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汗于闐戰爭

喀喇汗于闐戰爭

喀喇汗于闐戰爭是10世紀晚期至11世紀國中國新疆並存的喀喇汗伊斯蘭王朝同于闐佛教王朝之間的宗教戰爭。公元10世紀上半葉,原本信仰佛教、拜火教的喀喇汗王朝宣布皈依伊斯蘭教,其逐漸強大的國力引起于闐國的不安。于闐國趁喀喇汗王朝西征波斯薩曼王朝之際發動突襲,因此拉開戰爭序幕。戰爭斷斷續續持續30多年,最終以公元1006年于闐滅亡,喀喇汗最終勝利而告終。

基本介紹

  • 名稱:喀喇汗于闐戰爭
  • 地點:英吉沙,皮山,墨玉,策勒等
  • 時間:10世紀末,11世紀初
  • 參戰方:喀喇汗王朝,于闐國,高昌回鶻
  • 結果:于闐滅亡,喀喇汗統一新疆西部
  • 參戰方兵力:喀喇汗15萬,于闐聯軍10萬多(歷次戰爭合計)
  • 傷亡情況:雙方總計10萬以上
  • 主要指揮官:阿里阿爾斯蘭汗,優素福卡迪爾汗
戰爭前奏,喀喇汗,于闐,戰爭過程,拉開序幕,于闐早期的勝利,喀喇汗的反擊,戰爭白熱化,喀喇汗再次失敗,喀喇汗中興,于闐節節敗退,戰爭結果,戰爭影響,

戰爭前奏

喀喇汗

突厥語民族由於地理位置與人文因素,較多地接受西亞地區的文化。公元840年,突厥回鶻汗國崩潰,龐特勤率領回鶻主力來到七河流域與費爾乾納,同當地的葛邏祿一道建立喀喇汗王朝。公元874年,在當代的伊朗興起了波斯帝國薩曼王朝,薩曼王朝多次向喀喇汗王朝等中亞突厥人展開大規模軍事進攻,將帶回來的突厥俘虜培養成伊斯蘭化的衛隊—古拉姆近衛軍,同時成批精美的波斯商品、工藝品等貨物湧入中亞。
喀喇汗于闐戰爭喀喇汗于闐戰爭
公元893年初,在中亞最寒冷的季節,薩曼王朝對喀喇汗王朝發動了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進攻。在數萬波斯穆斯林大軍的圍攻下,喀喇汗王朝陪都怛羅斯陷入一片硝捆戰火之中,形勢極端危急。駐守在城中的奧古勒恰克·布格拉汗率軍奇勇抵抗,結果1萬餘名士兵戰死,又有1.5餘士兵被俘。薩曼君主伊斯瑪依勒在攻城數月後,終於踏著喀喇汗王朝士兵的鮮血占領了怛羅斯城,接至俘虜了來不及轉移的奧古勒估克的可敦(即王后)。奧古勒恰克再也無力抵統。當從東線退往八拉沙定的退路也被切斷後,奧古勒恰克只得忍著悲憤,率領殘部向東南方向突圍而出,一直向帕米爾高原以東退去,至此,喀喇汗可汗的駐地由怛羅斯轉移到了喀什噶爾
波斯薩曼帝國在用武力擴張領土、宣傳宗教的同時,也利用了經濟文化手段。波斯蘇菲派托缽僧前赴後繼來到中亞,傳播伊斯蘭教與波斯文化,這使得大批突厥人皈依伊斯蘭教。後來薩曼朝王爺納賽爾因為政治原因,來到喀喇汗庭避難,同時將波斯伊斯蘭文化帶到了汗庭之中,喀喇汗可汗薩圖克·博格拉汗是第一位皈依伊斯蘭教的突厥可汗,他於915年(一說934年)發動政變繼位,在他的帶領之下,伊斯蘭教逐漸在喀喇汗王朝境內普及。喀喇汗王朝將突厥文化同波斯—伊斯蘭文化加以糅合,形成了新式的突厥—伊斯蘭文化,這種文化此時相當繁榮,中亞北方的克普恰克人烏古斯人等突厥系民族也接受了伊斯蘭教。在他的兒子穆薩·阿爾斯蘭汗在任時,喀喇汗境內的伊斯蘭教更加普及,公元960年,約有20萬帳突厥人皈依伊斯蘭教,實現國家伊斯蘭化。

