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體育委員會

大眾體育委員會

大眾體育委員會,成立於1983年,奧林匹克運動包括奧林匹克競技體育和奧林匹克大眾體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眾體育委員會
  • 成立時間:1983年
  • 組成:奧林匹克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
  • 特點:不分種族社會階層、性別的人權
簡介,基本信息,具體工作,中國狀況,成立原因,奧運帶動大眾體育,

簡介

大眾體育委員會
奧林匹克理想倡導體育是一項不分種族社會階層、性別的人權,大眾體育運動旨在弘揚這種理想,鼓勵各個年齡段、不同性別、不同社會和經濟條件的人開展體育活動。

基本信息

成立於1983年,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國家奧委會和國家單項體育組織,促進大眾體育在各國,特
別是在開發中國家的開展。該委員會也通過世界大眾體育代表大會普及有關大眾體育的知識。1987年,該委員會發起了每年6月23日的民眾性“奧林匹克日長跑”活動。
奧林匹克運動包括奧林匹克競技體育和奧林匹克大眾體育。奧林匹克運動就其主旨來說,是鼓勵所有的人特別是青年人參與體育運動。現代奧運會創始人法國教育家顧拜旦曾提出“體育為大眾”的口號,他把大眾體育看成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基礎。

具體工作

研究各國體育人口的國際比較 1996年我國16歲以上的體育人口為15.46%。若將7至15歲的在校學生,以及武裝力量等當然體育人口統計在內,我國體育人口總數約為31.20%左右。這一數量低於工業已開發國家,而高於開發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西方國家每周參加3次以上體育活動的人口比例明顯高於我國。除芬蘭外,男性普遍超過女性。從年齡分布來看,西方國家,青少年、中年人普遍高於老年人。據1992年英國體育理事會的統計,英國有45%的公民每周參加3次以上體育活動(每次30分鐘以上),其中男性49%,女性41%。1990年加拿大有48%的公民參加了這一類型的體育活動,其中男性50%,女性為47%。1994年芬蘭這一指標為男性31%,女性35%,總體為33%。 另外,工業已開發國家體育人口的鍛鍊強度明顯高於中國。1995年,英國分別有41%和37%的公民參加中等強度和高強度體育活動(英國健康與生活方式調查)。加拿大這一指標分別為28%和40%(1995年加拿大體育活動調查)。美國為20.10%和14.40%(1994年美國危害行為調查)。我國這一指標數據分別是7.74%和8.44%。顯然西方國家公民參加中等強度和高強度體育活動的比例遠高於我國。這與中國體育人口的年齡結構偏高,鍛鍊方法多採用我國傳統的健身養生方法有關。 --中國民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

中國狀況

中國體育人口的現狀 本課題調查問卷《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活動情況調查問卷》共設4項需要調查對象回答的問題,其中封閉式問題46道,開放式問題1道。所提問題和所設答案均經過社會學專家和體育管理專家多輪評價和修改,符合效度檢驗的要求。調查的方法是由調查員人戶調查完成。調查員經過逐級培訓,持有統一的《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活
動情況調查問卷填寫說明》。 本課題依據調查對象“1996年中是否參加過體育活動”為界限,確定是否為體育活動參加者。根據統計結果,體育活動參加者(指1996年參加國不少於1次的人)占中國總人口的33.26%,其中15. 46%達到體育人口的標準,其餘17.80%的人未達到體育人口標準,屬偶爾參加體育活動者。在總人口中有66.74%的人是不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 若將7~15歲的在校學生,以及武裝力量等當然體育人口統計在內,我國體育人口總數約為31.20%左右。這一數量低於工業已開發國家,而高於開發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1.性別結構 體育人口中男性占62.13%,共0.86億,女性占37.87%,共0.54億。女性體育人口的比例大於體育參與者的比例(35.67%)。說明男性偶爾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高於女性,女性對體育的參與具有更大的穩定性,特別在中老年婦女中尤為穩定。這一點也映證了我國城鄉各體育活動站點,女性參與情況高於男性的事實。 2.年齡結構 我國體育人口的年齡結構呈年輕型的基本特徵。25歲以下體育人口占體育人口總數的30.47%,共0.43億。以16~25歲最高,61~65歲次高,但到26歲後驟然下降,下降幅度近10個百分點,41~45歲降至最低(4.82%),51歲後開始反彈。 我國體育的"兩頭熱,中間冷"的狀態已持續時間很長,80年代初以來的多項地區或人群研究都證實了這一狀況。這種體育人口的年齡結構不是體育人口的理想年齡結構。這種狀況的形成是我國社會、家庭結構所致,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改變,也不是靠體育工作可以根本解決的問題。然而,青壯年人對體育的疏遠,既不利於我國勞動力主體的健康狀況,也不利於中華民族長遠的體質改善。 3.民族分布 漢民族在體育人口中占95.28%,共1.33億;各少數民族占4.72%,共0.07億。我國各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8.99%,因此各少數民族體育人口的比例可以說是低於他們在總人口中的實際比例的。 4.城鄉比例 在全部1.40億體育人口中城市占55.11%,約為0.77億,農村占44,89%,約為0.63億。因為農村人口占到總人口的73.92%,這是我國體育人口數量偏少的基本原因。因此增加體育人口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農村廣大地區。 5.職業分布 體育人口中有職業的占55.66%,約為0.78億,無職業者占44.34%,約為0.62億。無職業者中離退休人員占45.16%,約為0.28億。以上情況說明影響民眾體育參與的社會條件中時間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離退休老年人有過去的職業基礎,有穩定的經濟保障,有強烈的健康需求,有 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又有充足的時間,所以他們必定在體育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民眾體育中離退休人員的體育在社會和家庭中起到了重要的"龍頭"作用。 在各種職業中,工人在本職業人口中體育人口比例最高,達到25.4%,其次是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再次是科教人員,最少的是農民,僅占農民總數的7.13%。科教人員體育人口較少,是極不合理的現象。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作為科技的載體科教人員的體育人口偏少,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以前多有中國中高級知識分子健康狀況惡化,平均預期壽命低於正常人口的研究報導,本次研究從體育參與的角度再次證實了知識分子體育參與不足的情況。科教人員體育參與不足的情況主要是由於他們的工作、生活條件長期較差造成的,這一人群是工作負擔最重,而經濟收入相對較低,這一情況正在改善之中。知識分子群體用於自身的進修,以及輔導子女學習的時間較其他階層要多,餘暇時間少是影響他們成為體育人口的主要因素。《全民健身計畫綱要》提出"積極為知識分子創造體育健身條件,倡導和推廣適合其工作特點的體育健身方法,重視對中高級知識分子進行健康檢查和體質測定工作"。本次研究再次提醒要重視知識分子的體育參與問題,切實為他們的體育參與創造條件。 6.經濟狀況 城鄉居民中不參加體育活動者的個人月收人主要分布在:100元以下至300元之間各組,偶爾參加體育活動者分布100元以上至400元之間各組,而體育人口則主要分布在200元至500元之間各組,呈台階狀上升趨勢。 綜上所述,我國體育人口與體育參與者群體和偶爾參與者群體相比,有向城鎮、老年人、婦女、離退休人員、高文化學歷和中高經濟收入群體偏移的傾向。體育人口作為人口中的文明程度較高的群體,這一偏移是符合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的。
大眾體育委員會
大眾體育委員會

