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藥污染門

借著201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東風,哈藥集團製藥總廠一夜之間成為國內媒體關注的焦點。只不過,這次讓哈藥總廠“出名”的並不是其出產的各種醫藥產品,而是該廠對哈爾濱市周邊環境的破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哈藥污染門
  • 時間:2011年6月5日
  • 對象:哈藥集團製藥總廠
  • 內容:該廠對哈爾濱市周邊環境的破壞
簡介,事件,背後,現場,記者調查,事件發酵,現象,回應,環保組織呼籲懲戒,

簡介

根據央視的調查報導,哈藥總廠在向周圍排放污水廢氣時的表現,與其在衛視進行廣告轟炸一樣霸氣十足:排放的臭氣熏得附近居民夏天不敢開窗,嚴重超標的污水直接排入小河,固體廢渣簡單焚燒後不再管理,而且,這種水陸空立體排污的局面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據當地媒體報導,早在2005年環保部門就已經接到民眾的投訴,每年人大和政協的提案也都重點關注,但是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看來,這已經不是這家國內知名製藥巨頭第一次遭遇環保指責,只不過,這次事件的曝光由於有了央視的強勢介入,使得這個問題的受關注程度超過了以往。而從後續報導來看,針對曝光的種種問題哈藥總廠都給出了相關的解釋,當地環保部門也提出了將藥廠異地搬遷的解決方案。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所謂的污染門事件正向著大事化小再化了的方向順利發展。
但是,此次哈藥污染門的被曝光,其背後還有幾個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思考。
首先,作為一個全國知名的製藥企業,哈藥總廠年銷售額已近50億元,為什麼一年肯掏出5億元巨資來請明星做廣告,卻不願意投入幾千萬元來根除困擾周邊居民多年的環保問題?這裡面顯然不是錢的問題。而且環保技術也在與時俱進,治理多年的污染問題也不是多難的事情,關鍵在於有沒有決心和責任心,“非不能也,而不為也”。還有,哈藥總廠作為污染企業不肯自行治理,管理部門為什麼也不出手呢?難道當地環保部門聞不到惡臭,看不見污水外流嗎?而且當地政府也不會不知道此事吧,可是如此顯而易見的問題,為什麼會在持續幾年的時間裡一直不管不問呢?
其次,全國像哈藥總廠一樣,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的製藥企業應該絕對不止一家,哈藥總廠遲遲不進行治理,恐怕還因為全國的藥企技術水平都相差不多,若治理就吃虧,若治理就會削弱市場競爭力,何況違法的成本遠小於治理的成本。以去年同樣轟動全國的紫金礦業污染事件為例,最終的處罰結果也只不過是罰款而已,與企業污染環境帶來的隱性收益相比,這個結果實際上更像是一種鼓勵。
再次,哈藥總廠的污染門事件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而是我們該選擇什麼樣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中國以往的經濟成長模式需要改變,在以GDP為中心的落後發展觀作用下,污染企業的污染行為不但無損於官員政績,反而是污染得越多GDP越高。所以,像哈藥總廠這樣的利稅大戶才會受到當地執法部門的關照甚至無視,是該改變靠低工資收入和以犧牲環境與資源為代價的增長方式的時候了,“虛假”的GDP帶不來真正的國富民強。

事件

哈藥股份(600664)分公司哈藥集團製藥總廠近期被多家媒體曝光是當地污染大戶,認為哈藥總廠對周圍環境污染嚴重,曾導致周邊硫化氫氣體超標千倍。對此哈藥股份今日發布公告就媒體所報導的內容進行核實。哈藥股份表示,公司目前正配合環保部門對環保情況進行調查,並將視事態進展情況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初步評估由此事件而導致的部分車間限產不會對公司正常生產經營造成大的影響。
據《朝聞天下》等媒體報導,位於哈爾濱的哈藥集團製藥總廠公開亂排放,臭氣熏得附近居民夏季不敢開窗,污水直接排入一條小河,固體廢渣簡單焚燒後不再管理,而且這種水陸空立體排污已非一日。據悉,兩年前,黑龍江省多位政協委員曾就此問題聯名提案,並提供了對藥廠相鄰區域空氣品質檢測的結果,發現硫化氫氣體超標1150倍,氨氣超標20倍,均超過國家惡臭氣體排放標準。
哈藥股份表示,製藥總廠環保車間目前正處於檢修的特殊時期,製藥總廠雖已採取了相關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但因部分設施、設備暫停運行,造成污水排放指標未達標。廢氣排放方面,哈藥股份表示,製藥總廠近年來已陸續建設了7套氣味處理設施,累計投入資金3000餘萬元。哈爾濱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站多年來多次組織對哈藥總廠的專項監測,檢測結果表明該廠硫化氫排放量多數達標,只有2009年8月12日晚9時至12時的一次監測,反映硫化氫超標1.37倍。環保部門已於6月7日重新進行檢測,目前尚未有檢測結果。
哈藥股份還表示,央視《朝聞天下》欄目6月5日報導中播出的焚燒固體廢棄物的畫面,為哈藥股份另一家分公司哈藥集團製藥總廠製劑廠,其與製藥總廠毗鄰,主要以醫藥包裝材料和口服固體製劑產品為主。製劑廠為避免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包裝物流失到社會上被造假者利用,每年進行定期定點焚燒。經查,製劑廠存在不按規定擅自在廠區外的生活垃圾貯存池進行焚燒的情況,哈藥股份已責令整改。
哈藥股份還披露環保治理擬採取的解決措施。哈藥股份稱,近年來已累計投入4億元用於清潔生產和環保治理,主要建設了廢水預處理及污水處理、氣味、鍋爐煙氣、噪聲等各項污染處理設施。每年各項環保設施的運行費用在5000餘萬元。針對有關媒體的報導,哈藥股份制定整改措施,在檢修期內通過對部分車間實施減產,以及加快污水處理廠的檢修改造進度等措施,力爭降低檢修期內污水排放並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檢修。同時,哈藥股份將建設新的污水處理生化池,以確保在檢修狀態下保持合規排放。
此外,為最大限度減少對廠區周邊居民帶來的影響,哈藥股份年內將加快實施氣味治理項目,進一步改善周邊大氣環境質量。哈藥股份還表示,對製劑廠燃燒固體廢棄物已整改完畢,對責任人已進行處理,今後哈藥股份將嚴格按照規定進行垃圾銷毀。