于闐

于闐位於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口于闐位於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口
于闐王國位於當代新疆西南部的和田地區。早在西漢時,就與中國發生了重要聯繫。早期抵達這裡的漢使發現,相比很多西域的小國勢力,于闐不僅更為富庶也更為開化。這裡的居民不僅有較高的農耕水平,還占據著絲綢之路的東西方要道。
除了農耕產出與貿易收入,于闐國附近還有非常好的玉石礦資源。這對於玉文化情節濃厚的東亞貴族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優質寶石。因而他們很快就成為漢朝西域經營戰略的重要一環。公元1世紀初,原本已經被莎車國吞併的他們,就在名將班超的幫助下復國。這裡也就開始成為漢朝經營西域的駐軍點之一。
于闐在公元1-2世紀 成為貴霜與漢朝的勢力交匯點于闐在公元1-2世紀 成為貴霜與漢朝的勢力交匯點
但在當時,于闐人並沒有立刻選擇投入漢朝的懷抱。一方面是因為這裡的居民大多屬於波斯文化輻射圈內的東伊朗人口,其國王甚至以波斯式的“萬王之王”自居。同時在西面,還有剛剛興起的貴霜帝國勢力存在。
所以兩頭稱臣的于闐,很好地玩轉於兩個大國之間。通過貴霜勢力的支持,保住自己的獨立屬性。又通過與漢朝的交好,吞併了附近不少地盤。甚至在漢軍與貿易隊伍幫助下,引進了稻米種植與桑蠶養殖。這一時期的經營,為于闐在後來紛亂的亂世中倖存,打下了基礎。
于闐王國早期錢幣 有比較濃郁的伊朗風格于闐王國早期錢幣 有比較濃郁的伊朗風格
一直到唐朝再次經營西域,于闐國因其地理位置險要,成為唐朝重點經營的安西四鎮之一。當地的唐軍不僅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重要關口,還可以同時節制北方的突厥與南方的吐蕃。大量唐軍的進駐,讓于闐當地開始了一個漫長的漢化過程。內地城市的里坊制在於闐城出現,原本的部落制則繼續在城市周圍的鄉村施行。
公元2-3世紀 于闐當地的青銅頭像公元2-3世紀 于闐當地的青銅頭像
安史之亂中,唐朝大量招募番將來對抗安祿山的外族將領集團。于闐國王尉遲勝就相應號召,帶著當地駐軍為李唐王朝作戰,最後自己也死在了長安。經此一亂的大唐,已經難以維繫對西域的牢固掌控。不得已之下,開始逐步將權力下放給於闐的尉遲氏王族。
公元8世紀末,盛極一時的吐蕃人從南方的高原殺出。位於南疆的于闐,因為地理位置靠近青藏高原,被吐蕃人順勢吞併。但這並不意味著唐朝制度在當地的式微。相反,由於缺乏組織管理能力,吐蕃人只是在當地設立最高管理與駐軍。滯留的唐朝殘軍與漢人後裔,繼續成為城市生產的主力軍。這反過來也強化了他們與于闐本地人的合流。
于闐在唐朝時成為安西四鎮之一于闐在唐朝時成為安西四鎮之一
公元9世紀,于闐人終於利於吐蕃人的衰落,再次獲得獨立。儘管中原的晚唐已經無力顧及他們,于闐人還是不斷遣使中原。這個種植稻米、養蠶制絲、出口玉器的綠洲番邦,基本上恢復了被吐蕃壓制的唐制,自己儼然已經成為一個西域的小中國。在穆斯林勢力開始在中亞獲得絕對控制力後,恪守佛教信仰的于闐人繼續通過與敦煌一帶的漢人歸義軍交好,維持著通向東方的貿易線路。
唐朝時的于闐婦人壁畫形象唐朝時的于闐婦人壁畫形象
接受石敬瑭冊封的李聖天接受石敬瑭冊封的李聖天
公元938年,于闐國王尉遲婆跋遣使中原的後晉王朝。在被石敬瑭冊封為大寶于闐國王李聖天後,整個國家似乎得到了復興。一個由於闐、歸義軍和信奉佛教的回鶻勢力組成的聯盟,在當時的西域悄然建立。

