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行政區劃

商朝行政區劃

商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從商湯立國到武丁中興,商王國一步步發展起來,成為“邦畿千里”的大國,無論在政治、 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遙遙領先於世界其它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商朝行政區劃
  • 疆域:西達陝西省西部
  • 簡介:商朝約西元前21-16世紀間
  • 都城:前八次徒都,而後五遷
簡介,疆域,都城,方國,簡介,列表,

簡介

商朝約西元前21-16世紀間,曾多次遷徙都城盤庚以後穩定在今河南安陽的小屯一帶,為商王的王畿。《尚書‧酒誥》指出商代有內、外服之分。內服是商王直接統治的王畿地區,外服是分封給邦伯的封地。以後演化成“五服”“甸(日祭)、侯(月祀)、綏(賓,時享,即每季祭祀納貢)、要(歲貢)、荒(終王死時才來通知)”,此說只是依據遠近表示小諸侯應盡的義務和待遇,所以不能算地方行政區。只有商王直接統治的疆域內,才算是地方行政區劃開始的標誌。
商代行政區劃首先是王都王畿。茲邑、大邑商、夭邑商、商邑皆指商代後期的都 城安陽殷墟;而中商和商(第一種用法)則是指商代的王畿地區,這一地區包括了今天河南省中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以及山 東省西南一部分。
商統治者對直接控制地區進行了行政區域的劃分:王畿 以大邑商為中心,其外是單,再外是郊野,卜辭中稱為鄙和奠。在鄙 或奠的邊境地區叫戈;而在鄙(奠)與戈中邑又是最基本的行政區劃。
商代四土或四方是否屬商的直轄行政區域,歷來說法不一,由於方國和封國雜廁其中,被分封的諸侯國對商王朝時 從時叛,關係時常處於變動之中,這決定了四土或四方不能歸入商的行政區劃系統。
商代諸侯國的行政區劃和商王畿基本一致,也是由鄙(奠)、戈和邑組成,這是商代行政區劃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商代專制集權國家的一個重要表現。

疆域

商朝的勢力範圍東至大海,西達陝西省西部,東北達到遼寧省,南至江南一帶(不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為當時世界上一個大國,但主要治理區域還是中原一帶。始都亳,曾多次遷移,後盤庚遷都(今河南省安陽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稱為
《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商朝疆域“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
商朝的勢力範圍商朝的勢力範圍
先商時期,商族為夏後氏的諸侯,商族首領稱作“商侯”。有封地七十至一百里。
遠古時代,中原的華夏民族與外族部落形成犬牙交錯的局面。
晚商的北界在易水流域,西達太行山麓,西南界在沁水流域,南界在商丘之南,東界在曲阜之西。
都城稱作“邑”或“商邑”,其外七十至一百里內屬於商王直接控制的區域,稱作“蒿”(郊)、“鄙”、“奠”(甸)。邑、郊、鄙、甸此四地相當於商王朝的王畿地區,在《尚書·酒誥》中稱為“內服”。

都城

記載“先八後五”,即成湯滅夏前八次徒都,而後五遷。王國維搜羅史料湊成八遷。“契自亳遷蕃”、“昭明遷砥石”、“昭明遷商”、“相土遷商邱”、“相土遷泰山下,又復歸商邱”、“商侯遷殷”、“殷侯遷商邱”、“湯始居亳。

方國

簡介

方國方國部落是指中國之際時的諸侯部落與國家。現今學者對這些方國的認識主要來源於商朝晚期的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卜辭,卜文中多以“某方”的形式稱呼這些部落國家,所以稱作“方國”。“方國”一詞最初由孫怡讓在《契文舉例》中提出。《周易·既濟》篇載,“方,國也”。“方”便是“所有的國”,甲骨文中稱為“多方”。在甲骨卜辭中,有稱為“某方”的國,又有不稱“某方”的國。狹義的方國僅包含那些稱為“某方”的國,而廣義包括所有的與中原王朝對稱的國。多數方國規模較小,僅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還有少數方國規模較大,已經具備了完善的國家機構。如土方羌方周方等大的方國甚至達到了能與當時中原共主王朝夏朝與商朝平等抗衡的規模。目前可辨別的方國有150餘個。使用的名稱是商族給這些方國附上的他稱,其中與商族敵對的方國的名稱多為貶稱,而與商族友好的方國的名稱多為中性名稱。各方國根據與商的關係分為敵對、臣服和時服時叛三類。
判斷甲骨卜辭中的國名是否屬於廣義的方國主要根據以下7種標準:
甲骨文中稱方的,“某方”、“方某”; 甲骨文中稱爵的,“某侯”、“侯某”、“某白”、“白某”、“某子”、“子某”、; 甲骨文中稱子的,“某子”、“子某”; 甲骨文中記載與殷商發生過大規模戰爭的; 甲骨文中稱王的,“某王”; 甲骨文中記載的國名與考古材料對證的; 甲骨文中記載的國名與西周金文等早期傳世文獻對證的;

