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金森工業橡膠製品(蘇州)有限公司

哈金森工業橡膠製品(蘇州)有限公司

哈金森工業橡膠製品(蘇州)有限公司成立於1843年,是一家非輪胎橡膠製品生產供應商。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哈金森工業橡膠製品(蘇州)有限公司
  • 成立時間:2004年
  • 經營範圍:工業橡膠
  • 員工數:2萬6千名員工
  • 創始人:希拉姆·哈金森
  •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唯亭鎮跨塘分區
公司概況,蘇州有限公司,

公司概況

1843年,一位美國工程師希拉姆·哈金森在法國成立了距今有169年歷史的哈金森公司(Hutchinson)。1922年-1923年,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同志年輕時曾在法國哈金森工作過。在1974年,哈金森公司成為TOTAL集團的子公司。TOTAL 集團位於2012年全球500強前11位,道達爾集團世界著名石油公司,世界七大石油能源公司,石油七姐妹之一,與荷蘭皇家殼牌,雪佛龍石油,埃克森美孚石油,英國BP石油 同為世界5大石油能源公司。主要從事石油、化工領域。它的年銷售額超過1600億歐元,2200億美元。哈金森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全球工業橡膠行業里最具國際化的領先者。
道達爾集團是全球第四大石油及天然氣公司,2012年世界五百強企業排名11位,員工總數16萬多人,業務遍及全球130多個國家,涵蓋整個石油產業鏈以及採煤和發電業務。哈金森工業橡膠製品(蘇州)有限公司主要分為6個部門:公共部,工業橡膠製品部,密封件部、傳送帶部、汽車減震件部和國際採購部。作為一家全球領先的橡膠製品供應商,哈金森工業橡膠製品(蘇州)有限公司為全球的鐵路、航空、和普通工業提供高質量的產品。
哈金森集團成立於1853年,1974年成為道達爾的子公司,是全球排名一、二位的非輪胎橡膠製品生產供應商,產品涉及汽車、鐵路、航空、海運、國防、建築、核能等各個領域,2012年營業額約35億歐元,擁有2.4萬名員工,在全球設有100多家工廠。哈金森總部位於巴黎香榭麗舍大街124號,與凱旋門相鄰,其高水平的橡膠技術研發中心位於其最早的工廠區—巴黎南部130公里的蒙塔日(Montagie)。
哈金森集團所在的蒙塔日是一座啟發了新中國民主主義思想的革命之城,與中國具有深刻的歷史淵緣。在哈金森亞研發中心即老廠區入口處,有一塊紀念碑,上書漢字“偉大的足跡”,碑文為法語和漢語的鄧小平在此工作的簡介以及他當時的工作證。鄧小平當時工作的車間是巴黎鐵塔設計者、著名建築師艾菲爾設計,這棟煙囪高聳的舊廠房是法國國家保護文物。上世紀20年代,一大批滿懷理想的中國熱血青年不遠萬里來到這裡勤工儉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其中許多光輝的名字載入了中國現代史冊:蔡和森、向警予、鄧小平、陳毅、蔡暢、李富春、聶榮臻、李維漢、王若飛、何長工……,80多年前的蒙塔日留下了太多的中國革命的足跡。
哈金森全球生產產品範圍包括軍用產品、減震產品、車身密封系統、流體傳動系統、傳動帶、密封件及醫用手套和嬰兒用品。

蘇州有限公司

卓越的減震解決方案 150年的不懈鑽研和探索
哈金森來自法國,成立於1853年。主要從事金屬橡膠類減震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有著150多年減震系統的設計,研發和生產經驗。產品廣泛用於國防,航空,鐵路,船舶和汽車等工業市場。
哈金森公司全球27個國家擁有119個生產基地和2萬6千名員工。
公司擁有PAULSTRA、VIBRACHOC、BARRY CONTROLS、STOP-CHOC、TECHLAM等知名品牌.
