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風景區

大明湖風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明湖風景區
  • 外文名稱:Daming Lake
  • 別名明湖
  • 所屬地區:山東省
  • 地理位置:濟南城北部
  • 面積:46萬平方米
  • 氣候條件:暖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明湖秋月、歷亭秋風、鐘鳴蛙靜
  • 美食:冰糖蓮子羹、碧筒飲
  • 名勝古蹟:明湖居、秋柳園、小滄浪、雨荷廳
景觀簡介,景觀透析,觀賞遊憩,歷史價值,異常奇物,資源實體,保持原態,遠播重洋,古往今來,發展前景,歷史沿革,暖溫季風,典型景點,明湖秋月,歷亭秋風,鐘鳴蛙靜,佛山倒影,匯波樓,丹舫指,遐園好音,滄浪荷韻,文化積澱,景在美食,碧筒飲,冰糖蓮子羹,糖醋鯉魚,交通便捷,名人詩詞,大明湖,明湖雜詩,明湖柳色,明湖曲,北湖泛舟,登匯波樓,北渚亭,環波亭,游湖絕句,

景觀簡介

明湖位於“泉城”濟南城北部,面積約46萬平方米,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大明湖歷史悠久,其名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書中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東西兩面則”。宋代稱“四望”,後漸堙塞。金代起,在元好問的《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馬可·波羅在《中國遊記》中寫道:“園林美麗,堪悅心目,湖光山色,應接不暇”。大明湖為諸泉匯流而成,出小清河入渤海,有“淫雨不漲,久旱不涸”的特點
一湖煙水,綠樹蔽空,碧波間菡萏映日,景色佳麗。公園內亭台樓榭,曲徑迴廊,文人墨跡,錯落其間,其中清人劉鳳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對聯,尤為人們所稱頌。沿湖亭台樓閣,水榭長廊,參差有致。湖南有稼軒祠遐園明湖居、秋柳園,湖東北有南豐祠、張公祠、匯波樓、北極閣,湖北有鐵公祠、小滄浪,湖中有歷下亭匯泉堂名勝古蹟
大明湖正門牌坊大明湖正門牌坊
位於湖心島的歷下亭。上懸清高宗御書“歷下亭匾額。亭前楹聯“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是杜甫的詩句。古歷下亭在五龍潭一帶。宋以後遷至今大明湖南畔,今歷下亭建於清康熙年間,歷來為文人會集之地。
大明湖聞名遐邇,遊客眾多,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約兩百萬人次,在濟南諸公園中最多。大明湖歷史悠久,景色秀美,名勝古蹟周匝其間。尤其它乃繁華都市之中的天然湖泊,實屬難得。
早在北魏年間,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便有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東、北兩面則湖。"其位置在今五龍譚一帶,而現今大明湖一帶水域則名"歷水陂"。它見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六朝時,因湖內多生蓮荷,曾名"蓮子湖";唐時它名蓮子湖(見段成式《酉陽雜俎》)又名。"歷水陂"。宋代時又有"西"之稱。宋時著名文學家曾鞏曾有詩道:"問吾何處進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可知當時此處已是消暑遊憩之地。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曾鞏齊州(即今濟南)知州時,為防禦水患,修建了北水門,引湖水入小清河,並在沿湖修建亭、台、堤、橋,使之漸成遊覽景觀。至金代,詩人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明代重修城牆,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
大明湖大明湖
大明湖水來源於城內珍珠泉、濯纓泉、王府池等諸泉,有"眾泉匯流"乏說,水質清冽,天光雲影,游魚可見。大明湖水源充足,排水便利,故有"恆雨不漲,久旱不涸"的長處,經年水位恆定。水深平均兩米左右,最深處約四米,沿湖岸邊一米左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風景的最好寫照
沿湖八百餘株垂柳環繞,柔枝垂綠,婀娜點水。湖中現有四十餘畝荷池,碧葉田田,白荷紅蓮,交相輝映,爭奇鬥豔,荷香飄溢,沁人心脾。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時有魚兒跳波,偶見鳶鳥掠水。碧波之上,畫舫穿行,小舟盪波。各處遊客雲集,指點觀賞,歡聲笑語,一派繁華景勝,儼若北國江南。若於湖之北岸遠眺,南山蒼翠,環列似屏,倒映入湖,畫圖難足。漫遊畔,處處花繁樹茂,點點亭台樓閣掩映綠蔭之間,歷下亭、鐵公祠、北極廟、匯波樓等二十多處名勝景點,令人應接不暇,可謂步移景換,游趣無窮。濟南八景中的鵲華煙雨、匯波晚照、佛山倒影、明湖秋月均可在湖上觀賞。大明湖以它的秀美風姿贏得古往今來眾多人士的詠贊:"冬泛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蘆雪,春色楊煙,鼓枻其中,如游香國";"鷗鷺點乎清波,蕭鼓助其遠,固江北之獨勝也。"
大明湖風景區大明湖風景區
大明湖自1958年正式闢建為公園,經過疏浚清淤、修繕擴建,砌築了湖岸,美化了園容,恢復重建了名勝古蹟,增添了茶社飯店、遊船和遊樂設施,使之舊貌變新顏,姿容勝往昔,成為濟南著名風景遊覽區之一。
大明湖不僅是休息遊覽的極好場所,湖內還盛產蓮藕湖魚。公園飯店擅長烹製以湖中鮮魚、嫩藕、香蓮為料的"全魚宴、冰糖蓮子、水晶藕、蒲菜水餃等具"歷下風味"的名吃。公園內現還闢建有書畫展覽館、碑刻展等文化層次較高的觀賞點。整個公園已初步形成集遊覽觀賞、購物娛樂、文化欣賞、飲食服務於一體的多功能旅遊區。明湖風姿甲歷下,歡顏笑迎八方賓。

