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華經典解讀

大學/中華經典解讀

曾子編著的《大學》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相傳為孔子的學生曾子(曾參)所著,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是宋代以後士人學子必讀的教科書。 《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認為修身的目的在於“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出“格物、致和、誠意、正心”等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觸,深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大學》經典解讀版,綜羅了大量的文史典故,文辭簡約,條理清晰,理論嚴密,對現代人如何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等問題都有深刻而實用的指導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學/中華經典解讀
  •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有限公司
  • 頁數:278頁
  • 開本:16
  • 品牌:時代華文書局
  • 作者:曾子 東籬子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769252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曾子編著的《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和、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修身的目的在於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認為,治國平天下應以德為本。

作者簡介

作者:(春秋)曾子 編者:梁明德 注釋解說詞:東籬子

圖書目錄

一 大學經論章:初學入德之門
1.大學核心之道——明德、親民、至善
2.“知止”才能有所得
3.懂得“本末”“終始”“先後”是學習大學之道的關鍵
4.明德天下,先治其國
5.欲治國,先齊家
6.欲齊家,先修身
7.欲修身,先正心
8.欲正心,先誠意
9.欲誠意,先致知
10.認識明確以後才有自己的真知灼見
11.探究事物原理就能認識明確
12.忠實誠信源於對事物的認識
13.意念誠實才能心思端正
14.心思端正,而後才有身心的修養
15.有了品德的修養才能治理好家族
16.家庭和睦,而後才能治理好邦國
17.治理好國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18.從天子到庶人,都要以修身為根本_1
19.基礎打不好,做其他事就不可能成功
20.以尊重換取尊重
二 康詰盤銘,邦□章:將美好的品德發揚光大
1.顯明美德,源於自我
2.修養身心,君子當“無所不用其極”
3.美德蓋天下而“惟民所止”
4.身為國君就要做到仁政
5.身為人臣就要做到恭敬
6.身為兒女就要盡孝道
7.身為父母就要做到慈愛
8.與人交往要做到堅守信義
9.道德至善,民而能服
10.賢賢親親,民之不忘
三 聽訟,格物致知章:凡事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審理訴訟一定要公平公正
2.讓不法之徒不得“盡其辭”
3.認識的徹底才是“知”的最高境界
四 誠意章:君子當“慎其獨”而“不自欺”
1.誠意的關鍵在於不自欺
2.誠於中,形於外
3.時刻記得有“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4.以德潤身,心廣體胖
五 正心章:修身以保持內心的中正為要
1.有所憤怒,心不能正
2.有所恐懼,心不能正
3.貪好安逸享樂,心不能正
4.有所憂患,心不能正
5.心不在焉,一切就無從談起
六 齊家章:完善自我,才有整個家庭的和睦
1.對自己的親人不能過於偏愛
2.對厭惡的人不能存有偏見
3.面對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會做出錯誤的行為
4.哀矜過度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5.驕傲懶惰的人不一定一無是處
6.看人要長處、短處兼顧
7.對於自己的子女,不可一味溺愛
七 治國章:家事,國事,事事相通
1.治理不好家族就治理不好邦國
2.君子不出家門也可治國
3.孝順父母的人具備侍奉國君的品德
4.尊敬兄長就如尊敬領導
5.對孩子慈愛的人足以承擔造福百姓的重擔
6.像保護孩子一樣去保護人民
7.一國之命運繫於一家和一人
8.一個人、一句話可以影響整個國家
9.以“仁”治國,民而從之
10.自己做到了再要求別人去做
11.兄弟和睦,可教化國民
八 平天下章:以人為本,仁德厚民
1. 敬老恤孤垂範以德
2.不要把自己厭惡的行為強加給別人
3.愛民所愛,憎民所憎
4.小心謹慎,避免偏差
5.得道得國,失道失國
6.有德之人什麼都會有的
7.美德是根,財富是梢
8.輕德重財,本末顛倒
9.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10.違背天理搜刮而來的財富終將會失去
11.唯有“天命”最難於把握
12.做人做事,以善為寶
13.流亡在外,以親為寶
14.品德高尚,可堪以重用
15.把奸佞小人驅逐到“四夷”
16.能愛人、能惡人
17.遇賢才要及時重用
18.遇奸邪小人要及時清退
19.切不可做違背人性的事
20.得之於忠信,失之於驕泰
21.生財有大道
22.以財發身,還是以身發財?
23.上好仁,下必好義
24.未有好義,其事不終
25.財富放在國庫里並非就是君王的
26.治理國家不要以利為利
27.任用小人與國不利
參考文獻

