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縣

蒲縣

蒲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西南側,東與洪洞接壤,西與大寧毗鄰,南與吉縣、臨汾相連,北與隰縣、汾西交界。轄4鎮5鄉。縣域面積1510平方公里,2016年末,全縣常住人口110810人。

縣府駐蒲城鎮。2013年蒲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1.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6%。

臨(汾)大(寧)幹線公路過境。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嶽廟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關舊石器文化遺址。

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蒲縣
  • 外文名稱:Pu County
  • 別名:蒲子縣、蒲伊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下轄地區:4鎮5鄉
  • 政府駐地蒲城鎮
  • 電話區號0357
  • 郵政區碼:041200
  • 地理位置:山西臨汾
  • 面積:1510平方公里
  • 人口:11.08萬(2016年) 
  • 方言:中原官話-汾河片、晉語-呂梁片-隰州小片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蒲縣東嶽廟、翠屏山、段雲書屋
  • 機場:臨汾喬李機場
  • 火車站:蒲縣站
  • 車牌代碼:晉L
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地形地貌,行政區劃,自然資源,礦藏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名優特產,景點旅遊,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縣境有蒲子山,“相傳堯師伊蒲子隱處,漢以此山名縣”。一說,似當以盛產蒲草為名。

歷史沿革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置石城縣(縣治今黑龍關村)。
北周初置石城郡,大象元年(579年)廢郡為蒲子縣(縣治今古縣村)。
開皇九年(589年),置蒲川縣(縣治在今城關)。
隋大業元(605年),改蒲川縣為蒲縣。
武德二年(619年),改為昌州。唐貞觀六年(632年),廢昌州,復置蒲縣。
五代時期,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所屬。
興定五年(1221年)正月,蒲縣升為蒲州。
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廢縣,併入隰川縣(今隰縣),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七月,復置蒲縣。
蒲縣
洪武二年(1369年),隸山西省平陽府
清順治二年(1645年),隸山西省平陽府。清雍正二年(1724)改隸吉州。清雍正九年(1731年),又歸隸隰州
民國元年(1912年),蒲縣屬山西省直領。
民國四年,歸隸山西省河東道。
民國二十六年,隸山西省第六行政區。
民國二十七年,隸山西省第七行政區。
民國二十九年,蒲縣升中心縣,隸山西省第十三行政區。
民國三十四年,改隸山西省第十行政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蒲縣第一次解放,隸晉綏邊區呂梁分區第九專區。
民國三十八年,改隸晉西南行政區隰縣專區。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隸晉南專區。
1951,改隸臨汾專區。
1954年,改隸晉南專區。
1958年10月,蒲縣併入呂梁縣。
1959年10月,復置蒲縣。
2000年11月1日臨汾撤地設市,隸臨汾市
2001年,撤銷刁口鄉,併入城關鎮,更名為蒲城鎮;撤銷化樂鄉,併入黑龍關鎮;撤銷公峪鄉,併入克城鎮;撤銷山口鄉,併入山中鄉;撤銷西坪垣鄉,併入紅道鄉;撤銷曹村鄉,併入喬家灣鄉。區劃調整後,全縣轄4個鎮、5個鄉:蒲城鎮、薛關鎮、黑龍關鎮、克城鎮、山中鄉、古縣鄉、紅道鄉、喬家灣鄉、太林鄉。縣政府駐蒲城鎮。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蒲縣在其中。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蒲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南端,縣境似海棠葉狀。位於北緯36.38°~36.62°,東經110.92°~111.38°之間。東與洪洞接壤,西與大寧毗鄰,南與吉縣、臨汾相連,北與隰縣、汾西交界。縣境東起太林鄉孔家坡,西至山中鄉豐臺村,東西48.5公里;南起黑龍關鎮屯裡南山懷,北至克城鎮泰山樑,南北49.4公里。

氣候

蒲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四季分明。春季3月28日到5月29日,多風少雨;夏季5月30日到8月21日,雨量集中;秋季8月22日到10月31日,雲高氣爽;冬季11月1日到次年3月27日,寒冷少雪。年均氣溫 8.7℃ ,一月零下6.8℃,七月25℃左右。年降雨量586毫米,霜凍期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無霜期171天,最長無霜期190天,最短無霜期153天。