景觀透析

觀賞遊憩

大明湖位於濟南市中心。景區內自然景觀秀麗,岸邊垂柳披拂,修竹叢叢,亭台樓閣掩映其間;湖中鳶飛魚躍,蓮荷飄香,遊艇畫舫往來穿梭,呈現在遊人面前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迷人景觀。景區內還有“濟南八景”中的鵲華煙雨、匯波晚照、明湖秋月、歷下秋風和著名的佛山倒影景觀,特別是鵲華煙雨和匯波晚照景觀聞名遐邇。鵲華煙雨指的是站在大明湖南面的鵲華橋上向北眺望,近處碧波粼粼,遠處鵲華二山如一對霓裳仙女遙相對應,周圍村舍寥寂,炊煙裊裊,田野阡陌縱橫,尤其是金秋時節,景色更加迷人,元代大畫家趙孟頫將這美景畫成一幅《鵲華秋色圖》,如今收藏在台灣故宮博物院。匯波晚照指的是傍晚時分登上大明湖北岸的匯波樓俯瞰明湖,太陽的餘輝折射出千萬道金光布滿湖面,浮光耀錦,漁舟唱晚,美如畫圖。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遊人登樓觀賞。清代乾隆年間的《歷城縣誌》盛讚其“湖光浩渺,山色遙連,夏揖荷浪,春色揚煙,蕩舟其中,如游香園,簫鼓助期遠韻,固江北之獨勝也”。
大明湖風景區大明湖風景區
大明湖風景區
大明湖不僅有秀麗的自然景觀,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供遊人觀賞品位。景區內有一閣二園三樓四祠六島七橋十亭。遊人可蕩舟湖中觀賞遊憩,也可漫步湖畔領略湖光山色,還可登上觀覽車把明湖美景盡收眼底。