1974年,哈金森加入法國道達爾(TOTAL)集團。TOTAL主要從事石油、化工領域,年銷售額超過1200億歐元。集團位於全球500強第8位。
哈金森工業橡膠製品(蘇州)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是哈金森集團首個在中國的獨資工廠,主要服務於中國及亞洲的國防,航空,鐵路, 船舶和汽車等工業市場。
我們將致力於為您提供聲音和震動控制方面的解決方案。
哈金森約2000種標準產品和5000種特製品可以最大程度滿足您的使用要求。
聯繫地址:蘇州工業園區唯亭鎮跨塘分區葑亭大道721號郵政編碼: 215122
鄧小平當年工作過的哈金森製鞋車間外景
鄧小平當年工作過的哈金森製鞋車間外景鄧小平當年工作過的哈金森製鞋車間外景
鄧小平當年工作過的哈金森製鞋車間
鄧小平早年在法國勤工儉學的經歷,正日益受到法國有關方面的重視,研究成果不斷。蒙塔爾紀(Montargis)市作為接受早期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城市之一,夏萊特(Chalette)城所屬的哈金森(Hutchinson)橡膠製品廠作為鄧小平工作過的地方,都視這段中法交往史上的特殊歲月為最大的驕傲。不久前,夏萊特市長弗朗克·德莫蒙(Franck Demaumont)致信邀請趙進軍大使前去參觀訪問。筆者受趙大使之託前往,受到熱情接待,因之有了這裡的文字。
哈金森工業橡膠製品(蘇州)有限公司
偉人足跡
風和日麗四月天。十里煙樹、逝者如斯盧莞河(Le Loing)。花香鶯啼夏萊特小城。聞名遐爾的哈金森橡膠製品廠。
1922年2月14日至10月17日,1923年2月2日至3月7日,在法國勤工儉學期間,鄧小平為維持生計而兩度艱苦勞作的製鞋車間。
這是一間面積2206平方米的非同一般的廠房,是這座占地3.5公頃的廠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始建於1737年,先是作為造紙車間,1817年至1836年為紡織車間,1853年起成為橡膠製品車間。其間雖幾經更替,也曾間或被當作廢品倉庫閒置過一些時日,但它的價值始終沒有也不會被淹沒,歷經滄桑卻依舊輝煌。
這是一間給人以無限遐想與感慨的廠房,與巴黎艾菲爾鐵塔的設計者為同一人,具有鮮明的“艾菲爾風格”。鋼架結構頂棚,鉚釘咬合,鋼柱支撐,渾然一體,可抗颱風,不懼地震,歷久彌堅。磚體外牆,紅瓦屋頂,同廠房外面百多米高的150多歲高齡的紅磚煙囪一道,成為哈金森工廠的特殊景觀。不只如此,它更被列入法國需要重點保護的文化遺產名錄,法律明確規定,只能定期維修保護而不能有任何毀損。
這是一間在中國人心目中擁有特殊地位的廠房。在這裡,鄧小平結識了許多後來成為新中國重要領導人的老一代革命家,並在周恩來的引導下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夏秋之際,鄧小平加入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者。鄧小平結束了在這裡的艱苦勞作歲月後,走向巴黎,從此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鄧小平說:“我在法國的五年零兩個月期間,前後做工約四年左右(其餘一年左右在黨團機關工作)。”這段時間,對鄧小平奠定獻身中國革命事業的偉大理想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對後來中國革命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一代偉人,偉大的人生道路從這裡起步。
驀然回首
19世紀中葉,橡膠製品作為工業革命的寵兒風靡一時。1853年,美國人希拉姆·哈金森前來歐洲投資設廠。在考察了英、法兩國的許多地方後,相中了夏萊特小城朗格萊區(Langlée)這個遭廢棄的造紙廠。這裡隸屬法國中央大區,地處嘎迪奈(Le Gadinais)平原,交通便利,距巴黎僅百多公里之遙。物產豐饒,又有現成的廠房可資利用。更重要的是,橡膠製品在法國尚屬奢侈品,來法國設廠是占領市場的第一步。新廠僱傭600工人,日產各類膠鞋5000雙,或為皮鞋配製高跟,深受法國上層社會歡迎。“哈金森”成為身份的象徵。
一戰後,百業凋敝,歐洲市場皮革和紡織品價格飛漲,橡膠製品再度吃香。1920年,夏萊特小城朗格萊區哈金森廠已擁有各類膠鞋、服飾及雨布、腳踏車及汽車摩托輪胎、載重卡車輪胎、娛樂及體育器具、高科技橡膠製品等6個系列產品。1922年,工廠向市政府提出書面報告,稱生產急需人手要求招收中國工人,得到批准後,工廠招進了一批在法勤工儉學的中國青年學子。
第一批進廠的中國青年達214名,其中有一名女青年。工廠的勞動強度和環境都極為艱苦。他們每周工作6天54小時,每小時工錢1法郎。晚上,他們在工廠對面專為中國工人搭建的簡陋工棚里過夜,40多個鋪位擠在一起。據《夏萊特移民史》一書介紹,中國青年工人的住宿與工作條件都不能令人滿意,證據之一便是當年進廠的214名人員中,不久後便有119人辭職離去。到何處去了?到法國其他也需要勞動力的廠子裡去了。鄧小平除了在哈金森工廠工作外,還先後在6家法國工廠工作過。該書引用德國作家烏里·弗朗茲(Uli Franz)在其所著《鄧小平傳》中說過的一段話:“如果他沒有作為一個外國勞工在法國經受非人的生活環境,沒有這段悲苦的經歷,他將不可能成其為鄧小平!”
