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革命烈士陵園

塔山革命烈士陵園

塔山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63年,位於塔山革命烈士陵園位於葫蘆島連山區塔山鄉塔山村東山崗上(戰時“塔山英雄團”前沿指揮所所在地),是為紀念遼瀋戰役塔山阻擊戰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而修建。距市區12公里,瀋山鐵路、公路在陵園南、北側山腳蜿蜒穿過。初建於1953年,於1963年10月重建。占地1.1萬平方米,園林22萬平方米。1996年把烈士陵園闢為“全民國防教育基地”。

1997年被確定為“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1999年被確定為“遼寧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塔山革命烈士陵園
  • 建立時間:1963年
  • 地理位置:遼寧省葫蘆島市塔山縣
  • 主要建築: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英雄紀念碑
歷史沿革,陵園簡介,歷史戰役,文化影響,歷史典故,

歷史沿革

塔山革命烈士陵園是一個以塔為主體而形成的院落,總占地面積8188平方米。這個塔址原是明朝天啟年間的烽火台,當地百姓稱為“東樓台”。塔山阻擊戰時,“東樓台”是我軍前沿指揮所。戰鬥最激烈時,指揮所東西南三面都是戰場。紀念塔建於1963年10月15日,由白色花崗岩方石砌成,水泥澆築。塔高12.5米,塔座上方的浮雕圖案為寬頻束成的玫瑰花環,塔身正面的鎏金大字為陳雲所題: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兩側是五星和紅旗圖案,塔背刻有碑文,記述了塔山戰役的全過程。塔的四周有短牆,四面有台階和甬路相通,塔前是寬闊的廣場,場外是2萬平方米的園林。
烈士塔原名為“塔山阻擊戰烈士紀念塔”,是時任國防部長的林彪所題,後林摔死在蒙古溫都爾汗,有關部門就用水泥將紀念塔的正面全部抹平,以遮蓋林的字跡,從此成為一座“無名塔”。儘管這樣,人們仍然難忘這裡的英烈,每年清明,來此掃墓的民眾絡繹不絕。直到1984年,錦西縣有關領導決定為“無名塔”重新具名,遂將林彪的字跡撤下,換上陳雲的題詞。站在紀念塔下,總有一個鏗鏘的聲音在耳畔迴響:“人在陣地在,堅決阻擊敵援兵,保證遼瀋戰役的勝利!”

陵園簡介

陵園由牌樓、革命紀念塔、革命烈士公墓、將軍墓、紀念館等組成。進入陵園,通道兩側青松林立,一座高大的仿古牌樓雄居路口,牌樓正上方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題寫的“塔山革命烈士陵園”八個大字金光奪目。
塔山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山頂,塔高12.5米,全部由花崗岩砌成,塔身為正方形石柱,象徵人民軍隊擎天之柱拔地而起。左右輔以連體副碑,象徵人民民眾對子弟兵的支援和扶持。塔座正面鑲有石雕花圈,以示對烈士的永遠祭奠。塔頂雕有雲環紋飾,象徵烈士們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塔兩側上方高懸著軍功章浮雕,永久記載著烈士們的豐功偉績。塔的背面鐫刻碑文,講述了戰鬥經過和英雄事跡,供人們瞻仰和緬懷。塔的正面有陳雲題詞:“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塔基周圍松柏常青。站在塔台向山下望去,八千米防線盡收眼底。
在紀念塔的前方有容納萬人的廣場。廣場右側是由東野第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題名的“塔山阻擊戰紀念館”,翠瓦丹牆,古香古色。館內陳列許多錦旗、獎章、圖表、照片、遺物、支前用品。一幅幅塔山阻擊戰態勢圖,向人們展示了50年前我軍那場“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與十倍於我之敵浴血奮戰六晝夜,打退了敵人11個師兵力數十次衝鋒的宏偉悲壯的戰鬥場面。戰後34團被縱隊授予“塔山英雄團”,28團被縱隊授予“塔山守備英雄團”,36團被縱隊授予“白台山英雄團”,縱隊炮團被授予“威振敵膽”獎旗。
在紀念塔的後側,是1997年10月由市政府投資40萬元建成的革命烈士公墓——用花崗岩砌成的圓形拱墓。四周有漢白玉雕成的圍欄,公墓內合葬著743位烈士的屍骨。墓前聳立一座黑色大理石紀念碑,碑的正面由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題寫的“塔山英烈萬古流芳”八個金色大字,碑的後面鐫刻著743位革命烈士的英名錄。
塔山革命烈士陵園已成為國防大學的戰役、戰例教育基地
在紀念碑的前方分別聳立著1998年以來陸續增建的八位將軍的墓碑,他們生前直接指揮了著名的塔山阻擊戰,死後不約而同的留下遺囑,把骨灰的全部或部分葬在塔山,與當年犧牲的烈士們永遠在一起。這些生為塔山之虎,死做塔山之松的將軍是: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吳克華(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副司令員胡奇才(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參謀長李福澤(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第四縱12師師長江燮元(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塔山英雄團團長焦玉山(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莫文驊(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歐陽文(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江民風(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整個陵園,松柏蒼翠,綠草如茵,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