歷史價值

大明湖形成年代久遠,湖水來源於城內的珍珠泉、濯纓泉、芙蓉泉、趵突泉、孝感泉等諸泉,有“眾泉匯流,平吞濟濼”之說,為繁華都市中的天然湖泊,國內外罕見。大明湖最早見諸文字是在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濼水(今指趵突泉)北為大明湖”。並提出湖西為大明寺,湖上還有亭名“客亭”(即現在的歷下亭),距今已有1600餘年的文字記載歷史。當時水面遼闊,南到濯纓湖,西至五龍潭,東北至鵲山和華山西晉永嘉年間擴建城牆,把湖水分為城內城外兩大片。唐代因湖裡多生蓮荷,又名蓮子湖,城外的湖面稱鵲山湖。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詩聖杜甫來到濟南住在客亭,其忘年之交、時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得知此訊息,專程從北海趕來設宴款待,當時,許多名士都慕古亭之名相聚於此,席間杜甫賦詩一首《陪李北海宴歷下亭》,歷下亭之名首次出現,這裡的歷下亭即北魏時的客亭,因亭在歷山之下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詩中的“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不僅道出了大明湖和歷下亭的悠久歷史,也抒發了對濟南自古多名士的詠贊。唐朝另一位大詩人李白也遊覽過大明湖,並賦詩,名《泛舟鵲山湖》。這裡提到的李白、杜甫稱得上世界著名人物。與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法國小說家雨果齊名,其知名度比後者早1000餘年。宋代的大明湖稱西湖,見於曾鞏《西湖納涼》中:“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北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任齊州(今濟南)知州,他減輕徭役,興修水利,嚴懲惡霸,興辦學堂,為齊州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實事。特別是在大明湖,為消除水患,他倡修了北水門(至今保存完好),修建了北渚亭、百花堤、湖濱游路、環波亭(也稱湖心亭)等景點,使大明湖基本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和遊覽風貌。同時期的蘇軾、蘇轍、李清照、晁補之等名流也都來過大明湖,並寫有讚美詩章。元代建匯波樓於北水門之上,是一處觀景台,登樓可觀濟南八景之一的“匯波晚照”。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在大明湖北岸建北極廟,供奉真武大帝,是濟南市最大的道教廟宇,散曲家張養浩、詩人元好問、畫家趙孟頫等都在湖畔留下墨寶勝跡。明代,在湖北岸挖出感應井泉,並刻碑記之,明末還於湖東北岸建晏公廟供奉水神晏戌子。明代來此攬勝的名流雅士很多,如詩人李攀龍王象春等不僅來過,而且還長期住在湖畔,寫下多篇詠贊大明湖景物風光的詩章。清代增建多處亭台樓閣,有鐵公祠、藕神祠、南豐祠、明湖居、遐園等,並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移歷下亭於湖中島上,即今日曆下亭之位置。清代來大明湖遊覽的名士更多,有詩人王士禎、劉風誥,書法家鐵保、何紹基,小說家劉鶚、蒲松齡等。其中劉鶚的《老殘遊記》極其精彩地描繪了濟南著名藝人王小玉在明湖居說唱梨花大鼓的情景和佛山倒影景觀。《老殘遊記》已被譯成多國文字,尤其是東南亞華語國家還將其中的篇章選為中國小華文課本中。蒲松齡也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他寫的《古歷亭賦》,妙筆生花,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大明湖風景區大明湖風景區
大明湖風景區大明湖風景區
大明湖景區內藝術價值也很高,體現在眾多的石刻、楹聯上,有明朝的感應井泉碑、臨唐李當塗小篆謙卦之碑、大明湖石碑,有清朝的重修鐵公祠記、遐園石碑、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石刻、乾隆“歷下亭”御碑等碑刻,還有歷下亭內唐代杜甫的“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元代北極廟中“宮中下見南山盡,城上平臨北斗懸”、清代鐵公祠內“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等名聯,賦予大明湖豐富而深厚的歷史文化藝術內涵。