在如此艱苦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中,鄧小平也不改樂觀的天性。毛毛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引用同鄧小平同住一個木棚的鄭超麟生前的回憶說:“晚飯後至睡覺前有2小時至3小時可以利用。此時木棚里很熱鬧,大家閒談、開玩笑。有個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18歲,每日這個時候總是跳跳蹦蹦,到這一角同人說笑話,又走到那一角找人開玩笑。”這種在極為困難艱苦的狀態中尚能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是鄧小平最大的特點之一。
《夏萊特移民史》同時指出,這些勤工儉學的中國青年(法文原文為“工人學生”)還要利用晚上的時間學習法文、數學、科技等知識。在蒂埃里古堡公學(Le Collège de Chateau-Thierry)就學的周恩來多次前來同他們接觸。就是這些“工人學生”中,誕生了中國在國外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組織之一。“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夏萊特和蒙塔爾紀是誕生中國革命偉大思想的熔爐之一,正是這些偉大思想催生了新中國!”
友好往來
中國人民對這一地區始終抱有友好的感情。中法友好交往連綿不絕。
1965年8月19日,中國駐法國大使黃鎮應邀到蒙塔爾紀參觀訪問,受到時任該市市長的法共黨員勒內·迪蒙(René DUMON)的熱情款待。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前來蒙市訪問的重要中國客人,雙方都極為激動。迪蒙市長的母親迪蒙夫人,恰是當年接收中國留學生的蒙市杉松公學(Le collège du Chinchon)的校長,雙方更有說不完的話。賓主共進午餐並相互致辭。迪蒙市長為中國客人的到來而感到高興,愉快的回憶起蒙市因接收中國留學生而同中國結下的長達數十年的友誼,並引用“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古語說明中國哲學的雋永。黃鎮大使在答辭中指出,我們說起蒙塔爾紀,自然想起聯結兩國人民的友好感情。40年前在這裡生活過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後大部分成為爭取民族解放的戰士。我們不僅高興地參觀他們當年生活過的地方,也希望這一友誼能夠保持下去。
1975年5月,鄧小平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受到隆重接待。有人說鄧小平可能想去50多年前做工的場所故地重遊,當訊息從巴黎傳遞到哈金森工廠時,工廠領導層為如何接待中國貴客、如何鋪設紅地毯、如何尋找當事人、如何通過檔案材料重現當年的勞動場景而陷入一片慌亂,後來得知因日程太緊而不能前來,又為錯失了一個歷史性的節日而深感懊悔。
1982年,法中友協組織7個法國城市的正副市長赴華進行為期兩周的考察訪問,先前任夏萊特市長、時任蒙塔爾紀市長的馬克斯·努布拉(Maxe NUBLAT)先生隨團前往。中國人民和各級領導人因為努布拉來自這個特殊的城市而給予他特殊的禮遇。最使努布拉意外和興奮的是,鄧小平接見了這位法共黨員市長,回憶起在哈金森工廠勞作時的情景:工廠為他們登記的羅絲夫人“兩隻眼睛的顏色不一樣”,在蒙塔爾紀美人魚街,他“騎車沿坡而下,直滑到底,十分痛快”,他還學會了跳華爾茲舞。《人民日報》還發表了當年在蒙市杉松公學就學的中國青年的集體照片,並配發了介紹文章。“歷史性的節日”失而復得。
1985年8月22日,鄧朴方乘座輪椅來到他父親當年工作過的製鞋車間,感觸良多;3年後,鄧榕也來到這個已成為新中國革命聖地之一的車間,追尋她傑出的父親當年留下的痕跡。