文摘

(1)彰顯內心的光輝品德
“大學之道”第一條綱領是“在明明德”。“在明明德”的意思就是要去明白、弄清楚並且彰顯內心原有的光輝品德。儒家強調“人之初,性本善”,說明人的本性原來就像赤子之心一樣,生下來都不是惡的。之所以長大了以後,有的變成了很好的青年,而有的卻變成了罪犯、惡人,呈現如此之大的差異,就在於自己沒有把握好一個正確的方向,忘了做人的根本所在,以至於走人了歧路。這個根本就是“德”。“德”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公元前257年,秦兵圍攻趙國的邯鄲城。魏王暗暗派辛垣衍潛入邯鄲,想通過平原君勸趙王尊崇秦昭王稱帝,並說這樣秦國就會退兵。平原君心中很猶豫。這時,魯仲連遊歷到趙國,聽說了這件事,就去見平原君,要求見辛垣衍。
魯仲連見到辛垣衍,辛垣衍已知魯仲連的來意,就主動以話語攻擊魯仲連,問魯仲連這樣的高義之士到趙國有什麼可求。魯仲連反擊說:“像周朝隱士鮑焦那樣抱木死去,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抗議當時的社會。如果秦王稱帝,暴虐地統治天下,那么我也會像鮑焦那樣赴東海死去。我來這裡的目的不是有所求,而是要幫助趙國。我將讓燕國和梁國來幫助趙國。”辛垣衍認為讓燕國幫助趙國倒有可能,但讓梁國幫助趙國就不可能了,自己是梁國人,對這一點是有數的。魯仲連說:“假使梁國看到秦王稱帝的害處,就必定幫助趙國了。”接著魯仲連又說齊威王侍奉周王是很真誠的,周室貧困弱小,諸侯沒有誰去朝拜,而齊國卻偏偏去朝拜。但周烈王死了,各國諸侯都去弔喪,齊國使臣最後才到,周顯王就要斬了齊國使臣。魯仲連舉這個例子是說,梁國現在為秦國效力,如果秦王真的稱了帝,說不準哪一天也會翻臉的。辛垣衍這時又說,魏國不過是秦國的奴僕,尊崇秦國稱帝也是無奈。魯仲連說:“既然這樣,那么我將要讓梁王看到秦王把梁王以烹醢的刑法。”辛垣衍聽了很不高興,嫌魯仲連說得太過分了。魯仲連說:“等我慢慢地對您說:從前鬼侯、鄂侯、文王是紂王的三個諸侯。鬼侯有個女兒長得很美,進獻給紂王。紂王卻認為她太醜,因此把鬼侯剁成了肉醬。鄂侯極力去說情,又被紂王曬成了肉干。文王聽說後,只是喟然長嘆一聲,因此紂王又把他拘禁一百天,想要把他殺死。為什麼和人家同稱帝王,卻落到肉干、肉醬的地步呢?”魯仲連的意思是說,討好有野心的帝王是不會有好下場的。如果魏王一味討好秦王,必然是鬼侯和鄂侯的下場。接著魯仲連又說,齊閔王想稱帝的時候,他到魯國,要魯國以天子的禮節接待他。魯國卻關死大門,不讓他進來。他到鄒國想去弔唁剛死去的鄒國國君,聲稱要以天子的身份出現,鄒國的群臣都不同意,說如果那樣他們將伏劍自殺。說到此處,魯仲連正色說道:“鄒、魯兩國的大臣,在君王活著的時候,沒能力更好地供養侍奉,在君王死後也沒有預備在君王嘴裡含飯、含玉的能力,然而齊閔王還想在鄒、魯的大臣面前實行天子之禮,因此不被兩國接待。如今秦國是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梁國也是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都是萬乘之國,相互間都有稱王的名分。如果只看到一次戰爭秦國取得了勝利,就想從此尊秦為帝,這是使三晉的大臣連鄒、魯的奴隸都不如。再說,秦王的野心無止境地膨脹,直到做成皇帝,他們將變換各諸侯的大臣,並且奪去他們聽說的無才者的位置,而安排他們所謂賢良的人;奪去他們所憎恨的人的位置,而在那些位置上安排他們所喜愛的人。他們又將要讓自己的子女和善說壞話的小妾成為諸侯的妃姬,居住在梁王宮中,梁王怎么能平安地生活呢?而將軍您又靠什麼保住原來的尊貴地位呢?”魯仲連句句擊中辛垣衍的要害。辛垣衍再也坐不住了,站立起來,再三拜謝說:“原先我認為先生是平常的人,到今天才知道先生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有識之士。請允許我離去,我不敢再談尊秦為帝的事了。”秦軍將領聽說了這個訊息,為此退兵50里。
魯仲連一番宏論說服了辛垣衍,阻止了秦王稱帝的陰謀,此時,魏公子無忌奪取晉鄙的軍權來救趙國,秦將只好率兵回國。趙國的圍困解除,平原君想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堅辭不受,又贈送給魯仲連千金,魯仲連說:“對於天下人來說,最可貴的品質,是為人排憂釋難、解紛卻不索取什麼。如果有所取,這是商人的勾當。仲連我不願幹這等事。”於是辭別平原君而去,一生再沒來見平原君。
魯仲連是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環境下的曠世奇才。在他的身上,有縱橫家的影子,但他的愛國主義立場,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作風,又與蘇秦、張儀背信棄義、貪圖富貴迥然不同;他受名家辯士辯術的薰染,而又能跳出“為辯而辯”的泥沼,有自己的立場和處世態度,理論聯繫實際,身體力行;他有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但他的“不在其位,亦謀其政”的平民參政意識和徹底摒棄富貴金錢的高尚作風又與孔孟的觀點截然相反;他受墨家影響,有很明顯的“兼愛”、“非攻”行為,但行動又遠比墨家大氣、積極;他隱居海上,有道家遁世之風,但又不完全同於道家的消極思想,常常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積極行動。在人品方面,魯仲連的愛國愛民、排患解難、淡泊名利的精神,令人敬佩、折服;在辯術方面,魯仲連善用譬喻,善於舉例,善於分析形勢和談話人的心理,語言環環相扣,邏輯縝密,給我們留下了很寶貴的語言財富。可以這樣說,深邃的思想,高尚的人格,超人的智慧,成就了曠世奇才——魯仲連。
道德至上的人會長長久久、千秋萬代地活在人們的心中。“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隨著歷史前進的車輪,後來的人們推崇魯仲連的道德情操,學習模仿魯仲連的作風,繼承發揚魯仲連的浩然正氣。晉代的左思曾以“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的詩句來讚美魯仲連;唐代的李白在《古風十九首之十》中極力推崇魯仲連“卻秦振英聲”的壯舉;周恩來也在《大江歌罷掉頭東》中借用“難酬蹈海亦英雄”的魯仲連遺事,抒發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鬥豪情。在後來人敬佩的情感中,一代一代的嚮往者成長起來。承襲“魯仲連”的精神,把我們這個勤勞勇敢、崇德向善的民族不斷地推向繁榮富強,不斷地推向幸福和光明。P2-5

