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簡稱“亞太經社會”,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 ESCAP)是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下屬的五個區域委員會之一,是亞太地區建立最早、代表性最為廣泛的政府間多邊經濟社會發展組織。其主要職能是通過區域和次區域合作促進本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是聯合國在亞太地區的主要經濟和社會發展事務的論壇。亞太經社會是聯合國的附屬組織,工作包括透過在區內收集、評估和分發有關經濟、科技及統計資料,進行研究並提出制訂新措施,以促進亞太地區對最大成員國的經濟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
  • 外文名: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 ESCAP
  • 簡稱 : 亞太經社會
  • 成立時間:1947年3月28日
  • 成立地點:中國上海
歷史,發展,下設部門,成員名單,亞太區域,非亞太區域,準成員,主要任務,目標組織,活動,過去的活動,目前的活動,未來的活動,合作,國際合作,出版物,

歷史

亞太經社會的前身是1947年3月28日在上海成立的亞太和遠東經濟委員會(亞遠經委會),1949年6月由上海遷至泰國首都曼谷,1970年將會址正式設在曼谷。
UNESCAPUNESCAP
1974年改稱現名。作為聯合國在亞太地區唯一的政府間綜合性經濟社會發展組織,亞太經社會開創了地區合作的先河,多年來為開展區域和次區域合作、促進亞太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作為亞太地區最大的政府間多邊組織,亞太經社會有53個正式成員和9個準成員,包括幾乎所有亞太地區(包括中亞,但西亞除外)的國家和美國、英國、荷蘭、俄羅斯和土耳其。亞太經社會最高決策機構是部長級會議,每年定期舉行。
從亞遠經委會成立到2009年,已舉辦65屆會議。
主要分析亞太區域經濟、社會形勢發展,討論ESCAP各專業領域活動,審議和研究培訓項目執行情況及ESCAP工作計畫等。

發展

1947年3月28日,根據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第37號(IV)決議,為促進亞洲經濟的重建與發展,由中國倡議,於上海成立亞洲和遠東經濟委員會(英語: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Far East),簡稱“亞遠經委會”(ECAFE)。1949年6月,全會遷至泰國曼谷。1970年,新會址於曼谷正式設立。1974年,改為現名。

下設部門

部長級會議機制下設八個專門委員會,分別為:
1、巨觀經濟政策、扶貧和包容性發展委員會;
2、貿易與投資委員會;
3、交通運輸委員會;
4、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5、信息和通信技術委員會;
6、減少災害風險委員會;
7、社會發展委員會;
8、統計委員會。
各委員會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評審各自領域出現的最新趨勢、推動地區交流與合作,並監督有關合作的執行情況。ESCAP日常辦事機構為秘書處,最高官員是執行秘書,為聯合國副秘書長級,由聯合國秘書長任免。現任執秘諾琳·海澤(女),新加坡人,2007年7月30日上任,任期至2012年7月。日常辦事機構為秘書處,秘書處的最高官員為執行秘書,由聯合國秘書長任命。亞太經社會會議一般在每年的4、5月份召開,會議規模約為500-800人。每年會議均事先確定一個主題,通常為重要的全球性經濟或社會問題。
會議分為高官段會議(3天)和部長段會議(3 天)兩部分,高官段會議主要審議亞太經社會方案規劃、區域經濟合作、扶貧、統計、運輸、環境等經濟社會議題,部長段會議主要由各代表團團長圍繞當年會議主題進行一般性辯論,並討論通過會議決議和報告。
ESCAP有兩類附屬及相關機構。第一類為附屬區域機構,在組織上同ESCAP保持一定聯繫,每年向大會提交工作報告,如亞太信息和通信技術促進發展培訓中心(APCICT)、亞太統計研究所(SIAP),亞太技術轉讓中心(APCTT),亞太複種作物扶貧開發中心(CAPSA),亞太農業工程和機械中心(APCAEM)。
第二類為已獨立的相關區域機構,但仍在業務上同ESCAP保持聯繫,如東亞、示南亞沿海和岸外地學計畫協調委員會、湄公河委員會、颱風委員會和熱帶氣旋小組。此外,還有一些組織是ESCAP參與籌建的組織,如亞洲開發銀行、亞洲清算聯盟、亞洲再保險公司、天然橡膠生產者協會和亞太電信聯盟等。
ESCAP的財政收入,一部分是正常預算,來自聯合國會員國會費,用於秘書處工作人員工資、日常和行政事務的費用支出;另一部分是預算外資金,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和其它聯合國機構,及成員、非成員的自願捐助,用於經社方面的合作項目。
中國是亞太經社會的發起國之一。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也恢復了參與亞太經社會的活動。198年7月起,中國向該組織派有常駐代表和副代表。1992年,亞太經社會第48屆會議曾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旨在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北京宣言》。中國香港是該委員會的附屬會員,並一直參與其轄下統計委員會、颱風委員會及環境和自然資源開發委員會等工作。
2004年4月22日至28日,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第60屆會議在上海舉行。會議圍繞“加強發展合作,迎接全球化時代的挑戰”的主題,討論地區經濟和社會形勢、扶貧、全球化和社會等問題,會議通過了《上海宣言》,還通過包括《加強公共衛生能力建設區域行動倡議》、《亞太經社會技術合作項目執行工作》、《亞洲公路網政府間協定》、《亞洲及太平洋二類作物開發扶貧中心》、《振興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太平洋業務中心》和《太平洋城市議程》等6項議程。亞太經社會61屆會議於2005年4月21日至27日在泰國曼谷舉行。
2006年4月,亞太經社會第62屆年會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舉行。會議通過了12項旨在加強地區性合作的決議及有關發展基礎設施的《雅加達宣言》。第63屆年會將於2007年11月舉行,主題為“在推動經濟發展和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前提下改善居住系統”。如果沒有成員主動請纓,那么下屆年會將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

