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話

四川話

四川話,又稱巴蜀方言,屬漢語西南官話。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話川劇和各類曲藝的標準音,同時由於四川話內部互通度較高,各方言區交流並無障礙,因而四川話本身並沒有標準音。

部分語言學家認為,四川話並不等同於“四川方言”,因為除四川話外,四川省境內較為常見的漢語言還有土廣東話(屬客家話)和老湖廣話(屬湘語)等,其都以方言島的形式分布於四川各地。同時,四川省境內還擁有大量藏語彝語羌語的使用者。但由於四川話在四川具有強勢地位,是事實上的通用語,一般而言,土廣東話與老湖廣話的使用者同時也是四川話的使用者,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區,特別是康定雅江昭覺馬爾康松潘丹巴等州府、縣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話
  • 外文名:Sichuan Language
  • 主要使用地區四川省重慶市及陝南境內
  • 使用人數:9000萬
  • 語系西南官話 - 漢藏語系
  • 口音:26種
歷史發展,上古時期,中古時期,近古時期,分布範圍,語法,詞綴,句法,音韻,聲調,聲母,韻母,入聲緊元音,文白異讀,變音,特徵,四川話禁忌語,區別關係,各地方言,羌語,國語,生存危機,

歷史發展

四川話發源於上古時期非漢族語言的蜀語語和古巴語,迄今四川話的原始層中仍然保留了“壩”(平地)、“姐”(母親)、“養”(您)等來自上古時期古蜀語和古巴語的辭彙。之後四川話便隨蜀地區的歷史進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斷地發展變化,先是秦滅蜀後,蜀地區逐步形成屬於漢語族但獨具特色的蜀語。其後在明清時期,由於大量來自湖廣等地的移民進入四川,蜀語同各地移民方言演變融合而最終形成了現今的四川話。

上古時期

上古時期,四川盆地中存在蜀族巴族兩個非華夏族的民族以及蜀國巴國兩個獨立的國家,其不僅擁有各自獨立的語言:古蜀語和古巴語,還擁有被概稱為“蜀圖語”的獨立的文字系統。古蜀語與當時的華夏語截然不同,與現今羌語、嘉戎語彝語納西語土家語等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
公元前316年,秦國相繼滅掉巴蜀兩國,逐步將中原華夏族的制度、政令推行到蜀地區,並開始大量的向蜀地區移民,蜀地區出現了古蜀語和華夏語並存並用、相互滲透的局面。之後隨著秦漢時期大量的中原漢人遷徙入蜀,並且在西漢末年形成了具有較為統一特色的蜀語。《文選》卷四載左思《蜀都賦》劉逵注引《地理志》中記載:“蜀人始通中國,言語頗與華同”,同時根據揚雄《方言》中的記載,當時梁益地區的方言與秦晉方言已經較為接近,表明此時的蜀語已經屬於漢語的一個分支。
西漢末形成的蜀語作為上古時期漢語族的一個獨立分支,其特點主要體現在聲調與辭彙兩方面。在聲調方面,陸法言《切韻序》有“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的記載。同時黃鑒《楊文公談苑》中稱:“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聲。春秋胥臣、漢雍齒旨是也。蜀中作上聲、去聲呼之,蓋蜀人率以平為去。”這說明此時蜀語聲調具有自身特色。而辭彙方面,此時蜀語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吸收了來自非漢語的古蜀語的辭彙。揚雄《方言》以及其他一些歷史文獻中都記載了大量四川地區的特殊辭彙,來自古蜀語的辭彙包括“壩”(平地)、“姐”(母親)、“不律”(筆)、“養”(您)、“曲鱠”(蚯蚓)、“阿婸”(我)等,其中“壩”、“姐”、“養”、“曲鱠”至今仍保存於四川話之中。