背後

遭遇央視曝光的“哈藥總廠污染事件”,或將推動這家老牌國企搬遷計畫的加速實施。
2011年6月8日,一位哈藥集團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下周一,哈藥股份(600664,股吧)(600664.SH)將會召開董事會討論搬遷方案並表決,有可能在6月14日公布結果。”
但這仍是個遲來的好訊息。事實上,從2004年開始,在環保部門眼中,哈藥總廠始終是個污染慣犯,而其整體搬遷計畫,也在2008年之前就已經開始醞釀,至今已經4年。對於這家正在被不斷擴張的哈爾濱城區日益包圍的醫藥企業而言,整體搬遷,幾乎是根本解決環保問題的唯一出路。
不過,包括華北製藥(600812,股吧)等其它醫藥企業的經驗證明,涉及多方利益的“搬遷”,必將是一個步履維艱的過程。但在此之前,公眾不應為此繼續支付代價。
污染“慣犯”
早在2008年初,對哈藥總廠的“整改、搬遷、核心部分搬遷”建議已然提出
哈藥總廠的污染問題,並不是近期才暴露出來的。
除了此次央視6月5日曝光的“廢水、廢氣和廢渣違規排放”,“廢渣直排河流,硫化氫廢氣超標千倍”,事實上,早在2004年,哈市環保局就對哈藥的空氣污染問題下發通知,要求其整改。2007年,環保局再發整改通知,要求哈藥總廠四個生產環節增設污染防治措施。
其間,哈藥一度非常接近治理達標。2007年5月,國家環保總局到哈藥檢查環保工作後曾表示,“對哈藥在已經有了環保設施,而且每年還要投入巨資用於運行的情況下,還能進一步投入,為松花江降低污染、為黑龍江百姓造福的行為非常滿意”。
但隨後的2009年,哈藥總廠的空氣污染問題再次被曝光,當時媒體報導稱,哈藥總廠散發的怪味蔓延到10公里之外,幾乎接近黑龍江省政府所在地。6月8日,一位當地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家就住在南崗區,離哈藥總廠有五六里路,有時候窗子一開就能聞著怪味。這樣已經至少持續四五年了。”
而早在2008年初,黑龍江省政協委員田家瑋等人就曾進行聯名提案,就哈藥總廠的污染問題,提出了“整改、搬遷、核心部分搬遷”等一系列建議,之後幾年間,哈藥始終表示其一直在四處選址。
2011年3月,哈藥總廠最終確定搬遷計畫,其副總經理吳志軍宣布,搬遷已經列入企業五年規劃,“五年內搬遷,已成定局”。而可能的搬遷方向是,哈爾濱市東南方的阿城區,距離哈市近百公里。並且,這一規劃也已列入哈爾濱市規劃之中。
但在醞釀搬遷的這四五年間,哈藥總廠的表現並不讓人滿意。
2011年初,政協委員田家瑋曾建議,“在藥廠搬遷前,要加大自身治理污染力度,其間,環保部門持續督促企業繼續進行深度治理”。但僅僅5個月後,哈藥卻再陷“污染門”。
等待搬遷?
哈藥稱,“不會因為工廠搬遷而降低(現廠的)環保設施的運營費用”
在哈藥總廠污染事件曝光後,外界曾有猜測稱,即將面臨搬遷,有可能是哈藥疏於現廠污染治理的原因之一。
2011年6月8日,哈藥集團總經理姜林奎對此回應稱:“我們不是由於即將搬遷才出現污染的。”他解釋說:“3月8日,公司的污水處理設備發生故障,經申報,環保部門在3月9日就批覆公司開始檢修。”
哈藥總廠宣傳部門在回複本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不會因為工廠搬遷而降低環保設施的運營費用,2011年還計畫從5000萬提高到7000萬元,這筆資金全部用於現有廠區。”此前,哈藥稱,已經累計投入4億元用於清潔生產和環保治理,且每年各項環保設施的運行費用在5000萬元左右。
而除了繼續投入環保設施的“運營費用”,哈藥還需為此支付額外代價。
哈藥總廠宣傳部門稱,“公司在3月8日發現治污設施故障之後,主動停產、限產了部分生產線,這是一個主動的應急措施”。而6月7日晚的公告顯示,目前,哈藥的TDA和幾個頭孢產品已經停產,其它抗生素品種減產,以滿足排放要求。但其強調,“在(治污)設備修好之後,就能恢復生產,對公司業績的影響暫時還沒有估算。”
不過,哈藥方面亦承認,“氣味主要是因生產和治污工藝而產生的,短時間內還沒法完全杜絕,而新廠區會改進生產工藝,可以解決氣味問題”。
搬遷至新廠,才是哈藥總廠根治污染的唯一出路。黑龍江省環保廳此前亦稱,哈藥總廠的搬遷已經列入了計畫。
不過,此前4年的漫長等待已經證明,這仍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搬遷難題
在搬遷中,“資金、人員安置、環評、成本測算等,每個環節都構成瓶頸”
總部位於河北石家莊的華北製藥,一度曾面臨哈藥今天的困境。一位華北製藥內部人士表示:“華藥也是處在市中心,在原址上進行環保改造投入成本會非常高,所以,最終選擇了整體搬遷。”
被稱為“共和國醫藥長子”的華北製藥和哈藥總廠均為1958年建廠,建廠時,廠址都處於遠郊區。但城市的高速擴張,令這些老牌國企背負越來越高的環保壓力。再次搬遷,似乎成為唯一的解決方案。
哈藥總廠此前曾表示,要將三個污染較重的車間進行局部搬遷。在其異地重建計畫中,一期工程主要是年產7-ACA1200噸、頭孢美唑酸53噸、頭孢咪諾30噸等三個項目,今年計畫投入9500萬元。
而哈藥計畫在2016年完成的二期搬遷計畫,將會把青黴素工業鹽、6-APA、阿莫西林酸等哈藥總廠的核心產品全部遷至郊區,計畫總投資為23.5億元。
不過,雖然哈藥總廠的搬遷計畫從構想至今已有4年多,但卻一直未能順利成行,箇中原因十分複雜。
2008年8月,哈爾濱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制定了《哈爾濱產業更新工業用地調整規劃(綱要)》,對哈藥總廠的搬遷規劃做出了明確的部署。哈藥總廠用地面積45.26公頃,搬遷後,該用地性質將轉為商住、貿易辦公、道路和公共綠地,等等。其中,開發商住用地31.93公頃,建設總面積為79.8萬平米。
根據2008年時的規劃,哈藥總廠地塊的土地出讓金為12.77億元,企業直接贏利0.8億元。但隨著近幾年二三線城市房價上漲,目前,該地塊的出讓收益應還將提高。
這看似是一筆政府、企業、環境三贏的交易,但最終卻久拖未動。上述華藥人士表示:“搬遷後,資金、人員安置、環評、成本測算、政府環境等都要考慮。往往,每個環節都構成瓶頸。”
首先是資金壓力,異地重建畢竟投入不菲,搬遷過程中企業會經受嚴峻考驗。此前,華北製藥搬遷工作遲遲未動,也與資金無法到位有關。最終,華北製藥還是借重組方冀中能源(000937,股吧)之手,才解決了資金壓力。
地方財政的支持力度,也將決定搬遷是否順暢。一位行業研究員表示:“華北製藥搬遷時,當地政府給予稅收返還,支持力度大;但東北製藥(000597,股吧)搬遷時,瀋陽市給予的支持力度較小,企業承受的壓力就比較大。”
人員安置同樣構成困擾。哈藥總廠對外宣傳資料稱,目前擁有8000名員工。如果工廠新址最終確定在阿城區,從哈市需要坐45分鐘的火車才能到達。哈藥必將面對大量員工安置壓力。
此外,上述華藥人士指出:“搬遷後,新廠必須按照最新的環保要求嚴格規範,標準越提越高,企業經營也將更加如履薄冰。”
儘管2010年8月1日,《製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已經在全國強制執行,但在實施過程中,地方上普遍對於現有工廠的環保改造進度持寬容態度,不過,對新建工廠則一律按標準嚴格執行。
而在承擔諸多壓力之時,原有地塊的出讓收益,“並非搬完後就可以立刻兌現”。上述華北製藥人士說:“國有資產、土地的處置,需要政府出面協調,審批比較複雜。”
此前,曾有業內人士估算,華北製藥在石家莊市區的地塊可能價值超百億,目前,華藥雖已基本搬遷完成,但“百億收入”何時能夠兌現,還沒有明確時間表。

