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航天局(國家航天局)

中國國家航天局

國家航天局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國家航天局(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是1993年4月22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非軍事機構。

國家航天局是在原航天工業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外保留國家航天局牌子。其職責是執行中國的國家航天政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國家航天局
  • 外文名: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CNSA)
  • 成立時間:1993年
  • 機構性質:非軍事機構
  • 局長張克儉
  • 副局長:吳艷華 
  • 秘書長:田玉龍
  • 官網:http://www.cnsa.gov.cn/
  • 國際合作夥伴JAXA等 
機構介紹,概況,發展宗旨,發展原則,機構設定,領導成員,設立獎項,國際合作,雙邊合作,多邊合作,商業活動,其他事件,中國航天歷史,

機構介紹

概況

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負責民用航天管理及國際空間合作的政府機構。履行政府相應的管理職責。對航天活動實施行業管理,使其穩定、有序、健康、協調地發展。代表中國政府組織或領導開展航天領域對外交流與合作等活動。
在原航天工業部的基礎上,於1993年4月22日成立並接替被撤銷的航空航天工業部,負責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天和國際空間合作事務的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現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
在一批批航天人的艱苦奮鬥下,完成了包括東方紅一號衛星、神五神六神七神九載人航天、嫦娥系列探月工程、天宮號空間站北斗系列導航衛星系統、資源勘探遙感衛星等科研成果。

發展宗旨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

發展原則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原則是:
——堅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滿足國家需求,體現國家意志。中國將發展航天事業作為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項強國興邦的戰略舉措,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業長期、穩定的發展。
——堅持獨立自主、自主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航天事業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創新中不斷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航天事業發展的戰略基點。根據國情和需求,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有限目標,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航天科技對國家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與支撐作用。加強戰略籌劃,統籌規劃空間技術、空間套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以航天科技進步為先導,帶動高技術和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保護空間環境,合理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
——堅持對外開放,積極開展空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支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項活動,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空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機構設定

內設機構
綜合司
發展計畫司:負責組織研究航天發展規劃,編制航天年度計畫。
系統工程司:負責組織重大航天科研項目的論證;負責管理、協調和監督重大航天科研型號的研製、生產與試驗。
科技與質量司:負責組織開展航天預先研究;制定航天科技標準;建立航天質量控制體系。
外事司:負責組織、協調航天領域政府及國際組織間的交流與合作。
協調司
國際合作協調委員會
主要職責
研究提出國家航天局國際合作工作規劃和年度計畫的建議;討論政府間航天國際合作方面的重大條約、協定;討論需向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報告的重大事項;研究提出航天國際合作方面的政策、對策及相關建議和意見;協調各成員單位以國家航天局名義開展的外事活動。
秘書局:
國際合作協調委員會下設秘書局,具體負責落實有關工作。其主要職責如下:
(一)承辦國家航天局國際合作工作規劃和年度計畫的編寫;
(二)承辦國家航天局國際合作政策的研究;
(三)承辦雙邊、多邊航天合作條約、公約、協定和備忘錄的前期準備工作;
(四)承辦國家航天局年度工作報告的起草和工作簡報編制工作;
(五)承辦協調委員會的宣傳工作;
(六)徵集協調委員會成員單位以國家航天局名義開展工作的需求;
(七)協助辦理協調委員會成員單位以國家航天局名義開展活動的報批、對外聯絡及協調等工作;
(八)協助辦理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宇航產品出口相關工作;
(九)協助辦理國家航天局駐俄羅斯代表處的業務聯絡工作;
(十)承辦協調委員會交辦的其他工作。
直屬單位
探月工程中心
負責組織探月工程的總體論證工作,編制探月工程各期的方案和研製總要求;負責研究制訂探月工程有關的研製程式和管理辦法,負責編報工程經費預算並監督檢查經費執行情況;負責組織探月工程項目的實施,包括編制研製計畫,分解工程總體技術指標,與各系統簽訂研製契約,對各系統進行協調、監督、檢查,實施工程控制與考核等;負責與探月工程有關的技術改造項目的管理;負責提出探月工程各系統總指揮、總師領導人選建議;負責與探月工程有關的新聞宣傳、市場開發、成果管理,承辦與探月工程有關的國際合作事務;負責探月工程檔案、資料、檔案的歸檔和整理工作;承擔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工作。
對地觀測工程中心
成立於2010年,負責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科技專項工程(以下簡稱“高分”)實施和組織管理,承擔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工作;負責高分專項技術與工程總體任務,組織制定工程總體方案;負責工程大總體和系統間協調;負責相關科研和建設項目的立項組織、考核監督及驗收評價;承擔對地觀測數據服務、產業化推廣、技術諮詢及國際合作。
航天遙感論證中心
成立於2004年1月13日。論證中心由國家航天局直接業務指導,接受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共同管理,以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為依託。其任務是根據我國民用航天發展的思路,面向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和國際航天有關科學與技術發展方向,針對我國遙感系列衛星及其套用,開展一些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研究工作,為國防科工局在民用航天領域的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建議,並完成國防科工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新聞宣傳中心
是經中編辦批准設立的全額撥款的正局級事業單位。主要承擔組織開展航天重大新聞發布、重大專項和日常新聞宣傳工作;承擔國家航天局網站的建設、管理、運行、維護等工作;承擔音像資料的攝錄編輯、影視宣傳品的製作等工作;受託統籌管理、組織承辦相關展覽工作等。
成立於1979年10月。其宗旨是團結和組織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促進航天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推動航天科學技術的普及與推廣,不斷提高航天科技人才的素質,加速他們的發展和成長,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中國宇航學會的主要任務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舉辦各種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講座、展覽,促進民間國際科技交流,積極開展青少年航天科技教育活動,普及航天科學技術知識,傳播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
成立於1997年12月,是由國家有關部門和空間法學研究機構、空間科學技術研究和套用機構及空間法學領域專家學者組成的全國性學術社團組織。從2000年至今,中國空間法學會共承接了5項重大課題研究,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天法立法研究”、“航天活動管理條例立法研究”和“世界主要國家空間法比較研究”等課題的研究報告成為支持我國航天立法前期工作的重要研究成果。
機構職責
負責研究擬定國家航天政策和法規,制定國家航天發展規劃、計畫和行業標準,重大航天科研項目的組織論證與立項審批,監督、協調重大航天科研項目的執行,航天領域政府及國際組織間的交流與合作。
機構地址

