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盲部

回盲部

回盲部,為人體消化系統解剖名詞。是迴腸末端與盲腸互相交接的部位,稱回盲部。部位:在人體位於右下腹部。回盲部是腸管的炎症(如周圍炎、憩室炎等)、腫瘤、套疊等疾病的好發部位,而盲腸與闌尾又是回盲部的主要器官。所以掌握回盲部的解剖學是十分必要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盲部
  • 概念:人體消化系統解剖名詞
  • 部位:在人體位於右下腹部
  • 組成:迴腸末段(端、迴腸下端)等
名詞簡介,部位,基礎解剖,組成,臨床要點,參考文獻,

名詞簡介

人體消化系統解剖名詞。是迴腸與盲腸互相交接的部位,稱回盲部。

部位

在人體位於右下腹部。

基礎解剖

回盲部是腸管的炎症(如周圍炎、憩室炎等)、腫瘤、套疊等疾病的好發部位,而盲腸與闌尾又是回盲部的主要器官。所以掌握回盲部的解剖學是十分必要的。①

組成

有迴腸末段(端、迴腸下端)、盲腸、闌尾及其系膜、血管、淋巴結、神經等。
一、迴腸末端
也稱小腸的下段。 迴腸末端行至右髂窩從盲腸的內後方進入盲腸 。
小腸分三部分,全長有7米。十二指腸為其上段,約30厘米,有十二個指並列的長度,故名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之間沒有明顯的解剖標誌。中段為空腸占其2 / 5,下段為迴腸占其3 / 5。④
二、盲腸 cecum
位於右髂窩內,長約6 ~ 8cm,是大腸的起始部,向上與升結腸相續,內側與迴腸末端相連。
1 回盲口:盲腸腔內有迴腸末端的開口,稱回盲口。
2 回盲瓣:回盲口處有回盲瓣,是由黏膜覆蓋增厚的環形肌而形成的上下兩片半月形的皺襞 ,可能具有括約肌的作用③,有兩個功能,一是阻止小腸內容物不過快的進入盲腸,,二是阻止大腸內容物倒流入迴腸,因此點,在結腸有完全梗阻時,使腸腔兩端均閉合而加重梗阻的嚴重性③。
在迴腸末端,距回盲瓣0.5 ~ 1cm處,有時保留有胚胎時期卵黃囊柄的殘餘,稱MeckeI憩室,憩室呈囊狀突起,一般長約5cm,出現率為2 %,憩室易感染髮炎,甚至並發穿孔②194面。
3 盲腸的形態和位置: 位於右髂窩內,個別人可出現變異,如高位者可達肝下,低位者可入盆腔,甚至位於腹下區左側。小兒盲腸位置一般均較成人為高。①第54面
4 活動性: 盲腸大多數為腹膜內位器官,稍具活動性。有的還有系膜,活動度顯著增大而成移動性盲腸者,易發生扭轉,約有5 %左右的人因盲腸後壁無腹膜包蓋直接與腹後壁相貼,所以幾乎不能活動①.有時,由於升結腸系膜與腹後壁腹膜未完全癒合盲腸可以向內移動至腹腔中部③594面。
5 結腸和盲腸在結構上的三種特徵: 結腸帶coIic bands,是由腸壁縱行肌纖維聚集形成的三條縱帶。
結腸袋haustra of coIon,由於結腸帶比腸管短,腸管形成許多由橫溝隔開的囊狀膨出,稱結腸袋。腸脂垂epipIoic appandices,沿結腸帶排列,大小不等,漿膜下脂肪局部聚集而成。
以上三種特徵是結腸與小腸的主要區別點。
盲腸的三條結腸帶匯聚於闌尾起始處,是闌尾切除術時尋找闌尾的“路標”②195面
三、闌尾 vermiform appendix
闌尾的解剖生理概要
1 形態和位置 闌尾附於盲腸後內側壁近下端處的蚯蚓狀突起 ,長約6 ~ 8厘米,直徑0.5厘米,最長可達20 ~ 30厘米,短者僅為一痕跡。直徑可達1.0厘米。是腹膜內位器官。官腔的遠為盲端 近側與盲腸腸腔相通,二者交界處的後下方2.5厘米開口處常有一黏膜皺襞稱謂格拉克(GerIach )氏瓣③②。食物殘渣或異物進入闌尾腔後,若不能排除,阻塞官腔,是誘發急性闌尾炎的主要原因之一②。
闌尾腔 在成人闌尾腔很細約0.2 ~ 0.3厘米直徑,基地部可能稍狹小;在幼兒和嬰兒闌尾腔多呈漏斗型,基底部較寬大③。
闌尾系膜 闌尾有本身的系膜,為二層腹膜所組成,連於小腸系膜下端,系膜內含有血管、神經和淋巴管。身體肥胖是有較多的脂肪;系膜一般較闌尾短,容易使闌尾曲折或成袢狀。
闌尾的基底部 大多數在盲腸的內後方 ,迴腸盲腸交界處以下 ,沿結腸帶 向回盲部追尋能達到闌尾基底部 。闌尾基底部與盲腸的位置關係是固定的,其尖端可指向任何方向,大致可分三種類型:一種在盲腸升結腸後指向上方;一種在盲腸下方指向髂窩或盆腔;一種在回盲部前後指向脾臟有時盲腸後闌尾 可以部分或全部在腹膜以外③
闌尾根的體表投影 上面 已講闌尾根部位置固定,體表投影:從右髂前上棘至臍連線的中外 1/3之一交點處,稱為McBurney點(麥氏點)。闌尾炎時此處常有壓痛
闌尾的位置 闌尾在腹腔的位置決定於盲腸的部位。變化較大。常有以下幾種:
1 迴腸前位 位於迴腸前方,其尖端指向左上方,位置淺表,闌尾炎時容易激惹壁層腹膜,所以右下腹壓痛更明顯。
2 盆位 闌尾尖斜向下內,可越過小骨盆上口 伸入盆腔,其尖端可貼近閉孔內肌,在女性 ,盆位闌尾炎常與卵巢 、輸卵管接近,需仔細鑑別闌尾炎或是輸卵管炎。
3 盲腸後位 闌尾位於盲腸升結腸後方 ,尖伸向上,闌尾炎時,常激惹腰大肌而引起曲髖。此時作曲髖檢查時,腰大肌受到牽拉時,可引起疼痛。
4 迴腸後位 位於迴腸後方,其尖端指向左上方,其後方也為腰大肌。闌尾炎時也可引起要打大肌激惹的症狀。
5 盲腸下位 闌尾位於盲腸外側。
6 盲腸外位 闌尾位於盲腸外側。
7 闌尾位於肝下 闌尾炎時,可引起右上腹部疼痛,但是 ,醫生在短時間內,反覆認真檢查右下腹或/和麥氏點,有壓痛抑或反跳痛
8 腹膜後位 等。
四、血管
闌尾動脈發自回結腸動脈,經迴腸末端的後方進入闌尾系膜,沿其游離緣行至闌尾尖端。闌尾靜脈與動脈伴行,經回結腸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而匯入肝門靜脈

臨床要點

由於迴腸管徑小於盲腸,二者銜接處又接近直角,因此回盲部是腸套疊的好發部位。

參考文獻

① 《臨床解剖學》主編 李幼瓊 華夏出版社 北京 2006年1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農村基層衛生人員中等專業學歷教育系列教材 53~ 54面
② 《解剖學》第二版 主編 余哲 人民衛生出版社 衛生部規劃教材 高等醫藥院校教材 194 ~197面
③ 《外科學》黃家駟 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72年12月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594面
④ 《外科學》全國中等衛生學校使用教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