中古時期

中古時期,蜀地區經濟文化發展達到鼎盛,作為一個獨立的語言區,蜀語繼續得到發展,此時的蜀語獨立性很強,與蜀地區以外的語言較難溝通。宋范成大旅居蜀地時在《石湖詩集》卷十七《丙申元日安福寺禮塔》詩注中有如下記載:“蜀人鄉音極難解,其為京洛音,輒謂之‘虜語’。或是僭偽時以中國自居,循習至今不改也,既又諱之,改作‘魯語’。”從中可以看出蜀與中原語音完全兩異。以宋代蜀語為例,首先蜀語韻部與宋代通語比較,韻部的分野或歸字不同,如陽聲韻寒先部的“言”字讀人眞文部、藥鐸部的“祈”讀與屋燭部的“禿”相同等。其次,蜀語介音有合口化傾向,在一些字音上三個陽聲韻尾相混。同時,蜀語聲紐保留了諸如“古無舌上”、“照二歸精”等的古音遺蹟。此外,聲調方面,蜀語在平聲字與上去聲字歸派與通語也有較大不同,如通語音歸平聲的“青雍句”在蜀語中“青”歸人上聲,“雍句”歸去聲。
川話中保留的蜀語特有辭彙統計
辭彙總數四川話中今存詞數今存詞比例
上古時期
34
3
8.8%
中古時期
68
21
30.8%
總計
102
24
23.5%
中古時期,蜀語也擁有大量特有辭彙,如“波”(老人)、“偏涷雨”(夏日暴雨)、“百丈”(牽船繩)、“溉”(江邊道路)、“塊”(墳墓)、“禿”(砍)等其中部分仍然存留於今天的四川話中(如下表所示)。將文獻中記錄的上古、中古時期蜀語特有詞在現今四川話中的存留情況進行統計,結果如右表所示。從中可以看出,上古文獻中收錄的巴蜀語特有辭彙約有一成保留於今四川話中,同時中古文獻中收錄的蜀語特有辭彙有較為可觀的三成得到保留。這表明雖然在近古時期四川地區人口構成發生劇變,但現今四川話仍然與上古及中古時期的蜀語有一定程度的傳承關係,中上古蜀語是現今四川話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四川話中保留的部分上古、中古時期蜀語特有辭彙
辭彙今義時代出處現狀
母親
存(營山、萬源等地)
篾條
蜀漢
《李登聲類》
鮥子
鱘魚
爾雅·郭注》
存,作“臘子魚”
《爾雅·郭注》
南北朝
益州記
存,作“棟棟”
偏涷雨
夏日暴雨
文選·李善注》
茶經·注》
存(都江堰)
老人
後蜀
《鑑戒錄》
存(內江等地)
竿蔗
甘蔗
一切經音義》卷十四
百丈
牽船繩
演繁露
翠(鮮翠)
鮮明
平地
廣韻
小港
《蜀典》引黃庭堅語
師塔
僧墓
江邊道路
夷堅志
存地名中
胡豆
蠶豆
蠚麻
蕁麻

近古時期

宋末元初,長達52年的蜀抗元戰爭使自唐以來經濟文化高度較發達的蜀地區遭受重創,人口銳減,經濟凋敝。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蜀地區有259萬戶(約1200萬人,占南宋全國的23.2%);而到元占領蜀之後的至元十九年(1281年)便只餘12萬戶(約60萬人,占元全國的0.7%),減少了約95%。元末明初,在這種低人口背景下,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移民開始陸續進入蜀,形成了蜀歷史上的第一次“湖廣填蜀”大移民運動。中古蜀語和各地移民方言融合演變,現今四川話由此開始逐步形成。明代四川土著居民人數較移民仍占優勢,蜀話也仍以宋元蜀語為基礎繼續發展,但已經與現今川西、川南一帶的老派四川話(灌赤片)較為接近。
根據明末清初成書的《蜀語》以及其它文獻的記載,明代蜀話音韻上的主要特徵包括:
一、入聲仍然保留,獨立成調,但川東、川北地區的入聲尾(喉塞音)已經式微。
二、平聲未分陰陽,因而明代蜀話中僅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
三、[-m]韻尾已經消失,併入[-n]韻尾。這三個特點與此時的官話迥異,首先,依據《中原音韻》記載,北方官話早在元代就已經入聲消失,平分陰陽;同時北方官話中[-m]韻尾並未消失,因此蜀話與北方官話並沒有同步發展。
另外從辭彙上來看,明代蜀話辭彙以單音節詞居多,表現出與南方諸漢語相類似的特點,這表明蜀話在形成期更多的受到了南方漢語而非北方官話的影響。
四川話四川話
明末清初,蜀地區再次陷入戰亂,人口銳減,之後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使四川人口構成發生劇變。就全川而言,移民運動之後四川土著居民僅占四川總人口的約30%。但是,明末清初戰亂中,四川各地受到的破壞程度相差很大,川東、川北地區受戰亂影響嚴重,而川南地區卻受影響十分輕微。當時還有大量川東、川北的四川土著居民,前往川南地區以及與川南毗鄰的滇黔北部地區躲避戰亂。
因而,川南地區的存留的四川土著居民人數可能較移民仍占優勢,其中又以峨眉樂山、犍為一帶為最,從而使以宋元蜀語為基礎的明代四川話在川南地區仍然得到存留。與此同時,大量來自湖廣、江西、廣東等地移民進入川東、川北地區,從而使四川話內部產生了新派(川東、川北)與老派(川西、川南)的分化,奠定了現今四川話內部新老兩派並存的格局。

