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症候群

指綁架時綁匪主動站在人質一邊的行為。這是在《明朝那些事兒》中作者當年明月提出的一個概念。

書中原文,學術定義,

書中原文

以下是摘自《明朝那些事兒》:
朱祁鎮雖然沒有識人之明,卻不是個窩囊廢。
他失去了二十萬大軍,失去了大臣和侍衛,也失去了隨身的所有財產,卻保留了一樣東西:
大明皇帝的尊嚴。
在這情況萬分危急的時刻,他沒有像其它人一樣四散奔逃,而是安靜地坐了下來,等待著決定自己命運時刻的來臨。
此刻陪伴著朱祁鎮的,是一個叫喜寧的太監。
不過,他可不是個好人。
一個瓦剌士兵發現了盤膝而坐的朱祁鎮,便上前用刀威逼他,要他脫下身上穿著的貴重衣物。
出乎這位士兵意料的是,這個坐著的人根本就不理他,看都不看他一眼。
這位瓦剌士兵萬萬想不到,已經一盤散沙,只顧逃命的明軍中居然還有這樣的一個沉著鎮定的人,自己手持利刃,張牙舞爪,這個人手無寸鐵,卻鎮定自若,他頓時有一種被侮辱的感覺。
於是他舉起了手中的刀,決定殺了這個人。
這一刀如果砍了下去,倒是省事了。
但就在此時,他的哥哥趕到了,這是一個見過世面的人,看到此人有如此氣度,便阻止了他,說道:“這個人舉止特別,不是一般人。”(此非凡人,舉動自別)
他隨即請朱祁鎮先生去見也先的弟弟——賽刊王。
賽刊王是瓦剌的高級人物,世面也算見得多了,但這位被俘的大明天子還是讓他吃了一驚。
朱祁鎮見到賽刊王后,也沒有和他說客套話,居然先給他出了一道三選一的選擇題。
“子額森(也先)乎?伯顏帖木爾(也先之弟)乎?賽刊王(猜對了)乎?”
賽刊王大驚失色,俘虜見得多了,但這樣的真沒有見過。派頭實在不是一般的大,膽量也確實過人,他也拿不定主意了,只好跑去找他的領導——也先。
也先得知此事後,大為震驚,他認為這個人很可能就是大明的皇帝,於是便讓兩個見過朱祁鎮的部下去看,並最後證實了他的猜想。從此,俘虜朱祁鎮就成為了人質,而也先也搖身一變,成為了綁匪集團的頭目。
根據綁匪集團內部安排,朱祁鎮由綁匪第二把手伯顏帖木爾看管,但估計這位二當家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個看似手無縛雞之力的朱祁鎮是個有著特殊才能的人。
朱祁鎮的才能,就是他的人緣。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會出現一些人,讓我們一見如故,感覺溫暖,如沐春風,這種氣質往往是天生的,我們都願意和這樣的人交往。而朱祁鎮正是一個這樣的人。
年僅二十三歲的朱祁鎮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寬厚的人,他雖然身為皇帝,卻對身邊的下人很好,對大臣們也是禮遇有加,用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來形容並不過分。
正是他的這種特質,使得他創造了一個奇蹟。
在被敵人俘虜的窘境中,在時刻面臨死亡威脅的陰影下,在異國他鄉的茫茫大漠裡,朱祁鎮始終保持著鎮定自若的態度,即使對自己的敵人也是有禮有節,時間一長,連看管他的蒙古士兵和軍官都心甘情願為他效力。
其中甚至還包括二當家伯顏帖木爾
而朱祁鎮的這種能力作用還不限於此,甚至在他回國後被弟弟關押起來時,奉命看守他的大臣也被他感化,心甘情願任他驅使,為他出力。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病症叫“斯得哥爾摩症候群”,這個名稱來源於一起搶劫案,案件中的被劫人質一反常態,居然主動掩護槍匪逃走,阻攔警察,讓很多人不解。
這個現象是可以用心理學來解釋的:人質在強大的壓力和威脅下,會傾向於服從控制自己的一方,這也正是為什麼人質會服從配合綁匪的原因。著名的戰爭影片《桂河橋》描述的就是這樣一群被日軍俘虜後,積極配合日軍軍事行動,患上“斯得哥爾摩症候群”的人。
可是朱祁鎮先生卻開創了歷史,他創造了“土木堡症候群”,在他的這種能力的影響下,綁匪竟然會主動站在人質一邊!此後伯顏帖木爾不但數次要求釋放朱祁鎮,還主動為其爭取皇位,每每看到這些記載,都讓我目瞪口呆。
這真是一種可怕的能力。

學術定義

當年明月在書中提到的所謂“土木堡症候群”其實對應了心理學中的一個正好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相對應的現象叫做“利馬綜合症”。
利馬綜合症(Lima syndrome),是人質犯被人質所同化,與人質的立場趨於一致,把攻擊心態轉變的現象
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駐秘魯利馬使館的工作人員被綁架,在這起持續數月的綁架事件中,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光輝的人格輝映讓綁匪對其產生了認同,綁匪被分化,敵意也逐漸弱化。在幾天后匪徒就主動釋放了大部分的人質。這種綁匪反過來認同人質就被叫做“利馬綜合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