領導成員

姓名現任職務曾任職務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國家航天局局長,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黨組書記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副局長(副部長級)、黨組副書記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國家航天局副局長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系統工程司司長
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副主任

設立獎項

中國航空航天月桂獎
紀念獎章紀念獎章
中國航空航天月桂獎是由中航傳媒集團發起並主辦的全行業大獎,在軍方、政府、行業集團和企業的支持下,在嫦娥基金和月桂基金的支撐下,在央視、新浪等多家媒體的聯合傳播下,目前已成為行業中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至高獎項。
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獎
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會2008年度獎金總金額為1500萬元,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分別獲得80萬元的獎勵。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獎項表彰在參與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研製、生產、建設、試驗、組織管理和協作配套等工作中付出艱辛勞動、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典型和先進個人。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獎旨在獎勵為載人航天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推動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
國際航天獎
馮·卡門獎創立於1982年,是國際宇航科學院最高獎項,每年頒發一次,以表彰在航天科學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的個人。楊格爾100周年勳章烏克蘭為紀念航天火箭技術傑出科學家和設計師、南方設計局創始人和第一任總設計師米哈伊爾·庫茲米奇·楊格爾誕辰100周年而設立的,用以表彰在航天火箭發展、空間探索合作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專家。
太空成就獎
2009年4月30日,美國航天基金會宣布,將該基金會的2009年“太空成就獎”授予中國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團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神七任務航天員翟志剛等當天代表神七任務團隊參加了頒獎儀式。

國際合作

2001年至2005年,中國與許多國家開展雙邊國際空間合作,先後與13個國家、空間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6項國際空間合作協定或諒解備忘錄;推動了亞太地區空間技術及其套用領域的多邊合作及該地區空間合作組織化進程;參與了聯合國及相關國際組織開展的有關活動;支持國際空間商業活動,取得了積極成果。

