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斑病

圓斑病

圓斑病在局部地區發生,如吉林、河北、北京等地。大多數玉米品種對圓斑病表現抗病性。玉米圓斑病主要發生在玉米生長的中後期,能夠造成較嚴重的生產損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圓斑病
  • 主要危害作物:玉米
  • 主要為害部位:發生在玉米生長的中後期
  • 發病地區:局部地區
  • 發病時期:發生在玉米生長的中後期
症狀,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原,防治要點,

症狀

病菌主要侵染葉片和果穗,也侵染葉鞘苞葉。葉斑初期為水漬狀,淺綠色或淺黃色小斑點,逐漸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病斑中央淺褐色,邊緣褐色,略具同心輪紋,大小為3~13×3~5mm;也有葉斑為長條狀,大小為10~30×1~3mm。果穗受侵染後,籽粒和穗軸變黑凹陷、籽粒乾癟而形成穗腐。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病傳播途徑與大小斑病相似。由於穗部發病重,病菌可在果穗上潛伏越冬。翌年帶菌種子的傳病作用很大,有些染病的種子不能發芽而腐爛在土壤中,引起幼苗發病或枯死。此外遺落在田間或秸稈垛上殘留的病株殘體,也可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條件適宜時,越冬病菌孢子傳播到玉米植株上,經l—2天潛育萌發侵入。病斑上又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引起葉斑或穗腐,進行多次再侵染。玉米吐絲至灌漿期,是該病侵入的關鍵時期。

病原


BipolariscarbonumWilson稱炭色長蠕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異名B.zeicola(Stout.)Shoem.、Helminthosporiumcarbonum(Ullstrup)Shoem。有性態為CochlioboluscarbonumNelson。分生孢子梗暗褐色,頂端色淺,單生或2—6根叢生,正直或有膝狀彎曲,兩端鈍圓,基部細胞膨大,有隔膜3—5個,大小64.4—99×7.3—9.9(um)。分生孢子深橄欖色,長橢圓形,中央寬,兩端漸窄,孢壁較厚,頂細胞和基細胞鈍圓形,多數正直,臍點小,不明顯,具隔膜4—10個,多為5—7個,大小33—105×12—17(um)。該菌有小種分化。

防治要點


(1)種植抗病品種:多數品種具有抗病性。更換抗病品種可以有效控制圓斑病的發生。
(2)減少菌源:秋收後及時深翻土地,能夠有效促進植株病殘體的腐爛,減少次年的初侵染源。
(3)藥劑防治:在制種田,在感病自交系果穗冒尖階段,用20%三唑酮乳油500~00倍液噴施有良好防治效果。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