1999年6月19日至7月25日,故宮博物院“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展覽”在蒙塔爾紀市舉行,盛況空前。當時的報導文章寫道: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中國青年探尋救國道路的可貴實踐。在法國有關人士和和法國人民的熱情幫助下,取得了豐碩成果。它不僅為日後的中國革命和建設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也是中法友好交往的一朵奇葩。此後,該展覽到里昂、巴黎等法國城市繼續展出,激起一波新的中法友好熱潮。
2005年1月20日, 11處中國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當年在蒙塔爾紀居住、生活、就學舊址中、法文立牌儀式在蒙市舉行,“偉大的足跡”歷史景觀得以重現(法文原文為“歷史的一頁”Une page d'istoire)。孫中山、周恩來到過此地考察和進行革命活動,鄧小平、李富春、陳毅、蔡暢、聶榮臻等新中國創始人在此勤工儉學,不少人如王若飛、趙世炎、蔡和森、向警予等人則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
這是蒙塔爾紀、夏萊特兩市歷史上的重要一頁,也是中法友好交往史上的重要一頁。 (孫海潮  註:作者為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政務參贊)
漢網 來源: 長江日報
20世紀20年代,鄧小平在哈金森工廠勤工儉學時的留影。(資料照片)
哈金森工業橡膠製品(蘇州)有限公司
記者余熙
一個響亮的名字,令哈金森工廠擁有榮光
這是一間高闊卻又殘舊的廠房,其內空空蕩蕩,悄然無聲,間或有一兩隻受驚的鴿子,從透亮的天花板下鑽出,撲翅掠過業已龜裂的牆頭……黑糊糊的車間內,只有那縱橫的鋼樑和斑駁的漆皮,還能閃露些許昔日的輝煌。
這間廠房,位於法國蒙塔日市附近夏萊特小鎮最大的企業———哈金
森橡膠製品公司的廠區右側。它始建於19世紀,曾經是這家工廠最主要的製鞋車間。20世紀下半葉,它因太過陳舊而被閒置。
前後3個世紀的跨度,令這間容顏蒼老的廠房,背負著深深的歷史印痕。置身於“寸土寸金”之地的這間舊廠房,為何沒有被拆毀重建?原來,不僅是因為它的設計者乃舉世聞名的巴黎艾菲爾鐵塔之父古斯塔夫·艾菲爾先生,更因為80多年前,來自中國的一位世紀偉人鄧小平曾經在這裡做過工。
鄧小平1920年9月11日至1926年1月,曾經在法國勤工儉學。他本人生前回憶道:“我在法國的五年零兩個月期間,前後做工約四年左右(其餘一年左右在黨團機關工作)。”
81年後的2004年7月15日,在居住於蒙塔日市的法國著名對華友好人士雷蒙·普羅夏松先生的陪同下,本報記者專程來到哈金森工廠,踏尋鄧小平在這裡留下的歷史足跡。在這間黝黑空曠的大廠房,由普羅夏松先生請來的兩位年逾七旬的該廠退休工人讓·吉拉波烏斯基先生和米歇爾·馬丁先生,向記者訴說了鄧小平當年在這個車間做工的情形:
“鄧小平曾經於1922年2月13日至10月17日第一次在這家工廠工作過8個月,他當時被分配到製鞋車間,生產高筒雨靴。當時每日工作10小時,星期六工作半天。學徒工每小時工資一法郎,熟練後就實行計件工資。鄧小平一天可以生產出20多雙雨靴,大約可掙得工資十五六個法郎……”
法國友人介紹說,鄧小平在哈金森工廠打工期間,晚上住宿的地方,是在離工廠5分鐘路程的一個小樹林裡,那裡有個簡陋的工棚,內有40多個鋪位。據當時和鄧小平一起打工的鄭超麟生前回憶:“晚飯後至睡覺時間有2小時至3小時可以利用。此時木棚里很熱鬧,大家在一起閒談、開玩笑。有個四川孩子,矮矮的,胖胖的,每日這個時候總是跳跳蹦蹦,走到這一角同人說笑話,又走到那一角找人開玩笑……”
樂觀、開朗、活潑的性格。身處艱苦環境中的青年鄧小平的形象,呼之欲出。
兩位白髮老人接著說:“因為鄧小平在這裡工作過的原因,廠房被法國政府定為歷史文物建築,法律規定不允許隨意拆除。”
“鄧小平”,一個響亮的名字,令這座廠房擁有榮光!
