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譯解

大學中庸譯解

《大學》《中庸》是儒家的代表性經典,《大學中庸譯解》重在體悟元典、分析元典的文化內涵,提倡《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並為“中庸之道”正本清源。本書中的原文均據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條理清晰、文辭簡約;譯文部分,準確精練,可讀性強;解析部分,簡要精當,字字珠璣,蘊涵著豐富的傳統價值觀表述,可以對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借鑑和滋養。書後收有五篇附錄,有助於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大學》和《中庸》,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學中庸譯解
  • 作者:張葆全
  • ISBN:978-7-5495-8964-7
  • 類別:國學文化
  • 頁數:222
  • 定價:29.00元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16
  • 版次:第二版
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 錄,精彩章節,書評文章,

編輯推薦

《大學》和《中庸》是儒家的兩部重要經典,是光耀千秋的文化瑰寶,對古代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其中眾多的妙語佳言包含著極為優秀的思想文化傳統,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本書尤其是結合作者本人從教六十餘年的教育實踐、人生體驗以及當今社會現實,融古通今,深入淺出地講述為學修身、為人處世的道理,強調應重視萬事萬物的差異性,求同存異,崇尚和諧,幫助讀者跨越時代障礙去領會經典。國學研究者張葆全先生將自己傳承經典的思想精髓融入新作,符合當前國家倡導文化自信、推廣國學經典教育的時代背景,對構建和諧社會、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張葆全,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曾任廣西師範大學副校長(1984—1993)、校長(1993—1997),2002年退休。現受聘為廣西師範大學國學堂專家委員會主任,廣西師範大學灕江學院中文系首席教授,灕江學院終身教授,廣西老教授協會教育專業委員會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廣西儒學學會名譽會長,桂林國學研究會名譽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國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或主編)《詩話和詞話》、《歷代詩話選注》、《宋代詩話選釋》、《中國古代詩話詞話辭典》、《新編今注今譯昭明文選》、《玉台新詠譯註》、《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先秦)、《先秦諸子散文賞析》、《論語通譯》、《老子道德經譯解》等著作多部。

目 錄

經/3
傳之首章,釋明明德/8
傳之二章,釋新民/11
傳之三章,釋止於至善/14
傳之四章,釋本末/20
傳之五章,釋格物致知/22
傳之六章,釋誠意/26
傳之七章,釋正心修身/30
傳之八章,釋修身齊家/33
傳之九章,釋齊家治國/36
傳之十章,釋治國平天下/42
第一章致中和,天地位而萬物育/57
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61
第三章中庸其至矣乎/63
第四章誰能食而知其味/65
第五章道之不行/67
第六章大舜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68
第七章擇乎中庸,要能持守/70
第八章顏回拳拳服膺而弗失/72
第九章白刃可蹈,中庸難行/74
第十章子路問強 (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76
第十一章君子遵道而行,依乎中庸/79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費而隱/81
第十三章道不遠人/84
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88
第十五章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92
第十六章誠之不可掩如此/94
第十七章大德者必受命/97
第十八章無憂者其惟文王乎/100
第十九章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104
第二十章哀公問政(從容中道,聖人也)/108
第二十一章誠則明,明則誠/120
第二十二章至誠可以與天地參/123
第二十三章唯天下至誠為能化/125
第二十四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127
第二十五章君子誠之為貴/129
第二十六章至誠無息/131
第二十七章君子極高明而道中庸/135
第二十八章勿自用自專/138
第二十九章王天下有三重/141
第三十章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145
第三十一章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147
第三十二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150
第三十三章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152
白鹿洞書院揭示朱熹/158
朱子家訓朱熹/164
教條示龍場諸生王守仁/168
大學問王守仁/177
中庸三義張葆全/202

