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承德

和合承德

2010年以來,承德市提出了建設國際旅遊城市的新目標,並在“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明確了建設“避暑山莊 和合承德”的城市文化品牌。該市於2010年12月20日開始面向全社會開展城市形象標誌設計徵集活動。共收到來自全國22個省市的應徵作品830餘件,經過多達36次的修改,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城市形象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和合承德
  • 時間:2010年12月20日
  • 地點:承德市
  • 所屬:政治
由來,發展情況,山莊概況,整體布局,主要建築,承德滿族姓氏,

由來

該市於2010年12月20日開始面向全社會開展城市形象標誌設計徵集活動。共收到來自全國22個省市的應徵作品830餘件,經過多達36次的修改,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城市形象標誌。
“避暑山莊”既代表有形的國內最大的皇家園林、世界文化遺產,更代表承德輝煌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並漸漸成為承德市的代名詞。而“和合承德”之中的“和合”二字頗具匠心,意味深遠。“和合” 的“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和合” 的“合”,指結合、融合、合作。“和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傳統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體現。它強調城市、自然與人之間和諧共生的關係,並與當下國際國內倡導的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相吻合。“和合”理念在承德有著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避暑山莊的建築理念更是和合文化的集中體現,正如康熙皇帝在《避暑山莊記》中所言“度高平遠近之差,開自然峰嵐之勢;依松為齋,則竅崖潤色;引水在亭,則榛煙出谷,皆非人力之所能,借芳甸而為助;無刻桷(音:決)丹楹之費,喜泉林抱素之懷”。又如在其三十六景定景詩《芝徑雲堤》中所言,“測量荒野閱水平,莊田勿動樹勿發;自然天成地就勢,不待人力假虛設”,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避暑山莊建築藝術上的天、地、人和諧共融的哲學思想。外八廟的每一座建築及其背後的故事也都是實現和合、爭取和合的歷史見證。如普寧寺是紀念平定厄魯特蒙古準葛爾部反動頭目達瓦齊的叛亂而建;普陀宗乘之廟是為接待少數民族領袖而建;安遠廟是為由新疆伊犁遷往熱河的達什達瓦部而建。山莊與外八廟的布局,又寓意著民族團結與世界和平的美好意願;“和合”在承德能夠賦予更多具體內容,如天地之和、天人之和、民族之和、宗教之和、人文之和、生態之和等等。反映在現代城市人文面貌上,則是和諧和睦、和衷共濟、以求進步的獨特的城市發展觀。倡導城市發展的“和合”價值觀,不僅能夠從承德的傳統文化中發現深厚的歷史基礎,引申出產業結構更新升級的契機和動力;同時,藉助“和合”理念,統合資源,樹立品牌,引領承德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在一定意義上講,可以說山莊是因“和”而修,外廟是因“和”而建,承德是因“和”而興。
承德,舊稱“熱河”,位於河北省東北部,是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旅遊勝地四十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甲類開放城市。1994年位於承德市的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從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2010年以來,承德市提出了建設國際旅遊城市的新目標,並在“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明確了建設“避暑山莊和合承德”的城市文化品牌。“避暑山莊和合承德”現已成為承德市的城市形象宣傳用語。“和合承德”之中的“和合”意味深遠。“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指結合、融合、合作。“和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傳統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體現。“和合”理念在承德有著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在一定意義上講,可以說避暑山莊是因“和”而修,外八廟是因“和”而建,承德是因“和”而興。

發展情況

經濟總量突破800億元。初步測算,全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80.5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9億元,增長11.4%;第二產業增加值449.5億元,增長10.2%;第三產業增加值292億元,增長13.3%。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4.9∶51.6∶33.5改變為15.8∶51.0∶33.2。
財政收入明顯增加。全年全部財政收入114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4.8億元,增長21.4%。其中,稅收收入49.5億元,增長30.2%。服務社會、保障民生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地方一般預算支出149.5億元,增長26.1%。其中,一般公共服務、科學技術、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教育支出分別增長19.1%、1.6%、26.5%、5.6%、17.1%。