現場

廢氣排放超標,惡臭難聞;廢水直排入河,河水變綠;廢渣簡單焚燒,傾倒在河溝邊——媒體曝光的哈藥集團旗下製藥總廠的污染,讓人觸目驚心。
早在2009年8月,就有媒體曝光了哈藥的污染問題。近兩年來,媒體對哈藥污染的追問一直沒有停止。黑龍江多位政協委員也曾聯名提案,並提交了“硫化氫氣體超標1150倍,氨氣超標20倍”的實際檢測結果。當地人大多次將哈藥製藥總廠氣味污染問題作為議案討論。而據當地環保機構說法,自哈藥製藥總廠建設投產以來,附近居民關於其亂排放的投訴,從未中斷過。
民眾的追問,輿論的追問,人大政協的追問……如此追問力度,為何竟關不上哈藥的“污染門”?
媒體報導說,哈藥2010年營業收入180億元,5年上繳70億元稅金——頂著當地著名利稅大戶的光環,這是不是哈藥的所謂“底氣”?
這種懷疑是有理由的。一些利稅大戶,仗著對當地“貢獻巨大”,既能創造財富,也能解決就業,就利用地方“不敢得罪”的心態,不把一些法律規定放眼裡。而一些地方,明知企業有問題,但為了留住利稅大戶,面對舉報質疑,或“睜隻眼閉隻眼”,或“捂蓋子封口子”;本該發揮“貓捉老鼠”作用的環保部門乃至法務部門,也常常失語、失職、失守。
事實上,從河北元氏縣化工廠長期排放有毒污水,到近期將被“全面嚴厲整治”的鉛蓄電池行業,再次表明,很多污染事故、污染企業的背後,往往與地方有關部門的“寬容”有關。
再看哈藥“污染門”。問題如此顯見,各方籲請不止,公眾因此有理由追問,當地政府機構和法務部門能否更積極地作為?工業布局不夠合理,或許令哈藥徹底解決排污問題增加了複雜性,但無論如何也不能成為其排污不止的理由,更不能成為推卸責任的擋箭牌。而哈藥沒有因此付出相應代價,這種現象,恐怕不能用“失察”或是“盲區”來解釋。
地方政府扶植企業、服務企業,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生活幸福。如果居民的住宅樓和企業超標排放廢氣的煙囪比肩,社區的街道與企業超標排放廢水的河道比鄰,當企業一邊發展壯大,一邊污染河流、空氣,破壞自然環境,危害民眾健康,即使企業上繳再多利稅,又能創造什麼樣的社會價值?眼裡只有納稅大戶盈虧卻輕視民眾呼聲、犧牲環境資源,還能叫“科學發展”嗎?
最新訊息說,哈藥總廠已承認存在污染,表示立即整改。希望這不是一種敷衍,不是重複兩年前的一幕。因為,一次次未有結果的追問,只會讓百姓傷心,讓地方公信力受損……

記者調查

廢水直接排向何家溝
哈藥總廠是以生產青黴素和頭孢菌素類藥物為主,其中青黴素類的生產屬於發酵類製藥。而國家對發酵類製藥水污染物排放極限值有著明確規定,於是記者將水樣送到具有檢測資質的相關部門進行檢測,其檢測參考值表明:
哈藥總廠污水樣 國家規定極限值
排污口色度 892 60
排污口氨氮 85.075 35
排污口COD 1180 120
廢渣如何處理
在哈爾濱製藥總廠的製劑廠廠區外,我們看到在廠區外有這樣一個搭建的所謂的焚燒爐,我們也不知道這能不能叫做焚燒爐。這是用磚搭建的。裡面有大量的廢渣在燃燒。而且這個廢渣可以直接排到旁邊何家溝裡面去。我們也不知道在這裡面它究竟燒了些什麼。

