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中動脈瘤夾閉術

大腦中動脈瘤夾閉術適用於:1.大腦中動脈瘤破裂後病情較輕,屬於Hunt和Hess分級Ⅰ~Ⅲ級者,可在3天內進行手術。2.大腦中動脈瘤破裂後病情較重,屬於Ⅳ~Ⅴ級者,待病情穩定或有改善時進行手術。3.大腦中動脈瘤破裂後發生威脅生命的顱內血腫者,應立即進行手術。4.偶然發現的未破裂的大腦中動脈瘤。

手術名稱,分類,編碼,概述,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併發症,

手術名稱

大腦中動脈瘤夾閉術

分類

神經外科/腦血管疾病的手術/顱內動脈瘤手術

編碼

38.8103

概述

大腦中動脈瘤占所有顱內動脈瘤的18.2%~19.8%。可發生於大腦中動脈的主幹M1段(12%),主幹的第一級分叉部(83%)第二級分叉部(3.1%)和周圍支(2%)。
大腦中動脈主幹段長約14~16mm,從其外側壁依次發出鉤回動脈、顳極動脈和顳前動脈;內側壁發出豆紋動脈,供應無名質、前聯合的外側部、殼核的大部、蒼白球的外側塊、內囊和鄰近的放射冠以及尾狀核體和頭部。在大腦中動脈的這些分支處均可發生動脈瘤,但最常見於主幹的分叉部。發生於周圍支者,多為感染、外傷或腫瘤所引起。
大腦中動脈瘤的特點是:①常合併腦內血腫;②動脈瘤埋於額葉或顳葉內,分離時需充分打開外側裂並分離到腦實質內,方能找到動脈瘤;③常與載瘤動脈或豆紋動脈緊密粘連,分離困難。
大腦中動脈的主幹M1段通常(約80%)分為兩主支;上主支(額支)供應額葉和半球中央部分;下主支(顳支)分出顳中動脈和顳後動脈,供應顳葉。然後終於頂回動脈和角回動脈。有的人主幹分成三個主支或多個主支(20%)。
大腦中動脈分支的變異很多,有時M1段的分支很粗大,以致誤認為是主幹的分叉。大腦中動脈瘤的影像學表現見圖4.4.2.4-2,4.4.2.4-3A、B。

適應症

大腦中動脈瘤夾閉術適用於:
1.大腦中動脈瘤破裂後病情較輕,屬於Hunt和Hess分級Ⅰ~Ⅲ級者,可在3天內進行手術。
2.大腦中動脈瘤破裂後病情較重,屬於Ⅳ~Ⅴ級者,待病情穩定或有改善時進行手術。
3.大腦中動脈瘤破裂後發生威脅生命的顱內血腫者,應立即進行手術。
4.偶然發現的未破裂的大腦中動脈瘤。

禁忌症

1.大腦中動脈瘤破裂後病情危重,處於瀕死狀態(Ⅴ級)者。
2.動脈瘤破裂後並發嚴重腦血管痙攣和腦水腫者,手術可延期進行。
3.病人有嚴重全身性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肺部疾病等,不能耐受開顱手術者。

術前準備

1.腦CT掃描,觀察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分布,有無顱內血腫、腦積水和腦腫脹。
2.腦血管造影,最好行數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了解動脈瘤的大小、形狀、位置,腦血管痙攣的程度和範圍。有時還可發現多發性動脈瘤,以便計畫手術入路和處理步驟。
3.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以估計病人對手術的耐受能力。
4.解除病人對手術的恐懼心理,手術前晚給予鎮靜劑,防止病人因術前情緒緊張而導致動脈瘤破裂。
5.手術前一日洗淨頭皮,手術當日晨剃髮,洗淨和消毒頭皮,用無菌巾包裹。
6.作好輸血準備,給以抗生素預防感染。

麻醉和體位

採用全身麻醉,誘導期應迅速平穩。手術開始即將血壓控制在正常偏低水平。剝離動脈瘤和夾閉瘤頸時用藥物將平均動脈壓降到(70~80mmHg)。對老年和有高血壓者,降壓不可過低。否則可致腦缺血。
病人取仰臥位,頭稍偏向對側,伸位,使大腦中動脈的走行與手術者的視線呈垂直方向,這樣在分離瘤頸時不致被瘤頂遮蓋。