山莊概況

承德避暑山莊,中國古代帝王宮苑,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始建於一七零三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八十九年建成。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頤和園、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熱河行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二零零七年五月八日,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承德避暑山莊的建設平內攘外習武木蘭
承德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末期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的痕跡生息在這塊土地上,這裡曾發現的石斧、網墜、陶鬲等豐富的歷史文物,就是他們在這裡勞動生活的遺蹟。殷周時期,這裡是山戌、東胡少數民族活動的區域,是燕侯的勢力範圍。秦漢以後,歷代的中央政權都曾在此設定過行政管理機構。在漫長的歷史中,這裡的漢、匈奴、烏桓、鮮卑、庫莫奚、契丹、突厥、蒙古等各民族的經濟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 清朝初年,邊疆局勢日益緊張,國內的形勢也動盪不安。康熙十二年爆發了以吳三桂為首的三潘之亂。
三潘是指明朝降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清兵入關後,因八旗兵力不足,為了對付農民起義以及南明政權的反抗,便依靠收復的明朝降將承當前驅,從事招撫工作,以及武力鎮壓。當時在明降將中,以孔有德、耿進明、尚可喜、吳三桂四人為清朝出力最大,因此很受清帝的賞識,後來都被封王,以示恩寵。經過二十年的鬥爭,反清的農民起義被鎮壓,南明政權垮台,在這種情況下,清兵把基本兵力調到北京駐守京師及其它重要城市。當時吳三桂鎮守廣東,耿精忠鎮守福建,尚之信鎮守雲南,這樣形成了三藩。三藩取得地盤之後勢力日益膨脹,不受清朝約束,儼然以獨立王國自居,企圖長期分裂下去。三藩尤吳三桂的勢力最大,氣焰最囂張。三藩的存在,嚴重威脅著清政權,消藩乃當務之急。康熙皇帝於康熙十二年下令消藩,吳三桂首先發動了叛亂,接著尚之信,耿精忠積極回響,一時間從東南到西北,叛亂波及中原地區,數月間戰火瀰漫幾個省。康熙皇帝在這一鬥爭中充分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他看出主要叛亂分子是吳三桂,所以採取了擒賊先擒王的策略,決不給予其妥協的機會,而對其他人採取大開招撫之門,只要投降就既往不咎的方針,消弱吳三桂黨羽,從而孤立吳三桂。由於康熙的平叛策略正確,經達八年的戰鬥,終天在康熙二十年冬,徹底消滅了三潘之亂。平定三藩之後,清朝才真正在關內完成了統一大業,穩定了統治權。然而就在局勢剛剛穩定之後,在我國北方,沙俄的侵擾起來越猖狂,引起了清政府的關注。十六世紀,沙俄就已越過了烏拉爾山,積極向東方擴張。十七世紀四十年代末,沙俄的侵略勢力已經擴張到我國黑龍江流域並侵占了大片領土,騷擾我國邊境數十年。三藩之亂時,沙俄的侵略勢力就更加囂張,到處燒殺搶掠,同時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頭目噶爾丹在沙俄的扇動下公然扯起分裂的叛旗,擅自稱汗,並四處侵擾威脅整個西北邊疆的安全,致使邊疆局勢日益緊張。而歷史上以英勇善戰而著稱的八旗將士,入關後卻漸漸驕逸自安,士氣大大削弱了,每日耽於安樂。特別是在平定三藩叛亂戰鬥中,清軍表現非常可悲,為逃避戰鬥,有時臨陳脫逃,自作傷痕,有的一人受傷,數十人護送為名攙扶下戰場。借種種機會回京師。可以說,入關二十年後的士兵素質之抵劣,在平叛戰爭中暴露無遺。面對這種情況,康熙非常憂慮。
和合承德
然而更加使清朝政府震驚的,是北方察哈爾蒙古親王布爾尼的叛亂。滿清皇族愛新覺羅之所以能夠順利從東北地區揮師進關,逐鹿中原,成為中國的統治民族,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是藉助了蒙古騎兵的力量。所以康熙皇帝一直把蒙古族看作是自己可靠的同盟軍,但在關鍵時刻同盟軍內部卻出現了問題。
上述一系列原因迫使康熙皇帝把提高士兵素質,如何鞏固西北邊疆,籠絡蒙古王公等問題提到議事日程,因此平定三藩之亂後,立即把政治注意力轉向北方,加強對蒙古漠南、漠西、漠北三部的管理,使之有效的防禦沙俄。康熙皇帝親自率滿蒙八旗出喜峰口北上巡視,並實地勘察地勢,以喀喇沁敖漢、翁牛特等旗蒙古王公敬獻牧場為名義,設定了以習武綏遠為目的的木蘭圍場。
木蘭圍場建立後,習武即成定製,並被垂為家法。清帝每年定期在圍場舉行大規模的木蘭秋獮軍事活動,隨圍的有宗人府、內閣、六部的官員,以及皇室的親王、阿哥、八旗兵等,總人數達三萬餘眾,此外還有眾多的蒙古族上層人物。行圍期滿後,清政府和蒙古王公還要舉行盛大的慶功和告別宴會,宴會後清帝再宴賞蒙古王公,一年一度的木蘭秋獮到此禮成。
可見行圍打獵只是一種表象,實質是清政府籠絡蒙古王公,籌劃北方邊事,整軍經武的一項重要措施。由於圍場距京師很遠,秋獮規模盛大,每次時間長達二十多天,需要大批物資,而且長達八百里的路程和狩獵往返要幾個月的時間,中途需要休息,朝中主要奏摺又必須飛馳遞送,及時的處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憑當時的交通能力,在古北口至圍場之間的巡行路線上建立一系列行宮。
承德避暑山莊簡介承德避暑山莊曾是中國清朝皇帝的夏宮。距離北京200公里。是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 谷地上,山莊的建築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內有康熙乾隆欽定的72景。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築一百餘處。是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避暑山莊興建後,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時間在此處理軍政要事,接見外國使節和邊疆少數民族政教首領。這裡發生的一系例重要事件、重要遺蹟和重要文物,成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最後形成的歷史見證。