異常奇物

大明湖景區景觀異常奇特,有“恆雨不漲,久旱不涸”之特點,有我國四大自然生態謎之一的“蛇不見,蛙不鳴”,有“佛山倒影”奇觀。“恆雨不漲,久旱不涸”見於《歷城縣誌》中。泉城濟南,群泉噴涌,有名泉達72處,地勢南高北低,泉水湧出後隨地勢向北流去,大明湖就是由眾多泉水匯流而成。大明湖地勢低洼且湖底為不透水的火成岩,泉水不易滲漏,得以保存下來,即使天氣長久乾旱,湖水也不會幹枯,於是就有了久旱不涸的特點。大明湖有北水門調節水位,排水便利,湖水由北水門排出後入護城河,再由護城河匯入小清河,最後流入渤海。所以,即使連降大雨,湖水也能及時排出,而且有效地控制了護城河水倒灌入湖的現象,形成了恆雨不漲的特點。有了這“恆雨不漲,久旱不涸”的特點,大明湖稱得上繁華都市中的天然寶湖。
大明湖大明湖
“蛇不見,蛙不鳴”說的是在大明湖周圍見不到水蛇,也聽不到青蛙鳴叫。按照自然界特點,有水的地方就有水蛇,有青蛙就有叫聲,而大明湖沒有水蛇,有青蛙卻聽不到蛙聲。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把護城河裡呱呱直叫的青蛙放到大明湖裡,立刻就不叫了,把原來在大明湖不會叫的青蛙放到護城河,到了一定時期就會呱呱直叫。大明湖“蛇不見,蛙不鳴”的現象也被記載在《歷城縣誌》中,而且已被列為我國四大自然生態之謎之一。
佛山倒影是大明湖一大奇觀,它是由太陽斜射在對面千佛山上將整個千佛山倒影在大明湖裡而形成的。它的出現同蓬萊閣的海市蜃樓,泰山的日出一樣非常罕見。要出現這一景觀一般需三個條件:一是春秋時節日出或日落時分,二是天氣風和日麗,湖面風平浪靜,三是空氣品質好,透明度高。具備了這三個條件,在大明湖北岸特別是鐵公祠前,就能觀賞到佛山倒影的奇觀。最早發現這一景觀是在元代,詩人元好問在《泛舟大明湖》中寫道“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明代詩人張鶴鳴有“佛山影落鏡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的詩句。清代小說家劉鶚在《老殘遊記》中描寫的最為具體生動。“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現在這一奇特景觀仍然能夠看到,今年春天雨後的一個早晨天空晴朗,不少晨練的市民和公園職工都看到了佛山倒影奇觀。
大明湖風景區大明湖風景區
景區內,世界級資源實體很多,有建於北魏的千年古亭歷下亭,有建於北宋的排水工程北水門,有建於元代的北極廟和匯波樓等。

資源實體

大明湖景區面積86公頃,水面46公頃,景區內資源實體基本類型很多,有紀念性建築鐵公祠、南豐祠、稼軒祠、藕神祠,有觀景台匯波樓,有城牆遺址和水上建筑北水門,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稼軒祠,有多處石刻,有鐵公、曾公像等雕塑,有道教廟宇北極閣,有濟南第一標準庭園遐園,有感應井泉,有龍泉池等園林景觀,有典型地質構造,有46公頃的天然湖泊,有古樹名木20株,有匯波樓、湖山一覽樓等樓閣,有明湖牌坊,有國內四大古亭之一的歷下亭,有九曲橋等多處古橋,資源實體基本類型多達40個。且布局科學合理,疏密度優良,遊客漫步其間,步移景異,游趣無窮。
大明湖風景區大明湖風景區

保持原態

大明湖景區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對資源實體都採取保護和“修舊如舊”的措施。如北水門自宋代建成後,直到現在完好無損。北極閣里的龜蛇合體銅像,為元代文物,完好無損。景區內的絕大多數名勝古蹟在重點保護的同時,又根據其剝蝕情況進行維修重建,但全部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使其保持了原來的形態與結構。

遠播重洋

大明湖景區知名度很高,不僅國內有名,而且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知名度。唐代就名揚四海,宋代時已形成遊覽風貌,當時在世界上也是曲指可數的。清代以來,隨著《老殘遊記》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其知名度更高,據統計景區每年客流量中外地遊客占了80%以上,其中國外遊客占相當比例,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遊客慕名而來,特別是東南亞一帶,遊客更多。

古往今來

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曾鞏、蘇轍晁補之,元代的張養浩元好問趙孟頫,明代的李攀龍王象春,清代的王士禎乾隆皇帝、劉鶚蒲松齡,近現代的老舍郭沫若王盡美等名流或作詩作畫或著文讚頌大明湖美景名勝。元代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盛讚:園林美麗,堪悅心目,湖光山色,應接不暇。這些名流雅士及其對大明湖的詠贊,如群星閃爍在大明湖歷史長河中。

發展前景

目前正在進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擴建改造工程,擴建後的大明湖,範圍是明湖路以北,南北歷山街以西,西護城河以東,北護城河以南,面積由現在的86公頃增加到109公頃。其中以擴大綠地水面為主,同時恢復重建原有文化遺蹟,增加新景觀,擴大市場影響力。大明湖景區適宜遊覽的日期超過300天。

