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新獸腳類動物)

大龍(新獸腳類動物)

恐龍大龍拉丁文學名magnosaurus,表示大的恐龍的含義,屬蜥臀目獸腳亞目、新獸腳類下的肉食性恐龍,主要生存與侏羅紀中期的英國,推測體重150-200公斤,與1932年被發現並命名。

作為侏羅紀時期的恐龍,曾是地球霸主之一,和雷龍同存在。大龍也是當時體型最大的肉食性恐龍之一,著實令人震撼的恐龍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龍
  • 拉丁學名: magnosaurus
  • :動物界
  • : saurischia 蜥臀目
  • 亞目:theropoda 獸腳亞目
  • :neotheropoda 新獸腳類
  • :magnosaurus 大龍
  • :magnosaurus 大龍
  • 分布區域:大不列顛
  • 發現者: von huene
  • 命名者:von huene
形態特徵,骨骼特徵,體型特徵,生活習性,生存覓食,種內鬥爭,生長繁殖,生物學史,

形態特徵

骨骼特徵

恐龍的骨骼 具有一些衍化適應,可使它們與原始的主龍類祖先辨別出來。在後期的恐龍中,這些特徵經過更多的演化改變。
後額骨缺失。
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著胸鎖三角肌,長度約是肱骨的1/3到1/2。
腸骨後部有個突出區塊,髖臼穿孔。
脛骨末端邊緣寬廣,有個往後的凸緣。
距骨有個明顯上突與脛骨契合。
除上述幾個特徵以外,大部分恐龍還有一些共同特徵,但是因為出現在其他主龍類,或者不存在於早期的恐龍身上,因此不列為恐龍的共有衍征。恐龍具有直立的步態,類似大部分的現代哺乳類,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動物則是四肢往兩側延展的步態。恐龍的臀窩朝向兩側,股骨的第四轉子往內側,兩者契合,股骨頭垂直於股骨幹,產生直立的步態,而不同於勞氏鱷目等臀窩向下的直立方式。

體型特徵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準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於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
從現有的狀況較好的骨架來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龍是長頸巨龍(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龍)。長頸巨龍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間發現於坦尚尼亞。從多具大小相近的個體所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現正展示於柏林洪堡博物館,該模型高12米,長22.5米,預期活體的重量在30到60公噸之間。最長的恐龍是27米長的梁龍,是在1907年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現展示於賓州匹茲堡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

生活習性

生存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種內鬥爭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後蜂擁而上,並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龍等。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堅守陣地並反擊。

生長繁殖

築巢、產卵及照顧下一代也是恐龍的生活內容之一。恐龍的巢一般是泥巢或沙上的凹坑。有些恐龍將巢聚集在生育區,而某些特殊的種類會年復一年地回到相同的築巢地點繁殖。有些雌恐龍產完蛋後便一走了之,讓卵自己孵化;而有些雌恐龍會留在巢邊,以保護卵和剛孵出的小恐龍。
恐龍很有可能像大多數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一樣,擁有一個單排口泄殖腔―――為糞、尿與生殖細胞共同排出的地方。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推測,雌雄恐龍在交配時互相對準它們的泄殖腔,然後公恐龍的陰莖進入母恐龍的泄殖腔進行交配。不過,公恐龍也有可能沒有陰莖,若是這樣的話,它們就可能跟一些鳥類一樣,通過噴出精液到母恐龍的泄殖腔,從而進行繁殖―――專家們將這種交配方式稱為“泄殖腔親吻”。

生物學史

1923年,弗里德里希·馮·懷恩(Friedrich von Huene)從19世紀由位於英國多塞特郡謝布恩北部的Nethercomb附近的W. Parker發現的Aalenian-Bajocian年齡中侏羅世下侏羅紀的部分骨架(OUM J12143)中命名了巨龍龍屬(Megalosaurus nethercombensis)。該材料包括部分牙醫,背部和尾部椎骨,部分髂骨,部分右恥骨,股骨內部植入物和脛骨,來自可能的少年個體。 Huene將其解釋為更為原始的巨龍物種
在1926年,他把牙科龍龍犀牛的名字命名為Richard Lydekker 1888年首先描述的英格蘭下侏羅紀(下侏羅紀)的標本BMNH 41352。最後,在1932年,他為M. nethercombensis創建了Magnosaurus,將M. lydekkeri引用到它,並為該屬創造了第三個種M. woodwardi。伍德沃德基於一個來自下利亞斯的脛骨(BMNH R.3542),他同時也不小心命名為“龍捲風”;在1956年,馮·胡內(von Huene)的優先事項是後者。更令人困惑的是,在同一篇1932年的出版物中,馮·胡內更名為“龍捲松”(Magnosaurus woodi)。
直到20世紀90年代,該類被忽略為一種巨龍。然而,隨著人們越來越關心巨龍構成什麼,大型金剛鸚鵡通常被分離為自己的屬另外,有形態差異:例如,可能的龍龍脛骨在遠端被壓縮,與Magnosaurus不同。 Rauhut(2003)認為它和Eustreptospondylus是同一屬,因為兩者分享了類似擴大的牙齒前端和擴大的第三牙齒。因此,他將Eustreptospondylus oxoniensis更名為Magnosaurus oxoniensis,但並沒有被普遍遵循。評論發現它很可能是一個基礎的破傷風龍,可能是一個巨型龍骨。Roger Benson在2010年的詳細重新描述中,Magnosaurus是一個有效的分類群,一個巨型海龍星藻,大約有一億七千五百萬年紀是最古老的一些已知的十二指腸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