整體布局

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宮殿區位於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萬平方米,由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築組成。湖泊區在宮殿區的北面,湖泊面積包括州島約占43公頃,有8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層次分明,洲島錯落,碧波蕩漾,富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特色。東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熱河泉。平原區在湖區北面的山腳下,地勢開闊,有萬樹園和試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風光。山巒區在山莊的西北部,面積約占全園的五分之四,這裡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眾多樓堂殿閣、寺廟點綴其間。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
平原區西部綠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風光; 東部古木參天,具有大興安嶺莽莽森林景象。 在避暑山莊東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著宏偉壯觀的寺廟群,這就是外八廟,其名稱分別為: 溥仁寺、溥善寺(已毀)、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須彌福寺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外八廟以漢式宮殿建築為基調,吸收了蒙、藏、維等民族建築藝術特徵,創造了中國的多樣統一的寺廟建築風格。
山莊整體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勢,分區明確,景色豐富,與其它園林相比,有其獨特的風格。山莊宮殿區布局嚴謹,建築樸素,苑景區自然野趣,宮殿與天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回歸自然的境界。山莊融南北建築藝術精華,園內建築規模不大,殿宇和圍牆多採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淡雅莊重,簡樸適度,與京城的故宮,黃瓦紅牆,描金彩繪,堂皇耀目呈明顯對照。山莊的建築既具有南方園林的風格、結構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襲北方常用的手法,成為南北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避暑山莊不同於其它的皇家園林,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傳統造園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徵進行選址和總體設計,完全藉助於自然地勢,因山就水,順其自然,同時融南北造園藝術的精華於一身。它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享有“中國地理形貌之縮影”和“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範例”的盛譽。
景區氣候及建築風格
承德避暑山莊地處內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山地氣候,四季分明。冬天雖然寒冷,但由於四周環山,阻滯了來自蒙古高原寒流的襲擊,故溫度要高於同緯度其他地區;夏季涼爽,雨量集中,基本上無炎熱期,是旅遊避暑勝地。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范囿和皇家寺廟群。最大的特色是它園中有山,山中有園。避暑山莊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在總體規劃布局和園林建築設計上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觀特點和有利條件,吸取唐、宋、明歷代造園的優秀傳統和江南園林的創作經驗,加以綜合、提高,把園林藝術與技術水準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最高典範。避暑山莊藉助自然和野趣的風景,形成了東南湖區、西北山區和東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構成了中國版圖的縮影。宮殿區建於南端,是皇帝行使極力、居住、讀書和娛樂的場所,至今珍藏著兩萬餘件皇帝的陳設品和生活用品。避暑山莊這座清帝的夏宮,以多種傳統手法,營造了120多組建築,融匯了江南水鄉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為中國皇家園林藝術薈萃的典範。
帝王苑囿與皇家寺廟建築經驗的結晶。它成為與私園並稱的中國兩大園林體系中帝王宮范體系中的典範之作。園林建造實現了“宮”與“苑”形式上的完美結合和“理朝聽政”與“游息娛樂”功能上的高度統一。寺廟建築具有鮮明的政治功用。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標誌中國古代造園與建築藝術的巨大成就。它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和建築藝術之大成,是具有創造力的傑作。在造園上,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傳統造園思想,總結並創造性地運用了各種造園素材、造園技法,使其成為自然山水園與建築園林化的傑出代表。在建築上,它繼承、發展、並創造性地運用各種建築技藝,擷取中國南北名園名寺的精華,仿中有創,表達了“移天縮地在君懷”的建築主題。在園林與寺廟、單體與組群建築的具體構建上,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實現了中國古代南北造園和建築藝術的融合,它囊括了亭台閣寺等中國古代大部分建築形象。展示了中國古代木架結構建築的高超技藝,並實現了木架結構與磚石結構、漢式建築形式與少數民族建築形式的完美結合。加之建築裝飾及佛教造像等中國古代最高超技藝的運用,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觀。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不論是造園還是建築,它們都不僅僅是素材與技藝的單純運用,而是把中國古典哲學、美學、文學等多方面文化的內涵融注其中,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和合承德

