餢鍮

餢鍮(拼音讀法:bù tóu)一種方便食品流行於南北朝時期,名叫“餢鍮”。這兩個字比較難讀,乍一瞧,以為是形聲字,讀“倍榆”,其實正確的讀音是“布頭”,很變態。做起來也變態,發一大盆面,堆案板上搓,搓出來一個龐大的圓環,然後下油鍋炸,炸到兩面焦黃,撈出來控油,掛到牆上,遠遠望去跟大車輪子似的。

概述,歷史,

概述

遙想當年,南北朝的前輩們駕車上路,車後大概會掛一隻炸好的餢鍮,就像今天越野車後面必定掛一個備胎那樣。走到半路,前輩們餓了,把備胎取下來,抱著啃,咯吱咯吱,咯吱咯吱,香極了。

歷史

魏晉年貨分三種:食物,衣物,辟邪之物。食物有五辛:蔥、韭、薤、蒜、芫荽。有糖稀,有肉類,有齏、菹、脯、鮓,有油炸的環餅和餢鍮。薤是藠頭,齏是菜泥,菹是泡菜,脯是乾肉,鮓是乾魚,環餅是麻花,餢鍮是一種車輪狀的大型油炸麵包圈。衣物有華勝帽、皮襖和棉鞋。華勝帽是繡了人形飾品的帽子,給孩子戴;皮襖和棉鞋由媳婦親手做,給公婆穿。至於辟邪之物,主要包括竹子、花椒、柏枝、桃木、蘆葦,還有剪成雞、狗、豬、羊、牛、馬、人等形狀的剪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