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阿媽啦

國旗阿媽啦

楊年華長篇報告文學《國旗阿媽啦》問世,在國內外反響強烈,具有極高的社會政治效應。入選北京“讀書頌輝煌 喜慶十八大”優秀精品圖書。榮獲第十二屆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是西藏第一個在圖書方面獲得最高獎),“第四屆西藏自治區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接著入圍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西藏推選中國徐遲報告文學獎等。目前,僅這一作品就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值得大家深思。《國旗阿媽啦》改編的電影《卓瑪美朵》,通過了中國百部電影專家論證會,並排列第一;列入2012年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專項基金資助項目、中國電影家協會“12·5”百部農村電影工程項目、列入國家廣電總局電影精品專項資助項目。由山東著名王文杰導演指導,《國旗阿媽啦》改編的電影《國旗阿媽》拍攝完成。紀錄片《國旗阿媽啦》在中央電視台10頻道上播放,榮獲河北省第十二屆文藝振興獎,以及“北京影協杯”最佳紀錄片獎,“第2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紀錄片三等獎”,“2013年全國黨員教育電視片觀摩交流活動優秀作品展播二等獎”。等。《國旗阿媽啦》(中英文版)在ICN中文台向美國四個大州播出,並被列入西藏農村書屋工程。《國旗阿媽啦》入選西藏百幅唐卡工程創作,《國旗阿媽啦》部分章節入選《2012中國報告文學集》。完成一首《國旗阿媽啦》歌曲創作,正在拍攝、製作DVD光碟。《國旗阿媽啦》舞台劇也正在創作之中,西藏廣播電台讀書欄目、新聞早世界欄目專門為“楊年華與《國旗阿媽啦》”製作了兩個專題報導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國旗阿媽啦
  • ISBN:9787506363327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12年4月1日)
  • 開本:16
作者簡介,相關介紹,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錄,序言,

作者簡介

楊年華,男、白族、中共黨員,雲南省大理州鶴慶縣人,1992年畢業於西藏大學。現任西藏自治區文聯辦公室副主任(調研員),西藏影視家協會秘書長、西藏書協會員、中國作協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研究員)等職。
出版文學作品:《神奇的阿里文化》、《雪域之魂》、《生命在世界屋脊之巔》、《聖土的疑惑》(英漢文)、《馬克思主義四觀教育彙編》、《崛起的噶爾縣》、《踏著孔繁森的足跡》、《踏塵香巴拉》、《古格天夢》、《蒼洱春秋》、《西藏阿里文化源流》、《國旗阿媽啦》等;電影《雪域丹青》、《國旗阿媽啦》等;攝影作品集《八宿神韻》;記錄片、風光片《藏東八宿》、《索橋上村落》等。美術、書法、攝影、文學、影視作品在國內外獲金獎、“五個一”工程獎、山花獎、金雞獎等各種大獎。
辭條入編《世界當代著名書畫家真跡博覽大典》、《世界名人錄》等五十餘部典籍中。
國旗阿媽啦

