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事

起事,指辦事;起兵,發動武裝鬥爭;生事;挑起事端。語出《漢書·孔光傳》:“《書》曰:‘惟先假王正厥事’,言異變之來,起事有不正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起事
  • 拼音: qǐ shì
  • 注音:ㄑㄧˇ ㄕㄧˋ
  • 同義詞:發難、舉事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相關典故,大延琳起事,荊襄流民起事,河北起事,

基本解釋

[rise in rebellion;start armed struggle] 發動武裝鬥爭;起兵

引證解釋

1. 辦事。
管子·形勢》:“解惰簡慢,以之事主則不忠,以之事父母則不孝,以之起事則不成。”
2. 起兵,發動武裝鬥爭。
漢書·孔光傳》:“《書》曰:‘惟先假王正厥事’,言異變之來,起事有不正也。”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有於嵩者,少依於巡 ,及巡起事, 嵩常在圍中。”
蔡東藩《清史通俗演義》第二三回:“ 三桂 起事,密使相招。”
3. 生事;挑起事端
韓非子·喻老》:“起事於無形,而要大功於天下,是謂微明。”
韓愈《鳳翔隴州節度使李公墓志銘》:“邊將當承上旨,謹條教,蓄財谷,完吏農力以俟,不宜規小利,起事盜恩。”
清柯悟遲《漏網喁魚集》:“只令熟識人陸大溪指點,到地密拿起事人犯。”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九回:“既而又想到,他既然預備了,怎能白白放過,雖然眾官不在那裡,他也可以藉此起事。”

相關典故

大延琳起事

遼聖宗統治末年,遼東京戶部使韓紹勛在當地強行實施新賦稅制度,加重了渤海人的負擔,引起民眾不滿。戶部副使王嘉又強徵民夫運粟米到燕地,民不堪命。
起事
太平九年(1029年)八月,渤海王族、遼東京舍利軍詳穩大延林率眾起事,殺韓紹勛、王嘉等官員,囚禁東京留守、駙馬都尉蕭孝先及南陽公主,自立為帝,國號興遼,年號天慶,設官任職,建立統治制度。南北女真人紛起回響,高麗也停止向遼納貢,令遼在東北地區的統治大受威脅。遼急派南京留守燕王蕭孝穆率軍鎮壓,雙方激戰一年之久,大延林軍敗。
太平十年(1030年)八月,東京守將楊詳世開城投降,遼軍入城,大延林被俘,起事失敗。

荊襄流民起事

荊襄流民主要指宣德至成化年間(1426-1487)為土地兼併或租稅徭役所迫而逃入荊襄山區謀生的農民,他們千百為群,開墾荒地,伐木架棚,流徙不定,故稱棚民,成化年間集眾一百五十萬,官府視之為“盜賊淵藪”。
成化元年三月,流民首領劉通(號劉千斤)聯合石龍(號石和尚)、劉長子等,在房縣立黃旗聚眾起事,稱漢王,攻襄、鄧,屢敗官軍。明廷派工部尚書白圭為提督湖廣軍務,入山進討。次年閏三月,劉通兵敗被擒,十月,起事失敗,白圭在流民中推行強制附籍與發還原籍的政策,導致成化六年流民第二次起事。右都御史項忠受命為總督,俘其首領,並勒令流民選丁,戍湖廣邊衛,余歸籍給田。在官府強行驅迫下,流民不前即殺,戍者舟行多疫死。朝廷為防事態擴大,於成化十二年派左都御史原傑撫治荊襄流民,設定鄖陽府與湖廣行都司,流民附籍後,墾闢老林,從事農作,開發資源,荊襄山區逐漸民戶稠密、商旅不絕。

河北起事

孝昌元年(525年)八月,柔玄鎮兵杜洛周率領兵民在上谷(治今懷來縣大古城)起事,兩萬多的戍兵和漢族人民群起回響。次年(526年)四月,大敗魏軍於薊城(今北京城西南)。十一月,攻破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擒魏幽州刺史王延年及行台常景,聲威大振。
孝昌二年初,懷朔鎮兵鮮于修禮亦在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起事,六鎮餘眾和漢族農民紛起回響。八月,鮮于修禮死,部眾在葛榮率領下繼續戰鬥,曾擊殺魏章武王元融。及後葛榮自稱天子,建國號齊。這時,杜洛周和葛榮兩支起事軍均所向披靡,並已控制了今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區。可是懷朔鎮將出身的葛榮有著個人野心,希望可總掌大權,遂於武泰元年(528年)殺死杜洛周,併吞並其部眾。九月,葛榮在滏口(磁縣西北)為魏柱國大將軍爾朱榮擊敗被俘,在洛陽被殺,餘眾後敗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