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國

大南國

大南國是壯族歷史上的一個古國,由壯族的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文:Nungz Cigaoh,1025~1055)開創於宋代

儂智高起兵,攻陷邕州後建國稱帝改元,所建國號,初稱“大曆”,繼稱“南天”,進入邕州後改名為“大南國”①,採用中國官制,自稱仁惠皇帝,改年號為啟歷②(《宋會要輯稿》說改元為“端懿”,現從《太平治跡統類》、《宋朝事實》等書所說)。封母阿儂為皇太后,十四歲的長子繼封為太子,置參政二員(即宋朝所設相當於宰相地位“參加政事”的簡稱)。黃師宓以下,皆稱中國官名,大赦境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南國
  • 定義:是壯族歷史上的一個古國
  • 開創者儂智高
  • 開創年代:宋代
歷史介紹,簡介,注釋,大南國年表,儂智高起事經過,大南國的歷史意義,

歷史介紹

簡介

圖《馮飛龍傳》、《儂智高與儻猶州探秘》書籍圖《馮飛龍傳》、《儂智高與儻猶州探秘》書籍
儂智高起兵,攻陷邕州後立即建國稱帝改元,所建國號,初稱“大曆”,繼稱“南天”,進入邕州後改名為“大南國”①。大南國採用宋朝官制,自稱仁惠皇帝,改年號為啟歷②(《宋會要輯稿》說改元為“端懿”,現從《太平治跡統類》、《宋朝事實》等書所說)。封母阿儂為皇太后,十四歲的長子繼封為太子,置參政二員(即宋朝所設相當於宰相地位“參知政事”的簡稱),黃師宓以下,皆稱宋朝官名,大赦境內。
儂智高建大南國稱王,完全是為了抵抗交趾的侵略,宋王朝自拆藩籬,既不能保護邊境少數民族安全,又拒絕智高的請求,他只好率領邊民起而戰鬥。但要抗拒侵略者,需要有一定實力,有相當的土地與人民。儂智高的用意只是想建立一個有力量抗拒交趾的國家,表現了壯民族要求民族統一,建立民族政權的意願。(參考黃現璠著《儂智高》1983年10月人民出版社)

注釋

註: ①智高到邕州,改稱大南國。這在《宋會要輯稿》第一九八冊及《宋史紀事本末》卷三一、《續資治通鑑》卷五二等史籍均有此說,惟獨余靖在桂林摩崖的《大宋平蠻碑》和《宋史.廣源州傳》說儂智高到邕州後仍稱南天國。今從前說。
②許多史籍均載儂智高在邕州改元“啟歷”,《宋會要輯稿》則說是“端懿”,疑為誤也。

大南國年表

大南國(1039-1055)
1041年長其改國號為大曆,1050年改稱南天,1052年改稱大南。
昭聖皇帝(儂全福)
大漢(1)
己卯
1039
仁惠皇帝(儂智高)
——(2)
己卯
1039
真興(9)
辛巳
1041
景瑞(4)
己丑
1049
啟歷(1)
壬辰(五)
1052
端懿(3)
壬辰
1052