事件發酵

2011年6月13日晚,哈藥股份(600664.SH)發布公告稱,資產重組議案已經通過股東大會審核,其包含的13項子議案的同意比例均在90%以上。
至此,此前一直備受爭議的重組方案終於脫離了污染門的疑雲籠罩,在股東大會上塵埃落定。
“環保門事件爆發後,我們已與哈藥股份第一時間取得聯繫,綜合判斷對公司整體影響並不大。”一位基金股東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同時,對於市場關注的搬遷問題,哈藥股份發布董事會公告宣布,哈藥總廠規劃在哈爾濱市阿城區建設新廠區,項目用地總面積約1.72平方公里,已經與阿城區政府簽訂建設協定,具體規劃尚在制定中。
但另一邊,有四家環保組織聯合發表聲明,並已於13日下午將聲明傳送到證監會、上交所、黑龍江省環保廳三部門信箱,要求哈藥股份儘快公布整改信息和排放數據,建議監管部門在環保部門出具核查意見之前,不予批准該重大資產重組。
有接近監管層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監管層對上市企業環保方面頗為重視,若發展成為重大公眾事件,確有可能導致企業融資審批遇阻。”
業績影響較小
哈藥總廠污染門事件爆發後,所屬多家工廠停產或者減產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影響無疑是近期市場最為關注的熱點。
2011年6月11日晚,哈藥總廠廠長吳志軍和保護部部長韓洪彬抵達北京,就哈藥“超標排放事件”向公眾道歉。哈藥總廠在致歉信中表示,目前在已實施四個車間部分生產品種停產、減產的基礎上,又安排TDA在原減產27%的基礎上永久性停產,此品種以後工廠不再生產,將採用外購方式解決。
上述四個停產、減產工廠的具體情況為:107車間頭孢氨苄、頭孢拉定停產;104車間頭孢噻肟鈉和121車間頭孢曲松月均減產12噸;102車間7—ACA月減產60%。
哈藥股份表示,上述停產、限產品種均為無菌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企業通過外購等方式彌補,不會對公司整體經營造成影響。此外,目前,哈藥總廠各項檢修改造工程已完成了總任務量的70%。
記者注意到,生產頭孢類抗生素為主的哈藥總廠一直對哈藥股份業績貢獻較大。2010哈藥總廠全年實現銷售收入44.61億元,占哈藥股份營業收入比重的35.59%。
然而,儘管哈藥總廠對上市公司業績貢獻較大,但2010年的銷售收入僅同比增長5.11%,遠遠低於哈藥六廠10.63%、中藥二廠24.17%及控股子公司哈藥醫藥公司11.79%的銷售收入增長率。
而背後造成業績增速放緩的根本原因是,哈藥六廠主營的頭孢類抗生素產品利潤率相對較低,對利潤的貢獻不大,再加上去年內醫藥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導致毛利進一步下滑。
年報顯示,哈藥股份中,以頭孢類抗生素為主的西藥類產品201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75億元,占營業收入總比的40.49%,但主營業務利潤率僅為38.73%,較同期下降1.41%。
從業內了解到,哈藥總廠成立至今,致力於打造從原料藥到化學製劑的完整化學藥產業鏈。其生產的頭孢類原料藥毛利率極低,基本處於整個化學藥產業鏈最低端。
目前,迫於環保投入壓力,國外大型製藥廠商均放棄自行生產污染較大的頭孢類原料藥產品,選擇直接進口頭孢類原料藥進行二次加工使用,將環保壓力轉嫁到以中國為主的開發中國家。
而哈藥總廠作為國內生產規模最大、產品品種最全的頭孢類抗生素企業,其原料藥除供應自家高端製劑類產品外,部分大量出口至國外。2010年,哈藥股份國外地區的營業收入為6.52億元,占總比重的5.20%。
吳志軍表示,“(目前)雖然有些車間減產、限產,但工廠有一定的庫存能夠保證市場供應點的供應;另外,有些原料藥可以採取外購的辦法來彌補。所以工廠的銷售不會受到衝擊。”
查閱公司一季度業績報告發現,報告期末,哈藥股份存貨總額為20.92億元,較2011年年初的23.88億元已經降低了12.40%,消耗幅度較大。
“我們認為市場對公司環境問題反應過度,停產車間生產頭孢曲松等原料藥和7—ACA中間體,這些產品價格處於低位,公司通過外購滿足市場需要,對生產成本影響很小。”申銀萬國行業研究員羅鶄表示。
“原料藥這部分產品一直是微利,跟公司外購成本其實不相上下。”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告訴記者。
既然原料藥產品盈利極低,環境污染問題又相當嚴重,哈藥股份多年來為何執著於自主生產而不選擇外購原料避免污染呢?
“哈藥股份已經適應了原料藥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從原料藥到下游製劑的全產業鏈生產有利於下游藥品適應性,此外由於地方保護,哈藥股份的環保壓力不大,以外購方式避免環境污染的轉型動力不強。”
搬遷提速
而在本次“海、陸、空”三路污染事件爆發後,哈藥股份面臨的不僅是停、減產帶來的直接業績衝擊,之後的環保處罰和廠房搬遷更是兩大亟待解決的頭疼問題。
“以哈藥股份的資產實力,環保罰款應該不算大問題,再加上企業與當地環保局的關係,措施應該不會太嚴厲。”有不願具名研究員表示。“相對來說,市場對公司搬遷問題可能更為關注。”
在採訪中了解到,由於哈藥總廠多年存在的污染問題,哈爾濱市政府一直敦促其重新合理選址。
但哈藥股份在2010年年報中表示,“由於異地建廠的投資巨大,原料藥產品的附加值低、利潤空間微薄,預計投產後2~3年內將不具備競爭優勢。”並以“極易造成企業處於虧損境地,造成企業無法生存的後果”為由,將搬遷計畫無限延期。
而隨著“污染門”事件的曝光,哈藥股份拖沓多年的搬遷計畫將被迫提速。
2011年6月13日晚,哈藥股份發布董事會公告宣布,哈藥總廠規劃在哈爾濱市阿城區建設新廠區,項目用地總面積約1.72平方公里,已經與阿城區政府簽訂建設協定,具體規劃尚在制定中。
“即使搬遷也應該是分次進行,可能只將部分污染嚴重廠區搬離,不會一步到位,實際上留了喘氣機會,對企業連續性生產影響不大。”
“基於可能遭受的環保罰款和搬遷開支,哈藥股份費用一項開銷可能較大,短期內業績或將造成一定影響,但長期對公司影響不大。”郭凡禮表示。有專家表示新建工程將可能耗費將近百億資金。而哈藥總廠副廠長馬傑也表示,此輪開銷將毫無疑問將以“十億”為單位。
機構力挺
事實上,作為中郵系和長城系基金的重倉股,哈藥股份“污染門”事件亦觸發了背後多家機構股東們的敏感神經。
有機構股東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哈藥股份業績一直很好,管理層很積極,每年分紅也比較慷慨,不過考慮到污染門事件,最近一直在減持。
同花順(23.080,-0.01,-0.04%)數據顯示,一季度共有中郵核心成長、中郵核心優選、長城安心回報、長城消費增值、國聯安德盛小盤精選、興權指數基金、長城久富核心成長持有公司股票,分別持有3800萬股、2400.41萬股、1450.44萬股、767.52萬股、400萬股、381.98萬股、337.64萬股。
其中,中郵系總計持有6200.41萬股,占總流通股本7.65%;長城系總計持有2555.6萬股,占總流通股本3.15%。
此外,中國人壽(18.57,0.35,1.92%)保險—傳統—普通保險產品亦持有哈藥股份872.03萬股。
“我們有人專門去了股東大會現場。”2011年6月13日,一位基金投資部老總告訴記者,“綜合判斷,短期停減產對公司業績影響並不是很大。”
“我們了解到,基於檢測口徑不同,哈藥股份污染情況可能並非媒體報導那么嚴重。所謂的污染超標,實際上其中3到4項指標均已達標,僅1、2項存在超標問題,而且哈藥股份在生產中排放的臭氣問題,同行業中其實都存在類似情況,靠目前環保技術根本無法徹底消除。”前述機構股東人士告訴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繼對重組標的資產價格高估的質疑後,污染門期間哈藥股份暴跌的股價更加劇了投資者對公司重組方案的反對。
“資產重組方案方面我們此前也專門跟公司進行了溝通,整體是可以接受的。”前述機構人士告訴記者
2011年6月13日晚,哈藥股份發布公告稱,資產重組議案已經通過股東大會審核,其包含的13項子議案的同意比例均在90%以上。
然而,2011年6月13日下午,記者收到一份由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綠家園志願者、綠色龍江等4家環保組織共同發表的聲明,指出哈藥股份長期故意隱瞞嚴重環境污染一事,要求對其進行懲戒,並建議監管部門在環保情況未公示前,不予以通過哈藥股份的重組事宜。