成員名單

截至2004年4月,“亞太經社委員會”總計有53個成員、9個準成員。

亞太區域

阿富汗 - 澳大利亞 - 不丹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巴基斯坦 - 朝鮮 - 斐濟 - 菲律賓 - 高棉 - 吉里巴斯 - 寮國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馬紹爾群島 - 孟加拉國 - 緬甸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蒙古 - 諾魯 - 尼泊爾 - 韓國 - 日本 - 索羅門群島 -斯里蘭卡 - 泰國 - 湯加 - 吐瓦魯 - 汶萊 - 萬那杜 - 紐西蘭 - 西薩摩亞 - 新加坡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越南 - 中國 - 烏茲別克斯坦 - 哈薩克斯坦 - 亞塞拜然 - 吉爾吉斯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土庫曼斯坦 - 亞美尼亞 - 俄羅斯 - 帛琉 - 土耳其 - 東帝汶

非亞太區域

法國 - 荷蘭 - 英國 - 美國

準成員

主要任務

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亞太經社會)1980年第36屆會議組織了一個工作團,該工作團在開發署的支持下,於當年中期對成員國的需要進行評估並擬定了一項區域遙感方案。根據該工作團的報告,亞太經社會在開發署的支助下,於1983年開始實施區域遙感方案。
在第四十八屆會議上,與會者提請亞太經社會注意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促進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管理方面的區域合作與協調的問題。因此,亞太經社會1993年第四十九屆會議通過了題為“空間套用促進發展區域方案”的第49/5 決議,該決議除其他外,呼籲籌辦召開一次亞洲和太平洋空間套用促進發展問題部長級會議。方案取代了區域遙感方案,其任務如下:(a)促進和協調區域發展空間合作,組織和執行區域空間套用項目;(b)提供政策、模式、技術、信息和分析,進行與空間套用種種問題有關的研究;(c)建立由國家聯絡點和主要空間技術套用部門工作組組成的區域網路,發起建立大學和工業之間的聯盟;(d)通過區域項目與合作促進空間套用國家能力建設;(e)通過在本區域各國發展空間套用教育設施,安排高級研究研究金和舉辦講習班和研討會促進人力資源開發;(f)提供技術援助,例如提供有關下述方面的諮詢服務:有關建立空間機構/空間套用中心的國家政策、方案編制和規劃,設備和軟體選擇,設備測試認可,設備投入使用運行,促進一般空間套用等;(g)建立有關空間技術和套用、空間組織和專家的計算機信息資料庫;(h)定期提供有關本區域內外空間套用和技術發展以及其他活動的信息資料,以促進對空間技術套用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認識;(i)促進諸如下列一些問題的解決:設備標準化、數據格式、數據的不斷獲取和利用、系統方便用戶、發射太平洋靜止衛星、租賃通信衛星部分轉發器能力等;(j)把空間套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同亞太經社會的其他方案,特別是同與農業、城鄉規劃、自然資源、環境和災害管理有關的方案聯繫起來;(k)同本區域各國、捐助國、聯合國各機構、銀行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建立聯繫並加強協調;(l)籌備空間套用促進亞太發展問題第二次部長級會議。