分布範圍

四川話的使用人口主要分布於信封盆地一帶,覆蓋了除部分非漢族聚居區外的整個四川省、重慶市,以及陝西、湖北、湖南、雲南、貴州等省與川毗鄰的部分縣市,使用人口約0.93億,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漢語分支之一。蜀話內部互通度較高,辭彙、語法、聲韻等方面都較為一致,一般根據古入聲的今讀情況分為如下圖所示的4個方言區:入聲歸陽平的川西片、入聲保留的灌赤片岷江小片、入聲歸去聲的灌赤片仁富小片和入聲歸陰平的灌赤片雅棉小片。
從保持中古時期蜀語特點的多少來看,川北、川東片由於地理區位等原因,是明清以來湖廣等地移民的主要聚居區,受外來語言影響較大,保持古音較少,是語言的發展區,為新派四川話;而川西、川南的灌赤片由於四川土著居民存留較多、接受外來移民相對較少,保持古音較多,是語言的穩定區,為老派四川話。灌赤片大部分區域保留了入聲,同時從古代蜀地區“平聲似去”的特點來看,古入聲歸去聲仍可視為保留本地區中古音的一個表現;灌赤片同時還保留了較多的中古時期的蜀語辭彙。
四川話使用範圍及內部差異四川話使用範圍及內部差異
四川省
成都片區;四川話以成都為中心,成都人說話的方式比較中性化,帶an字母的辭彙音,嘴巴發音呈扁平狀態,突出了成都話的個性。使用成都話的地方主要包括(成都市轄區、郊縣、縣級市,資陽代管的簡陽市,眉山市北部少數鄉鎮,德陽市中江縣等5個地帶)
廣安片區;四川話以廣安為代表的廣安片區口音,輻射半個川東北地區,但相對於臨近的重慶而言,廣安人說話屬於比較爽快的那種,口音也比較易懂,廣安作為小平家鄉的門戶,自然也承載了小平從江西移民過來的江西風味語種,比如說糍粑,廣安人就說成麥糍粑,在廣安市岳池縣,很多90後的學生則以“我兒哄”來表達對對方的話質疑詢問,在這方面則形成了岳池縣的一個代表性辭彙,“我兒哄”這辭彙使用地還包括武勝縣極少數地區的學校。使用廣安口音的地方包括(廣安市轄二區除廣安區協興鎮外的其他地方、岳池縣、武勝縣、華鎣市北部、遂寧市船山區)
南充片區;四川話以南充人為特色的代表,形成了南充片區口音,南充,作為川東北經濟中心,其語言上也有相對的帶動作用,南充口音與廣安口音分界線位於高坪區闕家鎮地帶,與廣安市嘉陵江一江之隔形成了二江語言風格,南充人說話比較高調,方言中各種辭彙比較重音。使用南充口音地區有(南充市轄三區、高坪區除闕家鎮外,蓬安縣、西充縣、閬中市南部)
巴中片區;四川話以巴中市為代表的巴中口音,音調特別的好辨認,在交流方面巴中人比較偏重音調的後音,捲舌音比較重。比如說吃飯,巴中人與達州人則說成“啟反”。巴中口音使用人口輻射大半個川北地區,人口大約在600萬左右。使用巴中話的地區有(南充市儀隴縣、閬中市北部,巴中市轄區、通江縣、南江縣、廣元市昭化區、蒼溪縣、青川縣)
瀘州片區;代表地區(瀘州市轄區、縣,宜賓市轄區、縣)
內自片區;代表地區(內江市轄區、縣,自貢市轄區、縣、眉山市仁壽縣)
達州片區;代表地區(達州市除萬源市、開江縣外的其他地區)
綿陽片區;代表地區(綿陽市除北川縣外、德陽市除中江縣外、廣元市除昭化、蒼溪縣、青川縣外)
雅安片區;代表地區(雅安全市)
涼山州片區;涼山州,全稱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集地,該地以民族語言為主,融合了四川方言,其音調聽起來比較細膩,柔潤的感覺。代表地區(涼山州全州、攀枝花市)
阿壩州片區;代表地區(阿壩州、北川縣)
甘孜州片區;代表地區(甘孜州)