儂智高起事經過

十一世紀初,壯族儂氏聚居的廣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廣淵)名義上是宋的羈縻州,但因地理位置的關係,被交趾(今越南)控制。自五代十國時期,交趾逐漸走向割據和獨立。交趾李朝(1010~1225年)是越南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王朝。11世紀李朝君主多次征伐南方的占城與西邊的哀牢,不斷北進,垂涎中原,在儂智高起事前也曾對廣源州儂氏進行了大規模的征伐。越南史書《大越史記全書》載:“ 二月、帝自將征存福、以開皇王監國、發京師、渡冷涇津、白魚入舟、次廣源州。存福聞之、率其部落、攜其妻子、亡匿山澤。帝縱兵追之、獲存福及智聰等五人、惟妻阿儂、子智高走脫。檻存福等歸京師、令軍士夷其城池、招其遺類、而存撫之、然後班師。”
大南國
十一世紀四十年代,廣源州壯族酋長儂智高起兵反抗交趾,建立“大曆國”。不久,儂智高兵敗,為交趾俘虜,但很快獲釋。四年又起兵占據安德州(今廣西靖西縣安德鎮),建立“南天國”,改年“景瑞”,隨即攻占田州(今廣西田陽縣)。
在安德,儂智高與廣州進士黃瑋、黃師宓及儂建侯、儂智忠等日夜合謀,制定進攻邕州的計畫。準備就緒,儂智高焚其宮室,率七千將士沿著右江東下,首先攻下了右江上游的橫山寨(今廣西田東縣城)。橫山寨既破,邕州知州陳珙知情不報。1052年5月31日,儂智高出現邕州城下,陳珙才急忙布置防軍,命通判王乾佑守來遠門,代理都監李肅守大安門,指使武吉守朝天門。此外,廣西都監張立還率部隊從賓州(今廣西賓陽北)來增援。援軍一到,陳珙即在城上犒勞軍士,正值他們興高采烈飲酒之時,儂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破城而入。一場惡戰,宋朝官軍戰死一千多,陳珙等一批重要官員被俘虜。儂智高閱軍資庫,發現他以前所上金函,便怒不可遏地質問陳珙為何不上呈他請求內屬的函件,陳珙狡辯說已經上奏,但宋廷不同意。儂智高即命人搜尋奏草,終未見,於是將陳珙推出斬首。之後,儂智高在南寧建立“大南國”,自稱 “仁慈皇帝”,年號“啟歷”,沿循宋朝制度封官建政,任命黃瑋、黃師宓為宰相輔臣,強化其統治權。
儂王火灶洞儂王火灶洞
儂智高心高氣傲,他構想的所謂“大南國”的疆域不僅僅局限於廣西。定都南寧不久,儂智高即離城闢地,沿著邕江大舉揮師東下。很快就占領了廣西東部以及廣東西部的大片地區:皇佑四年五月癸丑(1052年6月8日),儂軍進入邕州下游的橫州(今廣西橫縣),五月丙辰(1052年 6月11日),進占貴州(今廣西貴港市),不久攻下潯州(今廣西桂平),五月庚申(1052年 6月15日),儂智高率軍入龔州,次日,進藤州(今廣西藤縣),繼之,輕易地占領梧州(今廣西梧州),隨後,儂智高踏進廣東地界,一番猛攻,下封州(今廣東封開縣),之後,康州(今廣東德慶)城陷,五月癸亥(1052年6月18日),儂軍進據端州 (今廣東肇慶), 知州丁寶臣驚魂落魄,不顧州城,倉皇逃命。儂家大軍也從舉事時的五千人增至近三萬之眾。
皇佑四年五月丙寅(1052年 6月21日)抵達廣州城下,開始了起事以來最艱苦、歷時最長的圍城作戰。儂軍臨城下,廣州知州仲簡才開城門令民入城,來不及進城者全部加入儂軍,使之軍勢更壯。廣州城既被圍,貪生怕死的廣東鈐轄王鍇更是畏懼重重,竟然殺了主戰的海上巡檢王世寧。廣州端州都巡檢高士堯在廣州市船亭同儂智高進行了一次決戰,為儂智高所敗。六天而後,儂軍又在廣州城下擊敗出戰的武日宣、魏承憲。但是,由於廣州城堅防嚴,守軍又得到外援,儂智高久攻堅城不下,給宋朝集中兵力南下以時間,面對著日益緊張的形勢,儂智高只好解除長達五十餘日的廣州之圍。儂軍退出廣州,北上清遠縣,向連州(今廣東連縣)、賀州(今廣西賀州市東南)進軍。攻賀州不下,在這一帶轉戰一個多月,取得白田、路田、太平場三役之勝,打死宋軍將領張忠蔣偕等人。九月庚申(1052年10月13日),儂軍西攻昭州(今廣西平樂),知州柳應辰棄城逃走。
儂智高軍隊進軍圖儂智高軍隊進軍圖
儂智高自度北伐宋朝無望,遂班師西折。西陷賓州之後,於十月甲申(1052年11月6日)回到邕州。宋廷於皇祐五年(1053年)派樞密院(宋朝最高軍事機關)副史狄青率三萬大軍南下,會合兩廣軍隊,直攻邕州。狄青於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率領主力抵達向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天險——崑崙關附近的賓州,故意放出“宋軍只儲有五日十日口糧”的假訊。儂智高聞之,竟信以為真,毫不戒備,加上時值元宵,陰風細雨,致使狄青精選的近四萬官兵,成功地偷渡崑崙險關,並於正月十八日,突然精兵天降,直面儂軍,陷邕州,屠殺義軍、民眾6500 餘人,黃師宓、儂建忠、儂智忠等“大南國”官員57人皆遇難。
在壯族歷史上,儂智高依然是受壯族人民世代尊崇的英雄。在當今壯族地區,紀念儂智高的神廟、頌揚儂智高的傳說、追悼儂智高的活動比比皆是。

