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

唐文治

唐文治(1865—1954),字穎侯,號蔚芝,晚號茹經,清同治四年 (1865 年) 十月十六日生於江蘇太倉,民國元年(1912 年) 定居無錫。著名教育家、工學先驅、國學大師。

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官至清農工商部左侍郎兼署理尚書。後退出政壇,潛心從事教育事業。曾任“上海高等實業學堂”(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及“郵傳部高等商船學堂”(大連海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前身)監督(校長),創辦私立無錫中學(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前身)及無錫國專(蘇州大學前身)。

1954年4月在上海病逝,終年90歲。著作有《茹經堂文集》、《十三經提綱》、《國文經緯貫通大義》、《茹經先生自訂年譜》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文治
  • 別名:穎侯,蔚芝,茹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太倉
  • 出生日期:1865年12月3日
  • 逝世日期:1954年4月9日
  • 職業:教育家、文學家
  • 畢業院校:江陰南菁書院
  • 主要成就:上海高等實業學堂(交通大學)監督
    郵傳部高等商船學堂(大連海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監督
    創辦私立無錫中學
    創辦無錫國專(蘇州大學)
  • 代表作品:《茹經堂文集》《十三經提綱》《茹經先生自訂年譜》
人物生平,人物生活,主要貢獻,人物思想,重要事跡,主要作品,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1865年12月3日(清同治四年農曆十月十六日),唐文治生於江蘇省太倉直隸州鎮洋縣(今屬江蘇省太倉市)岳王市陸氏宅第靜觀堂。祖父唐學韓為他取名“治”,寓意“通經治國”,取字“穎侯”,寓意“聰敏穎慧”,取號“蔚芝”,寓意“德馨芝蘭”。
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監督唐文治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監督唐文治
1870年,6歲的唐文治就啟蒙讀經,讀背儒家經典《孝經》、《論語》、《孟子》、《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左氏傳》等。
1879年,考取秀才,讀《史記》,“春秋三傳”中的《公羊傳》、《穀梁傳》,開始學習寫作古文。次年入州學,從師太倉理學家王紫翔(王祖畲),潛心研讀性理之學及古文辭。
1882年,18歲的唐文治考中舉人。次年首次進京考進士以失敗告終,看到自己學力不足,他回太倉繼續研修理學。21歲時,進入江陰南菁書院,受業於東南經學大師黃元同和王先謙的門下,從事訓詁之學。
1892年,28歲的唐文治第五次參加進士考試,通過殿試、朝考,成為新科進士,任戶部江西司主事。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中國陸海軍被日本打敗。唐文治向清政府上書《請挽大局以維國運折》(即萬言疏稿),針砭時弊,呼籲改革圖新。次年他又主動為江蘇會試舉人撰寫了《上察院於》奏章,反對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1898年,唐文治調任總理衙門章京。1901年秋,他隨戶部侍郎那桐出使日本。同年冬天,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唐文治任外務部榷算司主事,管理通商、關稅等事務。1902年春,葡萄牙乘修訂十年前舊約的機會向清政府提出把澳門附近的大孤、小孤等島劃入租界範圍的無理要求,唐文治起草照會予以拒絕。同年5月,唐文治以三等參贊銜隨鎮國將軍載振赴英參加英國新君愛德華七世的加晚禮。去英之後,又出訪比、法、美、日等國。兩次出國,他對日本和歐、美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情況進行了廣泛考察。
1903年清政府設立商部,唐文治從外務部轉到商部,先後任右丞、左丞、左侍郎。在職期間,制定商律,議設商會,扶植和保護民族工商業。並極力反對借外債修築鐵路,積極推行商辦鐵路政策,以維護國家主權。1906年商部改為農工商部,唐文治任署理尚書。1906年12月,唐文治因母親病逝回家居喪,不再返京任職。
1907年農曆九月初,因時任大清朝郵傳部尚書陳璧奏請,“丁憂”期中的唐文治擔任上海高等實業學堂(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監督(校長)。唐文治到任後隨即著手調整學科,停辦商科轉向工程教育,接連創設鐵路、電機兩個工程專科。鐵路專科是該校歷史上設立的第一個工程專科,也是中國近代高等學校工程專科教育的發端;而中國高等學校中有電機教育也自此發端。
1909年春,郵傳部擬發展航海貿易,急需培養航運人才,唐文治請示郵傳部在不改變學校辦學方向上,另增設船政專科,並極力輔助商船學校正式成立。1911年,郵傳部電囑在吳淞炮台灣建商船學校,唐文治親往相度地勢,命工師繪圖,克日興工,並於同年8月竣工,定名“郵傳部高等商船學堂”,仍由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管理,唐文治兼任學堂監督。至此,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高等航海學府誕生。
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
1912年12月,唐文治邀請孫中山蒞校演說,使全校師生員工了解孫中山振興實業富強國家的宏偉計畫。
1920年4月,唐文治因眼疾、父病、學潮諸原因向交通部提出辭去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校長職務,隨即回到無錫前西溪寓所養病。同年12月,上海工業專門學校與其他三所學校組並為“交通大學”。
1920年5月起,唐文治支持高陽創辦“私立無錫中學”,義務出任私錫中校長,不受薪金。1952年12月25日,無錫市人民政府宣布接辦私立無錫中學,改校名為無錫市第三中學。2000年7月,無錫市第三中學與中山高中合併,升格為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
1920年10月,唐文治受曾任隴海鐵路局局長、交通銀行董事長的施肇曾邀請,應聘任無錫國學專修館 ( 後改為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 館長。雖已雙目失明,但仍親自授課。朗誦古文,抑揚頓挫,時稱 “ 唐調 ” ,並錄製唱片。1927年,唐文治改校名為“無錫國學專門學院”,褪去私家學館色彩,並聯絡無錫工商界人士成立了無錫國專校董會。
1935年12月,為慶賀唐文治 70 壽辰,交大校友和國專同學集資在無錫五里湖畔寶界山邊建築了 “ 茹經先生紀念堂 ” 。
唐文治壽序唐文治壽序
1937年11月,日軍侵占無錫前夕,唐文治率領全校師生內遷,輾轉到達桂林。後因患病, 回到上海租界休養。並於1939年春,在上海租界創辦國專分校。1941年,上海租界為日偽占領,國專分校改為國學專修館,以避免向日偽登記。日偽曾派人勸說唐文治出任偽職,遭嚴詞拒絕。
1946年6月,因抗日戰爭勝利,內遷桂林的無錫國遷回無錫復校;上海分校繼續開辦,均由唐文治主持校務。
1949年解放後,無錫國專改名為中國文學院,仍由唐文治任院長。
1954年4月9日 ,唐文治病逝於上海,終年90歲。

