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茶具

唐宋茶具

唐宋茶具是中唐時期專用喝茶的茶具。中國唐以前,南朝飲茶已形成風氣,不過僅流行於西蜀和江南地區,而且當時在飲食器皿中尚未明確地分化出專用的茶具來。中唐時,飲茶之風在全國推廣,從而出現了專用的茶具。出土文物中有的銘識也標明是茶具,如茶托茶碗、茶瓶、茶碾、茶羅等,可知唐代茶具的品種已頗齊備。宋代出現了茶磨、茶托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宋茶具
  • 外文名:Tea-thing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 地點:江西吉安
  • 朝代:中唐時期
  • 類屬:喝茶的茶具
工藝,點茶法,宋代茶具,宋代飲茶習俗,其它,

工藝

唐、宋時的茶多製成茶餅,飲用前先碾末,再予烹點。烹點的方法有兩種,所用的茶具亦小有區別。一種是《茶經》說的煎茶法,是在風爐上的茶中煮水,水沸之後,量出茶末從中心投下,隨即用竹攪動,俟沫餑漲滿面,便酌入碗中飲用;另一種是蘇在《十六湯品》中所說的點茶法。此法將茶末下在碗中,並在茶瓶中煮水,水沸後,持瓶向碗中點注,同時用茶筅或茶匙在碗內環回擊拂,只要茶已發立,粥面光鮮,稀稠得中,遂可就碗飲用。所以煎茶法不用茶瓶,點茶法不用茶,大體說來,唐代後期煎茶法已逐步為點茶法所取代,因而唐代遺物中成套的風爐和茶很少。已知最早之例傳為河北唐縣出土的五代邢窯燒制的一套白瓷茶具。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復原模型瓷茶為圓底鑊形,風爐為圓筒形,有三足。唐代茶瓶實例為西安太和三年 (829)王明哲墓出土的一件,底部墨書“老家茶社瓶,七月一日買。壹。”此器腹部圓鼓,盤口,肩上出短流,施墨綠色釉。這種形制的容器在唐代遺物中不乏其例,卻不能都定為茶瓶,因為其中有不少是酒注。

點茶法

除茶、茶瓶外,其他茶具在煎茶、點茶法中可以通用。因為茶宜“乘熱連飲”(《茶經》),茶碗很燙,所以要在碗下加托。西安大曆元年 (766)曹惠琳墓已出白瓷盞托。1957年陝西西安和平門外出土了 7件銀質鎏金茶托,鑄造的時間為大中十四年 (860),刻銘中自名為“渾金塗茶拓子”。這些茶托上的托圈較低。晚唐時茶托上的托圈已增高,有的象是在托盤上加了一隻小碗湖南長沙銅官窯、浙江寧波和湖北黃石的唐墓中均曾出土這類茶托。托上所承之茶碗,為圈足、玉璧足或圓餅狀實足的各種弧壁或直壁之碗。長沙石渚窯出土的青釉圓口弧壁碗,有的自名為“茶”。陝西扶風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玻璃托子和碗,《物財》中記為“璃茶、托子”,其茶碗撇口、直壁,與宋代所稱子的形制相同。法門寺塔地宮中還出土了銀茶碾和銀茶羅,其茶羅為絕無僅有之例。茶碾和茶羅均為粉篩茶末的用具。此外,唐代也用茶臼研末。茶臼為瓷質,碗狀,內壁無釉,刻剔出粗糙的網紋和鱗紋。在河北內丘唐代邢窯窯址中曾經出土。

宋代茶具

中除增加了磨末用的茶磨外,其種類較之唐代變化不大,但在造型和工藝上卻有較大發展。宋代飲茶多用點茶法,茶瓶的流加長,口部圓峻,器身與器頸增高,把手的曲線也變得很柔和,茶托的式樣更多。托圈一般均較高,有斂口的,也有侈口的,而且許多托圈內中空透底。出土物中除瓷、銀製品外,還有金茶托和漆茶托。如內蒙古臨河高油房西夏窖藏出土有金茶托,江蘇常州北環新村宋墓中出土有銀硃漆茶托。宋吳自牧的《夢粱錄》說杭州的茶店用“瓷盞、漆托供賣”。漆托隔熱性好,繪畫中的飲茶者多用漆托,唯不易保存,故出土較少。

宋代飲茶習俗

與唐代的重大區別是:唐代的茶一般為綠色,青瓷碗與白瓷碗並重;而宋代茶色尚白,又興起了鬥茶之風。鬥茶勝負的標誌為茶是否粘附碗壁,哪一方的碗上先形成茶痕,即為輸家。這和茶的質量及點茶的技術都有關係。為適應鬥茶之需,宋代將白色的茶盛在深色的碗裡,對比分明,易於檢視。蔡襄在《茶錄》中指出:“茶色白,宜黑盞。”“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所以宋代特別重視黑釉茶盞。福建建陽水吉鎮建窯燒造的茶盞色黝亮似漆,其上有閃現圓點形晶斑的,也有閃現放射狀細芒的,前者稱油滴盞,後者稱兔毫盞。還有的盞底刻“供御”、“進”等文字,表明這裡曾有向朝廷進奉的貢品。

其它

江西吉安的吉州窯也產黑瓷盞,以玳瑁斑、木葉紋和剪紙紋等裝飾著稱。其中木葉紋是將一片經過處理的桑葉粘附碗內,施釉後經高溫焙燒,桑葉的脈理遂顯於釉面,生動自然,妙趣天成,歷來受到珍視。由於這類茶具風行天下,所以唐代生產白瓷的北方窯口,這時也部分燒造黑瓷,如定窯生產的鷓鴣斑黑釉盞,磁州窯生產的鐵鏽花黑釉盞等,亦各擅其勝。宋代的其他窯系如浙江龍泉窯、陝西耀州窯、河南鈞窯、江西景德鎮窯等眾多瓷窯,也都大量燒造茶盞和其他茶具,均有佳作傳世。不過因為它們的產品不完全符合鬥茶的特殊要求,所以對反映宋代的飲茶藝術而言,就不如黑釉瓷盞有代表性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