目標組織

空間套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旨在援助亞太經社會的發展中成員和聯繫成員通過綜合利用空間技術促進可持續發展來解決迫切的環境和發展問題。該方案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援助各國執行《21世紀議程》推動本區域的空間套用促進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通過安排長期研究金和舉辦培訓班和講習班促進國家能力建設和人力資源開發;通過舉辦講習班和各種其他會議促進知識轉讓。協調並在有冀南情況下執行區域試辦項目;開展區域信息服務活動;提供技術諮詢服務;通過政策研究加強區域和分區域空間套用合作。
亞太經社會由於執行區域遙感方案11年多的經驗和在區域與遙感方案框架下建立的現有網路,已通過其空間技術套用科被公認為是實現該方案目標的一個理想機構。由區域遙感方案政府間協商委員會改組重建的政府間協商委員會繼續發揮其政策諮詢作用就以空間套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有關的問題對亞太經社會秘書處提供諮詢;審查年度計畫並就該區域方案總體工作計畫提出建議;審查並促進對其在空間套用促進可持續發展方案下建議的項目提供資金。組織建立了四個附屬區域工作組,這四個工作組函蓋了體現成員國共同利益的空間技術套用的一些主要領域。這四個工作組即遙感問題、地理信息系統和衛星定位區域工作組,衛星通信套用區域工作組,氣象衛星套用和自然災害監測區域工作組以及空間科學和技術發展區域工作組。目前亞太經社會的40個成員和聯繫成員加入了本網路。
制定亞洲和太平洋空間套用促進可持續發展行動計畫的目的是,為執行空間套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提供一個框架。加強亞洲和太平洋國家的能力建設,套用空間技術解決緊迫的環境和發展問題,特別是《21世紀議程》明確的那些問題,根據區域做法把空間技術同可持續發展國家規劃結合起來。
通過空間套用可解決的區域性問題包括環境退化、特別是由不可持續發展和日益增加的人口壓力所造成的環境退化、資源災害、缺乏穩定可靠的先期預警和減災服務、自然資源統計資料不足、人口教育水平低下、衛星保健狀況差和就業機會少、生物多樣性減少、導航、搜尋和救援。需要從區域角度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因為這些類似的問題不只一個國家存在,這些問題可通過調集本區域的資源共同努力加以解決,從而可避免重複,提高成本效益並促進本區域可持續發展。
該行動計畫在考慮到有關空間套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確定了在亞洲和太平洋促進空間技術套用的國家和區域活動。在國家一級的關鍵問題是,用戶組織之間的合作和協調,私營部門參與,科學和技術基礎設施,採用和便通使用迅速發展的技術,人力資源開發,數據和信息服務等。
而區域一級的關鍵問題是,亞太經社會成員國之間的合作與協調,資源不足,人力資源開發,不斷變化的政策,數據和社會標準化,技術轉讓的限制和與執行《21世紀議程》有關的其他問題。此外,行動計畫還謀求減少努力的重複,加強區域合作和協調,提出協調統一建議,促進“套用吸引力”而不是“技術推動力”的概念,安排利用空間技術和空間套用的合作項目。
行動計畫還號召經社理事會的各參加成員和聯繫成員通過各自的國家空間機構或空間套用中心,解決在國家一級確定的有關空間技術及其套用的關鍵問題。此外,行動計畫還界定了政府間協商委員會的作用。
行動計畫提出了關於下列一些方面的區域活動建議: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衛星氣象學、空間技術發展、開發和發射小型衛星、衛星導航和定位、衛星數據收集、開發科學衛星、空間科學發展和執行“21世界議程”。亞太經社會秘書處將根據其中期工作計畫制定每個方案領域下的項目,為滿足已確定項目的需要而採取必要的行動以確保成功的執行。行動計畫的時間期限定為自1995年至2000年。行動計畫將定期在亞太經社會年度會議上加以審查,1999年將召開第二次部長級會議作為最後一次審查。

