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六義說

四史,其實就是前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屬於二十四正史中的前四部,是中國歷史上的史學巨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史六義說
  • 出處:《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
  • 屬於:二十四正史中的前四部
  • 時代:春秋
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六義,二十四史,後世評價司馬遷,

四史

《史記》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司馬遷在編寫體例上發揮了創造才能,運用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敘述了我國上至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約3000年的歷史,
本紀——是按年代循序記敘帝王言行和政績的體裁;
世家——是記載諸侯國興衰的文體;
列傳——是記載各種代表人物活動的體裁;
表——是按年代和譜列記述各時期重大事件的文體;
書——是記載有關經濟、政治和文化制度的專篇。
其中:本紀、世家和列傳是全書的主體。用這種方法編寫歷史,是司馬遷的獨創,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先河。
《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司馬遷寫《史記》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人們提供歷史發展的脈絡、規律和治國經驗,所以在觀察和記述歷史的時候,表達了許多新穎進步的思想,表現了深刻的歷史洞察力。
司馬遷注意到底層人民民眾在歷史上的活動和影響,對於陳勝領導的秦末農民大起義,不但進行了詳細記述,而且還把他的功績與商湯伐桀、周武伐紂,孔子作《春秋》相提並論。把陳勝作為反抗暴政,開闢歷史新時代的人物來看待。
司馬遷不迎合當朝皇帝漢武帝。反而對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搜刮錢財的作為及社會動盪不安,人民饑寒交迫的情景進行了揭露和批評。
司馬遷十分擅長歷史人物的描寫,他以關係“天下所以存亡”為塑造人物的標準,通過一系列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揭示人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心世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忍辱負重、相忍為國藺相如,慷慨悲歌,西向刺秦王的荊軻,破釜沉舟、叱吒風雲的項羽,豁達大度,機智多變的劉邦都在他的筆下顯得逼真生動,栩栩如生。
近人梁啓超稱讚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班固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家,他的父親班彪曾著有《史記後傳》六十五篇,班固在父親的直接影響下時期就開始漢史的研究,自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至漢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潛精積思”,基本成書。班固死後,漢和帝又讓班固的妹妹班昭馬續續補“八表”和“天文志”,《漢書》最後完成。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我國第一部傳記體的斷代史。它規模宏大,體例統一,記事豐富,文辭精練,常被後世看做與《史記》並列的正史典範。它不但在史學上有所貢獻,而且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漢書》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收集了許多逸聞軼事,熔鑄到著作中去,補充了許多重要的文獻,如詔令、奏疏和議論等。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更重要的是班固創造了一些“表”、“志”:如《古今人表》。譜列遠古至秦楚之際的歷史人物;《藝文》、《五行》、《刑法》、《地理》四志。擴大了史書容納史料的範圍。

《後漢書》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收集已有的7種版本的《後漢書》,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寫下了這部現存的《後漢書》史學名著。
後漢書》南宋紹興刊本《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王莽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三國志》

三國志》是西晉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受到後人推崇。

六義

源自《毛詩序》,六義說實本於《周禮》,六義為風,雅,頌,賦,比,興.風即《國風》,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區的歌曲;頌包括《魯頌》,《商頌》,《周頌》,主要是宗廟祭祀的舞曲.

二十四史

從《史記》開始到《明史》為止的“二十四史”,包括
1. 史記 漢· 司馬遷130
2 漢書 漢· 班固 100
3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 120
4 三國志 晉·陳壽 65
5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李百藥 50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20 宋史 元·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

後世評價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