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氣象減災社會系統工程

城市氣象災害的發生,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因素。應對城市氣象災害,一方面需要加強城市防災抗災基礎設施工程與備災物資等硬體的建設,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城市減災法制與制度,健全減災管理機構與體制,提高全民安全減災意識與技能等軟體的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氣象減災社會系統工程
  • 外文名:Social system engineering of urba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 因素:人為因素、氣象因素
  • 應對:加強預警、提高居民應對素質
  • 未來發展:災害風險評估、綜合檢測等
  • 舉例:卡特里娜颶風的災後應對
簡介,工程建設,未來發展趨勢,舉例,

簡介

城市氣象災害的發生,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因素。應對城市氣象災害,一方面需要加強城市防災抗災基礎設施工程與備災物資等硬體的建設,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城市減災法制與制度,健全減災管理機構與體制,提高全民安全減災意識與技能等軟體的建設。
研究城市氣象災害,以及由氣象條件誘發的次生災害或氣象條件對人為災害事故的影響,對於保護城市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保證城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工程建設

與大多數自然災害一樣,城市氣象災害通常是由不可抗的自然力引發的,很難阻止其發生,特別是對於突發性氣象災害。但是我們通過加強對於氣象災害發生原因和危害機制的研究,充分認識城市氣象災害發生和演變的規律,就能夠增強對城市氣象災害預測和預警的準確率通過研究城市建築與各行各業對於氣象災害的脆弱性和易損性,正確評估城市不同承災體不同等級的災害風險,我們就能夠取得防禦城市氣象災害的主動權;通過建立健全應對城市氣象災害的應急體制、機制與法制,編制減災規劃和各類應急預案,實施防災減災工程,就能夠提高城市應對和減輕氣象災害的綜合能力。

未來發展趨勢

在氣象部門內部,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城市氣象災害監測和預警、預測和預報,為此,需要開發城市邊界層大氣動力-化學耦合數字模式系統、城市區域精細化中小尺度數值預報模式系統、城市空氣品質預測模式和城市氣象災害評估系統作為技術支撐。在人工影響天氣減災手段方面,要繼續探索局部人工增雨和消雨、人工消雰、人工消雹的技術與方法。還將完善氣象部門與其他城市減災相關部門在發生重大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時的協調聯動方案。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與素質的提高,市民對城市氣象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氣象部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服務,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及時、更加個性化的氣象災害服務,幫助社區和家庭編制共有可操作性的氣象減災預案,增強全社會的氣象減災應急能力。
國際減災在經歷了單災種減災管理、綜合減災管理的發展階段之後,於世紀之交進入了減災的風險管理髮展階段,意味著減災管理向主動與提前的方向發展,關於城市氣象災害的風險分析與評估,以及風險決策與管理的研究會更加受到重視。

舉例

減輕城市氣象災害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機構和專業部門的工作,更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由於城市氣象災害的複雜性與突發性,特別是在外界致災自然力特彆強大時,即使實力雄厚的已開發國家也難免受災。如2005年美國紐奧良遭受卡特里娜超強颶風的襲擊,經濟損失高達1000億美元以上。但總體上已開發國家的減災能力仍要比開發中國家強得多,最大的差距是人的素質。通常同等規模和強度的氣象災害發生時,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人能夠比較冷靜和科學地採取防範或避災措施,社會組織能力也較強,災後社會秩序和城市經濟恢復都較快。而開發中國家的市民在面對重大災害時,往往不知所措或無所適從地盲目行動,從而加大了災害損失。如美國卡特里娜颶風中死亡千餘人,而孟加拉國歷史上強度相似的颱風卻造成30萬人的死亡。與硬體建設相比,城市氣象減災科普直傳的投入較少,收效明顯。如北京市密雲水庫以北是暴雨、山洪和土石流災害多發區,曾多次造成嚴重的人畜傷亡。密雲縣番宇牌鄉在1989年土石流災害後,建立了一整套監測預警系統,在1991年6月10日的特大暴雨前及時動員險區村民轉移到安全地帶,在隨後突然爆發的土石流災害中無一傷亡,而相鄰的懷柔區某鄉則傷亡數10人之多。北京市2001年12月7日曾因一場小雪後突然降溫,路面結冰而導致全市交通癱瘓,融雪車、掃雪車和交通指揮車、排障車都被堵在本單位院內出不來而無所作為。此後,北京市政府吸取教訓,編制了應急預案,並向全體市民和各單位提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求,除加強中尺度短期預報外,只要一下雪,各類掃雪排障車輛就必須提前開到路面,交通、市政等部門緊急行動,全體市民各掃門前雪和附近路段。近幾年,下雪後再沒有發生類似的交通癱瘓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