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異常

地下水異常(groundwater anomaly)是指由構造應力作用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升降、泉水流量變化、水質和水溫變化、水中氣體濃度變化,以及通過包氣帶逸出等地下水、氣異常現象的總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下水異常
  • 外文名:groundwater anomaly
  • 性狀:水質、水溫、溶解氣體的異常變化
  • 原因:構造應力作用引起
。與地震的發生可能有一定關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①地下水水位的異常升降或泉水流量的異常增減。在封閉較好、受干擾較少的承壓含水層中,在應力集中部位可觀測到長趨勢的地下水異常。
②水質和水溫的異常變化。在砂、粘土層的沉積物和斷層破碎帶中,孔隙度減小,水被擠出,鄰層地下水通過弱層發生越流,砂層在壓力下改變微結構,發生液化和管涌。結果除水位升降外,還可引起井水、泉水變渾、變色、變味以及翻花、冒泡異常現象。
③水中溶解氣體含量的異常變化。異常成分隨地下水賦存的岩性和交替條件而異,異常幅度與構造部位、岩性、井孔結構等有關。
④大量氣體通過包氣帶逸出。地殼最上部為未被地下水飽和的包氣帶,其氣體微動態對壓力、溫度變化很敏感。在活動斷裂帶的交叉、轉折等部位,岩石微孔隙、裂隙中可擠出平時不能自由運移的一些氣體。
觀測和研究構造地震孕育過程中和發震前後的地下水異常現象,可為研究發震過程和探索地震預報提供途徑和資料。
震前地下水發生的異常變化,是一種很重要的地震前兆現象,是目前預測預報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地震之前,震區範圍的地下含水岩石在構造運動的過程中,受到強烈的擠壓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現水位的升降和各種物理性質和化學變化,使水變味、變色、混濁、浮油花、出氣泡等。由於地下水與河流之間存在互相補給的關係,震前地下水的變化,也會引起河水流量的變化。
典型異常事例:
1966年,蘇聯的塔什乾發生一次5.6級地震。該地區有一口2000米的深井,自1961年起至震前,井水中氡的含量增加了3倍,地震發生後又恢復正常。以後,許多國家相繼利用井水開展氡氣測量,用以預報地震。
1970年1月雲南玉溪大地震前,某公社旱情十分嚴重,但在大震前六、七天,卻有幾口井的水位突然顯著升高,有的甚至溢出井外;那裡有幾條河,在天旱無雨的情況下,突然變渾而且流量增大;在極度震區,某村的一口甜水井,不僅水位急劇下降,而且水的味道也變鹹變苦,相反,有的井水卻突然變甜;有的井水,煮的飯變紅,用來做豆腐、豆漿不能板結。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之前,先後發現467口井水位有升降變化,此外出現井水翻花冒泡、變渾、變味、變色、浮油花等總共449起。又如,丹東市郊九連城公社套外三隊的一口井在震前井水嚴重發渾無法飲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