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治理

垃圾治理

垃圾治理,指政府與公眾互動下的垃圾全程、綜合和多元治理,研究對象是政府、社會及社會利益相關方之間互動的方式方法,側重於垃圾社會化處理,其目標是均衡消費者利益與社會成本、效率與公平,遏制政府失靈、社會失靈和市場失靈,促進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

垃圾治理不僅要評估經濟學領域的經濟、效率、效益與公平原則,還要評估治理意義下的參與、公開、公平、責任與民主等要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垃圾治理
  • 外文名:Waste Governance
  • 核心:政府與公眾互動
定義,特徵,範式,區別,

定義

垃圾治理,指政府與公眾互動下的垃圾全程、綜合和多元治理,研究對象是政府、社會及社會利益相關方之間互動的方式方法,側重於垃圾社會化處理,包括政府、社會及社會利益相關方之間,及其與科學技術、市場等之間的複雜關係,其目標是均衡消費者利益與社會成本、效率與公平,遏制政府失靈、社會失靈和市場失靈,促進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
垃圾治理理念尤其關注4個方面:治理體制及其運行機制,政府與社會公眾的合適參與,專業化、企業化、社會化與產業化,行業監督規範。
垃圾治理講究政府引導,廣泛吸收社會公眾參與,強調政府、社會及社會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互相依賴性和互動性,依賴社會自主自治網路體系,一切從民眾出發,群策群力,綜合治理。垃圾治理不僅要評估經濟學領域的經濟、效率、效益與公平原則,還要評估治理意義下的參與、公開、公平、責任與民主等要求。

特徵

1、政府引導,廣泛吸收社會公眾參與。
公眾是垃圾的產生者、排放者和受益者,自然也是垃圾治理的主體。實際上,無論是政府外包,還是社會組織主導下的社會自治,都離不開社會公眾的自覺自愿行動,離不開企業參與和社會化運作。除此之外,社區組織負有發動、組織社區內公眾參與垃圾治理活動的責任與義務,行業協會也負有發動、組織、監督業內相關單位參與垃圾治理活動的責任與義務。
垃圾治理事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事關民生和公共利益,是社會治理的重要項目。這就需要政府發揮巨觀調控與調節作用,統籌管理,引導社會公眾參與並妥善處理垃圾治理事務,維持良好的治理秩序。
2、強調政府、社會公眾及社會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和互動性。
產品生產者、垃圾排放者和處理者既是垃圾產生與排放的源頭,又是垃圾治理的需求者或受益者。由此可見,雖然社會各利益相關方有一定的分工,但身份與作用界限具有一定的交集和模糊性,彼此相互依賴與互動。尤其當垃圾治理的環境容量與服務型產品的生產、消費與購買分配相分離時,更需要處理者、消費者與分配者之間進行協調和互相監督,確保程式與實體的公平性。
此外,垃圾治理存在市場失靈社會失靈和行政失當等問題,既需要政府引導社會來遵循市場導向,遏制市場失靈與社會失靈,也需要社會監督政府,避免行政失當。
3、依賴社會自主自治網路體系。
垃圾治理注重社會自我管理和自主自治,應建立健全社會自主自治網路體系。政府應出台相關法規並依法行政,遵循市場導向,引導社會自我管理與自主自治,以均衡需求與供給、社會成本與社會福利、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垃圾的產生與處理具有地域性和行業性,其治理也應該實行區域自治和行業自治。社區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區域自治的基本方式就是社區自治。通過自主組織和集體選擇,可以建立利益與矛盾協調機制,發揮政府、社會與市場的作用,確保政府引導、市場導向、社會自治,提供公開、公平、公正、優質的綜合服務。
4、多措並舉,綜合治理。
垃圾治理作為一項公共事務,起著節約、保護資源環境與保障人體健康安全等作用,需要維持良好的治理秩序。作為一種經濟活動,需要政府與社會按市場規律協調行動,打破壟斷,強化競爭,提高治理效率與經濟效益,及時、妥善處理垃圾。這就要求善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科技手段,多措並舉,落實污染者負責和受益者補償原則,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強源頭管理,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協調推動全程、綜合、多元治理,提高治理效率與環境、社會、經濟方面的綜合效益。

範式

垃圾治理的範式是互動共治。垃圾治理從社會和社會技術層面看待垃圾問題,主張吸納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學科和垃圾處理、垃圾管理的研究成果,推動政府和社會良性互動,通過動力創新、技術創新和體系創新,實現垃圾全程、多元、綜合和依法治理。
解決垃圾問題不僅需要工程技術和行政管理,更要政府與社會互動共治,更好地發揮工程技術和行政管理的作用,解決垃圾問題的途徑必須從垃圾處理、管理轉變為垃圾治理。不僅要看到垃圾的物質屬性,更要看到垃圾的社會屬性,更加重視政府和社會的內部及彼此之間的互動和政策、社會和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對垃圾產生、處理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影響;相應的,解決垃圾問題的主體便從社會(包括垃圾產生與排放者和處理企業)、政府轉變為政府和社會組成的全社會。
以互動共治範式觀察和理解垃圾問題,必然涉及行政管理、社會生產、生活及其他種種相關活動構成的社會活動。這是一種多主體互動的活動,既會產生互動收益,也存在衝突內耗,進一步,社會制度、規範、價值、觀念和習俗的惰性乃至曇花一現的社會風尚的慣性影響都會削弱主體的個體意志,影響主體選擇和行動,導致社會內耗。如何減少社會內耗和增大社會收益是研究垃圾治理的主線和目的。

區別

垃圾具有典型的社會屬性,從垃圾生產、處理到處置的全過程都需要全社會參與和監督,傳統意義上的長者式行政強制管理極易造成社會牴觸,這就需要政府從垃圾管理思維轉換成垃圾治理思維,使垃圾治理為資源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服務,真正成為社會治理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垃圾治理做不好就談不上社會治理的成功。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了政府主導的垃圾處理模式,一味追求垃圾消納。隨著垃圾成分日益複雜、垃圾產量增大和公眾參與意識的增強,垃圾問題逐漸成為城市管理的重點和難點,重消納處理、輕管理的弊端日益彰顯,政府亟待從垃圾處理主體轉換成垃圾管理主體。
垃圾治理與垃圾處理、垃圾管理的區別是顯著的。垃圾處理的研究對象是垃圾處理的工藝技術與處理方式,研究內容側重於垃圾的無害化、資源化和減量化處理方面,屬於工程技術領域,目的是提高處理效率與效益、提供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產品和妥善處理廢棄物。
垃圾管理的研究對象是垃圾治理的行業管理和作業管理,重點研究政府對垃圾治理行業的管理,研究內容側重於政府干預的方式方法和各種工具與手段,屬於管理學範疇,目的是保證垃圾處理行業與作業高效有序發展。
從處理、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相隔甚遙,難就難在需要政府克服自利膨脹,需要公眾回歸公共理性,需要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如果不解決政府失靈、社會失靈和市場失靈,垃圾問題永遠是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