林租界和老龍頭火車站。當時,駐天津的清兵人數不少。有總兵何永盛部的練軍、聶士成部的武衛前軍、羅光榮的淮軍,總兵力在萬人以上。而聯軍人數僅有兩千多人。從6月18日到22日,清軍連續炮擊侵略軍,義和團則揮舞大刀不停地向侵略者衝殺。在兵力占有明顯優勢的情況下,直隸總督裕祿並沒有與敵作戰的決心。他是猜測著朝廷的意圖行動,是戰還是和,朝廷沒有拿定主意,所以,裕祿就順其自然,下面願戰就戰,不願戰就呆著。如果上面下決心戰,他就查辦不戰的人;相反,如果上面要求和,他就查辦作戰的人。在駐天津的清兵中,既有裕祿的油滑,又有各部間的缺乏統一指揮。所以,儘管一些官兵堅持戰鬥,卻沒有形成與人數相應的戰鬥力。
在裕祿的猶豫和清兵的無組織狀態中,逐漸喪失了戰機。侵略者在奪得大沽口後,迅速向天津市內增兵。到23日,天津租界內的侵略軍已經由5天前的2000多人,增加到7000多人。到26日,被圍困於廊坊和楊村一帶的西摩爾率領的部隊也撤退到天津,使侵略者的力量更強。侵略軍的指揮官都是經過專門訓練的軍人,他們懂得怎樣獲得主動和把握戰機。當西摩爾率領的侵略軍退回天津後,他們乘清兵鬆懈之機,一舉攻占了清政府設定的東機械局,解除了來自租界地北面的炮火威脅。
在侵略者增兵天津的時間裡,清朝廷還在戰與和之間猶豫。看到侵略者在增兵,清兵也向天津增援。清兵中的一些統領允許義和團的人參加抗擊侵略者的行動。到6月底7月初,清兵在天津的人數增加到2.4萬人,義和團的武裝民眾達到6萬多人。直隸總督裕祿雖然看朝廷的眼色行事,但是,在戰與和之間,他是傾向於求和的。這個軟骨頭,害怕同洋人打仗。儘管形勢有利,他還是不敢出戰。在清朝廷的嚴辭催促下,裕祿於6月30日才提出一個作戰方案,即先將紫竹林的洋兵擊退,再節節進剿,最後把大沽口奪回。
7月5日開始,聶士成等部分別從北、西、南三面進攻租界,還派出部分兵力試圖收復東機械局,以便從四面包圍侵略軍。在連續進攻中,義和團的民眾都參加了戰鬥。義和團的張德成部出其不意地對侵略軍發動進攻,殺傷部分敵人後,乘勝進抵租界邊緣。7月6日,張德成又用古老的"火牛"進攻方式,踩爆侵略軍埋設的地雷,並一度衝進租界。在西南方向,聶士成在小西門的土台上安裝了火炮,直接對租界內的侵略軍進攻轟擊。侵略軍500多人被迫退到跑馬場地道內隱蔽。當晚,聶士成部進駐八里台、跑馬場等地。次日攻至租界南部外側的小營門。
侵略軍的人數還在增加。7月9日凌晨3時,侵略軍為了解除南機械局、跑馬場和八里台等處的炮火威脅,集中步兵1000餘人、騎兵150人、配備2個炮兵連,從梁園南門進攻紀家莊一帶的義和團。同時,英、俄、美軍則向跑馬場、八里台等地進攻。法軍炮隊提供炮火支援。5點半左右,跑馬場附近的清兵頂不住侵略軍的進攻,退守八里台。聶士成得知情況後,立即帶部分人馬趕到八里台支援。8時左右,侵略軍從四面包圍了八里台。聶士成率部與敵奮戰。殺傷敵人數十人。在敵人密集的炮火中,聶士成全身7處受傷。可是,他仍然揮刀堅持戰鬥。一顆炮彈在他身邊爆炸,他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倒在了自己堅守的陣地上。聶士成犧牲後不久,八里台陣地被敵人奪占。
侵略軍在進攻中雖然部分得手,可是,它已經陷入了清兵和義和團的重重包圍之中。在遭受連日圍攻中,侵略軍已經疲憊不堪。這正是殲滅敵人的好時機。然而,腐敗的清政府和主政的慈禧卻急於求和。她把歷來投降媚外的李鴻章調來任直隸總督,讓投降賣國的宋慶任幫辦北洋軍務大臣。宋慶接到"聖喻"後就急不可耐地趕到天津。他到天津可不是打擊侵略者的,而是下令殺害義團。正在揮舞大刀與洋人戰鬥的義和團,突然遭到清兵從背後射來的槍彈,他們成片成片地倒下,一夜之間,義和團就從圍攻侵略軍的前線消失。
侵略天津的各國聯軍還在增加,一場惡戰不可避免。可是,宋慶卻不準抵抗,一心要和談。7月12日,侵略者人數已經增加到1.7萬人,大炮和步槍也都準備充足了。侵略者開始了向天津城的大規模進攻。13日,侵略軍兵分兩路,開始進攻天津城。東路軍僅用半日就攻至天津城東北城下;西路軍在南門外遭清兵和民眾襲擊,直至夜晚,也未能達到進攻地點。面對侵略者的進攻,宋慶和裕祿本該立即組織清兵和天津人民抗擊敵人。此時,宋慶和馬玉昆手下還有2萬多人的兵力,是有力量與敵人拼一拼的。可是,他們卻在侵略者到達天津城之前,就攜家逃跑了。他們所率領的部眾,也在天津城破之前,就撤到了天津城外的北倉、楊村等地。留在天津城內的只有沒有被殺害的義和團和少量軍隊。這些人誓死保衛天津城,在堅守津城的過程中,他們共殺死侵略者900多人。最後,侵略者用大炮、炸藥攻破了天津城牆,占領了天津。7月14日,天津城落在了侵略者手中。
天津失陷的根本原因,一是慈禧的妥協求和政策耽誤了反擊侵略者的時機;二是宋慶等將領畏敵如虎,不敢與侵略者戰鬥。另外,宋慶屠殺義 團人員,嚴重削弱了抗擊侵略者的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