歷史戰役

1948年10月10日,塔山阻擊戰打響,中共東北野戰軍4縱、11縱、獨立4師、6師在塔山地區阻擊錦西、葫蘆島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隊。經過6天6夜的浴血奮戰,戰勝了擁有現代化裝備的國民黨優勢兵力,殲敵7000多人,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劣勝強的光輝戰例。塔山阻擊戰為保證我軍攻占錦州,乃至配合遼西殲敵,取得整個遼瀋戰役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

文化影響

塔山革命烈士陵園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達5萬多人,並已成為國防大學的戰役、戰例教育基地。近幾年,美國、孟加拉、厄瓜多、玻利維亞、烏拉圭等國軍事官員相繼到陵園瞻仰參觀。團中央雛鷹中心每年都組織兩千多名青少年到陵園進行革命傳統教育。1996年5月,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來到烈士陵園,並為紀念館題詞:“弘揚塔山精神,加強部隊建設”。同年8月,當年曾參加塔山阻擊戰,並擔任36團通信股長的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來到烈士陵園,為紀念館親筆題詞:“塔山精神,永放光芒”。1998年清明節,市委、市政府在塔山烈士陵園舉行“紀念塔山阻擊戰勝利50周年暨烈士陵墓落成儀式”。中央、省、市領導和總政、瀋陽軍區、省軍區及駐軍、當年參戰的廣州軍區第41集團軍的領導都參加了紀念活動。
該陵園於1997年被省委宣傳部等部門授予“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1998年12月被省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遼寧省國防教育基地”,2007年4月被省政府重新命名為“遼寧省國防教育基地”。

歷史典故

塔山並不是一座山,只是錦州與錦西之間一個有著百多戶人家的村莊,史稱塔山堡。這裡距錦州30公里,距錦西12公里,周圍是平緩起伏的坡地,東臨渤海,西靠虹螺峴山和白台山。村東面是鐵路,村中間有通往錦州的102國道。村南有一條幹枯的灘河,寬約30米,叫飲馬河。目前塔山鄉總面積147.9平方公里,下轄16個村,50個自然屯,總人口27500人。
史料記載:明洪武十二年,從山海關至遼陽設定驛站,塔山從此繁榮起來。驛道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來往官員、商旅、文人墨客面對千里沃野、碧海藍天、蒼鷹盤旋、柳絲搖曳,無不發出感慨。清乾隆舉人、戶部右侍郎趙秉沖曾寫詩讚曰:驛道排疏柳,行行逾塔山。村煙隔樹直,林葉點霜斑。暑色峰容絢,天高海氣環。片帆集風信,名利共無閒。塔山更是關內外交通的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為了防範蒙古殘餘勢力的不斷侵擾,加強遼東防禦,於曹莊、湯池之北置寧遠衛(今興城),統五千戶所。後又於城東五十里塔山,別置中左千戶所。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建塔山城,當時城周圍三里一百八十四步,高二丈五尺,設三座城門,南為海寧門,西為安平門,東為義倉門。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重修塔山城,在原基礎上復又加高三尺。明清戰爭期間,這裡曾是重要的前沿陣地兵部尚書孫承宗曾親自出關視察,制定防禦戰略。崇禎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清軍攻破松山,明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三月初十,錦州總兵祖大壽降清,隨即皇太極命三大親王圍攻塔山、杏山;四月初八,塔山軍民冒著紅衣大炮的襲擊與清軍展開殊死搏鬥,最後自焚廬舍,7000軍民與城池同歸於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