雙邊合作

中巴合作中巴合作
2001年至2005年,中國分別與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法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以及歐洲空間局、歐盟委員會簽署了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合作協定、空間項目合作協定,其中與巴西、法國、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建立了航天合作分委會或聯委會合作機制;與印度、英國等國家的空間機構簽署了空間合作諒解備忘錄;與阿爾及利亞智利德國義大利日本秘魯和美國等國家的空間機構進行了交流。
中國繼續與巴西開展地球資源衛星合作。繼2003年10月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2星成功發射後,中巴兩國政府又簽署了聯合研製地球資源衛星02B星、03星、04星和數據套用系統合作等補充議定書,繼續保持中巴地球資源衛星數據的連續性並擴大該衛星數據在區域和全球範圍的套用。
中國與法國在空間領域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在中法航天聯委會合作機制下,雙方在空間科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衛星套用和衛星測控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與俄羅斯在空間領域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在兩國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航天合作分委會框架下,確定了長期合作計畫。此外,開展了航天員培訓等載人航天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中國與烏克蘭在空間領域進行了交流與合作,在中烏航天聯委會合作機制下,雙方確定了合作計畫。
中國與歐洲空間局實施了中歐合作的“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畫”。中國有關部門與歐洲空間局實施了對地觀測領域“龍計畫”合作,在農業、林業、水利、氣象、海洋、災害等領域開展了16個遙感套用項目合作。

多邊合作

2005年10月,中國、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魯泰國等八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在北京簽署了《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公約》,2006年6月土耳其的政府代表也簽署該公約。該組織總部將設在北京,這標誌著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向正式成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國繼續推動“亞太多邊合作多任務小衛星”項目。中國與孟加拉國、伊朗、韓國、蒙古、巴基斯坦、泰國等國家聯合開展多任務小衛星的研製和套用,計畫於2007年發射。
中國積極參加了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簡稱聯合國外空委)及其下屬的科技小組委員會和法律小組委員會各項活動,加入了聯合國制定的《外空條約》、《營救協定》、《責任公約》和《登記公約》,嚴格履行有關責任和義務。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外空委為落實聯合國第三次外空會議的各項建議所開展的有關活動,特別是與加拿大和法國一起作為共同主席國,推動了由40個聯合國外空委成員國和15個國際組織參加的“利用天基系統進行減災和災害管理行動組(第七行動組)”的工作,並積極參與了聯合國外空委“研究建立減災和災害管理協調機制可行性特設專家組”的工作。
中國已加入由多個國家空間機構組成的《在重大自然或技術災害中協調利用空間設施的合作憲章》減災機制。中國與聯合國合作,在中國舉辦了“聯合國/歐空局/中國基礎空間科學講習班”和“聯合國/中國亞太地區發展遠程醫療講習班”,多次與亞太空間多邊合作秘書處和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簡稱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等合作,在中國舉辦了有關空間技術套用的培訓班和研討會,為這些活動提供了資金支持。中國參與了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組織實施的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空間套用與可持續發展計畫。
中國積極參與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的各項活動,啟動中國“空間碎片行動計畫”,加強空間碎片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參與了國際對地觀測衛星委員會的相關活動,並作為東道國於2004年11月在北京舉行了“國際對地觀測衛星委員會十八屆全會及二十周年慶典”。2005年5月中國正式成為國際對地觀測組織成員,並進入執行委員會。2006年7月在中國北京舉辦了“第三十六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和“第八屆國際月球探測與利用大會”。中國還參與了國際電信聯盟世界氣象組織國際宇航聯合會、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等空間組織的有關活動。

商業活動

2005年4月,中國成功發射了“亞太六號”通信衛星。2004年12月,中國與奈及利亞簽署了通信衛星商業契約,向用戶提供在軌交付服務;2005年11月,中國與委內瑞拉簽署了通信衛星商業契約,向用戶提供衛星在軌交付服務以及與之配套的地面套用設施。

其他事件

國家航天局外事司司長 張偉國家航天局外事司司長 張偉
中歐簽署航天領域協定
2006年11月2日~7日,世界氣象衛星協調工作組(CGMS)第34屆會議在上海召開。會上宣布中國國家航天局成為CGMS的正式成員,中國國家航天局承諾為CGMS成員免費提供海洋一號衛星數據。
在該次會議上,國家航天局外事司張偉司長表示:中國航天發展始終堅持以需求為牽引,服務於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未來五年,中國的套用衛星和衛星套用將初步實現試驗套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努力實現對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中國國家航天局將會充分利用CGMS這個平台與各航天組織和衛星用戶組織共同探討空間對地觀測領域的重大技術和政策問題。積極參與WMO天基系統計畫,為CGMS成員提供更多對地觀測數據。
國家航天局成為世界氣象衛星協調工作組(CGMS)正式成員
2007年5月24日,中國――歐洲空間局航天合作指導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位於法國巴黎的歐空局總部舉行。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委員會中方主席孫來燕和歐空局局長、歐方主席道達爾共同主持了會議。雙方簽署了《中歐航天合作現狀和合作計畫議定書》,該議定書明確了2007至2008年雙方合作的領域和方向,並成立了空間科學和探測、微重力、教育、對地觀測等四個工作組。雙方還就嫦娥一號衛星的地面支持協定達成了一致。雙方一致同意通過優勢互補,促成更加廣泛深入的中歐航天合作。

