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怪

嗔怪

嗔怪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ēn guài,意思是責怪。本義為發怒、生氣。嗔怪也指強烈的非難。出自唐 顧況 《田家》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嗔怪
  • 外文名:blame;rebuke 
  • 拼音:chēn guài
  • 釋義:責怪,
  • 形聲:從口,真聲。本義:發怒;生氣
基本信息,詳細解釋,含義,出處,表現手法,

基本信息

【詞目】嗔怪
【拼音】chēn guài
【基本解釋】責怪

詳細解釋

含義

單獨解釋
chēn
<動>
(形聲。從口,真聲。本義:發怒;生氣)
同本義。也作“謓”
謓,恚也。——《說文》
字亦作嗔。又如:嗔怒(生氣;發怒);嗔怪(生氣怪罪)
責怪;埋怨。如:嗔道(怪道;怪不得);嗔色(不滿的臉色)
用同“”。睜大眼睛。如:嗔目
整體解釋
嗔怪
chēn guài
責怪
孩子不懂事,你就別總嗔怪他了。
(1) 責怪,但其中包含對被責怪者愛的成份多一些。 孩子不懂事,你就別總嗔怪他了,下次改。也有生氣責怪的意思。
(2) 強烈的非難 對別人的言語或行動表示不滿意。 嗔怪多用在女性對愛人或曾經的愛人的一種責怪,略帶一點撒嬌的成分在其中.

出處

1、責怪
唐 顧況 《田家》詩:“縣帖取社長,嗔怪見官遲。”
元 曾瑞 《留鞋記》第二折:“ 梅香 ,我只怕母親嗔怪,喒回家去來。”
明 施耐庵《水滸》第三十一回《張都監血濺鴛鴦樓 武行者夜走蜈蚣嶺》:我說出來,叔叔不要嗔怪。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回 :“太子曰:‘此事不難。明日乃朔日,父王必然視朝。吾母可著宮人往瓊台採摘花朵,引那賤婢出台觀看,待孩兒將他毒打一頓,以出吾母之氣。便父王嗔怪,罪責在我,與母無乾也。’”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老爺一向奉道虔誠,而今有些懈怠,恐怕神天嗔怪。”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回:“ 寶釵 倒背地裡誇他有忠心,並不嗔怪他。”
清 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四回:只得嗔怪老媽不會說話,順手一個巴掌打了過去,不料用力過猛,把老媽打倒了。
巴金《春》五:“ 覺新 嗔怪地瞅了 淑華 一眼,阻止她說下去,她便閉了口。”
2、強烈的非難

表現手法

語句中表面上是責怪,其實滿含愛的一種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