現象

近日,記者在哈藥集團製藥總廠調查發現,該廠明目張胆偷排亂放,排放的臭氣熏得附近居民夏天不敢開窗,污水直接排入一條小河,固體廢渣簡單焚燒後不再管理。這種水陸空立體排污,已非一日。
空中超標1150倍的硫化氫氣體到處散發、地上各種廢渣隨處焚燒、地下嚴重超標的廢水直排河流,而這一切,竟然出自於一家以“做良心人,制精品藥”為企業發展理念的知名製藥企業,不可謂不是一種“黑色幽默”。
據悉,哈藥的污染問題由來已久。據住在周邊的居民反映,他們根本不敢開窗戶,那味兒“比廁所味兒還難聞”,長期被嗆,能得氣管炎、肺氣腫、口腔炎等。而很有可能的一種結果是,這些受哈藥污染致病的居民,在治病過程中,使用的也是哈藥生產的藥品。這不僅使哈藥的“黑色幽默”更加“幽默”,而且增添了太多的反思。因為,太多的跡象顯示,哈藥的“黑色幽默”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上孤立的。哈藥一邊“做良心人”、一邊“行昧心事”的行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長期的、經常的。
按理,哈藥作為一家全國知名企業,即使不是從事藥品生產,污染治理也是企業最基本的素質和要求,是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更何況從事藥品生產,那就更應該樹立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顯然,哈藥的眼裡,根本就沒有“社會”、“大眾”、“全局”這樣的概念,而只有企業。不,即使是企業,哈藥的眼裡也可能只是少數人,甚至個別人。因為,如此惡劣的生產生活環境,對長期在哈藥工作的人,特別是一線工人來說,也是一種傷害、一種健康權的剝奪。
更為重要的是,儘管哈藥的污染問題已經嚴重違反了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嚴重傷害了周邊居民及企業工人的身體健康,但是,卻能夠一直紅紅火火地生產,並在全國各大媒體上轟轟烈烈地宣傳哈藥的產品,除了“黑色幽默”,更多是否是“黑色諷刺”呢?
如果說哈藥的污染行為只是偶而有之,或剛剛發生不久,那么,對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來說,還可認為理解為失察,至多是失職。但是,哈藥的污染行為,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卻一直在當地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眼皮底下發生和存在,既沒有得到糾正和改變,也沒有得到治理和改進,那就不是失察或失職,而是縱容和犯罪了。
要知道,如果是一家食品生產企業或餐飲服務企業,一旦發生多人以上的中毒或傷害事件,就要對企業採取嚴厲的處罰措施,包括停業整頓、勒令關閉、追究當事人的責任等。但是,哈藥污染對周邊居民造成的各種疾病傷害,為什麼一直沒有受到任何處理和處罰呢?是否應當對當地政府和責任部門啟動責任追究機制呢?
聯想到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問題,除了企業受利益驅動、社會責任嚴重缺失之外,似乎總也少不了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失察、失職乃至縱容的影子,往往是,政府與企業已經形成了一條“利益鏈”,企業撈錢、政府撈政績。
這幾年,從上到下幾乎年年在抓環保專項治理工作,有關方面的總結也是成績一年比一年顯著。哈爾濱環保部門的專項治理工作總結也顯示,該市這些年限期整改、限期治理、責令停產、關閉取締的企業也高達數百家。那么,哈藥的污染問題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不是媒體的曝光,哈藥的污染問題到底要等到哪天才能解決呢?當地老百姓要等到猴年馬月才能不受哈藥污染的傷害呢?
明知哈藥的污染十分嚴重,卻聽之任之,這無疑與哈藥在當地的地位和影響有關。此類現象,在其他地方也都存在。如中國五礦集團邯邢冶金礦山管理局所屬國有大鐵礦存在嚴重的污染問題,就因為五礦是央企,是大型國有企業,當地政府和職能部門就一直不敢對其動真格,直到新華社連續發表了兩篇報導,才正式啟動整改程式。這種“只打蒼蠅、不打老虎”的環境保護與治理方式,又如何讓哈藥這樣的“老虎企業”能夠有真正的環保意識和公眾意識呢?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又如何能夠取得實效呢?
我們常說,企業是環境保護的責任主體,但是,企業能否真正成為環保的責任主體,離不開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督和制約。哈藥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置公眾的健康和環境的保護於不顧,除了企業的社會責任缺失之外,與政府的監督嚴重缺位乃至縱容也不無關係。而要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污染問題,特別是地位和影響都相當高、相當大的企業的污染問題,就眼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關鍵還在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有沒有“打老虎”的決心、有沒有“一視同仁”的工作作風。唯有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能夠“一碗水端平”了,環境污染問題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決,企業的責任意識才能夠真正確立。