地形地貌

蒲縣地形大體分為土石山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東高西低,東、南、北三面環山。主要山峰:東北部有泰山梁、牛槽山、菊花山、木嶺山;東部有桃卜山、石門山、太山、白頭山;北部有五鹿山、五龍洞;南部有石頭山、豹子梁、五股山。諸山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其中以五鹿山為最高,海拔1946米;其次是桃卜山1780米。西、中部是黃土梁峁地形,海拔在1000米至1400米之間。境內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與洪洞、臨汾平原地區相差600米左右;最低為薛關鎮皮條溝以西1公里昕水河出境處,海拔790米,相對高差1156.3米。
蒲縣

行政區劃

蒲縣轄4個鎮、5個鄉:蒲城鎮、薛關鎮、黑龍關鎮、克城鎮、山中鄉、古縣鄉、紅道鄉、喬家灣鄉、太林鄉。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蒲縣境內現已探明的有原煤、鐵礦石、鋁礬土、油母頁岩、石膏、耐火粘土、白雲岩、石英、天然氣、礦泉水等二十餘種,其中以煤為最,含煤面積136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181.7億噸。其中霍西煤田含煤面積49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33.5億噸,現主采肥氣煤,屬低灰、低硫、高熱值的世界稀有煤種。河東煤田含煤面積87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約148.2億噸,因儲藏較深,以焦煤為主,面積11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00到500米,煤層厚度在0.8到3.5米間,儲量約5.82億噸。
蒲縣
鐵礦儲量為1.2億噸,其中褐鐵礦分布在克城鎮及太林鄉石灰峪等地,儲量4000至5000萬噸;赤鐵礦分布在蒲城鎮刁口等地,儲量750萬噸,赤褐鐵礦分布在太林鄉官莊村一帶,儲量780噸。
鋁礦礦層在山西式鐵礦上部,礦層厚度2--4米,儲量600至1000萬噸。方鋁礦分布在化樂峽村等地。鋁礬土分布在克城鎮西部和西北部。

生物資源

蒲縣樹木以遼東櫟、油松、白皮松、白樺、側柏為主。境內野生植物有山丁子、山楂、沙棘、山桃、山杏、酸棗、黑木耳、蘑菇等;藥用植物有枸杞、地黃、沙參、甘草、白赤芍、豬芩、連翹、荊芥、麻黃、柴胡、大黃、知母、五味子、地皮、薄荷等270餘種,年收購量5.2萬公斤。農作物以玉米、小麥、雜糧、蕎麥、土豆、菸葉、豆類等為主。
蒲縣陸棲脊椎動物有70餘種,主要是金錢豹、花面狸、貓狸、青羊、野豬、原麝、野兔、喜鵲、百靈、烏鴉、鵪鶉、錦雞、褐馬雞、金雕等。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山西省省鳥褐馬雞,分布在五鹿山的針闊混交林中;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金錢豹主要分布於豹子梁、太山一帶。原麝主要活動於太山、明山、石頭山等地;國家三類保護動物青羊主要分布於南、北兩山的針闊混交林內;金雕主要活動於人跡罕至的荒山河旁。

水資源

蒲縣境內有河流澗溪35條,均系黃河水系支流。主要河流有昕水河、南川河、北川河、黑龍關河、中垛河、喬家灣河、克城河、西後河、堡子河、有棗河等,年來水量9085萬立方米。有泉水800餘處,總流量500立方分米/秒。地下水總貯量1.4億立方米,可開採量430萬立方米/年。。現已初步勘察評價過的有解家河礦泉水、太林鄉東河礦泉水等,其中解家河天然礦泉水水源曾由權威水分檢測單位北京地下水資源管理中心進行了包括水期、枯水期在內的全面分析及光譜分析檢測,各項指標均達到了GB8537--87飲用天然礦泉水要求。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末,全縣常住人口110810人。

民族

蒲縣以漢族為主,少數名族有回族、滿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以散居為主。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蒲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1.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0.9億元,比2012年增長18.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76億元,比2012年增長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89億元,比2012年增長13.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01億元,比2012年增長18.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77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10.4%和12.6%。