哈金森製鞋工廠所在的蒙塔日市,隸屬於法國中部的盧瓦雷省,位於巴黎南面百十公里左右,是一座被璀璨的鮮花所簇擁的美麗城市。7月,正值“中國文化年”在法國圓滿閉幕,應蒙塔日市市長等邀請,記者前往該市舉辦了主題為“東方哲學”的個人水彩畫展覽。在蒙塔日市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的20多天裡,記者屢屢聽到法國友人談起鄧小平早年在這座城市勤工儉學的往事。
今天的哈金森工廠,已經是一座跨國的、擁有高度現代化生產能力的工業橡膠企業。走進廠區,處處窗明几淨,鮮花綻放。工人們在車間裡緊張地忙碌著。
在哈金森幹了一輩子的白髮老人讓·吉拉波烏斯基先生和米歇爾·馬丁先生,對鄧小平早年在此的打工生涯耳熟能詳。他們爭相告訴記者:
“哈金森橡膠廠的第一任廠主是一個英裔美國人,19世紀中葉他在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建了一些工廠。當時這座哈金森工廠是歐洲唯一的橡膠廠。20世紀初,經由設於巴黎的法國法中友協介紹,曾經有200多名中國勤工儉學的留學生前來這裡做工,主要生產橡膠套鞋。1922年,哈金森工廠擁有1000多名工人,其中來自中國的勤工儉學的留學生就有30多人,其中包括鄧小平。”
1923年2月2日,已滿18歲的鄧小平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廠,在製鞋車間做了一個多月的工後,於3月7日離開了哈金森工廠。老闆對這位小伙子的突然離去不高興,在他的工卡上註明:“辭職不乾,不再雇用!”
這是81年前的1923年3月7日,留在法國哈金森製鞋工廠人事部第5370號“工卡”上的附註。
74年後的1997年,第一次訪華的法國總統席哈克,將這份“工卡”的原件作為珍貴禮物,贈送給了中國政府。
根據中共黨史記載,鄧小平1923年3月的這次離去,是因為他於1922年6月參加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次年改名為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他離開哈金森工廠後,便成為了一位職業革命家。
蒙塔日,寫進中國革命史的法國小城
漫步街頭,你很難想像,人口僅有10萬的法國小城蒙塔日市,在中國當代革命史上,竟然被不可忽略地書寫上了濃重的一筆。
原來,20世紀20年代的蒙塔日市,是中國先進留學生的聚集之地,也是旅歐中國學生中共產主義組織的發源地之一。18歲的鄧小平,就是在蒙塔日市走上革命道路並成為一名共青團員的。中國老一輩革命家蔡暢、李富春、向警予、李維漢、張昆弟、汪澤楷、羅學瓚、鄭超麟、李慰農、尹寬等人,20世紀20年代均在這座城市學習和工作過。王若飛和他的舅父黃齊生老先生,也於1922年6月9日開始,來到蒙塔日市的哈金森工廠打工。王若飛就是在這家工廠與鄧小平相識的。
1920年7月,蔡和森、蔡暢、李維漢、向警予、張昆弟、羅學瓚等新民學會會員,在蒙塔日市聚會,探討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目標和道路,並由此成立了“蒙塔日派”。“二·二八”運動以後,以蔡和森為首的“蒙塔日派”和以趙世炎為首的“勞動學會派”合作,共同探討馬克思主義。1921年2月,周恩來來到法國。他和陳毅、王若飛,以及先期到達法國的中國革命者共同發起,於1922年6月成立了旅歐青年中的共產主義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次年2月17日至19日,“少共”改名為“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創刊《少年》。
1926年1月7日,鄧小平和戰友乘上北去的列車,前往“十月革命”的故鄉蘇聯。上車之際,他們接到法國警方的驅逐令。
法國的蒙塔日市,從鄧小平這份珍貴的“工卡”發軔,並以百年老廠哈金森那根醒目的煙囪為標誌,遂與中國現代革命史結下不解之緣。蒙塔日市,這個在法國地圖上並不起眼的小小地名,愈來愈成為不少中國人關注的地區。饒有興味的是,這家哈金森工廠,與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武漢市,也有特殊的“緣分”。
原來,哈金森工廠現已發展為一家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其9000多名職工,分布在全世界84個合資工廠里。而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早已理所當然地被納入該公司的視線。1995年,該公司在武漢經濟開發區內,與中方的東風公司合資興建了一家汽車橡膠製品公司。“東風”和“哈金森”兩家各取名中的一字,“武漢東森汽車橡膠製品有限公司”應運而生。
“我很喜歡武漢,這個城市的建設發展很快,也很現代!”正在向我解說的米歇爾·馬丁先生,曾經從1997年起被總公司派到武漢市的這家合資公司擔任“顧問工程師”達4年之久。迄今,他仍對武漢情有獨鐘。
在普羅夏松先生的幫助下,記者於7月18日下午又採訪到了哈金森總公司副董事長勒依·克里斯蒂安先生。這位公司負責人一見到記者,就高興地說:“我從1994年起,每年都要去武漢兩次以上。今年10月我又要去武漢。我是你們武漢人的老朋友了!”