相關介紹

根據著名作家楊年華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國旗阿媽啦》改編的電影《卓瑪美朵》,楊年華任策劃、製片人、與周康芬共同任編劇。近日在西藏開拍,由著名演員、主持人倪萍擔任女主角。該電影預定今年10月公映。此外,根據這部文學作品改編的廣播劇《國旗阿媽啦》也將於今年9月1日製作完成,並在中央廣播電台、西藏廣播電台播放。
由中國電影家協會、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天津北方電影集團、西藏香格里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出品的電影《卓瑪美朵》,6月28日在西藏開拍。
影片預計8月初結束拍攝,10月初完成後期製作,隨後便可與廣大觀眾見面。
女一號為倪萍
影片預計10月上映
《卓瑪美朵》是根據報告文學《國旗阿媽啦》改編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影片反映了樟木鎮農奴出身的102歲的次仁曲珍老阿媽視國旗為保護神,半個世紀以來執著地升國旗的感人故事。
該片全程在西藏拍攝地點,具體地點包括樟木、聶拉木、日喀則及拉薩,由拍攝過《楊善洲》、《西風烈》等影片的女導演董玲執導。
電影《卓瑪美朵》中次仁曲珍老阿媽由著名演員、主持人倪萍飾演。《國旗阿媽啦》原作者、本片編劇楊年華介紹說,劇組在前期籌備時除了與倪萍接洽過,還曾與劉曉慶、奚美娟、斯琴高娃、娜仁花、艾麗婭,以及憑藉電影《益西卓瑪》榮獲金雞獎影后的西藏著名演員丹增卓嘎進行過商談。在《西藏天空》中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節“最佳女配角獎”的丹增卓嘎演《卓瑪美朵》卓瑪。由於檔期問題及個人原因,其他演員與這個角色失之交臂。
“最終在倪萍和丹增卓嘎之間,我們還是選擇了倪萍。”楊年華表示,這樣的決定主要是出於市場因素的考慮,《卓瑪美朵》不僅希望衝擊國內外各個重大獎項,同時也想在院線收穫不錯的票房。
此外,為了迎合市場,楊年華還特意增加了年輕女孩卓嘎的角色,並穿插了一段愛情故事。
此前已被拍成電影
還將改編成廣播劇
早在2012年,《國旗阿媽啦》一書榮獲“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在西藏乃至全國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成了家喻戶曉的精品力作之後,就被不少電影人看中,紛紛要求改編成電影。
2012年底,央視紀錄頻道、河北影視家協會與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西藏自治區文聯聯合拍攝了2集紀錄片《國旗阿媽啦》,並在首屆“北京影協杯”微電影創作評獎大賽中,榮獲“最佳紀錄片獎”。2013年,由拍攝過《孔繁森》、《紅十字方隊》等電視劇的著名導演王文杰導演執導的電影《國旗阿媽》拍攝完成,丹增卓嘎在該片中飾演次仁曲珍老阿媽一角。
此外,《國旗阿媽啦》還將被改編成廣播劇,由西藏作家索如·貢布多傑正翻譯成藏語版《國旗阿媽啦》。廣播劇分為上中下三篇,共20個章節,預計將在2014年9月1日製作完成,並在中央廣播電台、西藏廣播電台播放。

內容簡介

《國旗阿媽啦》內容簡介:仁曲珍是一位深深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藏族老人,在四十五年的時間裡,這位老共產黨員每天執著地將五星紅旗在自己的院中掛起來,成為邊陲山村一道美麗的風景。胡錦濤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知道老人的事跡後,都給予了關注與關懷。作者深入老人所在的樟木鎮幫村採訪、拍攝,對老人的人生故事進行了解,對她幾十年如一日的升旗行為進行探尋,最終寫成本書。
全書以老人一生的坎坷經歷,尤其作為舊農奴,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後生活、尊嚴上的翻天覆地變化為核心,以老人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為描寫對象,進而將鏡頭拉遠,焦點擴大到老人所在的一個村、一個鎮的數十年發展。可以說,《國旗阿媽啦》具有具體而微的縮影與象徵意義。閱讀《國旗阿媽啦》,讀者可以充分體會國家政策、黨員幹部、部隊指戰員等等各個或抽象或具體、或宏大或普通的層面,給予西藏的大愛大支持。讀者完全能夠從一位老媽媽數十年如一日的升旗行為中,感受到西藏人民對國家、對黨的一片赤子之情。

編輯推薦

《國旗阿媽啦》反映了西藏人民的赤子之情,飽含在數十年如一日的升降國旗中。

目錄

上 篇
第一章 共和國第一旗入幫村
第二章 背夫淚
第三章 次仁曲珍與木達爾之戀
第四章 次仁曲珍的逃亡
第五章 金珠瑪米菩薩兵
中 篇
第六章 女生產隊長
第七章 跨越國界的愛
第八章 五星紅旗感召著國外藏胞
第九章 能否送我一面國旗
第十章 國旗下宣誓的少先隊員
第十一章 紅色報告會
第十二章 風雪夜尋找國旗
第十三章 阿媽啦為玉樹災區亡靈誌哀
第十四章 大學生村官與阿媽啦
下 篇
第十五章 阿媽啦創下了吉尼斯紀錄
第十六章 我要到樟木看升旗
第十七章 幸福的百歲老人
第十八章 阿媽啦和夏爾巴人聯名表決心
第十九章 國旗上飄揚笑臉
尾 聲
後 記