活動

過去的活動

亞太經社會自70年代未以來一直參加促進空間套用方面的活動。區域遙感計畫於1983年3月開始實施,第一階段已於1987年3月結束,第二階段始於1987年4月,於1991年12月結束。
亞太經社會在其第四十七屆會議上通過了題為“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區域合作與協調”的第47/8號決議,呼籲其成員和準成員繼續支持在區域遙感方案下建立的區域合作與協調機制網路,請執行秘書把遙感和地理信息套用納入亞太經社會的經常方案活動。亞太經社會第四十八屆會議的建議中重申把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放在高度優先地位,並一致同意,為了確保在該區域協調地發展空間遙感套用並使此種活動持續下去,該區域各國應在亞太經社會的主持下實施一項空間套用方案。
亞太經社會第四十九屆會議通過了題為“空間套用促進發展區域方案”的第49/5號決議,決定在1994年召開一次空間套用促進發展部長級會議以發起空間套用促進發展區域方案,並在同一會議期間召開一次高級官員會議以最後確定關於空間套用促進發展區域方案的建議並將之提交部長級會議審議。
亞太經社會第一次空間套用促進亞洲和太平洋發展的部長級會議於1994年9月19日至24日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有來自亞太經社會32個成員國和準成員國的 36名部長為首的近300名代表以及來自24個國際和區域組織的代表。在該次會議上發起了空間套用促進亞洲和太平洋可持續發展的區域方案。
會議期間起草了贊同空間套用促進亞洲和太平洋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的空間技術套用促進亞洲和太平洋可持續發展北京宣言、為執行上述區域方案提供政策指導的空間套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合作戰略、為通過區域做法執行上述區域方案提供一個框架的空間套用促進亞洲和太平洋可持續發展行動計畫。
在亞太經社會秘書處,1995年將空間技術套用股改建為空間技術套用科以作為執行上述區域方案的聯絡點。區域遙感方案的重大成就之一是建立了一個空間技術套用區域網路,該網路由參加國的空間技術套用國家聯絡點和信息及教育服務國家聯絡點構成。該區域網路在空間套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下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為4個區域工作組都增設了國家聯絡點。目前,每個區域工作組都依照自己的職權範圍,在開發中國家間技術合作安排下執行合作項目。

目前的活動

亞太經社會是由空間套用區域合作戰略和空間套用行動計畫確定的。亞太經社會通過空間技術套用科正在開展或通過空間套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曾經開展的一些值得提出的方案、項目和能力建設活動詳見以下各段。
名為“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綜合套用促進可持續自然資源和環境管理”的四年期開發署資助的項目旨在援助該區域各國建立國家能力,從用戶一級到政府的規劃和決策一級,套用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促進綜合自然資源和環境管理,確保在區域遙感方案下建立的區域網路可以長期維持下去。在該項目下,亞太經社會每年舉辦召開8至10次會議、研討會和講習班。還籌辦了若干開發中國家之間技術合作試辦項目以開發適用於開發中國家的方法。
目前還在進行一項研究,以協調統一各項活動以促進亞洲和太平洋空間技術套用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區域合作。為此組織進行了三次高級別對話。參加國政府已決定建立一個區域對話論壇以便把協調統一工作繼續進行下去,並在一段時期內研擬建立一個空間機構的計畫。亞太經社會/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名為通過對利用日本高級地理探測衛星數據進行研究增強國家能力建設促進可持續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的聯合項目旨在通過加強國家利用先進衛星遙感技術的能力促進亞太經社會區域的可持續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發展一個利用日本高級地球探測衛星數據的專家網路。該項目正在由來自亞太經社會15個發展中成員國的20個專家組執行。
法國政府正在資助名為促進特別側重於衛星教育促進亞太區域人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技術套用合作的項目。此外,還向潛在的捐助者提出了兩個項目建議,這兩個項目建議名為通過發展和套用社區衛星遠程服務中心概念加強綜合鄉村能力建設和促進利用衛星多媒體工具對國小教師進行遠距離培訓的區域合作。法國政府還在資助一個由四個國家參與執行的名為側重紅樹生態系統的沿海地區環境管理研究的項目。該項目旨在將多種關於沿海地區特別是關於紅樹生態系統的資料納入地球信息系統,以便可加強對沿海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援助參與國家進一步加強對沿海地區資料分析的能力建設。
空間技術套用科通過遙感技術中心在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的支助下,進行了亞洲和太平洋地球空間信息網路規模可行性試點研究。該項研究旨在通過對潛在網路參加者的現場考察和從其他資料來源來確定在本區域建立一個實用的地球空間信息網路的可行性,以幫助存取和傳播供規劃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所需的數據和信息。該項研究包括確定所需數據和信息、網路設計概念、配置和成本以及與政策和機構事項有關的問題。目前正在研究該項研究提出的重大建議,以便在由日本和美國政府聯合實施的GOIN項目下執行。空間技術套用科在大韓民國政府的資助下進行了一項名為促進亞洲和太平洋小型衛星數據套用的研究。通過該項研究出版了一個名為“小好:可勝負擔的亞洲和太平洋促進可持續發展空間飛行任務”的一個小冊子。
空間技術套用科定期編寫出版物、招貼畫和其他宣傳資料,如研究成果促銷目錄、區域空間技術重大新聞和活動以及有關各種空間技術主題的會議、研討會、講習班和對話記錄。空間技術套用科除了舉辦有關各種空間技術套用問題的區域研究會和講習班以外,還為空間技術促進科持續發展區域方案問題政府間協商委員會和四個附屬區域工作組的年度會議提供方便並出版這些會議、研討會和講習班的記錄。空間技術套用科積極爭取中期和長期研究金以便對成員國的一些人員進行空間技術套用培訓。
目前,空間技術套用科正在籌備空間套用促進亞洲和太平洋發展問題第二次部長級會議,該會議作為聯合國第三次外空會議的一個後續行動將於1999年底舉行。空間技術套用科已舉辦了有關這一問題的若干次會議。