戰爭過程

拉開序幕

原本信奉佛教與摩尼教的喀喇汗王朝,皈依伊斯蘭教引起了于闐佛教國家的恐慌,同時改信伊斯蘭教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激進的做法,也引起了佛教徒的不滿。
源自回鶻的喀喇汗王朝在中亞不可避免地伊斯蘭化源自回鶻的喀喇汗王朝在中亞不可避免地伊斯蘭化
喀喇汗人原本在中亞以錫爾河畔的怛羅斯為中心。卻在波斯人的薩曼王朝攻擊下,節節敗退到西域的喀什噶爾。
為了強化內部組織與戰鬥水準,喀喇汗國毅然選擇皈依伊斯蘭,並通過與河中地區的穆斯林教團聯合,集聚實力。當李聖天努力維繫一個佛教文化圈的國際貿易同盟時,喀喇汗國的伊斯蘭騎兵已經在西面的世界吹響反攻號角。
于闐 高昌回鶻與喀喇汗國的對立形勢于闐 高昌回鶻與喀喇汗國的對立形勢
對於于闐人來說,這絕對不是一個好訊息。他們過去的貿易網路,主要仰仗地區內勢力之間的實力均衡。當喀喇汗人在河中等地頻頻獲勝,一個近在咫尺的強權已經顯露端倪。後者不僅以宗教教團來加強自身組織,還通過學習波斯式的中央宮廷制度,逐步強化了對麾下個部落的掌握和管理。于闐人若是不願在日後被強大的對手威脅,就必須選擇先下手為強。
962年,于闐趁著喀喇汗在與薩曼王朝周旋,東部兵力空虛的機會,大舉入侵喀什噶爾,戰爭正式爆發。這也是自吐蕃人攻滅安西四鎮後,唐系軍隊在西域的首次大規模出擊。雖然唐朝本身在數十年前已經被推翻,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西域的後裔,繼續以大唐風格的戰術作戰。
身著便裝的于闐武士身著便裝的于闐武士
於是在喀什噶爾的佛教徒求救下,于闐的唐式步兵與高昌回鶻派來的騎兵一起,包圍了喀喇汗國的首都。但雙方僵持不下,于闐軍撤退。此時,于闐國又得到信奉佛教的高昌回鶻的軍事援助,占據了一定程度的優勢。

于闐早期的勝利

969年,于闐軍隊聯合高昌回鶻援軍,再次大舉進攻,這次于闐取得了勝利,攻占喀什噶爾的數座城鎮,繳獲了大批珠寶、良馬和一頭會跳舞的大象(和田文《于闐王尉遲蘇拉與沙州大王曹元忠書》)。于闐在喀什噶爾扶植了一個名叫諾古特熱西提的佛教首領,並把勝利的訊息分別報告沙州統治者曹元忠和北宋王朝。但喀喇汗軍隊隨後反撲,並收復了喀什噶爾的大部分地區。
早期喀喇汗國軍隊以騎兵為主早期喀喇汗國軍隊以騎兵為主
由於喀喇汗王朝的軍隊基本以騎兵為主,所以無論是人馬具裝的鐵甲騎兵還是靈活機動的輕裝弓騎兵,都在攻堅戰中用處有限。于闐人的軍隊依然是一支以步兵為主的安西軍部隊。在野戰中保持縝密隊形,就可以頂住遊牧式騎兵的瘋狂進攻。他們還經常直接發起圍攻戰,將步兵的優勢做了最大化的發揮。和于闐是同盟關係的高昌回鶻,則會像過去的突厥人那樣,派出同盟騎兵。這不僅抵消了喀喇汗人的騎兵優勢,也可以在圍攻戰中承擔外圍警戒任務。

喀喇汗的反擊

公元971年左右,穆薩·阿爾斯蘭汗之子阿里·阿爾斯蘭汗繼位,于闐趁新君繼位之時再次大舉進攻,直達喀什噶爾城下,但銳氣正盛的阿里打了一場漂亮的反擊戰,把于闐軍壓回喀什噶爾南70餘公里的英吉沙一線。在這裡于闐軍頂住了進攻,但不甘示弱的阿里再出勁旅,一舉將于闐軍主力驅趕到今葉城縣南部山地,雙方血戰7天7夜誰也無法取勝,不過於闐軍損失慘重,逐漸招架不住,最終各自罷兵而歸。
此後,雙方之間的戰爭消沉了數十年,在此期間喀喇汗王朝將主力部隊放在西部,對抗薩曼王朝。喀喇汗軍隊在戰場上逐漸占據優勢,最終於公元999年消滅了這個宿敵。

