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吱

咯吱

咯吱,拼音是gē zhī ,是指一種面制食物名,象聲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咯吱
  • 外文名:groan;creak
  • 拼音:gē zhī
  • 詞意:形容受擠壓的聲音。
  • 詞性:象聲詞
  • 另意:方言,即撓痒痒、搔癢
詞語解釋,其他釋意,食物名,由來,做法,

詞語解釋

【拼音】:gē zhī
【基本解釋】[groan;creak] 象聲詞,形容受擠壓的聲音。
【例子】地板被踩得咯吱咯吱響。
地震時房梁咯吱咯吱地直響。
肩上的扁擔壓得咯吱咯吱直響。
【引證解釋】
亦作“ 咯支 ”。 象聲詞。《紅樓夢》第二七回:“只聽咯吱一聲, 寶釵 便故意放重了腳步。” 魯迅 《彷徨·肥皂》:“你去買兩塊肥皂來,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參見“ 咯支支 ”。

其他釋意

方言,動詞,指撓痒痒、搔(對方的)癢。一般用於玩鬧中。

食物名

由來

又名咯吱盒、咯吱合、咯炸盒。它伴隨京杭大運河之生而生於運河源頭之通州,是一種比老北京城還老的北京特色食品,歷經人們千百年品味推敲,此味視運河漸衰而不顧至今留存於京東民間,且有日益蔓延之勢。
京杭大運河通航後,大批京東百姓操起漕運營生。船工們從山東帶回酥脆的煎餅,日久受潮,煎餅變的皮軟,入口不爽。有心得人將煎餅捲成卷切成段下油炸,食之更香更脆,之久不變質。咯吱盒很快成為陪伴船工遠航的美食,也自然在京航大運河碼頭張家灣己方圓數十里的京東一帶民間傳開。
據民間流傳,“咯吱”,其實是“擱這兒”,乃慈禧太后欽定。據說御廚用民間小吃給慈禧換換口味,慈禧吃著感覺不錯,就問手下人:這東西叫什麼名兒啊? 由於沒有正統名稱,沒人敢說名字,於是回答:還沒名兒呢,請老佛爺賜名。慈禧也是犯懶,就說擱這兒吧,意思是先放到這,以後再說。誰知道底下人也沒聽明白,就趕緊說:老佛爺賜名,擱這兒! 雖然名字比較怪,但口口相傳,就沿用至今。

做法

咯吱分2種。1:普通型:咯吱稍厚,適宜做菜吃,煎 燴、燉, 煮湯均可。也可以生吃下酒。2:薄脆型:超薄,適宜生吃,休閒食品,下酒菜。可當鍋巴吃。
隨著時間的推移,咯吱做法有了很大變化,而由於逐漸流傳到京東各地,各地做法也有了區別,可以買來咯吱皮,然後包裹素餡或肉餡,後進行炸制;或者直接切成塊狀進行炸制,然後蘸取蘸料食用。咯吱皮也可以自己製作。
下面簡要介紹兩種製作方法(具體圖示過程請見參考資料):
做法一
注意:此做法中,咯吱皮是自己製作的,也可以買來現成的,任意包裹素餡或肉餡後進行炸制。示例請見參考資料3。
食材明細:
主料: 綠豆面適量 中筋麵粉適量
配料: 溫水適量 肉餡適量 雞蛋適量 麵糊適量
製作步驟:
1.準備綠豆面,中筋麵粉(比例是3:1),雞蛋一枚,肉餡;
2.雞蛋磕入混合後的麵粉中;
3.加入一些清水稀釋;
4.攪拌成流動性的麵糊
5.平底鍋中熱油,挖入一勺麵糊;
6.轉動鍋邊,攤成麵餅;
7.待一面凝固後翻面再烙;
8.烙好後盛出;
9.將麵皮從中間切開,一邊抹上肉餡;
10.捲起後另一邊抹上面糊封口;
11.全部捲起置於盤中;
12.鍋中熱油,六成熱時放入咯吱炸制;
13.待一面定性後,翻面再炸;
14.也可切成菱形塊炸制(以為這樣會有油濺出,事實證明不會);
15.炸好後控油撈出,整的切成菱形塊;
16.熱油再復炸一次;
17.控油盛盤。
做法二
食材明細:
主料:300g咯吱皮
配料:適量油、2g鹽、5粒大蒜
製作步驟:
1.買的現成的咯吱皮。
2.把大蒜剁成末備用。
3.把咯吱皮切成菱形塊。
4.鍋中注油,下入咯吱塊。
5.中火炸至,咯吱表面金黃,撈出瀝油。
6.蒜末中加鹽和適量清水,攪拌均勻,用咯吱蘸食即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