回應

作為“原料藥大國”,中國一些原料藥生產企業面臨著與哈藥總廠同樣的困境——一面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生產工藝,一面是附加值和利潤率都比較低的產品。而由於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藥企通常採用“價格戰”方式搶占市場,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利潤率。因此在面對治理污染的高額資金投入時,企業往往會“捨不得”花錢。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原料藥生產企業發展中,與日俱增的環保投入與企業低利潤率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哈藥總廠“污染門”事件暴露出我國作為原料藥生產大國,原料藥生產企業所面臨的高污染、高耗能,低利潤率和低技術含量等問題。而隨著我國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以及老百姓維權意識增強,這一矛盾將更加凸顯。
“龍頭老大”的無奈和苦衷
像哈藥這樣的高污染企業想要實現對周邊環境零污染,並不是簡單投入巨額資金整改就能實現的。
據哈藥總廠網站介紹,哈藥總廠是全國重點抗生素生產和出口基地,位列全國醫藥“百強企業”之首,主要生產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等30多種原料藥和100多種製劑品種,產品覆蓋全國除港澳台外的所有區縣,並遠銷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近50億元,出口創匯1億多美元。
在眾多光環背後,哈藥總廠這位國內抗生素原料藥“龍頭老大”也有自己的無奈和苦衷。“哈藥總廠屬於微生物發酵企業,這就決定了企業高耗能、高污染的特性。而他們的生產工藝也決定了企業在生產時注定會產生大量的污水和廢氣。這也就是藥廠怪味產生的主要原因。”哈藥總廠副廠長馬傑說。
馬傑說,剛建廠時周圍還都是荒地,最近幾年,隨著城市擴張,周邊居民急劇增加,導致藥廠與居民的矛盾凸顯出來。像他們這樣的高污染企業想要實現對周邊環境零污染,並不是簡單投入巨額資金整改就能實現的。
“哈藥總廠污染事件其實暴露出的是我國原料藥行業的現實困境。”安邦諮詢醫藥行業研究員邊晨光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一些原料藥生產企業面臨著與哈藥總廠一樣的問題:一面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生產工藝,一面是附加值和利潤率都比較低的產品。同時國內一些原料藥企業的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通常採用“價格戰”方式搶占市場,這又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利潤率。像哈藥總廠這樣的大企業,雖然每年銷售額很高,但實際利潤率並不高。因此在面對治理污染的高額資金投入時,企業往往會“捨不得”花錢。
“原料藥大國”的現實困境
原料藥是製作很多製劑成藥的原料,用途廣泛,但處於整個醫藥生產環節最低端。
據業內人士介紹,由於其附加值低,生產過程高污染、高耗能,而國外的環境污染成本很高,這就導致最近幾年很多國外大型製藥企業放棄了原料藥生產,採取購買或者外包的形式獲取原料藥。而中國趁勢成為原料藥生產大國。
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介紹說,原料藥產業是中國製藥工業比較重要的部分。在國際市場上,我國一些大宗原料藥在全球的市場份額甚至超過90%。但從2009年開始,由於受到金融危機以及人民幣匯率調整等因素影響,我國原料藥出口出現短暫下滑,直到去年下半年才呈現恢復性反彈。2010年全年,中國原料藥出口增長幅度達到24%。2011年1-3月,中國原料藥出口額為53.6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1%。
邊晨光說,由於中國勞動力比較廉價,從全球產業鏈來看,有很多行業我國都處於低端,因此被稱為“世界工廠”,其中也包括一些以犧牲環境和能源為代價的產業,原料藥產業便是其中之一。原料藥產業門檻較低,很多企業紛紛介入,造成市場惡性競爭。同時,企業在自身壯大的過程中,只是簡單地壯大規模,沒有真正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使其很難走出產業鏈的最低端。
郭凡禮、邊晨光等人指出,我國原料藥生產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困難,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與日俱增的環保投入與企業低利潤率之間的矛盾。而這一矛盾隨著我國對於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以及老百姓維權意識增強將越來越突出,相關部門對此應給予足夠重視。
尚難打破“小、散、亂、差”的格局
醫藥行業產品升級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資金,並且具有一定風險性。
在國家當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摒棄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發展模式要求下,中國原料藥產業實現轉型升級顯得尤為重要。但業內人士認為,原料藥產業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
邊晨光說,事實上,我國一些原料藥生產企業在幾年前就提出要進行產業升級,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企業利潤率,但從目前情況看一直沒有取得太大進展。其主要原因是,醫藥行業產品升級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資金,並且具有一定風險性,單純依靠原料藥生產維持的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恐怕沒有那么多勇氣和資金來冒此風險。
哈爾濱醫科大學藥學院副院長杜智敏表示,與國際一些大型製藥企業相比,我國醫藥企業基礎弱、底子薄,很多生產工藝和技術是從西方引進的,尤其在研發能力方面實力較弱,這導致我國醫藥企業藥物創新能力不強。
郭凡禮等人建議,從目前情況看,原料藥生產企業想要發展必須從自身出發,升級目前的產業格局,從單純生產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原料藥粗加工轉向生產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製劑產品;原料藥企業要打破“小、散、亂、差”的格局,強強聯合,不僅使我國成為全球原料藥生產大國,更要成為全球藥劑生產強國。
此外,國家可以從政策方面鼓勵原料藥生產企業進行產業升級;通過減免稅收或者增加投入等方式,調動製藥企業在環保投入方面的積極性。
哈藥總廠:“怪味”擾民20年 多方呼籲難“驅散”
期,哈爾濱醫藥集團公司製藥總廠(以下簡稱哈藥總廠)超標排放污水和廢氣,令哈爾濱市哈西地區出現“夏天不敢開窗,出門要戴口罩”、經常被一種怪味籠罩的特殊現象,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20多年來,哈藥總廠的“怪味”擾民已成為當地的一個“頑疾”:周邊民眾反映,媒體多次曝光,政協委員呼籲都收效甚微。究竟什麼原因導致“藥廠怪味”如此難以消除?
居民:“怪味真是坑苦我們了”
多位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居民說,從前何家溝內流淌的還是清水,他們還在裡面洗過澡,可是後來水質開始發生變化,味道也越來越大,時間長了還覺得頭暈。最近一段時間,何家溝的污水有時是黃色有時呈黑色。
哈藥總廠始建於1958年,是中國重點抗生素生產基地、國家大型一級製藥企業,現有員工近萬人。這樣一個大型企業竟排污擾民多年,並且一直難以解決。
2011年54歲的岳實現,是哈爾濱市郊縣居民,2010年在哈藥總廠不遠處購買了一套價值44萬元的商品房,如今成了他心頭最大的一個負擔。“房子守著一條臭水溝,一到夏天藥廠就經常向外排廢氣,臭烘烘的根本不敢開窗戶。兒子在市內打工,因為房子周圍味道不好也不願回來,現在就我和老伴偶爾來這兒住一陣,因此房子也沒裝修。藥廠排放的怪味真是坑苦我們了。”岳實現說。