歷史沿革

大明湖名聞遐邇,遊客眾多,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約兩百萬人次,在濟南諸公園中最多。大明湖歷史悠久,景色秀美,名勝古蹟周匝其間。尤其它乃繁華都市之中的天然湖泊,實屬難得。
大明湖風景區大明湖風景區
早在北魏年間,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便有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東、北兩面則湖。"其位置在今五龍譚一帶,而現今大明湖一帶水域則名"歷水陂"。它見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六朝時,因湖內多生蓮荷,曾名"蓮子湖";唐時它名蓮子湖(見段成式《酉陽雜俎》)又名。"歷水陂"。宋代時又有"西湖"之稱。宋時著名文學家曾鞏曾有詩道:"問吾何處進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可知當時此處已是消暑遊憩之地。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曾鞏任齊州(即今濟南)知州時,為防禦水患,修建了北水門,引湖水入小清河,並在沿湖修建亭、台、堤、橋,使之漸成遊覽景觀。至金代,詩人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明代重修城牆,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

暖溫季風

山東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類型。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年平均氣溫11~14℃,由東北沿海向西南內陸遞增,膠東半島、黃河三角洲年均在12℃以下,魯西南在14℃以上。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由零下4℃遞增到1℃,最熱月7月由24℃遞增到27℃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在零下11~20℃之間,極端最高氣溫36~43℃。全年無霜期也由東北沿海向西南遞增,魯北和膠東一般為180天,魯西南地區可達220天。各地大於10℃的積溫,一般在3800~4600℃,可以滿足農作物一年二作的熱量要求。全省光照時數年均2290~289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2~65%,較南鄰的江蘇省安徽省高出三、四百個小時。全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間,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魯南魯東,一般在800~900毫米以上;魯西北和黃河三角洲則在600毫米以下。降水季節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於6、7、8三個月,易形成澇災。9~11月份降水一般100~200毫米,12~2月降水僅15~50毫米,3~5月也在100毫米以下。冬、春及晚秋易發生旱象
大明湖風景區大明湖風景區

典型景點

明湖秋月

秋夜在視野開闊的大明湖岸賞月,歷來被視為一種良辰美景。此時,湖平如鏡,清風拂面,柳枝輕搖,荷香浮動,一輪明月漸上中天,清輝似瀉,波光飄渺,恍若置身仙境,美不勝收。清代任宏遠曾有詩曰:“貪看明湖忘歸路,敲碎鐘聲月色黃”。每當月夜,水色與月光競爽。皎皎明月,放出朗朗清輝,湖水如鏡,閃爍瑩瑩銀光,那圓月的倩影,墜落“鏡”中,越發顯得俊秀。這時,明湖的景色,比晝間更為好看。天色依依清淡,有一種朦朧之美。那森森歷下亭,酷似蓬萊,那巍巍匯波樓,猶如月宮,那蘢蘢樹色,暗送詩韻,那鬱郁荷香,深藏鷗夢。
大明湖風景區大明湖風景區

歷亭秋風

距大明湖南岸不遠,水中有一小島,島上有亭名歷下亭。其前身為客亭,最早見諸文字記載是在北魏酈道元著的《水經注》中,大意是,濼水北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東西兩面則湖,湖上有亭名曰客亭。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唐天寶年間,杜甫與北海太守李邕在此宴飲,杜甫即興賦詩《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中的歷下亭即客亭,並沿襲至今,被稱為中華古亭之一。亭周圍有名士軒、蔚藍軒、御碑亭等建築,古樸典雅,錯落有致。這裡風景秀麗,歷代文人多有讚美,清代小說家蒲松齡有《古歷亭賦》云:“蘢蘢樹色,近環薜荔之牆;泛泛溪津,遙接芙蓉之苑……金梭織錦,唼呷蒲藻之鄉,桂楫張筵,容與蘆荻之岸;蒹葭挹露,翠生波而將流;荷芰連天,香隨風而不斷;蝶迷春草,疑謝氏之地塘,竹蔭花齋,類王家之庭院。”這便是歷下亭景色的逼真描繪。
大明湖風景區大明湖風景區

鐘鳴蛙靜

在南豐祠晏公台上有一鐘亭,亭內懸一古鐘明昌鐘亭。該鐘始建於金代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6年),高2.3米,口徑1.7米,厚0.13米,重8000公斤,懸掛於6米高台之上。每當夜幕降臨或晨曦時分,圓潤雄渾的鐘聲響徹雲霄,經曲岸水面迴蕩互激,與周圍蒼煙暮靄、水樹應和而構成一種意境。由近及遠,繞耳不息,使人聽後心明意淨,恍入夢境。與金鐘鳴響相對應的是蛙聲寂靜。大明湖有“蛇不見,蛙不鳴”的傳說,這是一大生態之謎。每逢盛夏,護城河及北園一帶蛙聲舔噪,響成一片,而大明湖內卻無一聲蛙鳴。這一鳴一靜形成鮮明對比,乃大明湖一大特色。
大明湖風景區大明湖風景區