序言

序 那面國旗鮮紅、鮮紅……
何建明(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出版社社長)
人活百歲不易。她已經102歲。在這少有的漫長歲月里,她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深懷對祖國的感恩之情,天天在自己的家園前升國旗——那面國旗高高地飄揚在中國和尼泊爾交界的“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上……這就是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聶拉木縣樟木鎮幫村村民次仁曲珍阿媽啦(藏語“阿媽啦”系好媽媽之意)的傳奇故事。
次仁曲珍阿媽啦生於1910年,今年已經102歲了。老人家的所在地樟木鎮,是中尼公路318國道的終點,平均海拔2300米,全鎮人口僅有3000人,在總面積7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幾乎找不到一塊籃球場大小的平地,這裡的所有房屋都依山而建,且坡度都在45度之間。“樟木”的藏語之意為“很近”,就是說次仁曲珍阿媽啦所在的家是個與“天堂”很近的地方。傳說很久以前,樟木人從尼泊爾請進一尊天然形成釋迦牟尼石頭佛像,他們吃盡千辛萬苦將佛像抬到尼泊爾與樟木交界之地時,誰也抬不起腿了,累得精疲力竭,這時佛像竟然開口說話:“哈哈!我離自己的目的地不遠了!”樟木因此得其大名。聽說這尊釋迦牟尼石像一直都在,直到文革期間被人推下萬丈深淵山澗。
樟木居住著藏族系下的夏爾巴人。夏爾巴人在藏語裡的意思為“來自東方的人”。 相傳夏爾巴人的先祖來自甘孜地區,散居在中國、尼泊爾、印度和不丹等國邊境喜瑪拉雅山脈兩側,他們操藏語系夏爾巴語,但無文字,書面使用藏語。夏爾巴人一度被一些西方人類學家譽為世界上最優秀種族之一。據說今天在全世界的夏爾巴人約有4萬人,大部分居住在尼泊爾境內。在中國的夏爾巴人主要居住在中尼邊境的樟木鎮和陳塘鎮一帶,人口大約2000多人。夏爾巴人有姓無氏,名字與藏族相似,但不冠名,同姓不婚,一般也不與外族通婚。宗教信仰為藏傳佛教,以薩迦派和噶舉派為主,保留有較多的原始信仰。夏爾巴人忌食魚、狗和小牛,由於受印度教影響,雖不忌牛肉,但從不主動屠宰牛。主食以玉米為主,講究使用茴香、辣椒等調味料。這個長期隱匿在高原深山裡的神秘種族,傳說是中西夏時代的皇族後裔。由於他們長年生活在高山深壑地帶,山路崎嶇難行,一切物資都要人力背馱,或用額頭頂負重物。故而夏爾巴人素有“喜馬拉雅山上的背夫”之稱。據說,當年希特勒組成的若干個“勇士”軍團里,唯一一個東方人軍團就由夏爾巴人和登人組成。勤勞、勇敢的夏爾巴人,也因此被譽為世界上“忍耐性最強大的民族”。
次仁曲珍曾經也是一名女性背夫,並且是吃盡苦、受盡折磨和奴役的藏奴。西藏解放之前,這裡也是農奴制社會。在那個吃人的社會裡,至高無上的領主,決定著農奴們的生死大權,挖眼、砍手、斷足、剝皮等野蠻而殘忍的刑罰常用在農奴身上。次仁曲珍所在的樟木,地處山險溝深,土地匱乏,農奴們在此極其有限土地上,只能種植極小面積的土豆和玉米,以及依賴編織竹製品來維持生活。通常次仁曲珍與她的農奴兄弟姐妹們先上山砍伐竹子編織成筐、墊之類的竹製品,再順溝而上走5天的路程到聶拉木宗繳納賦稅、換取食鹽;順溝而下,要走10天到尼泊爾王國的巴爾比斯鎮去換取糧食。返回途中要向尼泊爾海關繳納8個尼幣關稅,到了自己家的樟木還要向當地頭人進貢。如此一個完整的過程大約需要30天時間,出發時背負的五件竹製品,先後繳納3次稅賦,花約20天的時間趕路,除層層剝削,再除去路上的口糧,最後到手的只有8、9 斤糧食,剩下10天又得從事竹製品生產。如果中間有舊政府的差役和頭人役使,農奴們的生活就更難以養家餬口了。當地流傳的“樟木溝,吃人溝”就是由此而來。
與所有當地的農奴一樣,幼小和年輕時的次仁曲珍也不可能逃脫得了背夫的命運。這是一種與死神相伴的命運, 背夫的命運可以說一路與死神相伴。曾經在幾年前樟木來了幾名探險愛好者,試圖想重走當年奴隸們經歷的背夫之路,可沒走多遠就望而卻步了,因為這些具有現代裝備的探險者們認為那儘是些比天路還難走的道。誰能想像,當年次仁曲珍他們這些奴隸背夫在沒有任何裝備的條件下,竟然長年在這條所謂的“路上”行走……