列表

方國名稱大概興亡時代大概地理位置與殷商的敵友關係
商方
夏朝、商朝
殷墟“大邑商”(今河南安陽
時敵時友
夏朝、商朝
殷之近郊(今河南商丘
商朝早中期,被武丁征服
殷之西北,𢀛方之東(今山西汾河流域)
𢀛
商朝,至祖庚時期
殷之西北,土方之西(今陝西北部,晉陝高原)
時敵時友
商朝
殷之西北(今山西中部、陝西北部,晉陝高原)
商朝
殷之西北(今陝西、甘肅一帶,晉陝高原)
時敵時友
北羌
商朝
殷之西北,羌方之北
時敵時友
商朝
殷之東南,東海之濱(今淮河流域以及山東半島黃海之濱,安徽北部、山東南部)
時敵時友
周方(姬周)
商朝中晚期,帝辛時滅商朝,成立周朝
殷之西,周原(今陝西寶雞岐山
時敵時友
商朝
時敵時友
商朝
殷之西北
井方
商朝
殷之西北(今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之西、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之南)
林方
商朝
殷之東(淮河以南)
時敵時友
興方
商朝
不詳
時敵時友
馬方
商朝
殷之西(今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
豕方
商朝
危方
商朝
時敵時友
盂方
商朝
殷之東
東盂方
商朝
時敵時友
西盂方
商朝
時敵時友
沚方
商朝
殷之西(晉陝高原)
時敵時友
旁方
商朝
殷之東(今山東省曲阜市)
時敵時友
戈方
商朝
殷之西(今山西省南部)
木方
商朝
商朝
殷之西(晉陝高原)
亘方
商朝
殷之西(晉陝高原)
時敵時友
商朝
殷之西(晉陝高原)
時敵時友
基方
商朝
殷之西(今山西省臨汾市蒲縣
湔方
商朝
殷之西(晉陝高原)
亞方
商朝
殷之西(今河南省濟源市
祭方
商朝
殷之西,位於商周之間
時敵時友
示方
商朝
髳方
商朝
召方
商朝
殷之西(晉陝高原)
時敵時友
印方
商朝
商朝
微方
商朝
息方
商朝
殷之南(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
眣方
商朝
止方
商朝
尹方
商朝
步方
商朝
歸方
商朝
殷之(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
曾方
商朝
祝方
商朝
弄方
商朝
吹方
商朝
屮方(艸方?)
商朝
(月丮)方
商朝
星方
商朝
殷之西,晉陝高原
蓋方
商朝
順方
商朝
殷之北(今北京市、河北省東北部至遼寧省西部一帶)
師方
商朝
魚方
商朝
方(古方?)
商朝
馮方
商朝
殷之西(晉陝高原)
時敵時友
佟方
商朝
下危
商朝
殷之北
商朝
殷之南(今河南省原陽縣西南、原武鎮西北)
商朝
殷之南(今河南省原陽縣)
商朝
殷之南(今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與陝西省安康市之間)
矢方
商朝
不詳
商朝
不詳
商朝
不詳
商朝
殷之北(以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為中心地區,今河北省東北部、遼寧省西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角)
商朝
殷之東(今河南省永城市南部、安徽省宿州市西北)
商朝
殷之東(今河南省永城市)
商朝
殷之東(今河南省永城市)
商朝
殷之東(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
商朝
殷之東(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
商朝
殷之東
商朝
殷之東
商朝
殷之東(今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
商朝
殷之東(今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
商朝
殷之東(今山東省滕州市
商朝
殷之東(今山東省滕州市)
時敵時友
商朝
殷之東
時敵時友
商朝
殷之東
薄姑
商朝
殷之東
郁方
商朝
不詳
宣方
商朝
不詳
羞方
商朝
殷之西(晉陝高原)
時敵時友
商朝
殷之東(今河南省開封市杞縣
商朝
殷之北(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
商朝
殷之南
商朝
殷之西(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
商朝
殷之西
時敵時友
商朝
殷之西(今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晉陝高原)
時敵時友
商朝
殷之西(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市
商朝
殷之西
上絲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晉陝高原)
時敵時友
商朝
殷之西(晉陝高原)
時敵時友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今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
商朝
殷之西(今山西省臨汾市浮山縣
商朝
殷之西
商朝
殷之西(今陝西省灃河以西)
商朝
殷之西(今陝西省灃河以東)
時敵時友
商朝
殷之西(今河南省新鄭市)
盂方
商朝
殷之西(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市西北)
鹿
商朝
殷之西(今河南省洛陽市嵩縣
時敵時友
商朝
殷之西(今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
時敵時友
商朝
殷之西(今陝西省西安市
時敵時友
密須
商朝
殷之西(今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
時敵時友
商朝
不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