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宮碑

天妃宮碑

天妃宮碑,全稱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位於南京市鼓樓區靜海寺內,為明南京天妃宮遺物。碑原立於天妃宮中,1997年初遷移於靜海寺,供人瞻仰,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永樂十四年(1416年)四月初六,明成祖朱棣在為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平安歸來而親自撰寫,天妃宮碑高5.48米、寬1.5米、厚0.5米,下承龜趺,上刻螭龍,碑額篆書,碑文正楷。

天妃宮碑是唯一一塊由皇帝親自撰文頌揚的御碑,是國內現存最大的鄭和下西洋石刻,是全世界媽祖文化最高規格的文化遺存,其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學術價值以及宗教價值、考古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2012年11月,天妃宮碑在內的南京靜海寺、天妃宮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遺產點之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根據日程,2015年完成準備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遺大會審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妃宮碑
  • 全稱: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
  • 修造年代: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四月初六
  • 保護級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 地理位置南京市鼓樓區靜海寺
  • 遷移時間:1997年
歷史沿革,御碑規格,妃宮碑文,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明成祖朱棣下令建造天妃宮,第四次下西洋時,下令立“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天妃宮碑),並親自撰寫碑文。天妃宮供奉的是媽祖娘娘,在此立碑是祈求和感謝其保佑鄭和出海平安,雖然東南沿海媽祖廟遍布,歷代碑刻也很多,但由皇帝親自撰文頌揚的只此一塊,且此石碑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鄭和下西洋石刻,因此文化價值極高。
拓片拓片
天妃宮雖於清鹹豐年間毀於戰火,天妃宮被毀,建築無存,但碑尚完好。可惜1932年媽祖生日廟會,由於香火過旺,龜趺昂首部由於被煙火燒烤發燙,又恰逢大雨,熱脹冷縮致使其頸部沿裂隙處斷裂,斷下來的頭頸部遭毀未存,直至1997年才用玻璃鋼材料進行了仿製接補。
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從天妃宮遺址移到不遠處的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院中。在遷移過程中,原本連線碑額、碑身、碑座的石榫被拉斷,有關部門用環氧樹脂修復,這也就意味著整個碑從此連成一體,再不能分成三部分運輸。
天妃宮原碑址現已保護,另建碑亭記憶體有該碑的複製品。

御碑規格

天妃宮碑全稱是明代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是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四年(1416)四月初六為紀念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平安歸來而親自撰寫的,碑高5.48米、寬1.5米、厚0.5米,下承龜趺,上刻螭龍,碑額篆書,碑文正楷,碑文主要記載了鄭和事跡和航海經歷,全文總計699字,整個碑重達27噸。

妃宮碑文

  • 全文如下
仰維皇考太祖高皇帝,肇域四海,幅員之廣,際天所覆,極地所載,鹹入皈章。懷柔神人,幽明循職,各得其序。朕承鴻基,勉紹先志,罔敢惑怠,撫輯內外,悉俾生遂,夙夜競惕,惟恐弗逮。恆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導以禮義,變其夷習,其初使者涉海洋,經浩渺,颶風黑雨,晦冥黯悿,雷電交作,洪濤巨浪,摧山倒岳,龍魚變怪,詭形異狀,紛雜出沒,驚心駭目,莫不錯愕。乃有神人飄飄雲際,隱顯揮霍,下上左右,乍有忽無,以妥以侑。旋有紅光,如日煜煜流動,飛來舟中,凝輝騰耀,偏燭諸舟,熇熇有聲,已而煙消霾霽,風浪帖息,海波澄鏡,萬里一碧。龍魚遁藏,百怪潛匿。張帆盪艫,悠然順適,倏忽千里,雲駛星疾。鹹曰:此天妃神顯靈,應默加佑相。歸日以聞,朕嘉乃績,特加封號曰“護國庇民妙靈臨應弘仁普濟天妃”,建廟於都城之外,龍江之上,祀神報貺。自是以來,神益顯休,應視前有加。凡使者及諸番國朝貢重譯而來者,海舶往還,駕長風,馭飛帆,驀數萬里,若履平地,略無波浪憂險之虞,歌吟恬嬉,鹹獲安濟。或膠於淺,冒入險阻,則陵徙谷移略,無關閡,奇靈異效,莫可殫紀。今夫江湖之間,以環海視之,如池沼之多,猛風急浪,尚有傾檣破楫之患,而況於臨無涯不測之巨浸也哉!然則神之功於是為大矣。雖然,君國子民,其任在朕;而衛國庇民,必賴於神。陰陽表里,自然之道,滄溟渤澥,神之攸司。凡風霆、雨露、寒暑、燥濕,調變惟宜,易沴為祥,奠危為安,鏟險為夷,皆神之能,其可無文以著其跡?爰書其事,建碑於宮,並系以詩曰:
湄州神人濯厥靈,朝游玄圃暮蓬瀛,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
上帝有命司滄溟,驅役百怪降魔精,囊括風雨電雷霆,時其發泄執其衡。
洪濤巨浪帖不驚,凌空若履平地行,雕題卉服皆天氓,梯航萬國悉來庭。
神庇佑之功溥弘,陰翊默衛何昭明,寢宮奕奕高以閎,報祀蠲潔騰苾馨。
神之來兮佩瓏玲,駕飆車兮旖霓旌,云為扆兮霧為屏,靈繽繽兮倏而升。
視下土兮福蒼生,民安樂兮神攸寧,海波不興天下平,於千萬世揚休聲。
永樂十四年四月初六日。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