戰爭白熱化

公元995年—996年左右,于闐趁喀喇汗主力西征之際,再次發動進攻,阿里·阿爾斯蘭汗在中亞撒馬爾罕聞報後,立即火速率軍東救。喀什噶爾城下一戰,于闐軍與暴動的喀什噶爾佛教徒被迫撤退,困守喀什噶爾城之南的艾斯克薩城堡拚死抵抗,這座城位於南邊的克孜勒河與東面的吐曼河之間的高地上。喀喇汗軍隊的主力是重甲騎兵和騎射手,缺少可靠的重步兵,因此缺乏對城堡的攻堅能力;而于闐軍又有高昌回鶻所提供的弓箭兵支援,高昌回鶻人箭術高超,極其善射,他們挫敗了喀喇汗步兵的進攻,當時阿里命令士兵從上游切斷兩條河水道斷其水源,城中守軍只得掘井汲水。喀喇汗軍又改用地道戰術向城內掘洞,又被城內發覺而挫敗。
經過長達5個月的攻守戰,阿里·阿爾斯蘭汗最終獲勝,于闐佛軍與喀什噶爾佛教首領一起突圍殺回于闐。于闐殘餘部隊撤到于闐時,所剩兵力已不足出征時的三成。為防止於闐再次襲來,阿里·阿爾斯蘭汗決定從喀喇汗主力中抽調一半兵力,駐守喀什噶爾,另一半兵力仍前往河中地區,同薩曼王朝作戰。這一舉措雖然算得上合理,但分散主力部隊削弱了自身的力量。
通過這場戰役,于闐人發現喀喇汗王朝的軍隊中,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來自中亞等地的步兵。知道自己優勢即將喪失的他們,決心一勞永逸地將喀喇汗人打出西域。

喀喇汗再次失敗

公元998年,于闐佛教政權發動了對喀喇汗王朝的最後一次、也是攻勢最兇猛的一次進攻,于闐所集結的兵力號稱不下於15萬(包括高昌回鶻、甘州回鶻吐蕃等提供的援軍),人數上占據優勢,浩浩蕩蕩地進入喀什噶爾地區。
唐末宋初的于闐貴族形象唐末宋初的于闐貴族形象
當阿里·阿爾斯蘭汗得知于闐軍第三次興兵而來,為了復仇,他憤然揮師南下,再次與敵軍對壘於英吉沙——這是喀喇汗伊斯蘭王朝與于闐佛教王朝的分界線。然而,由於需要攻打布哈拉,喀喇汗王朝的大量步兵力量被留在了西線戰場。
在這裡,喀喇汗王朝的鐵騎與越戰越精的佛教大軍開始接陣。第一回合,阿里的四叔海珊戰死沙場。第二戰,阿里的二叔艾山又重傷斃命。戰場上,血流漂杵,陰風悽厲。悲憤萬狀的阿里·阿爾斯蘭汗在一個慘澹的黎明向敵軍發動了第三次猛攻。他親率主力拚命搏擊,在狹窄的陣地上左衝右突,要尋找敵軍統帥決一死戰。在最後的惡戰中,喀喇汗王朝的這位最高統帥與自己的姐姐艾麗努爾公主同時戰死疆場。喀喇汗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接著,于闐大軍與東山再起的喀什噶爾暴動的佛教徒們,在鼓鈸鐘磬聲中,把戰勝者的大旗插在了喀什噶爾城頭。喀喇汗王朝遭受了戰爭以來最為慘重的一次失利。
鼎盛時期的于闐王國鼎盛時期的于闐王國