主要建築

避暑山莊藉助自然和野趣的風景,形成了東南湖區、西北山區和東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構成了中國版圖的縮影。宮殿區建於南端,是皇帝行使權力、居住、讀書和娛樂的場所,至今珍藏著兩萬餘件皇帝的陳設品和生活用品。避暑山莊這座清帝的夏宮,以多種傳統手法,營造了120多組建築,融匯了江南水鄉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為中國皇家園林藝術薈萃的典範。
承德避暑山莊的建築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
平原區位於山莊北部,占地60.7萬平方米。平原區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樹林。其中又分為西部草原和東部林地。草原以試馬埭為主體,是皇帝舉行賽馬活動的場地。林地稱萬樹園,是避暑山莊內重要的政治活動中心之一。當年這裡有萬樹園,園內有不同規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徑達7丈2尺,是皇帝的臨時宮殿,乾隆經常在此召見少數民族的王公貴族,宗教首領和外國使節。萬樹園西側為中國四大皇家藏書名閣之一:文津閣。另外還有永佑寺、春好軒、宿雲檐等組建築點綴在草原、林地之間。
山區位於山莊西北部,面積443.5萬平方米。山區占了整個園林面積的4/5。從西北部高峰到東南部湖沼、平原地帶,相對高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環繞、色壑縱橫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當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澗等地形,修建了多處園林、寺廟。避暑山莊周圍寺廟共占地47.2萬平方米,博仁寺、博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廣緣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廣安寺羅漢堂殊像寺等12座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喇嘛寺廟群,是清政府為安撫中國西北等少數民族,加強邊疆管理而建造的皇家寺廟。寺廟之集中,規模之宏大,建築之精湛,寺廟中大量佛像、祭器製造技藝之高超,使其成為藏傳佛教聖地之一。山區多處園林解放前多遭破壞,但現在山區景物仍然十分迷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遙相對立的兩個山峰上的亭子,一個叫“南山積雪”,一個叫“四面雲山”。在亭子上遠眺,山莊的各風景點,山莊外的幾座大廟,以及承德市區,周圍山上的奇峰怪石,都可以一覽無餘。在另一座山峰上還有一座亭子叫“錘峰落照”,在這裡磬錘峰首先映入眼帘,每當夕陽西照,磬錘峰被紅霞照得金碧生輝,故名“錘峰落照”。宮殿區位於山莊南部,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帝後居住的地方,位於避暑山莊南端,
和合承德
占地10.2萬平方米。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已毀)四組建築。正宮是宮殿區的主體建築,包括9進院落,分為“前朝”、“後寢”兩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誠”,是用珍貴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宮殿區是清帝理朝聽政、舉行大典和寢居之所。建築風格樸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宮殿的莊嚴。正宮現闢為博物館,陳列清代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正宮區藏有珍貴文物2萬餘件。其後的殿堂分別叫“四知書屋”、“煙波致爽”、“雲山勝地”等,是皇帝處理朝政、讀書和居住的地方。“煙波致爽”殿是一座五開間平房。宮殿區坐落在避暑山莊南部,東北接平原區和湖區,西北連山區。主體建築居中,附屬建築置於兩側,基本均衡對稱,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而又加以改造,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巧妙結合,使避暑山莊宮殿建築園林化,又顯示出皇家園林的氣派。宮殿區由正宮(被闢為避暑山莊博物館)、松鶴齋、東宮(已毀)和萬壑松風四組建築組成。

