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聖會

和順聖會

“和順聖會”是灤平縣長山峪村自娛自樂的一種民間花會組織。據史料記載,公元1720年(清康熙59年),在長山峪建行宮一座。當時有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大批移民來此經商、定居或在宮內供職。由於遠離家鄉,每到逢年過節不免思鄉心切,於是各自採取家鄉歡慶春節的方式進行慶祝。當時守衛行宮的尹氏世祖尹智耕、王氏世祖王連昆、崔氏世祖崔鳳山等20多人籌備組織,將各省花會內容與當地民眾文化活動進行融合,取長補短,於是形成了集舞龍、獅子、大高蹺、二高蹺、寸子、大班秧歌、小班秧歌、秧歌柳子、旱船、小車、八大怪、跑驢、官轎、大頭和尚逗柳翠、豬八戒背媳婦、霸王鞭、二貴摔跤、龍燈、少林會、十番樂等二十餘檔的花會組織,取名“和順聖會”,意為各省人民相處和諧,同時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之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和順聖會
  • 名錄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承德灤平縣
  • 遺產編號:4—10—20
“和順聖會”在清代經歷了發展的高潮期,在清末、民國年間逐漸暗淡。民國29年後,日偽統治者為加強防範,嚴令取消花會及民眾文化娛樂活動。新中國成立後,在“雙百方針”指引下,文化部門對“和順聖會”進行了發掘和整理,至此“和順聖會”得到恢復。1958年,為慶祝“九大”勝利召開,縣城舉辦花會調演活動,“和順聖會”應邀參加表演;1982年,調集包括“和順聖會”在內的全縣各鄉鎮花會20多檔千餘人進縣城表演,觀眾達數萬人;1996年,縣城舉辦縣直及各鄉鎮花會調演活動,“和順聖會”應邀參加並得到縣城觀眾的喜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電視、電腦等新型娛樂形式對“和順聖會”這一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衝擊和影響,上會人數較以往已明顯不足,花會檔數也逐年減少,有的已近乎失傳。“和順聖會”處於瀕危的邊緣。搶救和保護“和順聖會”這一民間文化遺產已經迫在眉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