喀喇汗中興

公元998年的英吉沙大戰,幾乎使喀喇汗王朝毀於一旦。在這危難之際,歷史把中興王朝的利劍交到了玉素甫·卡德爾汗(優素福·卡迪爾汗)的手中。 玉素甫·卡德爾汗是阿里· 阿爾斯蘭汗的堂侄,即在公元991年配合阿里·阿爾斯蘭汗進軍薩曼王朝,而後於993年返回喀什噶爾途中病死的王朝副汗哈龍的長子。公元996年,當阿里·阿爾斯蘭汗率軍東救喀什噶爾後,玉素甫·卡德爾汗便以戰功卓著的王族貴胄身份接手了中亞事務,留守在撒馬爾罕一帶,同時,喀喇汗王朝在這裡還留守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他與阿里·阿爾斯蘭汗之子阿赫麥德·阿里聯手,在穩定中亞局勢和開拓王朝西疆的大業中做出了可觀的努力。 公元998年伊斯蘭教古爾邦節的那一天,由玉索甫·卡德爾汗與阿赫麥德·阿里所率領的王朝西部大軍徹底擊潰了薩曼王朝殘部,俘虜了該國的末代君主,在布哈拉仇敵昔日的皇宮中舉行了盛大慶典。但是,就在這喜慶歡呼聲中,卻傳來了王朝大汗阿里的死訊和王都失守的訊息。樂極生悲並未給玉索甫·卡德爾汗帶來驚慌失措,中亞的輝煌勝利正讓他躊躇滿志;王朝東部的失利,正是天將降大任進而大展雄圖的良機、他深信王朝氣數未盡、中興有日。
正在召開軍事會議的喀喇汗國貴族正在召開軍事會議的喀喇汗國貴族
阿斯蘭汗戰死的訊息傳到布拉哈,已經徹底殲滅宿敵薩曼王朝的優素福·卡迪爾汗成為了喀喇汗國的統治者。沒有後顧之憂的喀喇汗王朝,也決心向東方發動有史以來最大的反擊。
由於數十年的戰爭,原本作為喀喇汗突厥人自留地的喀什噶爾一帶,已經在地緣政治上處於邊緣位置。喀喇汗王朝不僅拿回了舊都怛羅斯,更是通過戰爭奪取了中亞的最大城市撒馬爾罕。整個汗國的核心區域與力量源泉,都從西域轉回了內亞。大量中亞,尤其是河中地區的前薩曼波斯勢力,歸附到他們麾下。波斯宮廷制度的引入,讓汗國已經成為內亞一霸。伊斯蘭宗教信仰的號召力,也將優素福·卡迪爾汗包裝成了正義凜然的衛道者。