承德滿族姓氏

一、承德滿族姓氏的由來
滿族稱姓氏為“哈拉”,滿族姓氏多是從其前身金代女真族傳襲下來的。《金史國語解·姓氏》載有金源31姓,即是當時女真族的著姓(大姓)。清史專家鄭天挺先生曾參傳世兩本,核之八旗氏族,列以簡表。清乾隆年間纂修《遼金元三史國語解》一書時,對金源舊姓均注以滿文字音,而刪其所譯漢姓。乾隆《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一書,輯錄了除清皇室愛新覺羅氏以外的滿洲姓氏1114個。又據《皇朝通志·氏族略》載,滿族姓氏有646姓,譜外33姓,共679姓。這些姓氏,追本溯源,斑斑可考:①“以地為氏”。即以原住地為姓氏,如佟佳、章佳、兆佳、棟鄂(董鄂)、烏蘇里、寧古塔、裕瑚魯等姓;②“以部為氏”,即以原屬部落為姓氏,如完顏、瓜爾佳、納喇(那拉、納蘭)、赫舍里、烏拉特、奈曼等姓;③“以姓為氏”,如鈕祜祿、舒穆祿、那木都魯等姓,均為金源舊姓,遼瀋地區滿族著姓有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齊佳氏、富察氏、納喇氏、鈕祜祿氏,1644年入關以後,被派駐北京及全國各地,俗稱他們為“從龍八戶”,即今之佟、關、馬、索、齊、富、那、郎等八大姓。 滿族姓氏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產生的,有些姓氏的涵義是由圖騰崇拜的動植物而得名。如鈕祜祿,滿語本義為狼,當是以狼為這個部落的圖騰象徵,後來即以狼為姓,雅化改用“郎”字。薩克達,本義為野豬,即以野豬為圖騰,演變為這個部落人的姓氏;另一涵義,老人之老,後即以老(或駱)為姓。尼瑪哈氏,本義為 魚,雅化改用“於”字。烏雅氏,本義為豬,雅化改用“朱”字。綽羅氏,本義為桃子,雅化改用“陶”字。熱河駐防和木蘭圍場的滿族均為“佛滿洲”(老滿洲),他們的姓氏來源和特點與北京和遼瀋地區無大差異。
二、承德滿族姓氏的演變
滿族先世女真族早有以女真姓氏譯以漢姓的舊俗,如完顏氏,譯漢為“王”或“汪”;鈕祜祿氏,譯漢為“郎”;舒穆祿氏,譯漢為“舒”或“徐”。被康熙皇帝譽 為“滿洲翻譯第一人”的徐元夢,本姓舒穆祿氏,但從其名字看,顯然受漢族的影響。乾隆帝在乾隆十二年七月十八日上諭中即嚴厲指責:滿洲,“姓氏惟當對音,而竟有譯為漢姓者,今既灼見其謬,豈可置之不論”(《東華錄》乾隆二十六)。滿族歷來有出名不冠姓的習慣,在社會交際中人們往往以其名之首字當姓呼之,因而認為滿族人“父子不同姓”,或“一輩一個姓”,或“一家幾個姓”等等。乾隆年間滿族畫家、《木蘭秋獼圖》作者,自署“長白山老滿洲京旗駐防熱河興隆阿”,使人只知其名,其滿洲姓氏為何,卻無從查考。又如京旗駐防熱河皂保,歷任 吏、禮、刑部尚書、理藩院大臣、吉林將軍等職,姓寧古塔氏,鑲黃旗人,世居北京前園恩寺和熱河溫家溝路北22號,其父永某,子雙泰,孫景賢,曾孫恆啟,在社會交際中,人稱其家永宅、皂宅、雙宅、景宅、恆宅,至今景賢之女玉華、翠華則姓景,恆啟之孫恆毅則姓恆,其本姓為何,卻鮮為人知,寧古塔滿語為六之意,故皂保同族之後人有冠姓劉者,因“劉”與“六”字諧音。再如寄籍承德的清代康熙年間曾任山西巡撫、議政大臣、兵部尚書,並協助康熙帝舉行多倫會盟與親征噶爾丹諸事的馬齊之後人世襲鎮國公府敦惠伯宗華,本姓富察氏,字子實,其子富察傑,女富察驥;後因從世俗,即以宗華之首字為姓而姓宗名士傑、士驥。
