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全知道/典藏

“典藏”書系,旨在為廣大讀者普及文化知識,涵蓋面廣。史昱編著的《國學常識全知道》是“典藏”書系中的一本。《國學常識全知道》是一本面向普通讀者的國學入門讀物。作者以淺顯流暢的文字,對中國的語言文字、哲學、歷史、文學、科學、藝術及其代表性的學人、源流、派別及學術觀點,一一做了評述。讀者可以憑藉此書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形成對於國學的完整概念。

基本介紹

  • 書名:國學常識全知道/典藏
  •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 頁數:297頁
  • 開本:16
  • 品牌: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 作者:史昱 吳昊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702797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國學無處不在,它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史昱編著的《國學常識全知道》以國學常識的實用性、典型性和廣泛性為著眼點進行編排,既有分門別類的嚴謹解釋,又有引人入勝的傳聞逸事,融知識性、趣味性、全面性於一體。無論你學歷如何,從事什麼行業,只要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就可以通過本書獲取你最感興趣、最需要了解、最應該知道的國學常識。

圖書目錄

儒學
孔孟之道
外儒內法
經學
理學
明清儒學
儒家文化
典章制度
禮樂類
職官類
選舉類
土地賦稅類
軍事類
諸子之學
清靜無為的道家
反對戰爭的墨家
崇尚刑名的法家
朝秦暮楚的縱橫家
嬗變中的其他各家
文學 史學
文學大家
史學大家
典籍



文摘

孔孟之道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開創者,在他之後,“儒分為八”,但各派別都以孔子作為宗師。到了宋代,孟子逐漸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儒家先賢,被稱為“亞聖”。所以,儒家又稱“孔孟之道”。
儒之始祖——周公
“周公”是周朝時期的一個爵位,受封該爵位的人負責輔佐周天子治理天下。但通常來講,周公特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他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認為是儒家學說的始祖,是孔子最為推崇的古代聖賢之一,有“元聖”之稱。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弟,因為被分封在周地,故稱之周公。殷商末年,興起於今陝西的周部落壯大起來,周文王在姜子牙等賢臣的輔佐下把周部落治理得很好,並且具備了向商朝發起挑戰的實力。當時商紂王昏庸無道,天下離叛,周有望取代。文王死後,武王即位,周公旦成為其得力助手。公元前1046年2月甲子的凌晨時分,周武王召集各路諸侯,聯合出兵討伐商紂王,在商郊牧野舉行了誓師儀式,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牧誓》為周公所作,全文分兩段。第一段痛斥商紂王只聽婦人(妲己)的話,不僅不祭祀祖先及天地之神,甚至連自己同祖兄弟都不任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讓他們魚肉百姓,導致天怒人怨,招致殷紂王滅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罰,宣布作戰紀律,鼓勵各路戰士勇猛殺敵。在《牧誓》的鼓舞下,各路諸侯士氣振奮,再加上由奴隸組成的殷商軍隊臨陣倒戈,強大的商王朝終於崩潰了。武王伐紂之後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
武王在周朝建立後不久便去世,即位的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輔政。周朝初建時期,政局不穩,被武王封於邶國的紂王之子武庚發動叛亂,企圖恢復商朝。與此同時,武王的三個負責監視商朝遺民的弟弟也以周公旦攝政並大權獨攬為由傳播流言蜚語,並言:“公將不利於王。”周公聞言,便對姜子牙和召公臾說:“我所以不顧個人得失而承擔攝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穩。如果江山變亂,生民塗炭,我怎么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對我的重託呢?”周公旦又對將要襲其爵,而到魯國封地居住的兒子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論身份地位,在國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時刻注意勤奮儉樸,謙誠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賢人。你到魯國去,千萬不要驕狂無忌。”不久,武王的三個弟弟舉兵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幾乎在同一時間,武庚也發動了叛亂。在這千鈞一髮之時,周公出兵平定了叛亂,殺死了武庚。雖然國家恢復了先前的平靜,但周公旦卻認為這次叛亂是制度上的漏洞造成的。
為了使國家長治久安,周公旦制定了規範君臣關係的禮樂制度,並且大封諸侯,重新安置商朝遺民。周公旦又被封於魯國,為了輔佐成王,他把自己的兒子伯禽派往封地。作為孔子故鄉的魯國就這樣在周公的影Ⅱ向下逐漸發展起來。
聖人——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故居在現在的山東曲阜。他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祖先是宋國貴族,屬於商朝遺民後裔。從六世祖孔父嘉開始,孔子家族以孔為姓。孔子的曾祖父為避宋國內亂,來到魯國。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姓孔名紇,字叔梁),是魯國著名的勇士,孔子是他的次子。據說孔子出生時,頭部的形狀很像家附近的尼丘山,故取名為丘,字仲尼。孔子在三歲時父親就過世了,從此家道中落。然而孔子並沒有畏懼困難,艱苦的生存環境反而激發了他積極進取的精神。孔子聰明好學,二十歲時知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讚為“博學好禮”。
P2-3