奴隸的生活牛馬不如,天天與狼為伍。幼小的次仁曲珍就經歷了數次這樣的驚險。那年她才十來歲,和姑姑結伴背著青稞去聶拉木宗去換鹽巴。回樟木的那晚,沒有月光,周圍一片漆黑,兩個幼小的女農奴帶著恐懼和匆忙行走著。姑姑在途中一失腳便摔下懸崖,一命嗚呼。傾盆而降的雨雪,加之寒涼的颶風,次仁曲珍陷入了絕境,突然,一群餓狼從遠而近地向她襲來……小次仁曲珍拚命地後逃,眼看狼群追上時,她奮力爬上一棵大樹,再低頭一看,五隻餓狼不停地擺動著尾巴,圍著大樹“嗷、嗷嗷”地叫喚著,一直叫到天亮。狼沒有將次仁曲珍吃掉,可她因身上背的東西丟失而被頭人用皮鞭抽打得死去活來。
這就是奴隸生活。這就是次仁曲珍在舊西藏社會裡的背夫命運。
年輕時的次仁曲珍也有愛情,她的心上人叫木達爾,也是個奴隸。生性剛強的木達爾為了見次仁曲珍,不聽頭人的話,還竟然失手打死了兩個頭人的家丁。木達爾後來被頭人派出的人馬抓了回去,雙臂吊起毒打和暴曬了三天后,又挖去了他的一隻眼睛,不幾日就死去。次仁曲珍聞訊後唯能做的就是把心上人的屍體緊緊地抱在懷裡,長久長久地捨不得放下來……
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百萬農奴獲得了翻身。地處邊陲的次仁曲珍和樟木人是在1961年初在看到一隊高舉五星紅旗的解放軍開進他們那兒修路時才知道,外面的世界離他們多遠。1965年,從縣城聶拉木到樟木的40公里長、後又延伸至尼泊爾的318國道勝利竣工,當解放軍把一面五星紅旗插到次仁曲珍所在的幫村村頭的一個最高處時,次仁曲珍和全村人激動得熱淚盈眶。解放那年,次仁曲珍分得一頭氂牛, 8平方米的土地、5斤青稞、5斤糌粑。這是她第一次得到屬於自己的財產。次仁曲珍與全村人一樣,還得了一面五星紅旗。次仁曲珍一次次撫摸著紅色卡其布的旗面,又用雙手不停地按在五顆星上。工作隊的同志告訴她:旗幟上最大的那顆星是共產黨,周圍四顆星中的一顆是咱農奴。次仁曲珍似乎明白了:喔,原來我們農奴也是上面的一顆星呀!農奴要圍著共產黨,心向毛主席,才會有幸福的生活啊!
那我得把這國旗天天高掛起來,我們要永遠跟著共產黨、跟著毛主席走,我們的幸福生活才會世代傳下去!次仁曲珍心裡這么想著,就從此這樣做了……當天,她就找來一根又粗又實的竹木,豎在自己家的屋頂端,然後將那面國旗掛了上去。這一掛就是48年,風雨無阻,天天如此……
48年,17000多天,近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在“世界屋脊”、不分颳風下雨、不分冰雪嚴寒,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是一份怎樣的心懷?
這也是許多人想了解次仁曲珍這位農奴出身的百歲老人為何這樣做、怎樣做到的問題。自然,共產黨、毛主席為次仁曲珍這樣的翻身農奴告別苦大仇深的舊制度壓迫是第一個理由。其次是次仁曲珍自己從新中國的幸福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社會主義祖國好。還有修路的解放軍——“金珠瑪米”們幫助她建設家園的每一件難忘的事:曾經有位比次仁曲珍小几十歲的解放軍“小謝叔叔”不僅救過她的命,而且親手幫助無兒無女的她修建破落的小屋,後來在一次為幫村做好事時不幸被山上的石頭砸下而壯烈犧牲的“金珠瑪米”給次仁曲珍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感情。這位“小謝叔叔”的名字叫謝啟風。
共產黨和解放軍的恩情,讓次仁曲珍感到必須有一種表達感恩的形式,那就是她每天在自己小屋前掛著五星紅旗……日出掛起,天黑收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1965年一直到現在。次仁曲珍從55歲開始掛國旗,歷時48年沒間斷,現今她已至102歲高齡,是位名副其實的“最年長、歷時時間最長的國旗手”!
毛澤東說過,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次仁曲珍為表達一位翻身農奴對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的感激之情,堅持近半個世紀的升國旗壯舉,實屬難能可貴。似乎看起來在自己的家園前將紅色的國旗每天一升一起並不複雜,然而若幾十年堅持不懈、一天不間斷也非易事。尤其是在海拔高、條件差、每年多數時間是天寒地凍的西藏高原,而且這事由一位年長的老者來完成,其中同樣包含了無數艱辛。可是次仁曲珍這位普普通通的翻身農奴做到了,而且她以一顆純潔無暇、熾熱滾燙的心使這樣一件事做得充滿感情並富有意義。