語法

詞綴

四川話的詞綴與國語相比有較大差異。首先,四川話中擁有部分國語中沒有的特有詞綴,例如四川話中常見的動詞詞綴“倒”可以組合為“估倒”(逼迫)、“諳倒”(猜測)、“馬倒”(欺壓)、“默倒”(以為)、“審倒”(小心試探)、“陰倒”(不張揚)和“幽倒”(注意)等常用語。再如“頭”在四川話中也是一個極常見的動詞詞綴,可以組成如“學頭”、“看頭”、“搞頭”、“吃頭”、“做頭”、“討論頭”、“複習頭”等常用語,如“釣魚城有沒得耍頭”在四川話中意為“釣魚城好不好玩”。
第二,四川話中部分詞綴雖然國語中也有,但使用範圍和附加含義卻有很大差異,如四川話中名詞詞綴“子”可以構成“蜂子”(蜜蜂)、“耳子”(木耳)、“砣子”(拳頭)、“羊子”(羊)、“煙子”(煙)、“今年子”(今年)、“明年子”(明年)等國語中沒有的辭彙,同時四川話中還有“分分子”、“角角子”、“兩兩子”、“斤斤子”這類由量詞重疊後加詞綴“子”,用來表數量少的特殊用法,例如“你咋個淨給我些角角子”在四川話中意為“你怎么只給我角票”。
另外,北京話中沒有兒尾詞,其詞綴“兒”都以兒化的形式出現,但四川話中有“褲兒”、“帽兒”、“娃兒”、“刀兒”、“偷兒”、“樣兒”、“鍋兒”等大量兒尾詞。同時名詞詞綴“家”在四川話中一方面可以用來表示人群之間的對立,如“姑娘家”與“兒娃子家”、“婆娘家”與“男人家”、“娃兒家”與“大人家”(這種情況下“家”詞綴還可以重疊表輕視,如“兒娃子家家的,還嗇得很”在成都話中意為“男孩子怎么這么吝嗇”);另一方面“家”詞綴還可以表時間,如“春天家”、“白天家”、“往回家”等。

句法

在四川話中,有很多特有的並不見於國語的句式結構,僅與“得”字相關的常用句式結構就有“得V/不得V”、“V得/V不得”、“V得C/V得不C”、“V得C(O)”、“V得有(O)”(V為動詞、C為補語、O為賓語)等5種,沉積了漢語各個歷史時期“得”字的用法。
除此之外,四川話中的特有句式還包括:“V都V了”、“V起來/V起去/V起XY”、“到X不X(Y)”以及諸如“X不(沒)XY”、“X都XY了”、“X都要XY”、“X就XY”一類的半拷貝結構等。部分句式的例句如下表所示:
句式例句含義
得V/不得V
事情湯水很了,我不得乾
事情很麻煩的話,我不會幹
V得/V不得
你硬是走不得
你真是不能走(很長的)路 或是你不要走
V得C/V得不C
把屋頭收拾得巴巴適適
把屋裡收拾妥貼
V起XY
把人客請起進來
把客人請進來
X是XY
我是可以去耍
我雖然(當然)可以去玩

音韻

聲調

四川話的調類總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類,部分地區四川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但入聲字全部整齊地歸入某一個調類(如成都話入派陽平、自貢話入派去聲、雅安話入派陰平),與入聲雜亂派入四個調類的北方官話截然不同。依據《四川方言音系》統計,四川話總計150個方言點中,擁有5個調類(即入聲保留的)的有48點,約占方言點總數的三分之一;而擁有4個調類的有102點,約占方言點總數的三分之二。

聲母

四川話中包括零聲母在內總計有25個聲母,絕大多數地區的四川話沒有tʂ組聲母(捲舌聲母)。四川話總計150個方言點中,有tʂ組聲母僅為26點,且都江堰等7點只出現在入聲字中,並只與韻母[ə](西充為[ɿ])相拼,只有自貢等19點(主要為入聲歸去聲區)tʂ組聲母可以和較多韻母相拼。同時,四川話還擁有部分國語沒有的聲母,如舌尖濁擦音[z]、唇齒濁擦音[v]、舌根濁鼻音[ŋ]、舌面前濁鼻音[nʲ]等。

韻母

四川話中總計有42類韻母,依據《四川方言音系》統計,四川話總計150個方言點中,黔江擁有最多韻母,總計40個;而屏山寧南兩點韻母最少,為31個。另外,榮縣等3點韻母為32個,眉山等4點為33個,洪雅等5點為34個,彭山等12點為35個,成都等62點為36個,都江堰等8點為38個,射洪等6點為39個。
一般而言,四川話中韻母以36類和37類最為普遍,代表性方言成都話的韻母如下所示:
 ---開尾元音尾鼻音尾
開口呼
ɿ
ɚ
a
o
ɛ
ai
ei
au
əu
an
ən