手術步驟

1.入路
翼點入路。如動脈瘤位於大腦外側裂的後部,應將切口適當後移,採取較大的額-顳部入路;如動脈瘤在周圍支上,則按腦血管造影顯示的部位設計切口。
2.顯露動脈瘤
動脈瘤位置表淺者,切開硬腦膜時應特別小心,如動脈瘤與硬腦膜粘連,翻開時易撕破出血。顯露大腦中動脈瘤有三種途徑:
內側途徑:從外側裂的基部開始,逐步向外側分離。適用於:①動脈瘤位於大腦中動脈主幹或位於其分叉部者;②腦不很飽滿,尚可牽開時;③無大的腦內血腫;④大腦中動脈M1段很短,其分叉部與頸內動脈靠近者。
先將額葉抬起,向內側直至嗅神經處,此時有腦脊液緩緩流出,耐心吸除。逐漸向後即可顯露視神經。在視神經上切開 蛛網膜,向內側打開視交叉池,向外側打開頸動脈池,放出腦脊液。沿頸內動脈向遠側分離,切斷大腦中動脈起始處增厚的蛛網膜索帶,向外側分開大腦外側裂,即可顯露出大腦中動脈主幹及其分叉部。如打開終板池,則更易牽開額葉。
這一途徑的優點是便於控制大腦中動脈的近側段,防止和控制動脈瘤破裂出血。缺點是在未開放外側裂前先抬起額葉,對腦的牽拉較重。在分離大腦中動脈M1段時,易傷及由該段發出的分支,如顳前動脈和豆紋動脈。
外側途徑:從外側裂的外側開始,在外側裂淺靜脈的額葉側切開蛛網膜,逐步向內側分開外側裂,在其中找到大腦中動脈的分支,循之逆向分離,直至顯露出動脈瘤。這種途徑的優點是外側裂開放,對腦的牽拉少;打開外側裂放出腦脊液更可使腦回縮。缺點是未能先顯露載瘤動脈的近側段,一旦動脈瘤破裂不易控制出血。採用內側或外側途徑要根據醫生的經驗和動脈瘤的位置而定。在顯微技術的套用下,手術中破裂的機會減少。如瘤頂處破裂,可先用動脈瘤夾夾住破口近側的瘤體,暫時止血後再繼續分離瘤頸。
經顳上回途徑:適用於動脈瘤破裂後合併顳葉腦內血腫者。切開顳上回腦皮質,進入血腫內,清除血腫,但要注意留下與動脈瘤粘連緊密的少量血塊不必清除,以免招致破裂。這種途徑的缺點也是不能先顯露載瘤動脈的近側段,且在血腫中尋找動脈瘤也有困難。優點是清除血腫有助於腦的塌陷,避免分離腦底池和外側裂的步驟。但最終還是要進入外側裂才能充分顯露動脈瘤和瘤頸。如血腫在額葉內,也可切開額葉進入。
3.分離動脈瘤
位於大腦中動脈主幹M1段上的動脈瘤,顯露大都不困難。位於大腦中動脈主幹分叉部的動脈瘤,需辨明與上主支和下主支的關係。此處動脈瘤體常較大,與主支粘連緊密,初看似無瘤頸,但經仔細分離,發現仍是可夾閉的。有的主支從瘤體上發出,確實分不出瘤頸,無法夾閉。只得夾閉或縫合動脈瘤暫時切斷一個主支,待夾閉完成後,再將此主支重新吻合於主幹或另一主支上,或將動脈瘤包裹以加固瘤壁。
分離動脈瘤時如果破裂出血,可在主幹上夾一個暫時性動脈夾,但應將動脈夾夾在大的豆紋動脈發出處的遠側,以保證基底節的供血。如果不得不夾在其近側,則阻斷時間必須很短,一般不應超過10min,否則會使基底節缺血。如夾閉主幹後動脈瘤仍然出血,表明是從各主支反流來的血液,過多的反流會使鄰近的腦區由於側支循環的盜血而發生缺血,所謂“唧筒效應”(pump effect)。此時應將主支也暫時夾閉,然後儘快地分離出瘤頸。
4.夾閉動脈瘤
夾閉大腦中動脈主幹上的動脈瘤時,慎勿將其分支包括在瘤夾內。主幹分叉部的動脈瘤的瘤頸有時較寬,宜用雙極電凝使其縮窄而後夾閉。如動脈瘤內有粥樣變或血栓形成時,可先控制血流,切開瘤壁,清除血栓和粥樣變性物質,再用電凝縮窄瘤頸即易於夾閉。

術中注意要點

1.保護穿動脈 M1段發出的穿動脈變異很多。有的為管徑大小相仿的細小分支,有的為一粗大分支然後再分成若干細小的分支。在處理M1段動脈瘤時易損傷這些穿動脈。
2.正確辨認大腦中動脈主支的分叉部 一般情況下,M1段外側依次分出鉤回動脈、顳極動脈和顳前動脈。這些動脈比大腦中動脈的主支(M2)都細,很易辨認。有時在M1段外側發出一支粗大的顳總動脈,從這支動脈再發出顳極、顳前動脈和通常由M2段發出的顳中動脈與顳後動脈。如果不注意此點就會錯認主幹的分叉部,而在該處找不到動脈瘤。

術後處理

1.切口引流於24~48h後拔除,將預置而未結紮的縫線結紮。
2.如有低血壓可輸血和給以提高血壓的藥物,使血壓維持在原有或稍高的水平,以防發生腦缺血。
3.術後複查腦血管造影,檢驗動脈夾閉是否完全。
4.術後如有意識障礙加重並出現局灶性神經症狀,應立即進行CT掃描以排除顱內血腫,然後立即採取措施擴容、提高血壓、稀釋血液(3-H療法)和降低顱內壓力。擴容可輸入全血、血漿、白蛋白和血漿代用品。提高血壓可用多巴胺10~50μg/(kg·min)。稀釋血液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同時監測顱內壓,如有增高可給以甘露醇2.5~5g/(kg·d)。

併發症

1.基底節缺血性梗死。因豆紋動脈損傷引起。
2.神經功能障礙。大腦中動脈瘤破裂並發腦內血腫較多(34.1%)。手術中易傷及重要功能區的供血動脈,故手術後引起運動功能障礙者達10.9%,有腦內血腫後並發癲癇發作者達23%,總的併發症發生率達到存活病人的13.7%~36.1%。
3.大腦中動脈瘤因無瘤頸而難以夾閉,故夾閉不完全或只能用包裹法處理者也相應較多,因而手術後的再出血率也較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