人物生活

唐文治父親唐受祺,原名錫鬯,字若欽,別字蘭客,晚號恂叟,曾任塾師;母親胡氏。
唐文治娶妻郁氏,後收姨表妹黃彬瓊為繼室。共有四子一女,其中二子唐慶平夭折,長子唐慶詒(妻子為著名教育家俞慶棠)曾任交通大學外文系主任;三子唐慶增是知名經濟思想史家,曾任復旦大學經濟系教授;四子唐慶永,銀行家;小女兒:唐慶婉殤。孫子唐孝威,核物理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女唐孝純,曾任美國前總統老布希的中文教師。

主要貢獻

人物思想

海權
唐文治認為“商船所至,海權所至”、中國“航權旁落,亟待廣植人才,以圖挽救”,於1909年增設船政科,這是中國近代海運教育之濫觴,也是中國高等航海教育之先河,中國航海教育起步伊始即以高等教育的姿態登上了中國教育的歷史舞台。船政科的誕生,改變了口傳心授、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式,使中國航海教育走向科學,踏上自行培養高級航海人才的道路,為挽救航權、改變中國海船河船盡操洋人之手的局面邁出了第一步,這在中國航海教育及海運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商船所至,海權所至商船所至,海權所至
教育
唐文治文選唐文治文選
唐文治的辦學思想是“尚實”。為了使學生免受“學而優則仕”的舊教育思想影響,他常常勉勵學生,要以“求實學、務實業為鵠的”,做“造就學成致用,振興中國實業”的專門人才。同時,重視體育也是他辦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份。他重視國文教學,針對當時教育界有些人強調“西學”而輕視國文的偏向,增設國文科,並成立了國文研究會。他也深知,學習西方科技,必須掌握外語,“方能窺其精奧”,次年又設立西文科,讓學生補習英、德、法和拉丁文,並成立英文大會。他尤其重視的是道德教育,認為:道德是基礎,學問為屋宇牆垣。未築基礎的屋宇牆垣,勢必在風雨飄搖中不能久固。並認為道德準則寓於經學中,經學是區分一切是非的永恆的標準。
唐文治十分重視人文精神的教育,他把西方先進經驗大膽拿來,為我國培養科技人才所用;同時在培養人才過程中堅持民族自尊,以我國悠久傳統文化的精華來培養學生,並把兩者結合起來,塑造熱愛祖國、道德高尚、人格健全、身體健康、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為振興中華貢獻力量的一流人才。在培養道德品質、掌握先進科學技術和鍛鍊強健體魄三者關係上,唐文治觀點鮮明,強調道德是基礎。唐文治對理工科人才的培養重視先進理念,重視愛國教育,重視人文教育,重視體格意志磨礪等教育思想,為國家培養一流理工人才樹立了榜樣。

