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星

外行星

火星軌道之外有4顆巨大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由於冥王星被“定格”為矮行星,現已取消行星資格,故不列為太陽系行星)它們由液化氣體構成,通常稱之為外行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行星
  • 外文名:The outer planets
  • 分類:行星
外行星定義,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外行星定義

簡單來說,外行星就是在地球運行軌道外的其他行星。以下是幾種種類的外行星:

火星

火星(Mar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在西方稱為“戰神瑪爾斯”,中國則稱為“熒惑”。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火星兩極皆有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木星

距太陽:7.783億千米(4.8億英里) ;公轉周期:12年; 赤道直徑:142,984千米(88,849英里)。 木星是最大的,旋轉最快的行星,能裝下1300個地球

土星

土星古稱鎮星或填星,因為土星公轉周期大約為29.5年,我國古代有28宿,土星幾乎是每年在一個宿中,有鎮住或填滿該宿的意味,所以稱為鎮星或填星。直徑119,300公里(為地球的9.5倍),是太陽系第二大行星。它與鄰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態氫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樣覆蓋著厚厚的雲層。土星上狂風肆虐,沿東西方向的風速可超過每小時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雲層就是這些狂風造成的,雲層中含有大量的結晶氨。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遠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
公轉軌道:距太陽 1,429,400,000 千米 (9.54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120,536 千米 (赤道)
質量::5.69*10^26kg 。

天王星

天王星(Uranus)是太陽向外的第七顆行星,在太陽系的體積是第三大(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輕)。他的名稱來自古希臘神話中的天空之神烏拉諾斯(Οὐρανός),是克洛諾斯(農神)的父親,宙斯(朱比特)的祖父。天王星是第一顆在現代發現的行星,雖然它的光度與五顆傳統行星一樣,亮度是肉眼可見的,但由於較為黯淡而未被古代的觀測者發現。威廉·赫歇耳爵士在1781年3月13日宣布他的發現,在太陽系的現代史上首度擴展了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

海王星

海王星(Neptune)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基本數據
公轉軌道:距太陽 4,504,000,000 千米 (30.06 天文單位)
軌道傾角:1.769 度
行星直徑:49,532 千米(赤道)
質量: 1.0247e26 千克
自轉周期:22小時左右
公轉周期:約164.8個地球
發現者: Johann Galle
發現時間:1846年
在古羅馬神話中海王星(古希臘神話:波塞冬Poseidon)代表海神。

冥王星

冥王星,或被稱為134340號小行星,是太陽系中第十二大的圍繞太陽旋轉的天體。它於1930年1月被發現,並以羅馬神話中的冥王普路托(Pluto)命名(希臘神話中的哈迪斯),中文意譯為冥王星。起初,它被認為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第五號決議,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dwarf planet)。
岩質彗星
岩質彗星,不像一般的彗星釋氣的主要成分是彗發的主要成分是岩石。因此,它們的釋氣是不可預知的,而不只是在凍線的內側。
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被認為是類似乾涸湖床底部的泥裂縫,在表面鬆散的小塊會離開,稍後會因為被輻射壓掃掠而推離。
有時,一個天體可以被錯誤的認定為岩質彗星,像是P/2010 A2,是小行星帶中與另一個天體碰撞的一顆小行星,導致在短暫的時間內有岩石的碎屑尾隨著它。
因為岩質的太陽系小天體必須非常接近太陽,兩者必須盡到足以讓固體的表層裂開,並且要有足夠的能量將分離開的小碎片推離小行星,因此岩質彗星非常罕見。然而,如果一顆小行星靠近太陽到足以發生前述的事情,後敘的情況也會發生。
外行星
唯一已知岩質彗星的例子是法厄同,其近日點(最靠近太陽的點)為0.14AU,比任何已經命名的其它小行星更靠近太陽。已經知道它在某些常合會增亮,暗示他可能會釋氣,而且日地關係天文台太空船曾經觀察到它拋射出塵埃。
一些尚未命名的小行星比法厄同更接近太陽,但未曾被觀察到釋氣的現象。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沒有釋氣,可能只是我們沒有觀察到這些釋氣的細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