精彩章節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使學者彰顯光明的德性,在於使學者棄舊圖新,在於使學者努力追求並最終達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道德境界然後才能有堅定的志向,志向堅定然後才能鎮靜不躁,鎮靜不躁然後才能內心安寧,內心安寧然後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然後才能有所收穫。
每種事物都有本有末,每件事情都有始有終。明白了這本末終始(孰重孰輕孰先孰後)的道理(知道做事情的輕重緩急),就大體把握住大學的宗旨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顯光明德性從而平治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好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好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好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接觸和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接觸和研究之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之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之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之後才能修養好自己的品性,自己的品性修養好之後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自己的家庭之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之後才能去治理天下使天下太平。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自身品性為根本。如果這個根本被搞亂了,家庭、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如果應看重的反而看輕,而應看輕的反而看重(不明本末終始、不分輕重緩急),卻想做好事情,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
【解析】
這是《大學》的首章,朱熹認為是“經”,“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以下十章,則是釋“經”之“傳”,是“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本章開篇即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朱熹說:“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這就是說,大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高尚光明的道德,並且不斷革故鼎新,使人格精神日臻完善。
英國教育家約翰·亨利·紐曼1852年任大學校長時,作了一系列演講,後來結集為《大學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此書成為舉世公認的大學教育經典。紐曼的一個重要觀點是:與功利性的“專業成才”相比,培養健全人格的“精神成人”更為重要,旨在“精神成人”的“博雅教育”應在大學教育中占首位。
《大學》的“三綱領”,其實質正是為了使學者完善人格,“精神成人”。
圍繞著“三綱領”,接下來,是指示學者應走的路,這是一條具體明確的路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朱熹說:“此八者,大學之條目也。”
在這“八條目”中,“修身”為本,“修身”是最主要的條目,就好像一棵樹,“修身”是它的根。“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為了“修身”,是“培本”的功夫,好像水分和肥料,都是為了使根正苗壯。而“修身”,則是為今後成人成才茁壯成長奠定基礎。因為只有在“修身”這個根基之上,才能進一步“齊家”(好像在根基上長成了粗壯的樹幹),才能進一步“治國”,“平天下”(好像大樹長滿了枝葉,綻開了鮮花),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所以,在大學求學,“修身”是根本,切不可本末倒置,更不可捨本逐末。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者既是大學教育的綱領,也是學者修身的綱領。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三綱領,八條目,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的思想體系,千百年來,一直是許多人,許多知識分子,甚至許多平民百姓的執著追求,是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他們崇高的精神信仰。在“三綱領”、“八條目”薰陶之下,許多讀書人都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國家的興亡,每個人都有責任),將“以天下為己任”(使天下國家太平是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記誦】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書評文章

“大學”“中庸”浸潤社會價值觀
劉英團
《大學》和《中庸》,原為《禮記》中的兩篇。南宋朱熹把《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編在一起,稱為“四書”,供讀書人閱讀。朱熹還撰寫《四書章句集注》以解釋“四書”的文字和義理。朱熹曾說:“我平生精力,盡在此書,先須通此書,方可讀他書。”在《四書》體系之中,朱熹認為《大學》是《四書》之首,既可引導初學者以正學之徑,又值得學者終身玩味其義理。朱熹也極為推崇《中庸》,“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張葆全的《大學中庸譯解》(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與坊間流傳的同類書籍大不同。他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研究,學術研究集成了“詩話詞話研究”“文選研究”“玉台新詠研究”“先秦諸子研究”“傳統文化研究”五大板塊的學術系列著作。其中,《大學中庸譯解》不但集合從教60餘年的教育實踐、人生體驗以及當今社會現實,融古通今,深入淺出地講述為學修身、為人處世的道理,還據原文和朱熹解說(《四書章句集注》)為各章加了標題。張師“譯解法”不但條理清晰地再現了經典風貌,信手翻閱一章也可順暢地誦讀,而絲毫不顯突兀。每章之後,張葆全特摘錄重要語句以方便熟讀背誦,“讀中庸大學,每早起須誦十遍”。朱熹說:“讀書須成誦方精熟。”
“基本的社會價值觀”是社會構成的骨架。如果“骨架”散了,則“社會”就崩潰了。《大學》和《中庸》是儒家的兩部重要經典,堪稱“儒家思想(或精神)的集大成者”。宋代大儒張載說過,學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葆全的《大學中庸譯解》不但回溯孔孟原典,還提出了不少新觀點、新思想,是對“大學”和“中庸”學的新發展。如果說《大學》沉澱了我們的內心,那么《中庸》則進一步提升了我們的境界。“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一。其中,張葆全對《大學》《中庸》具體思想的內涵、概念的轉換和內容的闡述,對朱熹如何通過經學闡發理學的概念和思想的譯解,不但實現了從經學向理學的過渡,還精準凝練地傳承與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更豐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而有了這一“主心骨”,整個社會一定會更和諧、更穩定。
朱熹曾言:“《大學》是個大坯模。《大學》譬如買田契,《論語》如田畝闊狹去處,逐段子耕將去。”張葆全也曾在課堂上對眾生言道,《大學》《中庸》是“修身治人底規模。如人起屋相似,須先打個地盤。地盤既成,則可舉而行之矣”。
其實,無論是比作“地盤”,抑或“坯模”,《大學》《中庸》不但承載了修身治國的根本之道,還確立了修學進德的正確導向。當代學者在學術成就和思想深度上勝過張葆全的可能不乏其人,但很少有人能把“大學”“中庸”之精要以生動自然的語言融匯貫通於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體系中。在這一方面,張葆全對《大學》《中庸》的譯解是難以替代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