三、承德滿族人的冠姓
辛亥革命後,民國Government下令迫使旗人更名、冠姓、入籍。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許多滿族人不得不更名、改姓,並在所在省、縣入籍。據承德地區檔案館所藏檔案載,民國三年(1914年)三月二十七日,熱河步兵第一團團長白蔚文造呈的《熱河陸軍步第一團旗籍官佐冠姓更名表》列有軍職、官階、原名、 冠姓、更名、原籍、入籍等項。原名托金的更名為炳金,原名福克金泰的更名為國義,原名鬧海的更名為大海,原名博貴的更名為崇漢,原名雙志的更名為智超。所冠之姓有白、果、兆、關、富、趙、章、吳、蘇、海、修、上官,並由原籍滿洲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等旗佐領下分別入籍到直隸承德、灤平等縣,有的還入黑龍江省呼蘭縣籍。另據民國三年三月二十二日營長嵩保造呈的《熱河陸軍騎兵第一營旗籍官佐冠姓更名表》所列營本部及第一至四連各項,嵩保更名業方,興額哩更名振興,多倫更名勇倫,勝恩更名鴻恩,恩升更名雲升。他們分別冠以佟、羅、那、兆、畢、趙、胡、關、白、張、傅等姓,並由原旗佐分別加入承德、灤平等縣籍。由此可見,民國初年,隨著八旗制度的解體,在當時Government的迫力下,旗人的更名冠姓入籍已形成大勢所趨。
四、承德滿族姓氏的分布
熱河駐防八旗滿洲的後裔,主要居住在今承德市區和灤河鎮,其姓氏有:關、趙、那、郎、富、傅、王、汪、佟、羅、於、卜、馬、耿、舒、唐、何、胡、吳、蔡、 畢、老、劉、章、白、黃、蘇、董、巴、林、盛、張等30多姓。承德縣的滿族,岔溝鄉有張姓為富察氏;滿杖子鄉索姓為薩克達氏;兩家、滿杖子、八家鄉佟姓為佟佳氏;三溝鎮孤山村何姓為赫合里氏;趙姓為伊爾根覺羅氏;六溝鎮南房身溝黃姓為烏雅氏;太平鄉、十道河鄉王姓為完顏氏。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是清代木蘭圍場故地,當年護圍的八旗滿洲兵丁的後裔,其姓氏有:佟、白、那、安、張、趙、富、關等八大姓。鑲黃旗營房有富、那等 姓。正白旗營房有吳、包、佟、那、關、舒、崔、於、富、敖、汪、徐、王、任、陳、劉、李、宋等18姓。 豐寧滿族自治縣,從蒐集到的滿族家譜看,有金、徐、張、趙、劉、馬、黃等姓。鑲黃旗駐地的滿族,有佟、陳、石、潘、孟、鮑、戚、閏、傅、葉、那、蘇、柯、 何、張、蘭、趙、錢、劉、李、周、吳、鄭、王、郭、徐、杜、楊、繆、舒、蔣、韓等30多姓。 隆化縣隆化鎮滿族有“三徐”、“五李”、高、魏、裴、馬、趙等13姓。大壩滿族鄉石片村,是清代木蘭圍場正藍旗營房駐地,滿族有郭、宮、富、那、石、曹、 劉、齊、蘇、董等1l姓。