成立原因

20世紀70年代世界性大眾體育興起。由於高科技和生產力迅速發展,生活工作節奏加快,一方面給人們帶來生活的富裕和方便,另一方面也產生許多“文明病”,諸如心血管病、肥胖、糖尿病等。這些“文明病”是由於工作和生活緊張,身心疲憊,加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過度攝入營養和缺乏鍛鍊引起的。人們迫切需要通過運動來改變健康狀況,於是大眾體育作為國際體育的新潮流在世界各地迅速興起,它既是現代文明的一種標誌,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
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國際奧委會設立“大眾體育委員會”,推動世界大眾體育的開展。1984年以來,國際奧委會發起旨在促進大眾體育的發展、擴大奧林匹克影響的“奧林匹克日”活動。國際奧委會和各國

奧運帶動大眾體育

以08奧運為契機,帶動我國大眾體育發展
在2000年世界體育獎頒獎典禮上,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經說過,體育擁有改變世界的能力,但是體育要改變世界,憑
借的不是覆蓋面狹小的部分體育,必須是億萬民眾參加的大眾體育。 2008年奧運會是我國的一件大事,更應是 體育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對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促進作用已為大家所公認,但是這一盛會是否也會促進我國大眾體育的進一步發展呢?我們作為大眾體育的一分子,應如何對待呢? 眾所周知,奧運會對舉辦國家的深刻影響已經從初創階段的體育領域上升到政治、經濟、 環境等方面的綜合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對大眾體育的推動作用。 奧運會與大眾體育:隨著體育的發展,出現了體育的高度分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高水平經濟運動與大眾體育的分化。奧運會,在規律與科技的支持下,沿著更快、更高、更強的方向迅猛發展,成為觀賞性極強的文化現象。與此同時,大眾體育則沿著深入民眾,融入生活的方向發展,形成了大規模的大眾健身和娛樂活動。 然而,體育作為一種一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的手段。根本目的是以人為本,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無論奧運會為代表的高水平競技運動還是普通民眾參加的大眾體育,都有著同樣的手段--身體運動,同一的目標--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目標與手段的同一性,使兩者建立了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繫,因而從本質上說,兩大體育形態,相輔相成,相互依存。 大眾體育是奧運會的重要目標。 早在1919年,現代奧運之父顧拜旦就提出“一切體育為大眾”思想,在2003年,奧林匹克憲章又清晰表述為“眾體育是高水平競技運動經濟出的組成部分,而高水平競技運動又反過來促進大眾提議的發展”。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鼓勵和支持大眾體育的發展”成為國際奧委會的一項職責。因此,08年奧運會會為我國大眾體育帶來發展機遇。 一、體育觀念的更新 北京奧運會的籌辦過程是中國人大規模普及以奧林匹克為核心的奧運理念的過程。奧林匹克強調以體育帶動人的發展,以人為本,人文奧運,綠色奧運,創建和諧社會的新理念,不僅僅為過去的局限性思想。 二、體育參與者隊伍均衡北京奧運會不僅對部分殘疾人體育有直接促進作用,而且促使整個社會前所未有的注意力關注弱勢群體的體育需求,在其促進下,我國婦女、老年、疾人的體育等得到相應的發展。 三、大眾體育的組織化提高 民眾社區自發組織參與體育鍛鍊,加大宣傳組織整合建立基層民眾體育組織機構。各級體育協會帶動並加以溝通和給予方便,讓更多的民眾參與到體育鍛中來。比如學習某項體育運動項目,組織接受體質測試等。同時學校體育狀況不容樂觀,校內各級領導要以擴大北京奧運會志願者隊伍為口號,同時增加其結構多元性,從而進一步增加社會輻射力,進而進一步提高大眾體育的發展水平。
大眾體育委員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