岳實現說的臭水溝便是哈爾濱市學府路附近的何家溝,目前承擔著哈藥總廠的污水排放任務。多位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居民說,從前何家溝內流淌的還是清水,他們還在裡面洗過澡,可是後來水質開始發生變化,味道也越來越大,時間長了還覺得頭暈。最近一段時間,何家溝的污水有時是黃色有時呈黑色。
在距離哈藥總廠不到十公里的範圍內,還有多所擁有上萬師生的大學,數萬名師生同樣飽受“藥廠怪味”的煎熬。“一到夏天就會經常有一股奇怪的味道籠罩在校園上空,簡直太難聞了,再加上天氣悶熱,感覺非常不舒服,也不知道這怪味聞久了對身體有沒有傷害。”黑龍江大學教師史維國抱怨說。
記者:“這裡空氣中充滿了臭味”
按照當地居民指引,記者沿著何家溝找到了哈藥總廠的排污口,這裡空氣中充滿了臭味,出水口流出的黃色污水,與來自何家溝上游的黑色渾水在此處交匯,涇渭分明,十分醒目。
據了解,哈西地區怪味並不是最近一段時間才有,至少困擾當地居民有二三十年之久,夏天感覺尤其嚴重,居民曾經多次向政府部門反映這一情況。遇到天氣不好時,這股怪味可以飄散到市區內更遠的地方。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從哈爾濱市南崗區學府三道街來到哈藥總廠附近的何家溝附近,只見一條細長的河溝中流淌著黃色液體,氣味刺鼻,河岸周邊,垃圾遍地。按照當地居民指引,記者沿著何家溝找到了哈藥總廠的排污口,這裡空氣中充滿了臭味,出水口流出的黃色污水,與來自何家溝上游的黑色渾水在此處交匯,涇渭分明,十分醒目。
當地一家媒體記者介紹說,哈藥排污擾民情況,最近幾年多家媒體都對此事有過報導,有的報紙甚至推出了系列追蹤報導,藥廠和當地政府也表態要“治理污染”,但“藥廠怪味”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黑龍江省政協委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超聲科主任田家瑋曾連續幾年聯合多名政協委員上交提案,分析了藥廠怪味的危害,並提出了“整改、搬遷”等一系列建議。
田家瑋說,她在藥廠對面的哈爾濱醫科大學住了約30年,對這個情況非常了解,藥廠排污情況很早就存在,這十年來愈演愈烈。她在2008年當上黑龍江省政協委員後,曾經多次反映哈藥總廠污染問題,2011年更是聯合100餘名政協委員要求藥廠進行搬遷,政府部門每年都給予回復或者來電話說明情況,但污染治理情況並不明顯。“如果政府不下決心,不下大力度整治,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廠方:氣味治理“持續投入和改善”
哈藥集團製藥總廠環境保護部部長韓洪彬坦承,“氣味治理有一定的難度”。國家有兩個氣體排放標準,一個是“排放口標準”,一個是“廠界標準”,根據監測,他們排放的氣體的指標均低於這兩個標準。
據哈藥總廠副廠長馬傑介紹,怪味的來源是硫化氫等次生污染,硫化氫是在處理污水的時候產生的,他承認,怪味確實對周邊民眾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影響。
馬傑說,“我們企業在氣味治理上從未間斷,環境治理的費用逐年提高,以前每年5000萬元左右,2011年環境治理的預算達到7000萬元。”
據他介紹,2004年,哈藥總廠開始上馬氣味治理設施,先後建立了多座氣味處理設施。2009年和2010年,哈藥總廠又投入1900餘萬元,將生物處理系統進行封閉,將氣味收集處理、高空排放。“隨著投入增加,氣味污染顯著改善。近十年是一個持續投入和改善的過程。”馬傑說。
哈藥集團製藥總廠環境保護部部長韓洪彬坦承,“氣味治理有一定的難度”。國家有兩個氣體排放標準,一個是“排放口標準”,一個是“廠界標準”,根據監測,他們排放的氣體的指標均低於這兩個標準。
對於有居民反映最近哈藥總廠污染加劇的問題,韓洪彬解釋說,2011年3月以來,經環保部門批准,哈藥總廠污水處理廠進行了設備檢修。雖然採取了減產等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但污染物排放濃度仍然比從前升高不少。
廠方:聞不到怪味,“基本做不到”
“人的嗅覺很靈敏,達到國家標準千分之一的怪味就能聞到。我們一直盡力在做,但要想讓居民聞不到藥廠的怪味,這個很難,基本做不到。”馬傑說。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哈爾濱市環保局了解到,2009年1月到2011年2月,線上監測的哈藥總廠排放的廢水的COD(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始終在121-277之間徘徊,據環保部門介紹,這些年來該企業一直處於“低污染排放”的狀態。
至於“怪味”,據哈爾濱市環保局監察支隊支隊長彭旭介紹,多年來,市環境檢測中心站多次組織對哈藥總廠的專項監測,結果表明硫化氫多數達標,只有2009年8月12日晚9時至12時的一次監測,硫化氫超標1.37倍。而另外一個指標臭氣濃度,歷次監測均超標20倍左右。
環保部門一直對哈藥總廠的污染情況進行監測。2004年以來,哈爾濱市環保部門督促哈藥總廠建設了7套氣味處理設施,用以處理氣味污染。
即便如此,藥廠周邊居民對藥廠的氣味改善感覺並不明顯,還是不斷投訴。一位在附近住了30年的老住戶告訴記者,哈藥總廠的怪味很久之前就有,近十年愈演愈烈,絲毫看不出改善,有的人甚至出現了頭暈、噁心的症狀,多次投訴也沒有效果。
“人的嗅覺很靈敏,達到國家標準千分之一的怪味就能聞到。我們一直盡力在做,但要想讓居民聞不到藥廠的怪味,這個很難,基本做不到。”馬傑說。
應對:應加大污染違法成本
安邦諮詢集團醫藥行業研究員邊晨光認為,忽視了環保,只考慮經濟利益的企業是短視的。製藥企業生產的藥是用來治病的,但企業同時污染了環境讓人得病,“這很可笑”。
有關專家認為,環保是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從國家角度來說,必須有嚴格的、能夠有效實施的法律法規,而且必須得到嚴格執行,不讓企業鑽空子。一個企業違規“成功”,很多企業就會效仿。
哈爾濱商業大學藥學院院長金哲雄說,原料藥生產排放的怪味氣體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治理的難度也比較大,一般都在邊遠的地方,甚至是在山溝裡面生產。哈藥總廠“污染門”事件反映出,個別企業只考慮自身的經濟利益,在環保上不想多投入。
安邦諮詢集團醫藥行業研究員邊晨光認為,忽視了環保,只考慮經濟利益的企業是短視的。製藥企業生產的藥是用來治病的,但企業同時污染了環境讓人得病,“這很可笑”。對於製藥企業來說,環保是一種社會責任,不能只考慮企業自身的經行銷售,只顧賺錢,給子孫後代留下沙漠和臭水溝。
據哈爾濱市環保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年哈藥總廠在污染防治上做了一些工作,但總體投入嚴重不足。產能在增加,相應的污染防治設施沒有跟上。另外,違規違法問題處理不夠有力,企業的污染違法成本低,客觀上“縱容”了企業的污染行為。有關人士認為,每年幾百萬元的“排污費”,對於一年產值幾十億元的企業來講,可以說是“九牛一毛”。
專家認為,企業自身要履行社會責任,增強環保意識,增加環保投入,做到產能與相應的污染防治設施匹配。同時,有關部門應當更加嚴格地執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加大處罰力度,才能有效督促企業進行污染防治。“現在有法規,但是這么多年治理還見不到明顯效果,這值得深思。”邊晨光說。
進展:迫於壓力藥廠啟動搬遷計畫
201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哈藥排污擾民再次被媒體曝光,並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迅速演變為全國熱點,而這次輿論風暴似乎比從前來得更為猛烈。在輿論壓力下,黑龍江省及哈爾濱市開始介入要求哈藥總廠關停高排放、高污染車間和項目,增加對氣味、污水治理項目和設施運行的投入,確保污染處理設施正常穩定運行。
2011年6月14日,哈藥總廠與哈爾濱市阿城區政府正式簽訂合作建設哈藥總廠新廠區項目協定。哈藥總廠將按照“局部搬遷,分步實施,產業轉型,根治污染”原則,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一期工程預計投資20億元,引進環保新工藝、先進設備,確保生態環境不受影響。
“這次新廠建設不是簡單的廠區遷移,而是‘產業轉型和提檔升級’,達到老廠區無法實現的工藝技術水平和環保治理水平。”哈藥總廠廠長吳志軍說。
2011年6月16日,哈爾濱市舉行哈藥總廠超標排放整改情況通報會:目前哈藥總廠治污整改效果逐步顯現,廢水、廢氣排放已初步達標,還需進一步加強治理。