中國航天歷史

1956年3月,國務院制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這標誌著中國開始謀劃發展獨立的航天事業。
1956年4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這是中國航天事業最早的領導機構(由航空主管部門代管)。同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58年1月,國防部制訂了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1958~1967年)發展規劃綱要。1957年10月,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錢學森等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了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 “五八一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1958年8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同年11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1958年4月,在甘肅酒泉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標誌著中國航天第一個自主發射基地的誕生。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從此,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研製航天運載火箭征程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964年4月29日,國防科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向中央報告,構想在1970年或1971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64年6月29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繼1962年3月21日首次試驗失敗之後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1965~1972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標誌著中國開始正式立項研製航天運載火箭。
1966年11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衛星開始立項研製。
1966年12月26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專門負責研製各類人造衛星。
1968年4月1日,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進行載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
1970年1月30日,中國研製的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使中國具備了發射中低軌人造衛星的發射能力。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在甘肅酒泉航天發射基地由“長征一號”火箭發射成功,美妙的“東方紅”樂曲首次響徹在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1957年10月4日)、美國(1958年1月31日)、法國(1965年11月26日)和日本(1970年2月11日)之後,第五個自主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1971年3月3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科學試驗衛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此後又陸續發射了“實踐二號”、“實踐三號”、“實踐四號”和“實踐五號”,大大推進了中國空間科學的發展。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發射了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衛星按預定計畫於當月29日返回地面。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人造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79年,“遠望”1號航天測量船建成並投入使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遠洋航天測量船的國家。此後又先後建成了“遠望”2號、“遠望”3號和“遠望”4號航天測量船。目前我國已形成先進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由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陸地測控站、4艘“遠望”號遠洋航天測量船以及連線它們的通信網組成,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0年5月18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標誌著中國具備了發射高軌道人造衛星的發射能力。
1981年9月20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這是中國第一次一箭多星發射,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1984年4月8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4月16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125o赤道上空。這次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掌握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測控和準確定點等技術。
1986年2月1日,中國發射了第一顆實用地球靜止軌道通信廣播衛星(地球靜止衛星)。2月20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誌著中國衛星通信技術由試驗階段進入了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了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1990年4月7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標誌著中國航天發射服務開始走向國際市場。截至當時,中國已將27顆國外製造的衛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其低軌道運載能力達9.2噸,為發射中國載人太空飛行器打下了基礎。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畫開始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命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至今,“神舟”號飛船已分別於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和2002年12月29日成功進行了四次無人試驗發射。
1999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試驗飛船飛行成功,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致電熱烈祝賀新的跨越。
2001年1月10日,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二號”發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成功並進入預定軌道,12月30日,我國成功發射神舟四號飛船。
2003年10月15日,我國進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楊利偉——勇士出征,全國各地民眾喜慶載人飛船成功發射。
2005年10月12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並首次進行多人多天飛行試驗。
2007年,“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嫦娥一號”衛星第一張月面圖片發布儀式舉行。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神七實現了出艙,為後面月球登入和建立空間站做準備工作。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二號”衛星成功發射升空並順利進入地月轉移軌道。2011年4月1日嫦娥二號拓展試驗展開,完成進入日地拉格朗日L2點環繞軌道進行深空探測等試驗。此後嫦娥二號飛越小行星4179圖塔蒂斯)成功進行再拓展試驗。
2011年9月29日,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成功。它的發射標誌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無人飛船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號飛船與此前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約11時左右轉入自主控制飛行,14時左右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使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後,世界上第三個完全掌握空間交會對接的國家。
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神舟十號飛船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這是天宮一號自2011年9月發射入軌以來,第3次與神舟飛船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發射成功;14日21時11分,成功軟著陸於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著陸器巡視器分離。
2016年4月22日,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在答記者會上介紹,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於1月11日正式批覆立項,要在“十三五”規劃的末年,就是2020年左右發射一顆火星探測衛星。我們做的是想一步實現繞火的探測和著陸的巡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