克里斯蒂安非常高興我能夠到哈金森尋訪鄧小平的遺蹟。他說:“鄧小平在哈金森的工作經歷,是我們哈金森全體員工,也是蒙塔日市人民的驕傲!我們都知道,沒有鄧小平,我們就無法進入中國做生意。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驅!”
這位副董事長還告訴了我一件軼事:蒙塔日市前任市長是法共黨員。1982年,這位市長參加法國共產黨代表團訪問中國時,受到鄧小平的親切接見。當鄧小平得知他是蒙塔日市的市長時,連忙問他是否認識一位早年在哈金森工廠的、名叫ROSSE的女士?鄧小平說,ROSSE女士對中國留學生十分關照,業餘時間還教他跳過華爾茲。市長回到蒙塔日市後曾經四處打聽過此人,後遺憾地得知她已經去世。
這天整個下午,記者和普羅夏松、克里斯蒂安等七八位法國朋友,聚集在對華友好人士克羅德·阿里先生的家中,大家邊喝著杜松子酒,邊談起鄧小平對中國和世界的偉大貢獻。
哈金森工業橡膠製品(蘇州)有限公司
20世紀20年代,鄧小平在哈金森工廠打工的車間。(資料照片)
“工卡”及製鞋工具,珍貴文物的由來
楦頭、割刀、鐵鉗、改錐……
鄧小平20世紀20年代在蒙塔日市使用過的做鞋的全套工具,以及鄧小平曾經使用過的書桌等實物,均悉數陳列在北京的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這裡同時還保存著1000多件來自法國的、有關中國早期革命家勤工儉學活動的珍貴文物。
這些文物還分別於20世紀90年代在蒙塔日市博物館和北京的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展覽過。它們主要為20世紀20年代在法國蒙塔日市的、在夏萊特小鎮哈金森製鞋工廠的,以及在附近其他有中國留學生活動地方的各種實物,如製鞋工廠當年生產時使用的鉗子、錐子,做鞋用的楦頭、割刀,還有當時學校用的課桌、書包,以及一批重要的文獻資料。
這些珍貴的實物展品,幫助觀眾形象了解到當年在法國勤工儉學的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是如何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革命活動的。展品的形象力量,感染和吸引了所有目擊者。
這批珍貴文物是如何徵集得到的呢?這就不能不提到71歲的普羅夏松。
在蒙塔日市出生並長期生活的對華友好人士、曾任歐洲玻璃製造業協會主席的退休商人雷蒙·普羅夏松,是在幫助中國政府徵集這批革命文物的全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法國友人。他懷著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幫助中國使館克服重重困難,並爭取到蒙塔日市市長呂布拉的支持,終於徵集到這些豐富的實物展品。
1994年,展覽在中國開幕之時,呂布拉市長和普羅夏松夫婦等為幫助中國政府徵集文物作出了重要貢獻的法國朋友,被中國政府邀請到北京出席展覽開幕式,併到上海和西安等地參觀訪問。
普羅夏松先生為自己的家鄉能夠成為中國革命家的“搖籃”而自豪,一種興奮感和責任感,促使他十分樂意地、多年如一日地無償幫助中國政府進行文物徵集活動。他主動擔任中國政府派出的文物徵集人員的嚮導。他說:“我要說服蒙塔日市的市民,把我們的城市向中國人全方位地開放!”