序言

經典之藏,心靈之旅
讀書是一件辛苦的事,讀書又是一件愉悅的事。讀書是求知的理性選擇,同時,讀書又是人們內在自發的精神需求。不同的讀書者總會有不同的讀書體驗,但對經典之藏,對精品之選的渴求卻永遠存在。
傳統上,讀書是求學的手段,乾百年來,人類知識的傳承,最重要的總是通過書籍的記載與傳述。因為有了書,人類才可以文脈延續,薪火相傳。西哲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而,先賢們都把讀書當作高尚而莊重的事情,賦予讀書神聖、光榮的使命感。故此,韋編三絕、懸樑刺股,以及鑿壁、囊螢、映雪等等,就成了刻苦求學的典型,千百年來成為人們效法的楷模。於是,寒門學子挑燈夜讀,富家子弟潛心求學,或誠心拜師,或自學成才,諸如此類的事例,就成了激勵學子上進求學的傳說故事而廣泛流傳。
書籍除了自身寓含的教化功能外,還能讓人感到身心的愉悅和快樂。在文化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極力去尋找各種承載文明的載體,來填塞文化需求的饑渴。一本殘破小書,可以在上百人的手中傳遞和閱讀,看完後仍意猶未盡,不忍釋卷。彼時,人們讀書如饑似渴,卻並無黃金屋、顏如玉一類的功利目的,有的只是內心的精神需求,讀書的愉悅與快樂正在於此。仲春季節,讀書間隙,推窗而立,鳥語花香撲面而來,內心深處則有禾苗拔節的嗶剝之聲迴響;炎炎夏日,一卷在手,品茗讀書,搖扇驅蚊,自然能感受到心靈的清涼和愉悅;秋風瑟瑟,聽窗外傳來淅淅瀝瀝的雨聲,嘬一口釅茶,想起“風聲雨聲讀書聲”的名聯,便會發出會心的微笑;數九嚴冬,寒意砭骨,圍爐夜讀或雪夜捧卷,書香入腹,情暖人心,又能體驗到視通萬里、思接千載的悠悠遐思。
無論是求學求知還是尋求精神上的愉悅,讀書都是我們的一種心靈之旅,是接受自我內心的召喚和靈魂的導引上路,讓自己再次起飛得到新生的力量。變換的風景,奇異的遭遇,萍逢的客人,這一切旅途中可能發生的事件,都會在我們讀過的書籍中出現,它們強烈地超出了我們已知的範疇,以一種陌生和挑戰的姿態,敦促我們警醒,喚起我們好奇。在我們被瑣碎磨損的生命里,張揚起綠色的旗幟;在我們刻板疲憊的生活中,注入新鮮的活力。 正因為讀書之益,讀書之趣,我們才對書籍本身挑剔起來。試想,靈魂之伴侶如何可以等閒視之呢?一本書的好壞,總會有無數人來品評,既有芸芸眾者即興點評,又有專家學者細心解析,然而,書籍最終的裁定者是歷史而不是某一種潮流。隨著時光的淘汰,留下來的經典之作漸漸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留在人們的案頭,成為經典之藏。
“典藏”之作正如伴隨我們的益友,多聞、博大、精彩而有趣,這樣的益友,需要人們用心地品讀,細心地篩選,最終把最好的“朋友”留在自己的身邊。我們的“典藏”正是幫助讀者挑“益友”的一種嘗試,希望能把經典的、有價值的或者有趣的書籍放在讀者的案頭,讓它們像朋友一樣陪伴每一位讀者走上自己的心靈之旅。
當我們打開書本,走進屬於自己的心靈世界,自然能夠體驗那種君臨一切的奇特感覺。此時心如止水,寧靜安然,恰如室外無言的星月,美文佳句不期而至時,或擊案稱絕,或吟喔出聲,甘之如飴。願這“典藏”之作能給我們的心靈留下一塊綠蔭,助大家在自己的漫漫行旅中搭起一座可供休憩的風雨亭,對抗龐大、蕪雜、紛繁的外界侵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