重要事跡

獨創唐調
唐文治獨創了一種吟誦詩歌的方式,後人稱之為“唐調”,已入選無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唐調被確定為太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唐調與蘇州吟誦調組成蘇州吟誦(唐調)項目,被確認為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14年申報江蘇省第四批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
唐文治
興辦工科
唐文治主持上海高等實業學堂期間,期望學校能像英國牛津大學那樣培養一批批出色人才,以發展實業,振興中華。他到任後,為了培養高級實業人才,首先對學校專業作一番調整,把鐵道班改為鐵路專科,當年秋天正式成立,定學制為3年,是為學校設立的第一個工程專科。翌年增設了電機專科,是當時中國高校設立電機科之始。到1909年,又增設了航海專科。這樣,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就創辦了鐵路、電機、航海3個工程專科,使學校從原來培養商務實業人才轉變為培養工程技術方面的實業人才,學校性質已明確屬於高等工業專科學校,為今後發展成工科大學奠定了基礎。1918年正式成立鐵路管理科,學校系科設定從原來的工科走向工管結合,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首創。
改革課程
唐文治在設定鐵路、電機兩專科課程時即延聘受過西方高等工程教育,在工程技術上有造詣的中外專家、學者共同擬訂。他一方面發揮本國專家作用,同時也發揮引進外籍教師的作用,使課程設定總體方向和具體教學要求均能達到培養趕上歐美一流人才的目的。與此同時,他決定直接引進歐美各大學的辦學章程。1910年他上奏清廷,要求致函我國駐歐美各國使館,請代為向所駐國索取高校辦學章程,以資參考,唐文治非常認真進行研究,結合本校實際參照吸收這些高校經驗,不斷完善和提高學校各教學環節。1913年,趁部令將鐵路專科和電機科改為土木科和電氣機械專科之機,唐文治決定對兩科課程設定都以美國大學同類專科為藍本,教科書乾脆直接購自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等名校,其他各教學環節也參照西方學制不斷完善與提高。基礎課、專業課一律用英文講授,學生作業、考試也一律使用英文,亟力使學校專科所培養的學生達到歐美本科大學畢業生水平。此後,學校附中也採用西方原版教材,教師課堂講授也用英語,為這批學生進入專科學習打下紮實基礎。
師資建設
唐文治在1907年設定鐵路專科時,了解到教師中缺乏熟悉鐵道學的專業人才,曾致函詹天佑商請其推薦合適的教員來校任教。同時他根據教學上的迫切需要,果斷地聘請了一批外籍教師。從1908年到1920年,學校聘請的外籍教師約占師資隊伍的50%。唐文治並按照外籍教師建議實行專科4年制,便於本校學生去美國進修深造學業。在引進外籍教師的同時,唐文治也堅定地派出去一批批優秀畢業生到歐美各國留學深造。在唐文治任期14年中,據不完全統計,共派遣了211名畢業生出國留學,平均每年15名。隨著這些留學生的成長,教師隊伍構成開始不斷變化,學校大批留學回國學生,如胡敦復周厚坤張廷金徐名材周銘杜光祖裘維裕等都於1912年起陸續到母校任教,逐步代替了外籍教師。
培育人才
唐文治非常重視實習與實驗。1908年4月,為增設電機科需要建設實驗場地,唐文治呈文郵傳部,要求撥發經費雲,同年12月唐文治再度給郵傳部呈文是要求增加經費,添置實驗設備,建設實驗工廠。唐文治把添置實驗設備、建設實習工廠,視為造就求實務實、學以致用專門人才的重要一環,從1907年到1910年3年中,雖因上級部門不能按規定如數定期撥款,經費拮据,但還是克服困難,相繼建成了鐵道測量儀器室、金工廠、木工廠和電機實驗室,以供學生實驗、實習之用,同時把實驗和實習列入正課,使之逐步走上正軌,形成一套嚴格制度。很重要的還有畢業設計,如1909年土木科高年級學生要到校外進行一個月的鋪設路軌實地測量,這件事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都認為十分新鮮而有意義。學校這種為鋪設路軌而進行實地測量的實習在當時也是首創。實習的內容與要求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與提高,到1920年,土木科的畢業設計除要做鋪軌測量的實地實習外,每人還要增加做一個鋼鐵橋樑設計。這樣就把“求實學,務實業”寓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使學生畢業後走向社會能勝任實際工程技術方面的工作,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唐文治時期的交大畢業生,也是中國自己培養的早期工科大學畢業生,他們後來大多成為中國工程技術和某些領域的開拓者和先驅。
募建書館
交大自1896年創辦至1917年,尚無供師生研習學問、收藏豐富的圖書館。唐文治在學校建設各專業實驗室,充實實驗設備以及建築各類實習工廠的同時,積極籌劃建設一座館藏豐富,“開民識養民德”的大學圖書館。當時估計在校內建設一座圖書館約需8萬元,他一方面費盡苦心從交通部爭取到3萬餘元,又趁1917年學校舉行20周年校慶盛會之際,從上到下群策群力發動募捐。他首先發表了《南洋公學20周年紀念圖書館募捐啟》,制定《圖書館募捐簡章十二條》作為募捐工作操作的準則。選定校內東校園作為建築圖書館基地。募捐發起,上自大總統,下及諸同學,紛紛解囊,唐文治首捐1000元,不及一年,募得5萬餘元,乃於1918年動工興建。翌年10月,當時第一流大學圖書館落成,1920年3月正式開放,藏書計中文版31300餘冊,以歷史書最多;西文3600餘冊,以工程書最多。中西文雜誌70餘種,中西日報20餘種。為師生研究學問,開發創新智慧,培養一流人才提供了良好條件。這座圖書館已為交大服務80餘年。