大南國的歷史意義

儂智高領導的大南國起事,是一次反對北宋王朝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反對北宋王朝對交趾統治者的侵掠推行屈從忍讓和縱容政策的戰爭,是壯族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正義戰爭。它雖然被北宋王朝鎮壓下去了,但其歷史意義是巨大的。
地圖地圖
第一,表現出壯民族團結反抗外來侵犯的精神。儂智高領導的得到嶺南人民廣泛支持的這場戰爭,是反對交趾統治者侵掠和奴役的鬥爭的繼續,旨在反對北宋王朝推行的“御蠻”政策。廣源州、儻猶州、武勒州、萬涯州、安德州及左右江地區各首領統轄的各州洞,唐宋時均為羈糜州,隸屬邕州。但卻被崛起後的交趾統治者用武力所侵犯、吞併。北宋王朝本應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和當地首領的轄管地位,但卻怕得罪交趾,引起事端,對交趾的侵掠不僅採取妥協、縱容的政策,承認其對廣源等州“役屬”的合法性,而且多次拒絕儂智高內附的請求,陳兵邊境,配合交趾對儂智高實行軍事封鎖。放棄廣源等州的主權,犧牲壯族人民的利益,以求得對交趾的妥協,置儂智高於死地,任由交趾對左右江壯族人民進行掠奪。儂智高和左右江地區的壯族人民面臨著民族存亡的抉擇。
因此,要反對交趾的侵掠和奴役,必須同時反對北宋王朝在軍事、政治上的壓力和經濟上的封鎖,把左右江地區廣源州與其它壯族地區聯成一片,團結各地的壯族首領,共同奮鬥。只有這樣,才能抗擊交趾的侵掠和獲得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儂智高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毅然發動對北宋王朝的起義。
第二,沉重地打擊了宋王朝在嶺南的統治勢力,迫使北宋王朝調整對嶺南人民統治的某些政策,推動壯族社會向前發展。
北宋王朝雖然把儂智高起義鎮壓下去了,但其在嶺南地區的統治勢力卻受到了沉重打擊。儂智高起義進軍廣州和回師廣西途中,懲處了一批宋朝官吏。除斬殺前述的官吏外,克封州時又斃知州曹覲,入康州斃趙師旦及馬貴等官;回師廣西途中,打破宋軍的重重封鎖,連破清遠縣及賀、昭、賓等州,斃廣東都監張忠、潭州都監蔣偕、廣西鈐轄王正倫等人。在儂智高起義的沉重打擊下,宋王朝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維持和鞏固對嶺南地區的統治地位,不得不對嶺南各族人民實行某些讓步。首先,調整宋王朝同壯族首領之間的關係,改變拒絕壯族首領內附的政策,同意接受廣源等州及左右江地區壯族首領的歸附。嘉祐七年(1062 年)十月,火洞首領儂宗旦、溫悶洞首領儂日新內屬,宋仁宗“詔宗旦等各遷官,仍以耕牛鹽綠賜之”,治平二年(1065 年)七月以儂宗旦為右千牛衛將軍;熙寧二年(1069 年),古勿峒首領依智會歸附,“只乞在本峒居住,… … 乞賜與官爵,其餘頭目亦等第與名目”,神宗“詔儂智會右千牛衛將軍,依舊知古勿峒,儂進安與保順郎將軍依舊同知古勿峒,仍各賜錦袍金銀帶,其餘首領等有恩賜令本司勘會聞奏”。 部分滿足了壯族首領內附的要求,從而緩和了宋王朝同壯族首領之間的矛盾。其次,採取了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皇佑五年(1053 年)二月,頒布了“赦廣南”令,釋放在戰爭中被俘的儂智高部屬及其支持、擁護者,詔他們回鄉生產。對受戰爭嚴重破壞的邕州地區,先是“招復老壯七千二百嘗為賊所俘脅者,慰遣使歸”,然後是“廣南經蠻寇所踐而民逃未復者,限一年復業,仍免兩歲催科及蠲其徭役三年。”對逃亡後田地被他人占去者,一年內復業,則歸還被占之田,生活困難者給米一石,生產有困難者,貸以種籽等。三是在銓選人才方面,規定以後朝廷在嶺南地區招舉,地方可以決定,不必上報吏部,放寬了在嶺南地區錄用人才的限制。 四是建立土官制度,加強王朝同左右江壯族各首領政治上的隸屬關係。儂智高起義之後,宋王朝依其種落。“大者為州,小者為縣,又小者為洞”,推雄長者為首領,給知州、知縣、知洞等官,並給印記,地位世襲,並規定其內部的土地占有關係,從而促使壯族社會進入了封建農奴制社會的時期。所有這些措施,固然旨在鞏固宋王朝在嶺南地區的統治地位,但在客觀上起到了恢復和發展生產、穩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有利於壯族地區同中央王朝政治上的聯繫和壯漢人民之間的交往,推動壯族社會的向前發展。
第三,儂智高從“求一官以統諸部”到建立大曆國、南天國、大南國,是反映壯民族的形成,要求有自己統一的民族地方政權的意願。儂智高企求建立的地方民族統一政權,和大理政權一樣,有利於壯民族社會、經濟、文化的進步與發展,使壯民族能步調一致地抗擊交趾的蠶食鯨吞。在儂智高失敗後,宋王朝積極號召廣西沿邊羈糜州洞首領“出宋”、“歸明”, 並集訓羈糜州洞丁壯抗擊交趾,鞏固邊防,出師勤王,等等,無一不是儂智高“求一官以統諸部”所要達到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