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宮遺址

天妃宮遺址

天妃宮遺址,位於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占地面積58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是元代建築基址與明清時期的天妃宮大殿基址的歷史文化遺存,是天津城市原生點的標誌,與天后宮東西相望,布局有大殿、後殿、東西配殿、二門、山門、戲樓等建築,對研究中國海上漕運具有重要價值。

2006年5月25日,天妃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妃宮遺址
  • 地理位置: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
  • 氣候類型: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型氣候
  • 占地面積:58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9:00—16:30
  • 門票價格:免費
  • 保護級別: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Ⅰ-3 
  • 所處時代:元至清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保護措施,研究價值,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元世祖至元年間(1282-1294年),天妃廟始建。
泰定三年(1326年),重建天妃廟,時稱東廟。
明萬曆六年(1578年),天妃靈慈宮重修。
清代,天妃靈慈宮數次修葺。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天妃靈慈宮毀於庚子戰爭。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復建天妃宮大殿3間。
1950年以後,天妃宮逐漸成為遺址。
1987年,天津市文物普查,對天妃宮遺址登記造冊並存於天津市文化局文物處和河東區文化局。
1998年12月—1999年1月,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天妃宮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2000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對天妃宮遺址進行鑑定,確認大直沽是天津歷史文化的原生點,天妃宮是該原生點的重要標誌之一。
2001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做出了在天妃宮原址上建立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的決定;同年8月10 日,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正式開工修建。
2002年,在天妃宮原址上興建的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

建築格局

天妃宮遺址位於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坐落在古文化街中心處三岔口西岸,坐西朝東,面向海河,與天津衛城東門外三岔口海河西岸的天后宮,東西相望,成為海運和內河漕運的交匯點,占地面積58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有大殿、後殿、東西配殿、二門、山門、戲樓等建築。

文物遺存

1997年9月至10月,在天妃宮遺址範圍內相繼發現了明代重修敕建靈慈宮天妃碑記殘石質碑首,碑高2.6米,寬0.9米,13行,行40字,正書,上有重修敕建4個殘字和龍紋,並發現了石質龜形碑座。1998年12月-1999年1月,天妃宮遺址出土了元代藍色琉璃筒瓦、明代綠色琉璃筒瓦和清代脊飾筒瓦等元、明、清建築構件和生活用品。

保護措施

2002年,在天妃宮原址上興建的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陳列由4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浩瀚的海洋”,講述了中國古代先民對於海洋的認識和利用;第二部分“神氣的媽祖”,講述了媽祖崇拜的產生、演變和流傳;第三部分“海與河的城市”,講述了天津古代城市的形成、發展和海洋的關係;第四部分“永恆的遺址”,講述了天妃宮遺址的考古發掘。
2006年5月25日,天妃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聯合天津地區其他博物館在徵詢專家意見後,從天妃宮遺址出土文物中篩選出189件(套)西周至清代時期的金屬文物器進行保護修復。

研究價值

天妃宮遺址是中國海上漕運發達的重要遺存,是天津城市原生點的標誌,對研究中國海上漕運、天津港口文化和天津城市胚胎的早期聚落具有重要價值。

歷史文化

元定都大都(北京)後,為解決大都的糧食供應問題,開闢了東南沿海到直沽的漕運,東南沿海的糧食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大都;為了保證海上航行的安全,元政府於元世祖至元年間(1282-1294年)在大直沽修建了天妃靈慈宮,這是中國北方地區年代較早的媽祖廟,與福建湄州媽祖廟、台灣北港朝天宮並稱為中國三大媽祖廟。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天妃宮遺址位於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
天妃宮遺址
門票
天妃宮遺址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
天妃宮遺址開放時間:9:00—16:30。
交通線路
途經天妃宮遺址的公交線路有天津公交觀光1路、17路、40路、91路、92路、97路、151路、185路、186路、608路、613路、642路、643路、651路、665路、668路、678路、673路、676路、680路、805路、806路、815路、840 路、860路、856路、905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