一個人的愛國行為可以有許多形式。次仁曲珍阿媽啦的升國旗行動就是她的那片愛國情懷,是一個翻身農奴以自己的赤誠之心在回報和感恩自己的祖國。幾十年里,次仁曲珍所在的樟木口岸,並非是個安寧之地,特殊的邊境線,無時不處在分裂與反分裂的前沿。那些企圖分裂西藏的反動勢力曾多次利用宗教甚至使出暗殺等毒招讓次仁曲珍屈服,然而她沒有。她用升國旗的行動,一次次回擊了那些居心不良的分裂主義者的種種陰謀。而今的樟木一帶,不僅有活躍的邊貿,並且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生活日趨繁榮豐富,人民生活得到飛速改善。這中間,有次仁曲珍的功勞,因為每每進出口岸的中國公民們看到次仁曲珍阿媽啦家門口升起的那面五星紅旗高高飄揚時,他們就有了一種安全感、自豪感和幸福的歸屬感。曾經有多位一度被達賴分裂分子迷惑的藏民因為被次仁曲珍阿媽啦和她家門口的那面獵獵飄揚的五星紅旗感召而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當地政府和當地人民都這樣說,次仁曲珍阿媽啦升國旗的義舉其實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尼邊境那一片高原,影響了那塊土地的幾十年歷史……如今的樟木鎮,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引領下,處處散發著江南小鎮“小香港”的風采,從日喀則到樟木的柏油馬路現在已經全面通車,只需五、六個小時的車程就可抵達。此地現在常年客商雲集,每年進出口的貨物已達3個多億,鎮上還出現了千萬元戶。樟木鎮所在的聶拉木縣,到去年底,生產總值超過3億元,比改革開放前翻了69番;人均收入3547元;從舊西藏只有農奴主的後代才能接受教育,到現在全縣有7所國小,1所中學,4個村教學點,4個村設有學前班,全縣中、國小在校人數達3000多人。僅次仁曲珍阿媽啦所在的幫村百姓也大多數人有了手機,家家有電視,每戶年均收入達8000多元。去年,幫村還建起了總投資2200多萬元的夏爾巴民俗度假村。真是不可思議的進步與發展!
毫無疑問,次仁曲珍阿媽啦是中國甚至是全世界最年長、持續時間最長的國旗手。這位做了近半個世紀“國旗手”的翻身農奴,她本人也在祖國的懷抱里感受著溫暖與進步。
1975年時,年屆65歲的次仁曲珍阿媽啦當上了幫村的婦女隊長,帶領全村婦女農業學大寨。
2008年,她被央視評為“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其實這樣的人物早該是正式的“感動中國”甚至是“感動世界”的人物了。
次仁曲珍阿媽啦的升國旗行為已經在當地和全中國引起巨大反響,並且成為一位愛國主義的典型人物。她多次以自己的行動,參與了諸如“抗震救災”、西藏平暴等事件,起到了教育和鼓舞人的巨大作用。
已有48年黨齡、現年102歲的次仁曲珍阿媽啦,而今雖然“臉上布滿皺紋,千絲萬縷;豐美的雙唇也已縮回,那曾經雪白的一口牙齒,也只剩下稀疏的一兩顆,兩個眼窩深陷,矮小的身材有些佝僂,邁出的步伐因顫抖而緩慢,上身時常穿著一件咖啡色冬衣,頭裹一條方格子的綠頭巾,可她依然耳不聾、聲不啞,雙目放著光芒……”這是作家楊年華不久前專程到樟木鎮去採訪時所帶回的阿媽啦的最近印象。因為年歲關係,近一兩年次仁曲珍阿媽啦不再親自撐桿升旗了,這一活兒由鎮政府派人交給了一位年輕人替她來完成,但次仁曲珍每天仍堅持站在旗桿下注視著國旗徐徐升起和降下,她說她只要眼睛不閉上,就要每天看到自己家門口的這面國旗高高飄揚……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凡事無小事,簡單不等於容易。什麼是不簡單?——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什麼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次仁曲珍阿媽啦把一件簡單、平凡的升降國旗之事做得如此執著和漫長,難道這不就是最好、最赤誠的愛國情嗎?人的能力有大小,假如我們都能以次仁曲珍阿媽啦作為榜樣,世上還怕什麼事不會成功嗎?次仁曲珍阿媽啦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榜樣,建立了一種神聖而高貴的精神!這樣的榜樣誰都可以學,這精神屬於民族的、中國的、人民的!
感謝楊年華,是你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翻身農奴的那片熾熱的愛國情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