環保組織呼籲懲戒

四個環保組織2011年6月13日呼籲上海證券交易所對哈藥股份未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的行為進行懲戒,至少包括公開譴責和通報批評;同時呼籲證監部門在得到環保核查意見之前,不予批准哈藥股份的重大資產重組。
2011年6月13日,上證所有關負責人稱,已轉交該所相關部門調查處理。
“應公開譴責和通報批評”
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綠家園志願者、綠色龍江這四家環保組織發布聯合聲明,援引《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其要求上市公司在公司被國家環保部門列入“污染嚴重企業名單”的事件發生之日起兩日內,要及時披露公司污染物的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超總量情況、環保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等信息。
哈藥集團總廠在2009年被黑環辦160號中列入污染嚴重企業名單,始終未向社會披露相關環保信息。“上市企業的環保要求應該比普通企業更高一點,公共企業要對投資人負責,”自然之友公眾參與議題負責人常成說,“我們覺得上監所的懲戒應該至少包括公開譴責和通報批評。”
呼籲核查未出爐重組不予放行
此外,常成表示,其了解到哈藥股份目前正擬通過重大資產重組,促成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為哈藥股份的子公司,對此,《聲明》也呼籲證監部門應該要求哈藥股份進行上市環保核查,在有關環保部門出具環保核查意見之前,不予批准重大資產重組。
目前,《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中規定,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需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環保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聲明》中說,重污染行業上市環保合規性審查均是通過環保部門的上市環保核查來進行的,如果不通過充分的調查和核實,就允許上市融資投入到新的子公司當中,無法確保上市融資的募集方向符合環保要求,更無法保證投資人對上市公司環境違規風險防範。
此前,唐山三友集團曾在上市重組之前曾向這些環保組織提交了環保核查的相關信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