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波爾克獎

喬治·波爾克獎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喬治·波爾克將足跡灑遍全球,為發掘寶貴的新聞事實而以身涉險,最終於報導希臘內戰期間不幸遇害。儘管正義在過去的65年間始終未得伸張,為揭示真相而獻出生命的事實,已足以令他名垂世界新聞史。美國新聞界設立的“波爾克新聞獎”,至今仍會定期頒發給在發掘真相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新聞工作者。

長島大學將在2005年4月21日舉行13項大獎的頒獎典禮。喬治·波爾克新聞工作者獎是1949年設立的,目的是紀念在報導希臘內戰時犧牲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喬治·波爾克,是重要的新聞獎項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喬治·波爾克獎
  • 時間:1949年設立
  • 性質:新聞工作者獎
  • 紀念人物:喬治·波爾克
獲獎記錄,人物背景,

獲獎記錄

美國《紐約人》周刊記者西摩·赫什憑藉對伊拉克阿布格里卜監獄虐囚醜聞的出色報導而第五次摘得喬治·波爾克新聞工作者獎,從而成為這一獎項歷史上獲獎次數最多的個人。《紐約時報》的幾位記者奪得三項大獎,美聯社也分得兩項。
赫什獲得的是雜誌報導獎。終身成就獎歸屬比爾·莫耶斯。去年,在公共電視台供職30多年的莫耶斯光榮退休。他曾在1980年摘走政治報導獎。
《紐約時報》的德克斯特·菲爾金斯捧走戰爭報導獎,獲獎作品是對美軍襲擊伊拉克費盧傑叛亂分子的第一手報導。該報的沃爾特·波格丹尼奇奪得國內報導獎,這也是他的第四個喬治·波爾克獎,他此次的獲獎作品是有關鐵路公司如何迴避管理條例的系列報導。該報獲得的第三項大獎是軍事報導獎,得主是黛安娜·亨里克斯。她的報導揭露了與軍事指揮官關係密切的保險公司和投資公司利用年輕軍人的內幕。
美聯社的佩斯利·多茲獲得了對外報導獎,獲獎作品是對海地總統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被推翻事件的深度報導。她現在是美聯社駐倫敦分社的社長。
美聯社在南加州的主編賈斯廷·普里查德憑藉對美國墨西哥裔工人因工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有力報導而獲得了勞工報導獎。這篇報導列出的聯邦數據和對倖存者的採訪引起了墨西哥和美國兩國政府的強烈反響。
喬治·波爾克獎