齊齒呼
i
ia

iai
iau
iəu
ian
in
iaŋ
合口呼
u
ua

uai
uei
uan
uən
uaŋ
撮口呼
y
yo
ye
yan
yn
yoŋ

入聲緊元音

約有三分之一地區的四川話入聲獨立成調,但其中入聲塞音韻尾已不明顯,僅樂山等地存留有微弱的喉塞音,但這些地區入聲字發音仍然十分短促,不能任意延長。這主要是由於四川話中保留有一套相對獨立的僅用於入聲字的韻母,如[iæ]、[uæ]、[ʊ]、[ɘ]、[ɐ]、[iɐ]、[uɐ]、[c]、[yʊ]、[yɵ]等,這些韻母有緊喉作用,在發音時喉頭肌肉和口腔肌肉緊張,從而使整個音節表現出一種粗硬緊促的狀態。
由此可見,在入聲獨立的四川話中,入聲並不僅僅單純以其相對音高區別於其他調類的,而是發展出了入聲緊元音來取代入聲塞音韻尾。
因此古入聲字在四川話入聲獨立區和入聲歸入舒聲區擁有一定的讀音差異,即主要元音的鬆緊對立,如下表所示。
例字入聲獨立區入派陰平區入派陽入派去聲區
æ
æ
æ
a
a
a
ɵ
ʊ
ʊ
o
o
o
e
æ
e
ɛ
ɛ
ɛ
ie
ie
ie
i
i
ɵ
ʊ
ʊ
u
u
u
y
yo
y
ə
ə
ə
ɿ
ɿ
ʅ
ia
ia
ia
ua
ua
ua
ie
ie
ie
ɵ
æ
ue
ye
yo
yo
yo

文白異讀

四川話由於受共同語(古代的雅音及近現代的北方官話)的長期影響而產生了文白異讀系統。白讀音通常是四川話所固有的讀音,是對自身古代語音的繼承;文讀音則通常與北方官話較為接近。
一般而言,白讀音主要出現在高頻日常生活用語中,而文讀音主要出現在書面語、新辭彙中。四川話的文白異讀系統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中,但近幾十年來,由於中國政府的單一語言政策,主要的趨勢是文讀音越來越占優勢,部分字詞白讀音已趨於消失,固定為文讀音。

變音

變調
連讀變調現象在四川話口語中十分常見,但各地略有差異,以成渝片為例,大致來說四川話中的變調可以分為4類。
一是重疊詞中的變調,一般而言如果組成該重疊詞的字聲調為陽平或去聲,則第二個字變調為陰平;同時,如果組成該重疊詞的字聲調為上聲,第二個字變調為陽平。
二是兒尾及兒化詞中的變調,如果兒尾名詞為陽平,兒尾變調為陰平;如果兒化詞的最後一個字為陽平,該字變調為陰平。
三是特定字的變調,如“去”、“頭”、“面”、“上”等虛詞在多數情況下都變讀為陰平。四是二字詞及三字詞的第二個字在很多情況下變讀為陰平。
兒化
兒化是四川話(除岷江小片小部分地區)中的一種常見的音變現象,四川話的兒化內部較為一致,但與北方官話的兒化存在很大差異,特別是在兒化韻的數目上,四川話中的兒化韻僅有[ɚ]、[iɚ]、[uɚ]、[yɚ]4個,而北方官話有26個。
四川話的辭彙主要由承自中上古時期蜀語的辭彙、由明清時期移民帶來的移民語言的辭彙、承自古代漢語通語的辭彙三部分組成。2005年以來也有大量的來自國語、英語等語言的外來語辭彙進入四川話,同時也有諸如“雄起”、“勾兌”、“假打”、“洗白”、“冒泡兒”等四川話新辭彙在成都產生,並迅速通行全川。四川話的辭彙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蜀地區獨特的民間文化和風俗習慣。
四川話的辭彙與其它漢語的相比具有十分巨大的差異,與四川話關係較為密切的雲南話也僅有58.3%的辭彙與四川話相同,同時由於四川話在形成期更多的受到了由移民帶來的湘語贛語等南方漢語的影響,從而使四川話的辭彙與北方官話擁有很大差異。因此,雖然四川話通常被歸為官話的一支,但北方官話中與四川話相同的辭彙僅有47.8%,遠不及湘語的54.9%和贛語的49.4%。