于闐節節敗退

優素福·卡迪爾汗遂向中亞各地招募志願軍,從花剌子模、河中、呼羅珊募集了大量士兵,南方的突厥伽色尼王朝也派遣了一支部隊,伊斯蘭教聖裔、布哈拉宗教首領穆哈伊丁等4位伊瑪目所募40000(一說24000)名穆斯林志願軍,也加入了東征行列。
號稱多達14—15萬的大軍翻越帕米爾高原,從費爾乾納進入西域。于闐人則再次向四方同盟求援,召集來高昌與甘州的回鶻騎兵,吐蕃的騎馬步兵和歸義軍的唐式步兵。雙方在爭奪多年的喀什噶爾城附近,展開了最終決戰。
喀喇汗國軍隊喀喇汗國軍隊
這也是于闐人的佛教聯軍,第一次遭遇陣容完整的波斯-突厥式軍隊。精銳的古拉姆奴隸重騎兵占據整箇中央位置,同兩側列陣的阿拉伯-波斯步兵一起,構成了喀喇汗王朝的中央陣線。來自花剌子模錫斯坦加茲尼的騎兵部隊則在兩翼列陣。跟多通過內亞教團形式募集來的聖戰炮灰,在全軍的最前方構成第一道戰線。卡迪爾汗自己則同最精銳的衛隊一起,位於全軍身後的預備隊位置。
于闐軍隊于闐軍隊
于闐一邊的佛教聯軍,則依然按照高仙芝時代留下的唐軍戰術布陣。于闐軍主力與軍制類同的歸義軍占據中央陣線。50人為一隊的步兵,以營為單位,組成多個楔形陣,構成了前後兩線布置。高昌與甘州的回鶻騎兵,分別位於步兵陣線的兩翼。吐蕃人的騎馬步兵則會被用於加強步兵陣線。
戰鬥首先在雙方的輕騎兵之間展開,同為回鶻-突厥系的雙方,在你來我往中耗盡了大部分箭矢。接著,大量自願前來的聖戰者發起進攻。但裝備差且沒有什麼組織的他們,很快就被于闐的步兵擊潰。于闐人的一線步兵發起楔形陣模式下,特有的攻擊優勢,卻也在同這些炮灰的廝殺過程中,消耗了大量體力。
戰鬥中的喀喇汗國騎兵戰鬥中的喀喇汗國騎兵
這時,喀喇汗國的主力騎兵從中路殺出,衝擊于闐人的步兵陣線。他們頂著于闐步兵射出的弓弩火力,衝鋒到重步兵跟前。但採用雙線布置的後者,依然可以用預備隊來填補第一條戰線上的空檔。無法得手的中亞騎兵,只能暫時撤回己方步兵之間重組。
但裝備更好的中亞騎兵,無疑在兩翼的交戰中較有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了遊牧特色的回鶻人,只能通過西域與中原的有限城市,獲得質量不高的盔甲與武器。他們面對的對手卻可以從怛羅斯、撒馬爾罕、伊斯法罕、布拉哈、加茲尼、赫拉特等地的作坊內,獲得質量更高的盔甲與武器。特有的馬種優勢,更讓內亞騎兵在同西域對手的交戰中,占得先機。
唐朝中後期的步兵戰術唐朝中後期的步兵戰術
根據典型的唐式軍陣布置,最精銳步兵往往會在後方成為包抄對手的奇兵。但隨著兩翼回鶻人的被壓制,他們也就陷入了與中亞鐵器的混戰當中。喀喇汗的步兵主力,無論是波斯人還是阿拉伯人都是非常重視使用弓箭的民族。他們在伴隨騎兵前進時,也以密集火力壓制對面的于闐人。完成重組的古拉姆近衛軍,則反覆衝擊著逐步被削弱的于闐軍陣線。
中亞的阿拉伯步兵中亞的阿拉伯步兵
隨著聯軍在戰場的各處被壓制,回鶻騎兵首先退出戰場。來不及逃走的于闐步兵,則開始被中亞的步騎兵們逐步合圍。巨大的體能消耗與不利的戰場形勢,最終讓聯軍全線崩潰。喀什噶爾城內的守軍,在目睹了主力部隊的覆亡後,選擇了投降。
喀喇汗聖戰軍大敗於闐軍隊,收復喀什噶爾,繼而突破庫木特熱瓦提一帶的佛教軍防線,攻克葉爾羌(今新疆莎車縣)、葉城,但一位伊瑪目在此陣亡,直逼于闐城下,于闐首領以及諾古特熱西提等人棄城逃跑,退至崑崙山區進行游擊戰。但玉素甫在此時犯了戰術上的錯誤,他留下大部分兵力駐守于闐城,自己同三位伊瑪目親率少量兵力,貿然進入自身本不熟悉的崑崙山區追擊殘敵,公元1000年11月11日,戰線轉移到今策勒縣南部山地的波斯坦鄉。為了激勵穆斯林們的士氣·喀喇汗大軍在虎視耽耽的敵 軍就在附近的情況下,離開戰馬卸下武器。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禮拜。于闐佛軍當然毫不猶豫如猛虎撲食般衝下山來,打得喀喇汗軍一敗塗地,這一場鏖戰,來自剩下的三位伊瑪目全部陣亡,當代在波斯坦鄉還能看到有名的“四伊瑪目麻扎”。玉素甫·卡德爾汗於是敗北而歸。這一年多的“聖戰”,使喀什噶爾到于闐的千里大道兩旁,留下了一座又一座被後人稱為“舍依德(聖戰殉難之墓)”的麻扎,到當代仍歷歷在目。
策馬奔騰的突厥系騎兵策馬奔騰的突厥系騎兵
征服河中等地後 喀喇汗國也擁有了自己的工兵部隊征服河中等地後 喀喇汗國也擁有了自己的工兵部隊

戰爭結果

公元1001年(一說1004年,1006年),經過休整恢復,玉素甫·卡德爾汗再發大兵進擊于闐國剩下的最後幾座城池。在一場激烈的決戰之後,于闐王、諾古特熱西提等人戰敗身亡。于闐李氏王朝最終被喀喇汗王朝消滅。經過24年戰爭,結束了佛教在該地區千餘年的統治,喀喇汗王朝疆域由此擴展到了阿克蘇地區庫車
建於喀喇汗國時期的清真寺建於喀喇汗國時期的清真寺
優素福·卡迪爾汗成為和田第一位伊斯蘭教統治者。此後,伊斯蘭教在和田、葉爾羌等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各地得以傳布。

戰爭影響

此次戰爭擴大了伊斯蘭教的傳播範圍,改變了新疆地區伊斯蘭教與佛教力量的對比,鞏固了伊斯蘭教在新疆的地位。原本在當地占據絕對優勢的佛教勢力,開始遭到伊斯蘭擴張的打壓和清算。雖然部分團體依然堅持了很長時間的佛教信仰,西域本地也依然有諸如摩尼教和涅斯托利基督教信徒存在,但整體伊斯蘭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
同時,也造成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人口大量死亡,城市被毀,生產力嚴重破壞,經濟衰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