佛山倒影

大明湖著名奇觀。在滄浪亭內,立有“佛山倒影”石碑。該景觀由於劉鶚《老殘遊記》中的精彩描繪而被廣為傳誦。“鵲華煙雨”是將湖北部的小山收入眼底;而“佛山倒影”則是把湖南岸的群山攬入懷中。最佳觀賞時間為春秋佳日,新雨之後的晨曦或夕照之時。佛山倒影是清朝末年著名小說家劉鶚命名的,說的是千佛山倒映在大明湖中的影子。他來濟南時,正是秋天。於是在《老殘遊記》中寫到:“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正在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清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現在正是著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著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匯波樓

濟南八景之一。觀賞地點匯波樓。大明湖的東北隅,有門稱北水門。過去,府城眾泉之水多從此過,故門也稱匯波門。門上有橋稱匯波橋,橋下有廟稱晏公廟,廟下有台稱晏公台,台下有門為券門。門下有水,門側有柳,柳將門籠罩,垂入水中,微風徐吹,柳絲飄蕩,水皺波紋,相錯如錦,夕陽照之,將四周景物染成橘紅,顯得格外妖繞,其景即稱“匯波晚照”。滄桑之變,券門堵塞,此景隨化為烏有。之後,匯波橋上蓋上匯波樓。其樓峭拔高聳,蔚為大觀。登樓遠眺,北可見齊煙九點,南可望群山如屏。近可觀明湖碧波、畫舫爭渡。傍晚時分,夕陽吐霞,金輝熠熠,只見楊柳披彩,芰荷艷紅,舟棹唱晚,波光泛金,彩樓沐輝,群鳥歸林,宛如酣暢淋漓的絕妙畫圖。
大明湖風景區大明湖風景區

丹舫指

丹舫指的是大明湖南門內的明湖牌坊。1953年由文廟移來,牌坊上“大明湖”三個鎦金大字由清代著名書法家於書佃題寫。整個牌坊由六根紅柱支撐,每根柱子前後均有高大的石鼓挾抱,另有十二根朱紅柱為斜撐,所以稱為丹坊。它高8.3米,闊14.7米,立於石砌台階之上,為“五間七踩重昂單檐”式,牌坊項呈“三階錯落”式,上覆金黃色琉璃瓦,顯得富麗堂皇。它飛檐起脊,造型優美,脊上和微翹的檐角上,各飾有脊獸;檐下有雲頭斗拱,使建築極富民族特色。明湖牌坊一直被人們視為大明湖的標誌,尤其是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得雄偉壯觀,金碧輝煌。

遐園好音

園位於大明湖南門西側,始建於1909年,是當時的山東省圖書館,也是全國最大的圖書館之一,因藏書豐盛,且物種豐富,歷來就有“歷下風物以此為盛”的贊語。園內楊柳垂蔭,山石嶙峋,麗水虹橋,曲徑通幽,書聲朗朗,黃鸝和鳴,泉水叮咚,景色如詩如畫,被譽為鬧市中的一方淨土,“濟南第一庭院”。

滄浪荷韻

明湖北岸有一庭園:鐵公祠,面山傍水,繞以長廊,湖水穿渠引入亭中。小滄浪亭居園中臨湖處,建於1792年,三面荷池,境界清幽,這裡有古人詩詞碑刻等墨寶多處。《詩經》中曾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詩句。登亭四眺,全湖在目;晴明之日,可見十里之外的千佛山。每逢夏日,池中荷花盛開,花瓣重重疊疊,花色淡粉嬌嫩,清香瀰漫,給人“滄浪訪古賢,荷香繞畫梁”之感。