序言

《大學》為“四書”之一。“大學”一詞的意思,跟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無關,在古代,它是相對於“國小”而言的。所謂“國小”,就是一門研究字義、音韻、訓詁的學科,是做學問的基礎,而“大學”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問”,也可以說是“大人之學”。起初,《大學》的影響並不像今天這么大,它原本只是《禮記》中的一篇而已。《禮記》大家都知道,自從它問世以來,在儒家的經典中,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大學》一篇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到了宋朝,朱熹和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認為,《大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其地位和影響一直被埋沒了,急需“正名”。於是,朱熹把《大學》的原文重新編排了一番,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其中“經”一章是孔子的原話,由孔子的學生曾子記錄;“傳”十章,是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的曾子對“經”的理解和闡述。做完這些,朱熹又把《大學》列為“四書”之首加以推廣和套用。經過朱熹的一番運作,便有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大學》,這可以說是朱熹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莫大之功績。
《大學》內涵深刻,影響深遠。兩千多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由此登堂人室以窺儒家之門。在元、明、清七百多年的歷史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大學》的內容文辭簡約,條理清晰,理論嚴密。在“經”一章中,它開篇就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接著又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方面闡述了實現“三綱目”的途徑,也就是學術界廣為流傳的“八條目”。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在“傳”十章中,則對“經”提出的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概念做了詳細解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於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這方面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幾乎涉及國家事務的方方面面,包括以身作則、識人用人、管事理財,等等,在此不再贅述,詳情可參閱正文。
結合現實,《大學》對現代人如何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等問題都有深刻而實用的指導意義。總的來說,《大學》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由內而外的。對內,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成就高尚的人格。再進一步,可以洗滌心靈,淨化靈魂,以此讓人更好地感受生命之美。對外,《大學》指導性地提出了很多做事、處世的方式、方法,這些內容在實用性方面甚至遠遠超過了其他經典著作。說它是“初學入德之門”,一點都不為過。
基於上述種種,這本《大學》便橫空出世了。在本書中,我們在最大限度地尊重原典的基礎上,進一步做了解讀和闡釋,以利於讀者朋友們更好地理解和實踐。我們的初衷就是:在品味經典的同時,能對每個人的人生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編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