特徵

詞形
四川話辭彙和國語在詞形上存在顯著差異,以下從音節和詞素兩個方面進行比較。首先,在音節方面,四川話中大量辭彙與國語在音節數目上存在差異,例如有些四川話辭彙的單音節詞對應在國語辭彙中則是多音節詞;與之相反,有些辭彙在四川話中為多音節詞,但對應在國語辭彙中則是單音節詞;同時有些辭彙雖然在四川話與國語中同為多音節詞,但音節數並不相同。
關於音節比較的部分例詞如下表所示:
四川話辭彙與國語辭彙的音節比較
四川話國語四川話國語四川話國語四川話國語
川單
普雙
兇惡
摔倒
貼上
以為
張開
澆灌
孵化
撥弄
調換
欺負
調皮
抽打
追趕
批閱
吮吸
拖延
挪動
欠缺
難過
磨蹭
麵條
溢出
翻動
裂開
川雙
普單
巴適
欛欛
𤆵和
幾下
瓢羹兒
估到
霧罩
經事
嘎嘎
啪啦
鹽巴
盅盅兒
川三
普雙
棒老二
土匪
巴壁虎兒
壁虎
檐老鼠(耗兒)
蝙蝠
扯把子
撒謊
月母子
孕婦
磕膝頭兒
膝蓋
丁丁貓兒
蜻蜓
襪底板
鞋墊
雪彈子
冰雹
賊娃子
小偷
偷油婆
蟑螂
冒皮皮
吹牛
其次,就詞素來看,四川話辭彙與國語辭彙的區別大致有三種情況:
首先,四川話中大量辭彙與國語沒有相同詞素;其次,四川話中也有一些辭彙與國語具有部分相同詞素;同時,四川話中還有部分辭彙雖然與國語詞素相同,但詞序並不相同。
關於詞素比較的部分例詞如下表所示:
四川話辭彙與國語辭彙的詞素比較
四川話國語四川話國語四川話國語四川話國語
完全
不同
角孽
吵架
噗鼾
呼嚕
活路
工作
婆娘
妻子
經佑
照顧
灶屋
廚房
剎角
結束
橫順
反正
踏謔
作踐
背時
倒霉
伸抖
整齊
安生
打算
往回
以前
二回
以後
頸項
脖子
謱謰
邋遢
曉得
知道
造孽
可憐
安逸
舒服
行適
能幹
踏踏
地方
彎酸
為難
各人
自己
相因
便宜
部分
相同
拉絲
拉鏈
火炮兒
鞭炮
轉來
回來
蹄花兒
蹄膀
院壩
院子
擤鼻子
擦鼻涕
火閃
閃電
打伙
合夥
灰面
麵粉
向火
烤火
皮面
表面
缺缺
缺口
抽抽
抽屜
皺皺
褶皺
別個
別人
不了
不止
晌午
午飯
側邊
旁邊
失悔
後悔
聲氣
聲音
順序
不同
雞公
公雞
雞母
母雞
氣力
力氣
開裂
裂開
鬧熱
熱鬧
錢紙
紙錢
人客
客人
歡喜
喜歡
詞義
四川話中部分辭彙詞形與國語一致,但意義卻截然不同,例如“造孽”在四川話中意為可憐,而在國語中是佛教用語,意為做壞事;而“飲”在四川話中意為澆灌植物,在國語中則為喝水或給牲畜水喝的意思;再如“不好”在四川話中意為生病,在國語中則為“好”的反義詞。
四川話中還有部分辭彙詞形與國語一致,但詞義範圍不同,例如“鼻子”在四川話中除了指人體器官外,還可指鼻涕;再如“新鮮”在四川話中還有“清醒過來”的含義,同時“醒”在四川話里還可以指食品變質。

四川話禁忌語

四川話擁有豐富且自成體系的禁忌語系統,早在西漢揚雄所著《方言》中便有對蜀語中禁忌語的記載,蜀話的禁忌語中體現了較多的蜀地區的風俗、語言特點。
首先,蜀話中的忌諱說兇惡動物,例如蛇在四川話中的諱稱有“梭老二”、“梭梭”、“乾黃鱔”、“長蟲”等,老虎在四川話中的諱稱有“貓貓”、“大貓”、“大頭貓”、“扁擔花”等,狐狸在四川話中的諱稱為“毛狗”,老鼠在鼠話中的諱稱有“耗子”、“老水子”、“高客”、“喜馬”等。
其次,四川話中忌諱說不吉或不雅的詞,如與“散”同音的“傘”往往被稱作“撐花兒”或“撐子”,而死亡在四川話中通常被稱為“不在”,並有“莫搞了”、“莫脈了”、“戳火了”、“撬桿兒了”、“翻翹了”等說法,再如生病在四川話中被稱為“不好”或“裝狗(狗)”、“變狗(狗)”。