文化積澱

1、毛主席遊玩大明湖
1957年3月,毛主席來濟南視察,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他老人家。他穿著一件比較舊的淺灰色大衣、黑色皮鞋,生活很儉樸,從不提特殊要求。我記得當時省委和各地黨委對主席身體健康特別關心,總想把山東的土特產送給他老人家嘗嘗,如泰安的黑龍潭赤鱗魚、豆腐微山湖的鮭魚,青島、煙臺的活海鮮,青州的銀瓜蜜桃等。但是,幾次吃飯我都發現主席對桌上的各種特產、海鮮菜幾乎未動過筷子。為此,我專門和廚師議論是不是飯菜做得不合口味?經仔細觀察,才發現主席對一些普通菜吃得較多,甚至都吃光了,如青菜豆腐、胖頭魚、黃河鯉魚等。事後,從主席身邊工作的同志那裡得知,主席平時飲食很簡單,四菜一湯,以素食為主,頓頓離不開辣椒。這次來他對廚師做的飯菜很滿意,只是不贊成從遠道弄來特產,就以不吃的方式拒絕並教育你。之後,我們就叫廚師多做了一些素菜如通菜、苦瓜等,其中用大明湖白蓮魚做的燉豆腐很受歡迎,主席吃得最多。
2、濟南市荷花仙子選拔賽在風景如畫的大明湖畔舉行
濟南市荷花仙子選拔賽在風景如畫的大明湖畔舉行,一位背上描繪了荷花圖案的選手參加“荷花仙子”評選。當日,濟南市大明湖景區舉辦“荷花仙子”選拔賽。選拔賽評選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為標準,並對選手在濟南歷史文化知識方面有一定要求,獲勝選手將成為大明湖的形象大使。荷花是濟南市的市花,位於市區的大明湖現有荷花40餘畝。
3、親近中華文化濟南-台灣中學生夏令營
台灣忠信學校師生一行21人來濟南參加了“親近中華文化齊魯行”第二屆濟南·台灣中學生夏令營,這是山東省今年舉辦的“情系中華·歡聚齊魯—2005魯台青年交流季”系列活動中的重點活動之一,也是去年暑期“相聚泉城·你我同行”首屆濟南·台灣中學生夏令營的繼續。期間,台灣師生訪問了山東省實驗中學、濟南第一中學,參觀了山東省科技館濟南市博物館,遊覽了泰山、曲阜和濟南名勝趵突泉、大明湖、黃河等。

景在美食

碧筒飲

在近年大明湖公園舉辦的荷花節上,來公園遊玩的人都可以品嘗到一種獨具濟南特色的明湖蓮荷飲料——碧筒飲。碧筒飲是我國古代情醇典雅之酒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古人用荷葉為酒杯飲酒的一種傳統的習俗,當時稱之為“碧筒飲”,而碧筒飲的發明者正是濟南人。據唐代詩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歷城北有使君林(今濟南大明湖、北園一帶),魏正始中,鄭公愨‘三伏’之際,每率賓僚逃暑於此,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上輪菌如象鼻,傳系之,名為‘碧筒杯’。歷下 之,言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意思是說:魏晉時期,每到炎夏盛暑,齊郡刺史鄭愨便常跟幕僚們一起,來到濟南北郊的大明湖畔避暑遊玩。當時的大明湖叫蓮子湖,湖中蓮葉田田,荷花爭艷。他們玩到盡興時,常割下湖中帶莖的荷葉,用簪子刺穿葉心,使刺孔跟空心的荷莖相通。然後在大荷葉中貯滿白酒,再將空心的荷莖彎成象鼻狀,輪流從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清香爽口,妙不可言,即所謂“酒味雜蓮氣,香冷勝於水”。這種這種浪漫的飲酒方式,人們稱之為“碧筒飲”;而用來盛酒的荷葉,則叫“荷杯”、“荷盞”、“荷葉杯”、“碧筒杯”等。再後來碧筒杯後世又被叫做“荷爵”。

冰糖蓮子羹

特選大明湖優質蓮子芯,配以銀耳加以烹製。蓮子,是一種藥用和食用價值都很高的營養保健品原料,被譽為“蓮中人參”。據《本草綱目》記載:蓮子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飢,延年,益心腎,固精氣,強筋骨,利耳目,補虛損,能祛火解毒,只腹瀉胎滑,少兒熱瀉,反胃吐食等。銀耳又名白木耳,性味甘、淡、平。含有蛋白質、糖類、無機鹽、維生素B、脂肪、粗纖維等成分,具有清肺熱、益脾胃、 潤肌膚的功效。適用於肺熱咳嗽、皮膚乾裂、胃腸燥熱、血管硬化、高血壓等症。由於銀耳含有一種類似於阿拉伯樹膠的成分,有滋養皮膚角質層的作用,經常服食銀耳,即可使皮下組織豐滿,令皮膚細膩具有彈性,又是美容、清肺之佳品。