唐三營為清代木蘭圍場總管衙門駐地,滿族有“五劉”、“二董”、“一口鍋(郭)”、蘇、陳、李、周、門等姓。張三營鎮滿族有“三 周”、“五李”、“一淌河(何)”、邱、傅、沈、門、劉、陳、宋等姓。 灤平縣紅旗滿族鄉,滿族有周、王、趙、白、李、潘、楊、於、傅、石等十大姓。小營滿族鄉,有信、藺、田、高、姜、劉、郎、李、崔、湯等10姓。金溝屯鄉滿 族有焦(趙)、牛、敖、白、封、佟、鮑、魏等八大姓。虎什哈鎮滿族有繆、項、越、范、吳、鄧、孫、王、褚、藺、孔、張等13姓。 寬城滿族自治縣大石柱子鄉、湯道河鎮滿族有金姓為愛新覺羅氏,鏵尖鄉葉姓為納喇氏,大石柱子鄉王姓為完顏氏,山家灣子、板城、缸窯溝等鄉和寬城鎮滿族的佟 姓為伊爾根覺羅氏,碾子峪、桲羅台、獨石溝等鄉的章姓為章佳氏。 平泉縣郭杖子滿族鄉的滿族有林、姚2姓,黑山口鄉倉子村家院有姚姓,七溝和東六溝有金姓。
五、承德滿族姓氏演變的特點
滿族作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自16世紀興起於遼瀋地區,進而入關移駐北京和中原各省及邊疆各地,300多年來,隨著歷史前進和社會發展,在不斷吸收先進民族文化的過程中,他們的姓氏發生變化,總的趨勢是由繁到筒,由多音節、多字姓到單音節、單字姓,這與漢族複姓演變為單姓有相似之處。 承德境內的佛滿洲(老滿洲)姓氏的演變也有其自己的規律和特點,主要是: ①沿用女真舊姓。如完顏氏、瓜爾佳氏、赫舍里氏,分別冠以王(或汪)、關、高(或赫、何)姓。 ②以滿譯漢、俗字雅化。如前所述鈕祜祿氏,本義為狼,譯漢改用郎字。烏雅氏,本義為豬,譯漢改用朱字,或取首字改為吳姓。寧古塔氏,本義為六,譯漢改用劉字。 ③以本姓之第一字(第一音節)為單字姓。如舒穆祿氏、舒舒覺羅氏改姓舒或徐,富察氏改姓富或傅、棟(董)鄂氏改姓董,布尼氏改姓卜或布,裕瑚魯氏改姓於。 ④以祖、父輩名諱之首字為姓。如承德市的錢樹信,本姓鈕枯祿氏,一般改用單字姓郎氏,但因祖父名“錢兒”,人稱“錢爺”,辛亥後即以“錢”為姓。 ⑤保留本姓之最後一字(一個音節)為姓。如愛新覺羅氏,—般改姓金氏或趙氏,但也有個別改姓羅的,如承德市的羅繼剛、羅繼和、羅繼緒一家便是一例。佛滿洲姓氏,雖然有很大變化,然其特點仍很顯著。除前述滿洲八大姓外,比較常見的如金、趙、舒、吳、畢、汪、敖等姓,一見便可知其為滿族人。至於伊徹滿洲姓氏,因他們來自蒙古、高麗(朝鮮)、漢等民族,雖在三四百年前即已被編入滿洲八旗,卻還保持自己本來的姓氏,如鮑、郭、張、王、李、趙等姓,人們一見其姓,再問籍貫,其為伊徹滿洲後裔,則可肯定無疑。滿族從傳統習慣有姓不出姓,到冠以單字姓,這一發展趨勢有力地說明了滿漢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歷史發展過程,也是滿漢兩族從文化到風俗習慣日益接近、 縮小差別的必然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