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廣占

固廣占

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0~113天,與對照種粳秈89相當。分櫱力中弱,株型緊湊,葉色濃綠,葉姿直,穗大粒密,抗倒力強,耐寒性中,後期熟色好。科高104.0~104.9厘米,穗長22.7~23.3厘米,畝有效穗17.9~18.0萬,每穗總粒數171.0~177.4粒,結實率78.7%~81.3%,千粒重19.0~19.9克。米質鑑定為國標和省標優質2級,整精米率70.5%~72.3%,堊白粒率8%~24%,堊白度2.6%~7.6%,直鏈澱粉15.0%~16.1%,膠稠度73~84毫米,食味品質分80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總抗性頻率分別為84.4%、91.7%、88.5%,病圃鑑定穗瘟2~3級,葉瘟1~1.7級;中抗白葉枯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固廣占
  • 別稱:水稻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 :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 :禾本目 Graminales
  • :禾本科 Gramineae
  • :稻屬
  • 分布區域:廣東省粵北以外稻作區
基本信息,物種簡述,形態改良,提高雜種優勢水平,產量表現,栽培要點,審定意見,

基本信息

品種名稱:固廣占
固廣占水稻圖固廣占水稻圖
審定編號:粵審稻2010025
選育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固優占/廣勝軟占

物種簡述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24條染色體,高約1.2m,葉長而扁,圓錐花序由許多小穗組成。水稻喜
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櫱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於20℃或高於40℃,受精受嚴重影響。相對濕度50~90%為宜。穗分化至灌漿盛期是結實關鍵期;營養狀況平衡和高光效的群體,對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意義重大。抽穗結實期需大量水分和礦質營養;同時需增強根系活力和延長莖葉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穀約需水500~800kg。
水稻屬鬚根系,不定根發達,穗為圓錐花序,自花授粉。是一年生栽
穀物。稈直立,高30~100cm。葉二列互生,線狀披針形,葉舌膜質,2裂。圓錐花序疏鬆;小穗長圓形,兩側壓扁,含3朵小花,穎極退化,僅留痕跡,頂端小花兩性外稃舟形,有芒;雄蕊6;退化2花僅留外稃位於兩性花之下,常誤認作穎片。穎果。原產於中國。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中國水稻播種面占全國糧食作物的1/4,而產量則占一半以上。栽培歷史已有14000~18000年。為重要糧食作物;除食用穎果外,可制澱粉、釀酒、制醋,米糠可製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業及醫藥用;稻稈為良好飼料及造紙原料編織材料,谷芽和稻根可供藥用。
水稻所結子實即稻穀,去殼後稱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幾乎整個東亞東南亞的人口,都以稻米為食。水稻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西元前12000~16000年
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14000~18000年。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除稱為旱稻生態型外,水稻都在熱帶、半熱帶和溫帶等地區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種子播在準備好的秧田上,當苗齡為20~25天時移植到周圍有堤的水深為5~10cm的稻田內,在生長季節一直浸在水中。收穫的稻粒稱為稻穀,有一層外殼,碾磨時常把外殼連同米糠層一起去除,有時再加上一薄層葡萄糖和滑石粉,使米粒有光澤。碾磨時只去掉外殼的稻米叫糙米,富含澱粉,並含約8%的蛋白質和少量脂肪,含硫胺、煙酸、核黃素、鐵和鈣。碾去外殼和米糠的大米叫精米或白米,其營養價值大大降低。米的食用方法多為煮成飯。在東方中東及許多其他地區,米可配以各種湯、配菜、主茶食用。碾米的副產品包括米糠、磨得很細的米糠粉和從米糠提出的澱粉,均用作飼料加工米糠得到的油既可作為食品也可用於工業。碎米用於釀酒、提取酒精和製造澱粉米粉。稻殼可做燃料、填料、拋光劑,可用以製造肥料糠醛稻草用作飼料、牲畜墊草、覆蓋屋頂材料、包裝材料,還可制席墊、服裝和掃帚等。稻的主要生產國是中國、印度、日本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泰國和緬甸。其他重要生產國有越南、巴西、韓國菲律賓美國。上個世紀晚期,世界稻米年產量平均為4000億公斤左右,種植面積約1.45億公頃。世界上所產稻米的95%為人類所食用。
水稻除稱為旱稻的生態型外,大都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等地區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水稻)。種子播在準備好的秧田上,當苗齡為20~25天時移植到周圍有堤的水深為5~10cm(2~4寸)的稻田內,在生長季節要一直浸在水中。
我國農業部於1996年啟動實施了超級水稻育種計畫,其中超級雜交稻的產量指標

國家“863”等科技計畫的持續支持下,通過形態改良及利用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至2000年,我國已育成幾個超級雜交稻組合,實現了第一階段單季水稻產量指標;從2001年起,我國開展了第二階段的超級雜交水稻選育,並已取得突破,且提前一年實現了第二期的目標。
2006年,國家科技部立項和啟動了第三階段超級雜交稻育種計畫,即到2015年第三期單季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示範的產量指標是900公斤/畝。
育種實踐表明,通過育種提高作物產量,可以歸納出兩條有效途徑:一是形態改良,二是雜種優勢利用。單純的形態改良,潛力有限;雜種優勢不與形態改良相結合,效果一般較差。相關育種途徑和技術,包括基因工程在內的高技術,最終將落實到優良的形態和強大的的雜種優勢上,才會對提高產量有貢獻。但是,育種進一步向更高層次發展,也必須依靠生物技術的進步。

形態改良

優良株型是高產的基礎。根據現有研究進展情況,超高產品種具有高冠層、矮穗層、中大穗的形態特徵。稻穀產量=生物學產量×收穫指數。現行的矮桿品種收穫指數已很高,進一步提高收穫指數已相當有限,因此,主要應依賴提高生物學產量以進一步提高稻穀產量。從形態學觀點看,提高植株高度是提高生物學產量有效而可行的方法,然而這種方法會引起倒伏,為緩解該問題,不少育種家正試圖使莖桿更粗壯,但此舉會導致收穫指數下降,因此很難達到高產。如果將由葉片組成的高葉冠層植株模型能同時將高生物學產量、高收穫指數和高度抗倒伏三者較好的統一,即可實現超高產。

提高雜種優勢水平

水稻的雜種優勢強弱有如下的趨勢:秈粳交>秈爪交>粳爪交>秈秈交>粳粳交。研究表明,秈粳交雜交稻庫大源足,其產量潛力比現行在生產上套用的品種間雜交稻可提高30%以上。但是,要利用秈粳雜種優勢的難度很大,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我國在利用秈粳雜種優勢育種上終於取得成功,育成一批結實率正常的具有超高產潛力的秈粳雜交稻組合。

產量表現

2008、2009年晚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30.6公斤和434.33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分別增產7.68%和6.69%,增產均達顯著水平。2009年晚造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3.88公斤,比對照種粳秈89增產4.41%。日產量3.84~3.91公斤。

栽培要點

插(拋)足基本苗,早施重施分櫱肥,增加有效分櫱數。

審定意見

固廣占為感溫型常規稻品種。晚造全生育期與對照種粳秈89相當。豐產性好,米質鑑定為國標和省標優質2級,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適宜廣東省粵北以外稻作區早、晚造種植。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