第一產業

2012年蒲縣新栽補栽核桃2萬畝、63萬株,建成山中垣萬畝核桃示範基地,山中鄉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核桃示範基地”,被確定為“國家級馬鈴薯栽培農業標準化示範區”。
2017年10月,蒲縣入選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第二產業

2012年蒲縣大唐100MW風電和山煤國際煤炭集運站兩大招商項目落地實施;太原煤氣化煤機維修製造、山煤國際300萬噸重介選煤項目竣工,龍祥乾法水泥二期完成土建工程和部分設備安裝;16座礦井竣工投產或進入聯合試運轉,形成1245萬噸生產能力,年產原煤894萬噸。

第三產業

2012年蒲縣翠屏山森林公園、迎賓公園竣工開放,蒲紅路路基形成,保障性住房二期、西關市場主體完工,濱河大道二期、保障性住房三期、錦繡公園、平安公園改造完成年度任務,喬家灣“百鎮建設”完成投資7855萬元。蒲縣第一屆運動會在新落成的奧體中心圓滿舉辦。東嶽廟國家“4A”級景區創建通過省級驗收,井溝戰役紅色旅遊景區完成規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3年蒲縣累計投資1.4億元,新改擴建中國小55所,撤併學校53所,黑龍關、喬家灣中學和後堡、古縣、薛關國小完成改擴建任務;鹿城國小、克城中學完工,新建一中、縣直幼稚園竣工投用,高薪聘用高中名師14名,拿出150萬元重獎教師,高考二本達線82人。

醫療衛生

2010年蒲縣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累計滾存3.04億元,發放4931萬元;全年為10281名城鄉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1918萬元,發放農村五保供養、醫療救助、優撫資金338萬元;;為農村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發放養老金65元;80歲以上老人全部領上了敬老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受益面達到92%。

基礎設施

蒲縣公路總里程520千米,主要公路幹線有臨大公路連線東西,從蒲縣腹地穿過,羅南、趙克公里縱貫南北,喬三路直達洪洞。境內縣鄉公路、鄉村公路、礦區公路縱橫交錯,形成網路,全縣9個鄉鎮全部開通油路。從縣城出發,當日即可到達北京、太原、石家莊、西安等大中城市。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即東嶽大帝的誕辰之日,蒲縣東嶽廟舉行祭祀活動。每年在三月二十五日,東嶽廟所轄醮社參加朝山的醮民都在當年主持朝醮的社村集中訓練,排演朝山儀仗隊形,及準備安排醮民所需的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活動、生活、祭祀用品。

名優特產

蒲縣特產黑木耳,生長在朽木上,形似人的耳朵,色黑或褐黑,故名黑木耳,又名木菌、樹雞。

景點旅遊

柏山東嶽廟
蒲縣古蹟柏山東嶽廟,位於縣城東柏山上,是以東嶽行宮大殿為中心的一級大型建築群,相傳始建於唐,元、明、清均復修重建。建築面積七千多平方米,建築物二百八十餘座,廟宇中間主殿雄居,四周是古樸的圍廊和逼真的塑像。主殿前聳立有富麗的“天堂樓”,後排列有上下兩院的“地獄府”,周圍松柏千餘畝。
峽村峽谷自然風景區
峽村峽谷自然風景區北為太山,海拔1732米;南為明山,海拔1615米。峽谷相對高差約300餘米,長約3500米,寬約200米。
真武祠
位於蒲縣城內昕水河南岩翠屏山山腰,始建於明永樂年間。該祠堂建築工地為磚雕仿林結構,座南向北,依山勢而建。正殿面闊一間,進深9.45米,單檐歇山頂,檐下施磚雕斗拱,五鋪作,轉角斗拱一攢,後部緊靠黃土山。

著名人物

西戎(1922—2001),原名席誠正,黑龍關鎮西坡村人,中國重要文學流派“山藥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段雲(1912—1997),原名段連榮,縣城北關人,主要著作和作品有《段雲書法作品選》、《旅蹤詠拾》、《段雲選集》等。曾任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名譽副會長,在日本東京等地舉辦個人書法展。
王居正(1715—1773),字季方,號貞齋,別號鹿樵山人,城關人,生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三月廿五日,保和殿廷試御史,乾隆親點,拔軒置第一名記名後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