主要作品

唐文治自編的《茹經堂全書》,已刊、未刊的共有60餘種,最有代表性的當推《茹經堂文集》和《十三經讀本》,前者合計45卷,百餘萬字,是唐文治文章的總匯;後者是唐文治對經學研究的結晶。今無錫琴山“唐文治紀念館”陳列有《茹經堂文集》4冊,《十三經讀本》6冊。後又收集到的唐文治著作有:《南菁書院日記》、《農曹日記》、《志學錄》、《思辨錄札記、續思辨錄》、《蓄艾編》等手稿以及《六十年來國政記》、《四十年來士風采略》、《英軺雜詠》等,以上原件均存於“唐文治紀念館”。

人物評價

“有三達尊,兼三不朽;晉百年壽,為百世師。”——交通大學輓聯
老夫子一生光明磊落,正義凜然,木鐸覺人,金針度世,在中年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作出了非凡的貢獻,為後人樹立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陳以鴻
“即使歷經北洋軍閥政權時的軍閥混戰、國民黨政權時的國土淪喪、日偽時期的嚴酷環境,辦學條件異常艱苦,但唐先生也沒有放棄辦學,並且教學從未間斷。”“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徐忠憲
唐文治先生以遠見卓識致力於傳統文化資源和近代科學教育的融合,他又以傳統書院模式創辦了聲譽卓著的無錫國專,使書院制度和現代學校制度相互融合。——李春林(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

後世紀念

紀念館
茹經堂位於寶界橋南堍的琴山之麓,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唐文治的別墅書院,背山面湖,環境幽靜,建築精美。1934年唐文治70壽辰時,兩校校友在五里湖畔集資建造茹經堂,"茹經"是唐文治先生的號,以志紀念。1983年,茹經堂由無錫市人民政府撥款修葺,闢為唐文治先生紀念館。1985年無錫國專校友集資重修,並立碑“重修先師唐蔚芝先生茹經堂記”,由弟子王蘧常撰文,胡邦彥書寫。
唐文治故居唐文治故居
紀念館面對五里湖,朱漆大門,門額上懸掛著陸定一手書的"茹經堂"匾額。整個建築小巧玲瓏,曲折多變,廳堂、書齋、亭廊及起居用房,一應俱全。正廳上懸掛"唐文治先生紀念館"額。由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的校友錢仲聯教授撰寫的《茹經堂碑記》,完好嵌在廳堂壁間。紀念館正中牆壁上掛著先生的遺像,容貌慈祥,儀態端莊。室內陳列著先生生前的許多珍貴文物。
重修 先師唐蔚芝先生茹經堂記重修 先師唐蔚芝先生茹經堂記
唐文治銅像
上海交通大學唐文治銅像位於閔行校區文治大道和思源南路處,人物采立姿,含花崗岩基座高2.8米,左手持唐文治校長親編的《高等學堂國文講義》,右手背後,取其吟詠“唐調”姿態,亦如抬頭舉目望今日之交大,面露微笑,呈欣慰之態。
唐文治雕塑唐文治雕塑
上海海事大學唐文治銅像由上海海事大學航海專業78級校友向母校捐贈。鑄銅身軀、花崗岩基座,銅像全高3.2米,總重約20噸。
文治書院
西安交通大學文治書院於2007年7月成立,以交大老校長唐文治的名字命名。
唐文治書院
2012年3月30日,蘇州大學成立唐文治書院,以學校前身之一的無錫國專的創始人、著名教育家唐文治的名字命名。
唐文治年譜
陸陽所著的《唐文治年譜》,按年排比,以人相系,大致勾勒了唐文治的生平事跡,由上海三聯書店在2013年7月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