區別關係

各地方言

將成都話作為四川話的代表與其它漢語方言進行辭彙的比較,大致可以得出四川話與其它漢語方言的親疏關係(如下表所示),與四川話辭彙相同比例越高的,與四川話的關係則越親密;反之,則越疏遠。四川話與同屬漢語西南官話的雲貴官話關係最為緊密,但由於四川地區與雲貴地區在人口構成上有一定區別,因而辭彙上已經出現較大差異。
西南官話區外,湘語與四川話聯繫最為緊密,兩者擁有大量的獨具特色的共有辭彙,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湘語與川渝地區以外等地的西南官話關係卻比較疏遠,這主要是由於清前期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有大量來自湘語區的移民進入四川湘語在現今四川話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而帶來了大量來自湘語的辭彙。揚雄《方言》中歸為古楚語的“謱謰”(四川話俗作“裸連”,囉嗦之意)、“革”(四川話稱“老革革”,老之意)、等辭彙便進入了四川話,同時四川話中“蚌殼”(蚌)、“跍”(蹲)、“側邊”(旁邊)、“釅”(濃稠)、“灶屋”(廚房)、“堂屋”(正房)等辭彙也很可能來自湘語。此外,四川話在辭彙上與贛語的相似性也超過了與四川話同屬官話的北方官話,這也與清初大量來自江西的移民進入四川有關。
四川話與其它漢語方言的親緣度排名
排名漢語方言種類方言點與四川話相同的辭彙比例
1
雲南話
58.3%
2
54.9%
3
52.7%
4
49.4%
5
47.8%
6
36.4%
7
27.4%
8
27.2%
9
20.2%

羌語

建立古蜀國蜀族便是由岷江上游的今羌族聚居地遷徙至成都平原的古氐羌系民族的一支,作為四川話源頭之一的非華夏語的古蜀語與羌語便具有密切的聯繫。同時由於羌族與巴蜀漢族交往密切,加之羌語各方言間難以溝通,使“漢話”(羌族對四川話的稱呼)成為了不同地區羌族之間用以交流的通用語,四川話(主要是羌族聚居區周邊方言)對羌語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首先,南部羌語受四川話的影響而產生了聲調。以羌語桃坪話為例,其擁有6個聲調,其中5個都與四川話借詞有關。這5個聲調與羌族聚居區周邊四川話不僅調類相同,且調值也幾乎完全一樣(如右表所示)。
其次,羌語中擁有大量的來自四川話的借詞,這些借詞以名詞、動詞為主,有少量量詞、副詞、連詞,涉及方面十分廣泛。同時由於羌語區各地受漢族影響程度不同,因而漢語借詞比例也不相同,總的來說四川話借詞占羌語總辭彙的10%到30%。羌語中的漢語借詞發音與羌族聚居區周邊四川話發音基本相同,且同樣具有保持古音較多的特徵。另外羌語在四川話的影響下,增加了輔音音位[f]、單元音音位[ʅ]、二合元音、三合元音以及鼻尾韻母等語音要素。

