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

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

這是唐朝天寶年間,高適任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僚,駐足武威。與朋友竇侍御遊覽蓮花山,作《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一首。這是一首工穩的五言排律,詩中運用了諸多佛教名詞和凝練的詞語,可見涼州蓮花山當時的佛教之興盛是空前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
  • 創作年代唐朝天寶年間
  • 作者高適
  • 體裁:五言律詩
內容梗概,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內容梗概

浮圖即佛塔,七級浮圖即七層高的佛塔。化塔,高僧或者佛祖去世被火化,化塔為埋佛骨所建的塔。屹,即高地。躋,上升的意思。鐵冠,指塔頂是鐵鑄的。金界,即金剛地,指佛寺所在地。招攜,猶招邀之意。空色,佛教用語,意指僧人。鼓鼙,古代軍中的樂器。地豁,地勢開闊。清興,意為清明盛世。才彥,有才學的人。端倪,事物從微小開始。陽春,溫暖的春天。具物,萬物。筌,捕魚器,蹄,捕兔器。
詩的大意是:建在蓮花山山頂上的佛舍利塔,獨立高聳指向雲天。七層的佛舍利塔和鐵鑄的塔頂,遠遠望去十分雄偉壯觀,這佛地美景,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遊覽。從佛殿窗戶傳出僧人們抑揚頓挫朗讀佛教經典的聲音,漫山野遍,人聲鼎沸,還有那軍隊練武的鼓聲鏗鏘。站在這西部景點蓮花山,放眼望去,土地廣闊,使人豁然開朗,但北方初春的涼州大地,仍然有些天寒。政治開明、社會太平,就會尊重人才,春天雖然有些寒冷,但這是萬物萌生的開端。溫暖的春天過後,所有的植物都將在燦爛陽光的照耀下,茁壯成長。詩中,高適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希望的,一覽無餘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在今天仍然能感到盛唐蓮花山的輝煌。詩中使用大量的佛教辭彙,顯示了高適先生對佛教的諳熟和高超的寫作水平。這裡是北周涼州姑臧故塔所在地,古往今來,詠寫蓮花山的詩作不少,但全國知名的詩人,只有高適先生所寫的這一首,也是時代最為久遠的一首,因而顯得十分珍貴。

作品原文

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
朝代:唐代
原文:
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躋。鐵冠雄賞眺,金界寵招攜。
空色在軒戶,邊聲連鼓鼙。天寒萬里北,地豁九州西。
清興揖才彥,峻風和端倪。始知陽春後,具物皆筌蹄。

作者簡介

高適 (700年—765年) ,漢族。唐代邊塞詩人。字達夫、仲武,景縣(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20歲西遊長安,功名未就而返。開元20年去薊北,體驗了邊塞生活。後漫遊梁、宋。天寶三載,與李、杜同游梁園,結下親密友誼,成為文壇佳話。天寶八載(749年),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50歲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這是他生活的轉折點,以後仕途遂順,創作漸稀。安史之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渤海縣侯終散常侍,世稱“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傳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5歲,贈禮部尚書,諡號忠。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開封禹王台五賢祠即專為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和稱“邊塞四詩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