他帶領過多批中國官員訪問當年向警予曾經上過學的蒙塔日市女子中學,以及其他許多地方。他發動自己的好友———蒙塔日市歷史資料館的館長杜莫特女士,向中國官員全面開放該館,中國人可以在館中任意查找有關史料。
他還積極幫助中國專家到處尋找有關文物。在一位老年木匠那裡,他找到一件1920年中國留學生使用過的課桌,又在當地一家古董店,找到1920年至1925年間中國留學生用過的課本。甚至連自己曾祖父和祖父留下的當年的鋼筆,也作為那個年代的紀念物,捐贈給了中國政府……
這批革命文物中最有價值的,就是鄧小平在蒙塔日市附近夏萊特小鎮上老字號的哈金森製鞋工廠做工的物品。普羅夏松為蒐集它們作出了不懈努力。
他帶領中國大使館的外交官,爬進一處舊屋的閣樓,在滿是灰塵的舊家具中翻找,終於得到鄧小平當年勤工儉學時用過的小木桌。當他得知一位曾與鄧小平同期在該廠打工的耄耋老人杜福還健在,並且蒐集了不少與哈金森製鞋工廠有關的製鞋工具、特別是包括鄧小平使用過的全套工具後,立即動員杜福向中國捐獻。同樣對華友好的杜福老人非常高興地向中國政府悉數捐出自己收藏的鄧小平20世紀20年代用過的所有工具:楦頭、割刀、鐵鉗、改錐等共15件。他說:“能夠把這些物品捐給中國人民,我很自豪!”
杜福老人的慷慨和熱情,令中國大使館的外交官非常感動,他們希望回報老人一件稱心的禮品。老人笑著說:“我只想要一頂中國式的帽子,因為我喜歡蒐集帽子!”熱心的中國外交官二話沒說,立即滿足了他的要求。
如今,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在中國北京的革命軍事博物館內,打動著千千萬萬觀眾的心靈。
在普羅夏松的安排下,已故杜福先生的遺孀由她兒子陪同,特地來到記者的水彩畫展覽現場,與記者共話友情。當憶及老人生前懷念鄧小平的情結時,杜福夫人流下了熱淚。記者特地將自己的法文版著作《中法文化之約》簽名贈送給這位耄耋女士以表敬意。這部書里,記述了杜福老人生前幫助中國政府在蒙塔日市蒐集鄧小平革命文物的內容。
不僅如此,普羅夏松還在四處打聽,又找到一位88歲的老人費加尼,他是一位知名學者,對早年在法國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活動有很多的學術研究成果,也蒐集到很多實物資料。費加尼住在第戎,他希望在晚年將自己終身蒐集到的、關於鄧小平等中國早期革命家在蒙塔日市、特別是在哈金森製鞋工廠活動的珍貴資料,捐獻給它們的“老家”———蒙塔日市歷史資料館。普羅夏松聞訊後喜出望外,立即找到費加尼老人,向他提出接收全部資料,並悉數轉捐給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建議。中國外交官在普羅夏松的陪同下,專程拜訪了費加尼老人,代表中國政府向他真誠致謝。
“費加尼先生蒐集這批文物非常細緻。他如同螞蟻搬家一般,多年如一日地到處奔波,終於收藏到許多極其珍貴的中國共產黨早期在法國活動的史料。”普羅夏松評價道。
普羅夏松還向記者介紹了鄧小平在哈金森工廠做工的“工卡”被發現的過程。他說,來法國徵集有關資料文物的中國專家,有一天突然想到,查找當年哈金森製鞋工廠的歷史檔案,或許能夠得到一些什麼?“法國的檔案非常完備,從大革命時期以來的資料,基本上都可以查找到。”普羅夏松帶領他們刨根問底,終於在存放於巴黎的哈金森製鞋工廠歷史檔案中,查找到鄧小平當年的“工卡”。這件已經成為“國禮”的珍貴文物,是對研究鄧小平生平、研究中國現代革命史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實證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