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國家公園

大熊貓國家公園

大熊貓國家公園,是由國家批准設立並主導管理,邊界清晰,以保護大熊貓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地區域。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是中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於推進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大熊貓國家公園包括核心保護區、生態修復區、科普遊憩區、傳統利用區4個功能分區,其中核心保護區覆蓋現有的67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涉及大熊貓及區內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

2017年4月《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印發,大熊貓國家公園面積為2.7134萬平方公里,劃分為四川省岷山片區、邛崍山-大相嶺片區,陝西省秦嶺片區和甘肅省白水江片區,其中四川園區占地20177平方公里,甘肅園區面積2571平方公里,陝西園區4386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區域範圍,保護目標,管理機構,管理措施,

歷史沿革

根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數據,截至2013年底,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1864隻,其中四川境內有1387隻,甘肅境內有132隻,陝西境內有345隻。調查結果同時顯示,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川陝甘三省大熊貓保護區面臨著棲息地被分割、食物鏈遭斷裂的危險。此外,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的核心區均在大熊貓棲息地的核心區域,地表生態遭受不同程度破壞。有關專家介紹,與傳統的自然保護區相比,國家公園最大特點是保護面積更大、保護力度更強、棲息地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更高。在此基礎上,可恢復大熊貓棲息地之間的聯繫,擴展大熊貓生存空間。
大熊貓國家公園
2014年10月11日,四川省有關部分率先探索建設中國大熊貓國家公園。
2016年5月30日,四川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報告出台,四川將探索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
2016年6月中旬,四川、陝西、甘肅分別通報了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編制工作的進展,討論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總體方案編制工作中相關問題並達成共識。
2017年4月,《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印發,2017年爭取取得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初步成效,2020年前根據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結合試點進展情況,研究正式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
2017年9月26日,《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印發。
2018年2月7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片區總體規劃》通過評審。

區域範圍

岷山片區是大熊貓分布區域最多的區域,橫跨成都德陽綿陽廣元阿壩5個市(州),面積10013平方公里,野生大熊貓數量656隻。
大熊貓國家公園
邛崍山-大相嶺片區是大熊貓分布最廣的區域,位於成都眉山雅安阿壩等4市(州),面積10164平方公里,野生大熊貓數量549隻。
秦嶺片區分布的大熊貓為秦嶺亞種,是大熊貓分布緯度最高、密度最大的地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寶雞漢中安康4市,面積4386平方公里,野生大熊貓數量298隻。
白水江片區、甘南片區位於甘肅省隴南市、甘南自治州,面積超過2571平方公里,甘肅省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132隻,比第三次調查增加15隻,增長12.8%。

保護目標

大熊貓國家公園將在穩定大熊貓繁衍、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原真性、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四個方面實現突破。
大熊貓大熊貓
穩定大熊貓繁衍生息。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大熊貓棲息地,促進棲息地板塊間融合,已刻不容緩。國家公園可有效增強大熊貓棲息地的聯通性、協調性、完整性,合理調節各棲息地的種群密度,實現大熊貓種群穩定繁衍。
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大熊貓棲息地是全球地形地貌最為複雜、氣候垂直分帶最為明顯的地區之一,擁有包括川金絲猴在內的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極具保護價值。通過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能促進整個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乃至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國家公園區內涉及多種類型保護地,各類保護地按照生態要素類型和行政邊界劃定,土地及相關自然資源產權不清晰、多頭管理、權責不清等問題較為突出。通過國家公園試點,可實現大熊貓棲息地進行統一規劃、保護和管理。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NGO組織山水自然相關負責人認為,國家公園試點過程中,通過搭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生態保護平台,能有效把生態保護、扶貧開發與地方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園區內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重構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

管理機構

2018年10月29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揭牌儀式在四川成都舉行,標誌著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四川省省長尹力等領導為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揭牌。
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
2019年1月15日,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7個分局在相關市(州)同時舉行掛牌儀式。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劃入區將推行三級管理體制,四川省印發《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機構設定實施方案》。

管理措施

一、建立統一管理機構。整合相關自然保護地管理職能,結合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自然資源監管體制改革,由一個部門統一行使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管理職責。
二、國家公園設立後整合組建統一的管理機構,履行國家公園範圍內的生態保護、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社會參與管理、宣傳推介等職責,負責協調與當地政府及周邊社區關係。可根據實際需要,授權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履行國家公園範圍內必要的資源環境綜合執法職責。
三、分級行使所有權。統籌考慮生態系統功能重要程度、生態系統效應外溢性、是否跨省級行政區和管理效率等因素,國家公園內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由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分級行使。其中,部分國家公園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其他的委託省級政府代理行使。條件成熟時,逐步過渡到國家公園內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
四、按照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辦法,國家公園可作為獨立自然資源登記單元,依法對區域內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所有自然生態空間統一進行確權登記。劃清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之間的邊界,劃清不同集體所有者的邊界,實現歸屬清晰、權責明確。
五、構建協同管理機制。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構建主體明確、責任清晰、相互配合的國家公園中央和地方協同管理機制。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的,地方政府根據需要配合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做好生態保護工作。省級政府代理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的,中央政府要履行應有事權,加大指導和支持力度。國家公園所在地方政府行使轄區(包括國家公園)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協調、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市場監管等職責。
六、建立健全監管機制。相關部門依法對國家公園進行指導和管理。健全國家公園監管制度,加強國家公園空間用途管制,強化對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等工作情況的監管。完善監測指標體系和技術體系,定期對國家公園開展監測。構建國家公園自然資源基礎資料庫及統計分析平台。加強對國家公園生態系統狀況、環境質量變化、生態文明制度執行情況等方面的評價,建立第三方評估制度,對國家公園建設和管理進行科學評估。建立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建立舉報制度和權益保障機制,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接受各種形式的監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