糖醋鯉魚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經濟南,河中所產鯉魚--黃河鯉魚又稱龍門鯉。其個體肥大,體 色艷麗,肉味純正,鮮嫩肥美,為眾多鯉魚品種中的珍品。製作方法是將初加工好的鯉魚,兩面打上百葉花刀,稍加鹽醃漬,掛上濕澱粉糊,入油炸至金黃色並呈弓形,取出,將魚擺在盤中,澆上用白糖醬油、清湯、蔥末、薑末、蒜末、濕澱粉、花生油炒制而成的糖醋汁,使其形似"鯉魚跳龍門"。入口後外焦里嫩,酸甜微鹹,蒜香濃郁。另外,按照傳統習慣,吃完魚肉後,還可將魚頭及余汁做一碗"砸魚湯",此湯香氣撲鼻,酸、甜、香、鹹、辣五味調味,清口潤腸。

交通便捷

京滬和濟青等高速公路可直達大明湖的北門。
濟南市區內通往大明湖的公車
西南門
11、41、66、106、k54、k98、k109、k91、k95
東門
41、83、30、31、36、3763、118、122、201(大站快車)
北門
6、30、33、83、118、122
南門
11、41、106、k54、k95、k98、k109
旅遊直通車
為方便廣大遊客的遊程,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五龍潭聯合推出“景區旅遊直通車”服務,凡在這四家景區門口購買其他任一景區門票的遊客,都可免費乘坐景區旅遊直通車直接到達想去的景區。此外,我們與旅行社聯合提供泰山、曲阜、青島、嶗山、煙臺、蓬萊、威海、長島、日照、劉公島、紅葉谷、靈岩寺、野生動物世界、百脈泉、九頂塔等景區的旅遊業務。

名人詩詞

大明湖

(郭沫若)湖船題遍詩人句,詩句雖多不及湖。
聞有芙蕖待秋月,已看楊柳化鵝雛。
濟南民眾超名士,歷下樓台勝古都。
我欲舉杯邀杜李,問今佳興復何如?

明湖雜詩

(清.任宏遠荷葉田田千點碧,藕花冉冉滿城香。
貪看明湖望歸路,敲碎鐘聲月色黃。

明湖柳色

(清.劉伍寬
鵲橋兩岸近清明,點逗春光翠葉生。
古寺樓台時隱見,畫船簫鼓半陰晴。
平鋪鴨綠和煙重,淡染鵝黃著雨輕。
莫向人間綰離別,一支留取待新鶯。

明湖曲

(清.俞正酉
東風吹皺波粼粼,蘆芽界破明湖春。
風寒湖光作明鏡,群峰倒插青嶙峋。
落日樓台渺煙樹,隔岸漁舟知何處?
翩翩白鷺下夕陽,鐵笛一聲掠水去。

北湖泛舟

(清.王允榛
千條楊柳數聲鷗,一片玻璃一葉舟。
閒看魚兒游鏡里,不知人在鏡中游。
一聲欸乃破蘆煙,直向湖心放釣船。
水面風來香不斷,才知撐到藕花邊。

登匯波樓

(元.張養浩
何處登臨思不窮,城樓高倚半天風。
鳥飛雲錦千層外,人在丹青萬幅中。
景物相夸春亘野,古今皆夢水連空。
濃妝淡抹坡仙句,獨許西湖恐未公!

北渚亭

(宋.蘇轍)西湖已過百花汀,未厭相攜上古城。
雲放連山瞻嶽麓,雪消平野看春耕。
臨風舉酒千鐘盡,步月吹笳十里聲。
猶恨雨中人不到,風雲飄蕩恐神驚。

環波亭

(宋.曾鞏)
水心還有拂雲堆,日日應須把酒杯。
楊柳巧含煙景合,芙蓉爭帶露花開。
城頭山色相圍出,檐底波聲四面來。
誰信瀛洲未歸去,兩州俱得小蓬萊。

游湖絕句

(明.張鶴鳴
佛山影落鏡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
花外小舟吹笛過,月明香動水雲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