人物背景

“喬治生來就是要創造歷史的。對他來說,德克薩斯太小太小了……1930年代,那裡的人們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而喬治絕非如此,他有著強大的好奇心。”2013年10月下旬,接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採訪時,老人威廉·波爾克沉浸在回憶中。被威廉追思的人是他的兄長。65年前,在希臘報導該國內戰期間,喬治不幸遇害。而今,這位記者誕辰100周年之際,該案依然深陷重重疑雲。
1913年10月17日,喬治·波爾克在美國得州降生。在弟弟威廉提及的“強大好奇心”的驅動下,他長大後成為一名走南闖北的新聞工作者,為發掘第一手信息頻頻以身涉險。至二戰前,中國、日本、法國……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喬治投筆從戎,於1942年下半年參加了人稱“絞肉機”的瓜達卡納爾島戰役。美籍匈牙利裔傳記作家凱蒂·馬爾頓的《波爾克陰謀》一書,記載了喬治在此役中的表現,說他指揮著119名海軍陸戰隊員,還說他駕駛戰鬥機,擊落了日軍的11架戰機……他本人在戰鬥中多次負傷,因無畏的表現獲頒紫心勳章。
類似的記載,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著名作家兼翻譯家埃德蒙·基利的著作《薩羅尼卡灣謀殺案》中也能見到。基利提到,喬治所在的部隊曾被羅斯福總統通令嘉獎;被長期的戰地生活極大地損害了健康的他,終因不堪慢性胃病折磨而提前退伍。
合著有《誰殺害了喬治·波爾克》一書的美國作家埃利亞·弗蘭頓與扎克·梅特格,在查閱了喬治的家信後,則聲稱他“是在(美軍)登島三天后到達前線”,在瓜島,他的主要任務是“作為志願者清理戰場”。至於他有沒有英勇奮戰,兩人未在著作中提到,只是說喬治在島上備受瘧疾摧殘,還落下了背痛的毛病,此後伴他終生。
儘管存在各種說法,威廉對哥哥出生入死的經歷毫不懷疑,他對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表示,一次,在瓜島的戰鬥中,“喬治藏身於散兵坑裡,差點被日軍士兵用刀刺死。”
1946年,脫下戎裝的喬治重新拿起筆和相機,回到了最愛的新聞行業。在針對德國戰犯的紐倫堡審判中,他“坐在距離赫爾曼·戈林等納粹高官只有幾英尺的地方”,近距離觀察這些昔日不可一世的傢伙。相關報導經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播發,引起熱烈反響。
太平洋上的殊死搏殺與對紐倫堡審判的見證,堅定了喬治·波爾克的信念:世界絕不能被法西斯分子控制。威廉認為,這就是哥哥此後不久便請纓報導希臘內戰的緣由。然而,來到萬里之外的巴爾幹半島,“他逐漸發現,希臘當局的所作所為,與自己追求的大相逕庭。”
希臘內戰的起因要回溯到二戰期間。該國落入納粹魔爪後,國王喬治二世和政府高層流亡海外。而在淪陷區,希臘共產黨等左翼力量成立“民族解放陣線”,建立武裝“民族人民解放軍”,通過游擊戰逐步發展壯大。到二戰末,“民族人民解放軍”控制了全國2/3的領土。
眼見大局已定,同床異夢的英美和蘇聯開始密謀劃分戰後勢力範圍。英國為保住在希臘的傳統影響力,於1944年10月與莫斯科達成協定,通過承認蘇聯對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的實際控制,換取後者不干涉希臘局勢的承諾。軸心國投降後,希臘流亡政府在英軍護送下回國,要求希共解散武裝。不願將勝利果實拱手讓人的左翼聯盟先後組織罷工、遊行,均告失敗,後又寄希望於通過民主程式奪取政權。然而,1946年3月,屬於保皇派的希臘人民黨在議會選舉中獲勝,同年9月28日,國王喬治二世衣錦還鄉,恢復了君主制。
希臘新政府的右傾趨勢日益顯著,希共則決定“組織新的武裝鬥爭,反對保皇法西斯暴政”,血腥的希臘內戰由此全面爆發。希共領導的武裝重新轉入地下,依託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這兩個社會主義盟友展開游擊戰,並於1947年12月在北部山區建立了割據政權。
希臘內戰正酣之際,亦是世界風雲突變之時。囿於意識形態分歧,以英國首相邱吉爾1946年3月在美國密蘇里州威斯敏斯特學院的“鐵幕”演說為標誌,蘇聯在一夜間從西方的盟友變為頭號敵人。地處東南歐的希臘,則被美英等國視為地理意義上的反共橋頭堡。
在二戰中元氣大傷的英國,已經沒有了往昔“日不落帝國”的雄風,無力維持希臘局勢。1947年2月21日,英國外交官員致電美國國務院,稱自身即將結束對希臘當局的支持,請求美國對希臘及其鄰國土耳其提供援助,以免這兩個國家落入“赤色勢力”之手。