未來的活動

空間技術套用科計畫在空間技術套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的框架下繼續執行空間套用區域合作戰略和空間技術套用促進亞洲和太平洋可持續發展問題行動計畫。預計,第二次部長級會議將發起實施第二個空間套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

合作

(一)派員參加了2005年12月由UNESCAP秘書處和印尼外交部、印尼南南技術合作中心在印尼聯合舉辦的“海嘯和相關災害風險管理中的南南合作工作研討會”。
(二)2006年12月12-15日,減災中心派員參加由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和國際電信聯盟機構在駐泰國曼谷聯合國會議中心召開的“亞太地區災害通信研討會”。
(三)2006年9月26-27日,減災中心派員參加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在中國香港召開的“套用空間信息減輕旱災區域合作機制研討會”。
(四)2007年2月5-10日,減災中心派員參加由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組織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亞太空間套用促進可持續發展第三屆部長級會議。
(五)2007年11月26-27日,減災中心派員參加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在印尼雅加達舉辦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第16屆會的預備會議——亞太區域執行會議。
(六)2009年3月,羅平飛副部長率團赴泰國曼谷參加了“UNESCAP減災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及“區域減災合作高級別圓桌會議”並在圓桌會議上做了發言。
(七)2009年9月,“加強亞太地區減輕災害風險區域合作項目”立項。減災中心專家擔任並承擔項目顧問工作。
(八)2009年12月,UNESCAP秘書處制定了《中國- UNESCAP減災合作項目規劃書》,將在2010-2011年間與減災中心聯合舉辦災害管理研討會。
(九)2010年9月14-16日,減災中心與聯合國亞太經社會(UN-ESCAP)在南京組織召開了乾旱監測預警區域合作機制(以下簡稱機制)專家會議及利益攸關方會議。

國際合作

區域遙感方案和空間套用促進可持續發展區域方案在區域和分區域一級的活動得到了傳統捐助者的資助,例如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日本和荷蘭政府,以及其他機構如開發署和亞洲開發銀行。非傳統捐助國如中國和大韓民國也對某些活動提供了支助,另外,大量的參與國政府還提供了實物資助。亞太經社會在執行空間套用促進可持續區域方案過程中同大量的組織進行了合作,這些組織包括糧農組織、教科文組織、氣象組織、歐洲航天局、亞洲技術研究所、亞洲遙感協會、國際航空航天測量和地球科學研究所、東西方中心和國際發展研究中心。
1994年建立了由聯合國一些機構和政府間組織組成的一個關於空間套用促進亞洲和太平洋可持續發展問題機構間小組委員會。其目的是監測亞太經社會區域的空間技術套用趨勢,交流有關參加機構方案的資料,查明需要加強互補性和研究的領域,擬定共同項目建議,為一些建議確定支助安排。亞太經社會的一些有關成員被歡迎作為觀察員出席其會議。自從建立以來該機構間小組委員會已舉行過三次會議,並聯合實施和執行了若干項目。

出版物

《亞洲-太平洋遙感雜誌》已改名為《亞洲太平洋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雜誌》每半年出版一期,目的是提供廣泛分享科研成果、技術進步和專業知識的論壇,以幫助提高該區域遙感能力和地理信息系統能力。《遙感通信》季刊現改名為《空間技術套用通信》報導該區域的空間技術套用發展情況。還出版了四個區域工作組和政府間協商委員會年度會議及亞太經社會舉辦的各種會議的報告。編制了100多種技術出版物、會議記錄和報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