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細胞性胃炎

嗜酸細胞性胃炎特徵是胃黏膜層或胃壁全層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而出現胃腸道症狀,同時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因嗜酸性粒細胞的浸潤常以胃、十二指腸和小腸為中心,本病常稱為嗜酸細胞性胃腸炎。

基本介紹

  • 別稱:嗜酸細胞性胃腸炎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胃部
  • 常見病因:病因不明,多認為是外源性或內源性變應原導致的全身或局部變態反應所致
  • 常見症狀:缺乏特異性;腹痛或不適、噁心、嘔吐、焦慮、腸梗阻、腹水等;累及肝膽系統可出現黃疸
  • 作者: 
  • 職稱: 
  • 單位: 
  • 貢獻: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病因不明,多數認為是外源性或內源性變應原導致的全身或局部變態反應所致。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或個人的食物或藥物過敏史、蕁麻疹、哮喘等病史,特別是幼兒。有報導本病與食物蛋白抗原過敏有關,如牛奶、大豆、小麥、魚肉、雞蛋等,或者藥物和菌體毒素、食物添加劑等亦為誘發因素。

臨床表現

本病缺乏特異性,可因胃流出道梗阻而急性起病,表現為腹痛或不適、噁心、嘔吐、焦慮、腸梗阻、腹水等慢性症狀,如累及肝膽系統,則可出現黃疸。有些患者的症狀可持續多年。臨床採用Klein分型可將其分為三型:
1.黏膜型
此型病變主要累及胃腸黏膜。患者可有過敏性病史及較高的IgE濃度,表現為胃腸道蛋白丟失、貧血、噁心、嘔吐、腹痛、體重減輕及腹瀉等。
2.肌層型
該型病變主要累及肌層,其臨床表現為梗阻,包括幽門梗阻和腸梗阻。梗阻有時需要手術治療。此外,偶有胃腸道出血和瘺管形成。
3.漿膜型
此型病變主要累及漿膜層,臨床表現為腹痛,且常伴有腹膜炎及滲出性腹水。以上3型可單獨或混合出現。

檢查

1.血常規
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升高,且隨疾病病程波動。但部分患者的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始終保持正常水平。
2.糞便檢查
可有大便隱血陽性,部分患者有輕度脂肪瀉。
3.腹水檢查
可見大量嗜酸性粒細胞。
4.內鏡檢查
可見受累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出血、增厚或有腫塊。病理活檢可見受累胃腸道黏膜有局灶或瀰漫性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診斷

嗜酸細胞性胃炎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外周血象、放射學和內鏡下活檢病理結果。內鏡下黏膜活檢證實胃腸道黏膜組織有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是診斷的關鍵,但胃腸道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常呈局灶性分布,因此多點活檢可有效提高診斷率。此外,胃腸X線、CT、超聲檢查等亦有輔助診斷價值。

鑑別診斷

須與寄生蟲感染、胃腸道腫瘤與惡性淋巴瘤、嗜酸性肉芽腫、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等疾病相鑑別。

治療

1.一般治療
避免可能誘發症狀的食物或其他過敏原;,過敏因子明確的做脫敏治療。
2.藥物治療
激素治療有顯效,常為首選。激素治療後再發患者或手術後再發患者,再用激素治療仍然有效。對於I型變態反應患者,套用腎上腺素、麻黃素可能有效。
3.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適用於有梗阻的患者,但遠期效果不佳,如不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即使作胃腸道局部切除,仍有復發的可能性。

預後

本病預後大多良好,常是自限性疾病,但部分患者症狀可持續存在。胃竇狹窄、幽門梗阻或小腸梗阻內科治療無效者有時考慮手術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