這一請求不啻為華盛頓堂而皇之地進入希臘開啟方便之門。3個月後,時任總統杜魯門簽署為希土兩國提供援助的國會法案,旨在用大把美元挽救因內戰而陷入困境的希臘經濟,並重建希臘政府軍。對南歐局勢的干涉,便是後來史稱“杜魯門主義”的一部分。
蹊蹺的謀殺,演戲般的審判
身處風暴中心,喬治·波爾克將國際形勢的劇變看在眼裡。除了秉承不偏不倚的態度,連續撰寫有關希臘內戰真實情況的報導,他也密切關注著美國對希臘的援助。一些揭露希臘當局將援助款項用於不當之處的報導讓後者極為不滿,要求CBS把喬治調回國。
CBS頂住了希臘政府的壓力,喬治得以繼續披露這場戰爭的陰暗面,由此招致不少人忌恨。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里,他收到過多次死亡威脅,還時常被不明身份者跟蹤。
彼時的喬治或許預感到災禍將至,但從未因此放緩腳步。1948年5月中旬,他前往希共控制的北部港口城市薩洛尼卡採訪,旋即失去音訊。5月16日,漁夫在薩洛尼卡灣海域發現了這名記者的遺體——他被蒙住雙眼,雙手反綁,被槍彈從後腦打穿了頭顱。
喬治·波爾克遇害時不滿35歲,與在希臘結識的女友雷·柯克尼斯結婚僅半年。
驚悉喬治身故,美國知名記者沃爾特·李普曼聯契約行,成立了“李普曼委員會”,還邀請有“狂野比爾”之稱的威廉·多諾萬協助調查。多諾萬履歷輝煌,二戰時曾任美國情治單位“戰略情報局”(OSS)局長,OSS即後來大名鼎鼎的中央情報局(CIA)的前身。
李普曼一行於6月10日飛抵雅典,從街頭巷尾了解到關於喬治之死的種種說法。有人傳言,喬治生前曾多次打聽如何才能“接觸到(內戰的)另一方”,5月7日,他離開雅典,前往薩洛尼卡拜會一位名叫馬卡斯的游擊隊指揮官,結果反遭企圖“離間”美國與希臘政府關係的希共人員殺害;還有人透露,喬治在離開雅典前,曾因懷疑妻子出軌而與之發生爭吵,他可能是死於妻子的情人之手;更有人宣稱,喬治系自殺身亡。
這些論調均無法讓調查團信服。蹊蹺的是,沒等第三方調查結束,希臘當局便急不可耐地宣稱已查明作案者身份——1949年,在缺席審判的情況下,兩名希共黨員被判殺害喬治·波爾克的罪名成立;儘管“從未停止向世人證明自己的清白”,另一位名叫格里高利·斯塔克托普洛斯的左派記者被認定為從犯,旋即被投入監獄,十餘年後才重獲自由。
李普曼調查團無功而返,喬治也未能魂歸故里,而是被安葬在他生前最後工作的國度。就希臘官方的說辭,波爾克家族認為那只是欲蓋彌彰的謊言。威廉指出,“審判完全是一齣戲”——辯護律師根本沒有針對指控進行辯解,也未要求證人出庭,“只是裝裝樣子罷了。”
一位記者的“意外死亡”,不足以改變華盛頓對希臘當局的立場。在西方陣營“一邊倒”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下,被視為冷戰序曲的希臘內戰,最終以希共落敗而告結束。3年間,這個750萬人口的國家損失了超過2%的人口,另有80多萬男女老少淪為難民或遭流放。
兩大當事國的冷漠似有隱情
雖然疑點重重,雖然希臘和美國政府不肯就此案多說一句話,65年來,喬治·波爾克的親友和眾多史學研究者始終相信,殺害他的真兇並未被繩之以法。
到底是誰,又為何要謀害喬治呢?史學家們不約而同地將矛頭指向當時的希臘政府,而非希共。較具代表性的論斷來自前文提及的女作家凱蒂·馬爾頓。1990年10月,她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強調,喬治揭露希臘政府官員私吞美援的報導,才是導致他遇害的主因。其中,最可疑的是時任希臘外交部長康斯坦丁·查爾達里斯——案發前,喬治曾揭發查爾達里斯私吞了2.5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50萬美元)援助款,就存在紐約的某家銀行。
本國公民在海外遇害,案件結論又疑點重重,美國政府為何不向希臘政府進行交涉?馬爾頓認為這是“順理成章”的:在需要一個可靠的盟友在東南歐抵制“赤化”的關鍵時刻,華盛頓當然不可能因一介“小人物”的死而動搖了“大局”。
作為旁證,上世紀90年代,喬治的家屬在美國國家檔案館協助下,前往CIA總部查閱相關卷宗,卻被告知,至少9份檔案已根據相關規定被銷毀,再也無緣得見。
本國政府的冷漠令喬治的親友憤懣不平。威廉表示,“政府就像衝著我們說:‘好吧,就是腐敗;好吧,(審判)就是演戲……很遺憾,它(希臘政府)跟咱們是一夥的。’”
65載時光流過,喬治·波爾克之死的真相仍未水落石出。多少能夠令逝者的靈魂得到慰藉的是,波爾克殉職後的第二年,美國新聞界便設立了“波爾克新聞獎”。時至今日,該獎項仍會定期頒發給在發掘真相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新聞工作者,令喬治生前的理想得到延續,同時提醒世人,曾有這樣一位記者,為了追求真實與正義而不惜犧牲生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