國語

除了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辭彙外,語法跟國語基本一致,能逐字互譯。被動句中的"被"字一般說為"遭",但此時帶有不情願、不高興的感情色彩,所以平時被動句使用較少。如"他遭開除了。"國語中說為"他被開除了。"
構詞法方面,跟國語對比,構詞法上顯著的不同是名詞和動詞的重疊式,即,名詞能夠重疊,動詞一般不能重疊。
1.名詞的重疊。四川話的單音節名詞和名詞性語素大都能重疊,且多數重疊式第二字兒化(川東比川西多)。重疊式表示小稱。非重疊式有單字單用、加"子"尾、加"兒"尾或兒化等幾種方式。具體的詞各地不盡相同。
2.國語有動詞重疊式,重疊式的動詞大都有嘗試的含義。四川話動詞一般不重疊,動詞加“一下”或“哈兒”表示嘗試或短暫動作。
3.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話中形容詞的生動形式相當豐富。雖然國語也具有相同的構詞方式,但四川話這類詞遠比國語多,而且表意豐富,感情色彩濃烈,使用頻率高。這從川劇、方言作品和地方報刊上都可明顯感覺到。
在形容詞詞根的前後都可加單音節或多音節語綴構成這種生動形式,表達不同的狀態或感情色彩。例如,“火巴 ”(軟)前面加“溜”、“稀溜”、“撈”、“撈撈”,後面加“溜溜”、“撈撈”、“稀稀”等都表示很軟,但程度卻有細微的差別。這裡A+bb的格式尤其值得注意(A表示中心意思,一般能獨立成詞,bb是疊音後綴,表示某種狀態或感情色彩):
  1. A多為形容詞性語素,但也可以是動詞性語素或名詞性語素,組成的Abb格式都是形容詞。
  2. 相當一部分Abb式形容詞可變換為AbAb格式,語意較Abb式略輕。
  3. 大部分Abb式是由A+bb構成,但有些可以認為是Ab重疊b而構成的,它同時存在Ab的重疊式Aabb。
  4. 還有些Abb式沒有與之相應的Aabb式。
  5. 語素A的辭彙意義很清楚,語素bb的辭彙意義有些是清楚的,如“展展”、“甩甩”;有些則要同A組合之後才顯示出來,如“生生”、“篩篩”。什麼bb與什麼A組合是約定俗成的。
句法方面,四川話在句法上與國語對比,顯著的不同是在補語的構成上。
1.能直接用在動詞、形容詞後面作程度補語(後帶“了”)的詞相當豐富,且富於表現力。
2.動詞後用“倒”、“起”、“倒起”作補語,相當於國語的助詞“著”或用“到”、“了”、“起來”等作補語。
3.某些動詞後加"得"表示可以、可能、應該做某事,國語往往用“能”,可以、應該+動詞表示。
,用在陳述句末,有強調和提醒對方的意味。又用在祈使句末,有較強的請求意味。
,有多種用法。用在陳述句末,表示事情顯而易見或本應如此。用在祈使句末,加強祈請語氣。用在特指疑問句句末,表示詢問。
,用在非問句或反問句末,表示詢問或增強質問、不滿的語氣。
,用在疑問句或感嘆句末,表示責問或不滿等。
,用在陳述句末,常與"倒、起、倒起"等連用,表示動作的進行或持續,有補足語氣的作用。
綜上所述,四川話和國語雖同屬官話,但作為地方方言,仍有不少自己的特點。上面僅是撮其大要,至於更細微的差異,則主要體現在辭彙中。

生存危機

雖然四川省通常被認為是方言較為強勢的地區,但事實上由於中國政府的“推廣國語”政策,四川話的生存環境正受到國語的強烈衝擊,有學者認為在中國的政治經濟背景下,四川話長遠甚至有完全被國語取代的可能。
一方面四川話在廣播、電視等媒體以及部分公共場合的使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學校儘量使用國語教學,且沒有教授四川話的課程,從而導致四川地區80年代後出生的人使用母語的能力較弱,所使用的四川話受到了國語的嚴重影響:其特有的語音成份有些正逐漸趨同於國語,但另一方面國語的語音成分又很難進入四川話,因而音韻系統正在簡化。
同時,國語的推廣還使四川民眾對自己母語產生了較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仍然對四川話擁有很高的忠誠度,另一方面卻認為四川話地位層次較國語為低,雖然事實上各種語言之間並沒有貴賤之分,但這種心理也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四川話式微的過程。基於相同的心理,在四川話內部,入聲保留的岷江小片,由於受到相對強勢的成渝片和國語的雙重影響,處境更加危急。
由於缺乏母語教育,年輕一代已經無法熟練掌握四川話豐富的辭彙、短語及句式;同時也無法掌握四川話中大量字詞的讀音,音韻機械模仿國語,例如[v]聲母在年輕一代中丟失嚴重,[ŋ]聲母、[yo]韻母也有一定的丟失現象,同時[k]聲母誤讀為[tɕ]、[s]聲母誤讀為[tsʰ]、[x]聲母誤讀為[ɕ],[ən]韻母誤讀為[uən]、[ue]韻母誤讀為[o]等現象也很突出。不過有學者認為四川話的部分固有的音系特徵,如特有的調值,一些難以被國語取代的韻母、聲母,在一定時間內仍會繼續得到保持。
四川話的式微勢必會使以四川話為根基的巴蜀文化,特別是以四川話為載體的蜀傳統藝術(如川劇、清音、相書竹琴金錢板等)遭受到嚴重的衝擊,甚至也隨之消亡,因而近年來中國學術界也出現了一定保護方言的呼聲,而部分四川民眾對四川話不自信的態度也有所轉變,例如成都捷運只使用國語和英語報站,卻不使用四川話報站,就引起了網路上的激烈爭論。而中國廣電總局宣布的對四川話方言劇的禁令,也引發了很大爭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